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2021-01-14 騰訊網

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我國的文物大省,迄今保留了一千多座大小不等的寺觀建築和地上遺址,除了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水神廟、后土聖母廟、稷益廟等數以千計的寺觀壁畫,民間還有更為常見的墓葬壁畫。相比久負盛名的山西寺觀壁畫而言,墓葬壁畫這一類特殊的隨葬品,此前卻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壁上乾坤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撰文/孫路遙 供圖/上海博物館

中國現存壁畫主要分為兩大類:地上的寺觀壁畫和地下的墓葬壁畫。山西博物院館藏墓葬壁畫,包含有北齊、宋、金、元、明等各個時代的遺存,其中又以北齊、宋、元居多。

壁畫深埋地下歷經千年,比一般的金石器物更能體現墓主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被稱為「獻給另一個世界的畫作」。2017年11月29日,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了「山西博物館藏古代壁畫藝術展」,遴選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時期的12組代表性壁畫(北朝的3組壁畫分別為太原市北齊婁叡墓壁畫、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宋、金、元的9組壁畫分別為盂縣皇后村宋金壁畫墓、繁峙南關村金代壁畫墓、忻州南呼延村壁畫墓、屯留縣康莊工業園區元代M2壁畫墓、陽泉東村元墓、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五臺縣陽白壁畫墓、繁峙西沿口壁畫墓、繁峙下永興村壁畫墓),以此為切入點,本文將重點考察展覽中的幾組壁畫代表之作,管窺山西地區墓葬壁畫之藝術精粹。

太原元代壁畫墓。該墓葬為磚砌八邊形單室墓,疊澀穹隆頂,內有八個仿建築鬥拱,鬥拱之上分別有椽頭、滴水各一周。

北齊婁叡墓壁畫

鞍馬遊騎,填補畫史空白

自漢代以降,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不斷進入,草原文化與中原傳統的農耕文化間不斷發生衝突與融合。東魏(534年~550年)是從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定都鄴城(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而權臣高歡則坐鎮別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遙控東魏朝廷。公元550年,高歡的次子高洋建立北齊(550年~577年),追尊高歡為獻武皇帝,廟號太祖,後被改尊為神武皇帝,廟號高祖。

從東魏到北齊的短短不到五十年間,戰亂連年,鮮漢雜居,貴族墓葬承襲漢晉,推崇漢代的厚葬之風。迄今為止,這一時期的墓葬共發現約350座,其中壁畫墓僅25座,大型壁畫墓更是彌足珍貴。1979年發掘出土時,考古學家根據其墓室銘文,考證為北齊「東安王」婁叡的墓葬。婁叡墓規模宏大,墓壁大面積繪製有壁畫,除少量因年代原因漫漶脫落外,大部分保存較好,自發現以來,就倍受矚目。

北齊婁叡墓壁畫。作品線條流暢,人物形象生動,駿馬神採奕奕,情趣盎然,可見畫師十分熟悉草原牧場的生活。馬隊中,或騎或行,有的悠然前行、有的回首翹望。從表現形式、人物神態和動作推測,此圖應是「鞍馬遊騎圖」中的出行場面。

婁叡,鮮卑漢化貴族,身份顯赫,戰功卓著,其姑父高歡是北齊王朝的奠基人。婁叡身為北齊外戚,自少時便追隨高歡南徵北討,被封為東安王,是北齊貴族集團中頗具實力的人物。婁叡去世時恩寵正隆,其墓中出土壁畫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戎馬生涯和祥瑞天象。經統計,婁叡墓當時存有壁畫七十一幅,面積約二百平方米,其仕宦生涯自然是重點表現的內容,涉及壁畫數量達五十八幅,按其內容,又可細分為鞍馬遊騎、軍樂儀仗、門衛儀仗、祿爵顯赫四組。

最為精彩的鞍馬遊騎部分,原位於墓道東西兩壁的上、中層。從表現形式、人物神態和動作推測,此圖應是「鞍馬遊騎圖」中的貴族將領出行或回歸的場面。北齊國祚雖短,但繪畫卻頗有建樹。整組作品線條流暢,色彩明豔,人物駿馬,顧盼神飛,可見畫師絕非等閒之輩,十分熟悉草原牧場的生活。

忻州南呼延村西南壁。該墓壁畫內容樸素典雅,極富文人色彩。西南壁上引元代張養浩的名句「無窮名利無窮苦(恨),有限時光有限身」,抒發墓主人胸中對人生的嘆息。

除了史料價值,《太原市北齊婁叡墓壁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更屬濃墨重彩的一頁。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傑出畫家的事跡及其藝術風格,已被時人記述,並深刻影響到初唐時期的肖像人物畫作。唐人張懷瓘評論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時認為:「象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南方地區有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名家,他們至少尚有摹本或同時代同類畫風的作品傳世。北方地區則有創造「曹衣出水」獨特畫風的曹仲華,還有一位「天下號為畫聖」的楊子華,相傳他「嘗畫馬於壁,夜聽啼齧長鳴,如索水草,畫人像曲盡其妙簡易標美」,如今卻難以再睹其風採。

平定西關村東北壁。該墓壁畫內容較為世俗化,描寫了墓主人生前的各種日常生活場景。東北壁「尚寶」描繪了四名婦人和一名老翁,左側手持銅鏡的婦人回身招呼身後四人,好似在引導大家向墓主人夫婦所在的北壁方向走去。作品線條流暢,人物形象生動,極具生活氣息。

直至婁叡墓出土之後,考古學家宿白率先指出,婁叡墓壁畫可能出自北齊「畫聖」楊子華之手:「……(婁)叡晚年益得皇室重視可以推知。因此,此墓壁畫或得詔特許楊子華揮毫,也非不可能的事。」在北齊宮廷畫家之中,楊子華深得北齊世祖高湛的愛重,他以「鞍馬人物為勝」,觀其墓中壁畫人馬的生動氣韻,即使不是楊子華本人所作,也很有可能是出自善畫貴族人物、宮苑、車馬的楊派畫家之手。

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北齊校書圖》,舊傳為唐閻立本所作,現多將其歸於北齊畫家楊子華名下。20世紀八十年代,美術史家金維諾就是根據宿白先生的這一推斷,將《北齊校書圖》與婁叡墓壁畫並置,並結合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等文獻,探討並推定了楊子華的繪畫風格。考古學家齊東方認為,「婁叡墓壁畫保存完好,內容豐富,數量之多,使千百年來徒憑籍志臆見梗概的北齊繪畫,陡見天日,猶如長河萬裡的中國繪畫史,斷流接通,空缺填補。」至此,繪畫史上的一個千古謎團,伴隨著太原市北齊婁叡墓的出土而撥雲見日。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

畫中樓閣,重現宇宙乾坤

魏晉南北朝歷經三百多年,朝代更迭頻繁,政治格局歷經由統一到分裂,又由分裂回歸統一的過程。北朝時期的墓葬壁畫,其主人雖然來自不同的民族,但是繪畫主題大多為儀仗圖、出行圖、狩獵圖等,表現他們生前的累累戰功和赫赫權威——是為有限人生的現實寫照。當有限人生走向終結,人們相信,逝者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樂」,因此墓葬壁畫還充當著溝通生者與死者的精神紐帶,人們在墓中描繪樓宇宮殿、奇禽異獸、祥瑞天象等瑰麗圖像,以此構築一個想像中的永恆空間。

(請橫屏觀看)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局部圖)。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發掘於2013年,被發現之時盜毀嚴重,除卻穹隆頂上面的星象圖及兩壁殘跡,僅殘餘墓道東、西、北三壁的壁畫。《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壁畫》全長3.2米,高3.5米,是本次展覽中單體面積最大的一件展品,也是迄今為止國內完整揭取的最大一塊壁畫。為了保證文物安全,在從山西赴上海的運輸過程中,上博工作人員在一輛文物押送車上只安放這一幅壁畫,且使用了特製的支架進行固定,並且在運抵的凌晨,拆除上博南側玻璃大門,運送這件文物進入展廳,這在上博開館21年來的展覽史中尚屬首次。

學者認為,《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壁畫》對研究北朝晚期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繪畫藝術以及古代建築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壁畫繪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建築,華麗的門樓,複雜的拱頂,特殊的瓦釘,彩色鋪地磚,建築中的一磚一瓦形象逼真,特別是雙柱式的鬥拱在以往的資料中未曾見過。院門輕啟,內有一座庭院,屋頂正上方繪一火盆,左右兩側各繪一獸首鳥身的怪獸形象。若以繪畫論,宮闕之上的奇花異獸比宮闕內的人物更出彩,在表現魏晉升仙思想之餘,也含有了《山海經》的元素。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該墓墓道北壁壁畫已經修復,圖中繪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建築,屋頂正上方繪一火盆,左右兩側各繪一獸首鳥身的怪獸形象。建築中華麗的門樓、廡殿頂、複雜的鬥拱、重複的額枋、特殊的瓦釘、彩色的鋪地磚,建築中的一磚一瓦都生動、逼真,特別是雙柱式的鬥拱在以往的資料中未曾見過。這是首次在同時期墓葬壁畫中發現木結構建築,讓我們有幸第一次在壁畫中領略到北朝建築的風採。

研究者發現,墓道東、西兩壁壁畫自上而下各分為四層,第一層主體繪仙人、畏獸、神鳥等形象,四周以流雲、忍冬補白。其中有《山海經》中記載的「駁」(一種食虎豹的馬)和「疆良」(一種食蛇的怪獸)。東西兩壁第二層北段壁畫內容均為狩獵場景,所繪人物、動物形象生動,狩獵內容豐富。南段均為幕僚和侍者。在西壁的狩獵場景中,有一頭戴將軍帽者騎在馬背上正準備彎弓射箭,其前方為奔跑的鹿群,身後一人手拿令旗,似在指揮整個狩獵隊伍。東西兩壁第三層均為出行隊列,所繪人物為站立的武士形象,所有武士均佩戴弓箭。西壁南端為一騎馬的少年人物形象,其前方為一隻獵狗和一隻雄鷹正在捕殺兔子,少年右臂前伸似在指揮捕殺活動。東壁第四層因開挖盜洞已全部被毀,西壁第四層為出行隊列,全部為站立的武士形象。墓道北壁繪一座規模宏大的廡殿頂木結構建築,屋頂正上方繪一火盆,左右兩側各繪一獸首鳥身的怪獸形象。屋簷下繪有侍女形象六人。甬道東西兩壁壁畫已破壞殆盡,僅殘存頂部一畏獸形象。墓室四壁壁畫大部分被盜,頂部保存較好,為星象圖,其中東壁上方還殘存有三足烏。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題材豐富,想像雄奇,囊括了天、地、人三大主題,包含了人世間的基本生活元素,寓有對人類自身和對世界萬物的觀念,為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喪葬風俗和制度提供了實證資料,而同時期的木結構建築壁畫也是首次以圖像的方式直觀呈現。

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

復原整座墓室結構

近幾十年來,經過山西博物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文博考古機構的不懈努力,地下出土的山西墓葬壁畫亦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壁畫墓的保護和修復技術已成為業內的重要課題。

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是2008年發現的另一座北齊壁畫墓,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窯子頭鄉水泉梁村,規模小於婁叡墓,山西博物院於2008年6月進行了考古發掘及壁畫搬遷保護工作,是國內復原較大型墓葬壁畫結構的一大成功案例。

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墓葬由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根據墓葬的形制、隨葬器物和壁畫判斷,該墓的年代為北齊後期,墓主人當為鎮守朔州的軍政長官。

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保存相對完好,內容包括鞍馬儀仗、伎樂侍從、天象四神等眾多題材,主要分布於甬道、墓頂與墓室。墓頂壁畫自上而下分為三部分,上層繪天象圖,中層為四神圖,下層是十二時圖。墓壁的北壁為夫婦宴飲圖,東壁為鞍馬儀仗圖,西壁為牛車出行圖,南壁為門洞,左右兩側繪有鼓吹圖。

為使觀眾獲得「浸入式」的參觀體驗,山西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團隊和上海博物館的布展人員按照出土原貌,重新搭建復原了整座壁畫墓。由於進入墓室的甬道較為狹窄,出於文保的考慮,設計了一條通透的玻璃通道,頂部隱藏LED燈帶照明,以便呈現更好的觀展效果,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走進墓葬內部參觀,近距離欣賞這組氣勢恢弘的北朝壁畫。身處復原的墓室之中,仰觀「天象」,環視四周,自可感受北朝貴族為自己在封閉空間中營造出的一番乾坤宇宙與繽紛熱鬧。

北魏墓中的星象圖。這幅北魏江陽墓室頂部壁畫,繪於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圖中有星辰三百餘顆,有的星辰用線聯成星座,中央用淡藍色繪出一條縱貫南北的銀河,為一般星圖所少見,是研究北魏時期星圖的珍貴資料。

金元墓葬壁畫

生活百態,看盡人間煙火

山西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生活的地區。北宋以後狼煙再起,女真族對中原虎視眈眈,入金以後山西不再成為邊關,「馬上民族」契丹、女真及蒙古族人入主內地。在宋(遼)、金、元時期,在多元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藝術得到了空前發展,北方草原文化與中原的農耕文化再次碰撞出了燦爛的火花。

宋金元時期山西壁畫墓的主人往往是當地的士紳、富戶,墓葬形制雖有一定的規範可循,但畫作內容卻不盡相同,繪製者會根據墓主人的身份、志趣、品位,乃至當時的潮流,為其「個性化定製」相應的內容。

繁峙南關村金代壁畫墓。

繁峙南關村壁畫墓於2008年完成發掘和揭取保護工作,經考古學家考證為金代中晚期至蒙元早期的墓葬。壁畫墓結構為六角形,南側為墓門,整體保存完好,色彩歷經千年依然豔麗。山西博物院的學者胡文英等經研究考證後認為,繁峙南關村壁畫墓的主人是一位官宦士人,人物形象體現了宋畫世俗化的特點,伴隨著傳統文人的士大夫情懷。學者根據壁畫內容的布局組合形式,從正對墓門的北壁起依次將其命名為:《仙鶴》(北)、《仕途青雲》(東北)、《暮年閒居》(東南)、《門洞》(南)、《離家求識》(西南)、《青年得志》(西北),六面壁畫,兩兩相對,構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生長卷」——從主人公年少時離家謀求仕途,到老來還鄉隱居故裡,直到墓主人仙逝後的來生世界。

繁峙南關村金代壁畫墓。繁峙南關村壁畫墓的主人是一位官宦士人,人物形象體現了宋畫世俗化的特點,伴隨著傳統文人的士大夫情懷。

有趣的是,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融合了胡漢兩種民族的著裝特點。東南壁老者的高裝巾子、交襟襴衫等服飾,與宋畫中的文人士大夫形象比較相近。東北壁中的青年官員佩戴直腳幞頭,是典型的宋代帽式;而東北壁畫面另一側的男女侍從,其中有一位髡髮男子顯然不是漢族血統。髡髮是遼代契丹族男子特有的髮式,特點是將頭頂部分的頭髮全部或部分剃除,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餘發作裝飾。

此外,金元時期的墓葬壁畫不再是皇族貴胄虛構的宏大「仙樓幻境」,內容更傾向於現實生活,描繪墓主人生前衣食住行的日常場景,再現俗世的人間煙火。這一時期,孝悌、進奉、出行、樂舞、侍從、宴飲等畫面情景成為流行一時的題材。

繁峙南關村東北壁。

金代的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和元代中期的陽泉東村元墓格局相似,內容相互映照,墓室平面都呈八角形,墓室主體壁畫經修復後共有八塊。這兩組壁畫作品內容較為世俗化,所描繪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有夫婦對坐、備茶、雜劇表演、馱運、馬廄等日常畫面,旨在營造一座熱鬧、溫馨的「吉宅」來保佑他們的家人安康富庶。元代《忻州南呼延村壁畫墓》壁畫形式簡潔大方,內容樸素典雅,極富文人色彩,借花卉與詩詞襯託主人的清高雅潔。璧畫引用了元代散曲大家張養浩(1270年~1329年)的名句「無窮名利無窮苦(恨),有限時光有限身」,抒發了墓主人胸中對人生的嘆息。

繁峙南關村西南壁。

壁畫盛景:為什麼而動容

在中國繪畫史中,壁畫是獨樹一幟的一個藝術門類。中國古代壁畫的發展,既與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的信仰、習俗、審美觀念等密切相關,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學藝術和技術發展水平。從南北朝至宋金元時期的山西墓葬壁畫,既有廟堂之高,也有江湖之遠,為後人描繪了一幕幕生動翔實的古代生活畫卷,講述的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文化深厚積澱及其孕育而出的動人故事。

陽泉東村北壁。該墓位於陽泉市河底鎮東村,建造年代約在元代中期。北壁為「夫婦對坐圖」,畫面中央方桌上擺放著祖宗的牌位,男女主人分坐兩邊,各有男女侍從伺候。

不久前,一位來自山西大同的觀眾在上博觀展時曾發出感慨:回想許多年前,他在大同的村郊野外看到過被盜過的古代墓葬,磚牆暴露在外,墓室內空空如也,只留下斑駁難辨的繪畫殘跡。當時人們還不具備較強的文物保護意識,對此類現象司空見慣,甚至還有頑童用鉛筆在牆面上隨意塗畫,令他痛心不已。而現在已是今非昔比,每天數千名觀眾懷著「朝聖」般的心情來到博物館,冒著嚴寒排隊欣賞山西壁畫之盛景,同樣令人為之動容。

文物是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密碼。在關注、愛護文物的隊伍越來越強大的今天,隨著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以及近幾年悄然興起的「博物館熱」,更多的觀眾和文博愛好者將走進博物館,了解這些「國之瑰寶」的前世今生。

陽泉東村東北壁左側畫面,描繪的是上茶的情景,從格子窗中可以依稀看到主人似乎在等待茶點。陽泉東村東北壁右側畫面,帷幔下三名男子正在忙碌地準備茶點。

精彩版式呈現

相關焦點

  • 古代墓葬中的壁畫是畫給誰看的
    從贊助人和創作者的主觀意願來說,墓葬壁畫一方面是為死者的靈魂而設,另一方面也為當時的一部分生者而畫。觀者的問題,涉及對墓葬壁畫的主題和功能的理解,主人和廚師總是看客下菜,觀者不同了,壁畫題材和形式也會有微妙的變化。注意到這個問題,對於研究墓葬壁畫有重要的意義。
  • 朔州發現元代壁畫墓
    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12月22日,山西晚報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在朔州市發現一座元代壁畫墓,該墓葬型式為凸字形土壙磚室墓,墓室是仿木結構形制,雕繪出梁、枋、鬥拱、椽、簷、門等,壁上繪有精美的圖案,色彩鮮豔、畫工精細。
  • 橫山現元代壁畫墓 繪有「5位夫人伴夫君」
    從墓葬形制及壁畫特徵判斷,這是一座元代墓葬。在古代,夫婦合葬墓到底是怎麼合葬呢?有專家推測,有可能是將先死的人先寄放或者寄埋到一個地方,之後再進行合葬。  邢福來說,該壁畫墓是目前陝北地區首次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元代壁畫墓葬,墓葬形制完整,壁畫精美,為陝北地區元代考古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 陝北首次發掘元代壁畫墓 墓主身著蒙古服飾(圖)
    坐宴壁畫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18日,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在陝北地區首次考古發掘的一座元代壁畫墓的研究成果。壁畫墓由石條砌成,墓室內壁畫保存較好。壁畫中繪製的墓主人是蒙古人,夫婦6人並坐宴飲。  首次發掘的陝北元代墓葬  沒有墓誌有題記  這座壁畫墓是在榆林市橫山縣高鎮羅圪臺村發現的。它規模較小,是一座石砌單室壁畫墓,全長6.1米。墓室底部平面呈八邊形,除墓門外的其餘七邊均由兩塊條石疊砌而成。
  • 山西發現元代土雕仿木墓葬 出土元代黑釉瓷罐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中新網太原5月1日電 (記者 胡健)記者1日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在山西榆次地區發現元代土雕仿木結構墓葬,這一形制在全國較為罕見。此外,出土的元代黑釉瓷罐及瓷枕等器物也頗為珍貴。 在配合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羊毫街棚戶區改造工程的考古勘探中,當地考古人員先後發現多座古墓葬。
  • 古代墓葬文化:帶你揭開懸棺葬的神秘面紗!
    尤其是近幾年《盜墓筆記》等類似題材的電視劇盛行,使得一些傳統墓葬文化變得玄之又玄,一提起古墓有關的詞,就讓人倍感神秘,甚至望而生畏。其實懸棺葬作為古代的一種墓葬制度,是處理死者屍骨的比較特殊的墓葬方式,與土葬、火葬等,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懸棺葬主要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
  • 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裡村,大型遼代墓葬群,考古發掘和歷史發現
    古代火化圖在古代唐代以前,中原地區以棺葬為主,火葬習俗只有在一些邊遠地區的民族才有,但在唐代以後,佛教開始在中原盛行,佛教創立者釋迦牟尼死後留下了一種極其珍貴的東西那就是舍利子,後來佛祖的弟子也紛紛效仿火化
  • 萬國拜冕琉——絲綢之路的「老照片」:唐墓壁畫裡的胡漢交融盛況
    一、胡騰故鄉路斷,成就唐朝壁畫與絲路間「千千之結」1、九天開宮殿,萬國拜冕琉:壁畫下的大唐盛世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文明形式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無論是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還是工藝製作、藝術文化世界的頂峰,其中尤以唐墓壁畫最具代表性
  • 壁上畫屏:從漢代壁畫裡的雲氣紋到清代的墨葡萄
    這些共性可能反映了西漢京畿地區某些具有普遍性的觀念,如墓頂的天象圖意味著這個安厝死者遺體的地下建築,同時也是死者「永生」於其中的世界。但是,如何將以墓磚構建的有限的物質性空間,與圖像所塑造的無限的觀念性空間結合在一起,兩座墓葬卻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這兩座墓葬內壁畫的風格差異較大,理工大學墓壁畫中人物微小而精緻細密,翠竹園墓壁畫中的人物體量碩大而用筆粗放。
  • 山西垣曲發現周代高級貴族墓葬群,帶銘文銅器引關注,網友求「翻譯」
    山西考古又獲重大發現:垣曲北白鵝出土周代虢國重器,出土文物500餘件套,帶銘文銅器近50件套計14篇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稱: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通過對9座墓葬、17個灰坑與出土的500餘件套各類文物確認,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
  • 從中古壁畫、陶塑看女性何以對挎包情有獨鍾
    〔圖一〕 山西忻州九原岡北朝壁畫墓中的挎包女性〔圖二〕 山西忻州九原岡北朝壁畫墓 (局部)北朝隋唐的手提袋、挎包、背包,應該是中古時代出現較早的一種生活時尚的代表。有研究者稱挎包是為上流女性服務的,是奢侈服裝的延伸符號,但是挎包也有可能來自平民的簡約生活,又或是侍女或奴僕為負擔、伺候主人而使用的。
  • 新川創新科技園古代墓葬出土 埋藏於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
    今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該墓地不僅發現有新石器末期居址遺存,還揭露了六千餘座古代墓葬,墓葬類型主要為崖墓、巖坑墓、磚室墓等,時代自戰國至明代,出土數以萬計的陶、瓷、銅、鐵、玻璃、石質等不同材質遺物,其中以戰國末期「郫」戈、西漢時期帶外文字母的「龍紋鉛餅」、新莽時期錯金「一刀平五千」錢幣、東漢時期畫像石棺、晉代印度-太平洋珠等遺物最具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 美術研究|唐代花鳥畫研究的新視野——墓葬材料引發的思考!
    可以說,唐安公主墓和趙逸公墓的盆池花鳥是有畫史記載的花鳥題材在墓葬中最明確具體的反映。以上墓葬材料中皆是動植物並存,在陝西西安陝棉十廠墓壁畫花鳥屏風中,情況則有所不同。此墓的壁畫屏風同樣呈現中軸對稱的構圖,畫面中卻沒有動物,只有作為主體的花卉,根部襯以小草與石塊,可說是完全的花卉屏風(圖9)。
  • 遼代壁畫《頌經圖》,楊貴妃身邊的鸚鵡有何來歷?為何會出現在貴族...
    而在內蒙古赤峰地區發現的遼代古墓為我們了解遼代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其墓室牆壁上兩幅精美的壁畫更是讓我們對遼代的藝術文化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其中一幅生動形象的《頌經圖》更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壁畫:胡人牽駝入畫中 浩蕩西行販絲綢
    據考證,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葬的年代是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這一點,可在河南古代壁畫館得到印證:在該館修復完畢的唐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駝馬出行壁畫中,幾個高鼻梁、絡腮鬍的胡人神態逼真、形象生動。  仔細留意,可發現該墓駝馬出行壁畫中的胡人有著共同的面部特徵——高而尖的鼻子、濃密的絡腮鬍須。這些胡人有的牽駝,有的控馬。
  • 古代墓葬各種稱謂,陵、墓、墳、冢、塋、丘、園寢,怎麼叫才對?
    生養死葬,中國古代的喪葬制度非常講究,也非常複雜,僅墓葬的名稱就有多種稱謂,從大小、級別等多個方面區分。墓,指葬而不堆土植樹者。《禮記*檀弓》「古也墓而不墳」。對比來看,墓指的是葬後的平地,「墳」的意思則是指葬後堆土。
  • 趙豐|江南緙絲與畫史名跡等裡的古代絲綢
    絲綢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自誕生起就與中國古代其它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從墓葬出土的戰國漆盒、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青銅器、墓室寺觀壁畫、緙絲、中國畫史名跡《搗練圖》等古代藝術中與絲綢或絲綢相關文物為例,還原古代絲綢面貌,呈現中國絲綢設計藝術的發展。
  • 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現結構最為完整高等級墓葬
    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是一座唐(吐蕃)時期的高級貴族墓葬。地表尚保留塋牆、祭祀建築、封土和迴廊等墓園建築,地下部分由墓道、照牆、甬道、墓門、墓壙、墓室組成。墓內出土金銀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紡織品等各類文物1000餘件。
  • 古風古韻的中國經典壁畫藝術鑑賞
    中國古代壁畫不僅僅是國人的藝術珍寶,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經典瑰寶。今天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鑑賞古風古韻的中國古代經典壁畫藝術,賞析精粹的壁畫,品鑑傳統的文化。我國考古專家在秦代遺址中,發現了珍貴的秦代壁畫。這些壁畫形制完整,內容涵蓋豐富,涉及秦代文化的諸多方面,非常具有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秦代壁畫是我國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壁畫實物,因此彌足珍貴。四、底蘊深厚的敦煌壁畫位於我國敦煌的莫高窟,一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