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丞相李斯之所以能發跡,真的是從兩隻老鼠身上得到的啟示嗎?

2020-12-14 騰訊網

談秦說漢(330)秦國丞相李斯之所以能發跡,真的是從兩隻老鼠身上得到的啟示嗎?

李斯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西入鹹陽求仕,官至丞相;協助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建立中央制權制;秦始皇駕崩之後,與趙高合謀擁胡亥為秦二世;李斯從一個小吏發跡,到位列三公,是極強的追求功名利祿之心

李斯曾在茅廁裡看到老鼠吃髒東西,看到有人或狗走近四處散逃;又在糧倉中看到老鼠光明正大地吃囤積的粟米,不用擔心人或狗驚擾。於是慨然發出倉鼠之論道:「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李斯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西入鹹陽求仕,官至丞相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年輕時曾做過一段時間小吏,為躋身仕途,幹點事業,就拜荀卿為師,學習帝王之術,他的同學還有韓非子。學業完成之後,韓非子回到韓國。而李斯認為楚王不值得報效,西入鹹陽,投身於秦相呂不韋門下當了一個舍人。

李斯不僅口舌之利,還善於寫報告,得到呂不韋很的賞識,便推薦其做了秦王嬴政的郎官。於是,李斯有了遊說秦王的機會,獻計派使者收買六國政要,離間其君臣關係,不能收買的就派出刺客將其暗殺。又得到了嬴政的賞識,將其升為長史。

後來,韓國人鄭國在秦境內修渠道,發現有韓國的間諜混入其中刺探秦軍情報。嬴政下令驅逐所有外國的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於是上書秦王陳說利害,並言國之強大,必須要海納百川。嬴政不僅取消了「逐客令」,還將李斯升為廷尉。

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六國,稱始皇帝,呂不韋因嫪毐與太后私通案牽連被免職。於是,秦始皇將李斯升職為丞相。李斯能得到呂不韋的賞識推薦,又被秦始皇所重用,也說明其除了嘴皮子厲害、會寫報告外,實際的工作能力也是不錯的

協助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建立中央制權制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於鹹陽宮設宴招待君臣。齊人淳于越上奏請求秦始皇分封其子嗣為王,丞相李斯據理力爭,認為應該廢除周朝使用的分封制,建立中央統一管理的郡縣制。於是,秦始皇下令,將全國劃為三十六個郡,中央委派官吏管理。

李斯又提出統一思想,除了醫藥、佔卜、種植等古籍外,所有《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一律銷毀,若有想學習法令的,以官吏為老師。得到秦始皇的認同,並下令在推行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又令讓李斯主持修明法制,制定律令。

得到秦始皇重用的李斯,同時榮華富貴也到了極點。長子李由被封為三川郡郡守,所有兒子都是娶了秦國的公主為妻,所有女兒都嫁給了秦國的皇族子弟。三川郡郡守李由休假回鹹陽時,李斯在家中設宴招待,文武百官前去祝賀的車馬數以千計。

秦始皇掃滅六國後,李斯在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讓華夏民族第一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融合。但其所提出焚毀前朝書籍的建議,對古代歷史文化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也讓當時的百姓更加愚昧無知

李斯與趙高合謀,扶立昏庸無知的胡亥為秦二世皇帝,也為自己埋下殺身之禍

公元前210年,李斯以丞相之職,與中車令兼璽符令趙高,公子胡亥一起陪同秦始皇東巡。到達沙丘時,秦始皇已經病得很重了,於是寫了詔書讓公子扶蘇回鹹陽,但詔書還未送出,秦始皇就死了。趙高與胡亥私下密謀,立胡亥為秦二世皇帝。

趙高與胡亥沒有能力做成擁立皇帝,於是逼迫李斯與其合謀。未得詔書私立皇帝,李斯沒這個膽,也不敢。趙高就勸說他,公子扶蘇與蒙恬在上郡屯兵,扶蘇成為皇帝後,很有可能會任命其親近的蒙恬為丞相。李斯顧及自身富貴,與之同流合汙。

於是,李斯將秦始皇讓公子扶蘇回鹹陽奔喪的詔書修改為賜死公子扶蘇與蒙恬。同時又封鎖消息,把秦始皇的屍體安放在一輛既能保溫又能通風涼爽的車子中,百官奏事及進獻飲食還像往常一樣,趙高就假託秦始皇從車中批准百官上奏的事務。

擁立公子扶蘇為皇帝,李斯丞相之位確實有可能易位。但李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胡亥是否有能力為皇帝,宦官趙高是否值得與之同謀,居然沒有做出理性分析。小人得志便猖狂,胡亥成為皇帝之後,李斯終遭陷害被腰斬,秦朝二世而亡。

寫在最後

追求富貴名利是李斯追求上進的主要動力,「倉鼠之論」應該只是一套說辭罷了。他師從荀子求學,投身丞相呂不韋,是借用了名人效應。得到面見秦王機會時,他的真實水平得到了發揮,有所建樹。同時,個人需求也得到滿足,功成名就。

但其享受榮華富貴的心態,讓他偏離了正道,與小人趙高為伍,謀害了仁厚賢明、極有可能繼皇帝位的公子扶蘇,不僅自己不得善終,也加速的秦朝的滅亡。而所謂的「倉鼠之論」,其實是極度自私主義的表現。所以,李斯是秦朝的千古罪人

2020/12/12

我是秦磚漢瓦裡的拾荒人,感謝閱讀,人走留香,點個讚唄,不勝感謝!

相關焦點

  • 秦國丞相李斯能夠發跡,真的是從兩隻老鼠身上得到的啟示嗎?
    失去的東西要想挽回只有靠自己努力,秦國著名丞相李斯當年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他二十多歲的時候都還只是一個糧食管理員,生活的地方是楚國,楚國是一個戰爭大國,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才,像今天唯楚有材,於斯為盛說的就是人才傲於天下的楚國。
  • 李斯從兩隻老鼠身上得到了怎樣的啟示?讓他從此發跡,最終又慘死
    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人,年輕時曾在郡裡做小吏,在司馬遷的記述中,此人的發跡之悟是從兩隻老鼠那裡得來的。大為感慨之下,李斯領悟到了一條真理:一個人的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業,享盡榮華富貴,不在於你是誰,而在於你的選擇。就像看見的這兩隻老鼠,入廁,再有能耐,最終還是擔驚受怕地去吃屎;進倉,再沒有能耐,也可以心安理得地盡吃粟米。這就是李斯非常有名的「老鼠哲學」,想來不知你有何感想?
  • 大秦賦,從老鼠身上悟出人生哲理的李斯,最後敗在了趙高手上
    熱播劇《大秦賦》中,許多曾經出現在秦代歷史上,有名賢臣都已相繼出場,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荀子的學生——秦國的丞相李斯。李斯為什麼選擇去秦國?李斯入秦之前,他有個老鼠哲學,廁所裡的老鼠和糧倉裡的老鼠;當他看到茅廁裡面有隻老鼠在吃糞便,一聽到人的腳步聲馬上就跑開了,當他到倉庫時,卻發現那裡有好多老鼠大搖大擺的吃糧食,即使有人來了也不跑開。
  • 大秦草根丞相李斯,前半生忠臣後半生奸臣,臨終前最想念家中黃狗
    方便完後一身清爽的李斯,哼著小曲去糧倉辦事,剛打開糧倉的門就被嚇一跳。只見一隻大腹便便、皮毛油光水滑的大耗子坐在糧堆上,小眼睛滴溜溜亂轉,見到李斯也不害怕,莫名有種王者的風度。李斯把廁所裡的老鼠和糧倉裡的老鼠作了對比,最後得出一個深刻的結論:環境很重要,平臺更重要,做老鼠要做糧倉裡的老鼠,做人要做人上人。這就是李斯終生信奉的「老鼠哲學」。
  • 《史記》中的李斯,秦始皇的寵臣,贏了地位,輸了人品
    這李斯也是這樣,生活中很多類似這種哲理的人或事物,他都沒有感悟。偏偏去悟「茅廁」裡的老鼠。總之吧,李斯不愛做便所裡的老鼠,想做糧倉的老鼠了。他想換個環境,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學成「帝王之術」的李斯,必須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政治舞臺。
  • 作為楚國人,李斯為什麼要背井離鄉,去秦國求發展
    李斯我們都很清楚了,他是秦始皇的丞相,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貢獻。秦朝建立後,他提出了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措施,都被秦始皇採納,並對後世乃至於現在都有很大的影響。既然李斯能力這麼強,為什麼他一個楚國人不為楚國效力,而非要去秦國呢?其原因有三點。
  • 李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最終的歸宿:具五刑,腰斬,夷三族
    秦國的丞相李斯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從上蔡郡一個小吏,一步步爬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秦國丞相之位,可謂是處心積慮,機關算盡,不擇手段。 於是,胸懷大志的李斯來到了秦國,投靠到秦國丞相呂不韋名下打工。呂不韋雖然位極人臣,權勢如日中天,李斯卻看不起他,因為他只是一名初中生,靠投機上位。 李斯蟄伏了一段時間,終於等到了呂不韋翻船的時候。呂不韋因功高震主,畏罪自殺了。看到自己的老闆覆滅了,李斯露出了得意的微笑。大秦的舞臺,該由學歷更高的李斯同學來導演。
  • 秦朝丞相李斯的悲劇人生:從「倉鼠之說」到「黃犬之嘆」
    「倉鼠之說」,李斯忽略了一個本質因素——即便從茅廁去了糧倉,老鼠也還是老鼠。不過,李斯不是老鼠。他不僅學富五車、心懷天地,還創造性地寫出一手好字。後來他得勢了,那種字得到官方推行式的普及,成為我國書法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小篆」。
  • 名相李斯:要改變格局的前提,不是離開廁所,而是不做老鼠
    若不是意外看見「兩隻老鼠」,他的一生本該像芸芸眾生一般平淡且安寧的度過,每月領著公家的錢糧,碌碌且無為。但他註定這一生是不平凡的,別的小吏司空見慣的景象在他眼裡卻是通往成功的「門路」。但可惜的是李斯這一生的功績都被他從老鼠那裡學來的習性所抵消。李斯發家李斯從「老鼠」發家。
  • 人生得意:千古第一相李斯的前半場
    李斯是華夏大一統之後的第一位丞相,他努力好學、勤奮進取、人生目標堅定,輔佐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完成了華夏的大一統。李斯的前半場可謂是風光無限。有一天,李斯去上廁所的時候看見了一群老鼠,這群老鼠在廁所裡面吃大便,一個個瘦骨嶙峋,當它們一聽到人或者狗的腳步聲時,就立馬逃走,害怕被弄死。沒過幾天,李斯去米倉視察的時候,也看到了一群老鼠,而這一群老鼠正好和廁所裡面的截然相反,一隻只吃得又大又肥,而且在米倉裡面自由自在地跑來跑去,很是悠閒自在,因為在這裡根本沒有人或狗會給他們帶來威脅和驚恐。
  • 《大秦賦》嬴政器重李斯,猜忌呂不韋,才是秦國最大的不幸
    「我李斯,才是大秦國唯一的忠臣。」 以上來自電視劇《大秦賦》李斯的臺詞。自從李斯(李乃文飾)進入秦國政壇, 他總是喜歡不厭其煩,而且信誓旦旦地用這句話,向少年嬴政表明忠心。
  • 秦國的相邦與丞相之職有何講究,為什麼呂不韋既稱丞相又稱相邦?
    談秦說漢(331)秦國的相邦與丞相之職有何講究,為什麼呂不韋既稱丞相又稱相邦?呂不韋在秦莊襄王時期被封為丞相,在嬴政繼秦王位時升職為相邦。國之相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邦管理丞相,是上下級的關係。秦孝公時期的百官設制,沒有相邦與丞相之職,由軍功爵位制代替秦孝公之前的秦國沒有設立相邦,秦國崇尚武力,所以百官設置與爵位掛鈎。《商君書》裡設立的二十級軍功爵制裡最高是列侯。
  • 李斯:三次跳躍,三封書信,一個辜負了人生真諦的功利主義者
    呂不韋利用趙姬撬開了人生的權貴之路,但也敗在了趙姬身上。李斯憑藉自創的「老鼠哲學」苦心經營,一步步踏入秦朝政壇的權力中心區,但最終也沒逃脫一隻老鼠的終極命運。與呂不韋相比,李斯更加像一個政客,一個比呂不韋更加利己的功利主義者。此話怎講,我們先看助他成功的三次跳躍,再看他從巔峰走向沒落的三封書信,見證一個失道失德者的富貴與沒落之路。
  • 《大秦賦》這三處表明,李斯想當丞相吃相難看,嬴政都看不下去了
    後來秦子楚繼位為秦國君主,段奕宏扮演的呂不韋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丞相。成為丞相後,他便開始廣納賢士,為秦國做了很多貢獻,李斯也因此成了名將。到秦國來,李斯看好秦國能統一六國,他當政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當上丞相。這一次的丞相正是呂不韋,這三個地方說明,李斯想當丞相吃相難看,嬴政是看不下去了!
  • 歷史上的李斯是怎樣一個人?功在千秋,但統一天下與他沒多少關係
    歷史上的李斯當然也是一位極有能力的人物,可是與《大秦賦》中的「李斯」還是有很大不同。李斯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人,早年在郡中擔任小吏,是個有正式編制的楚國基層公務員。一日,李斯在吏舍廁所中看到裡面的老鼠個頭瘦小,全身髒兮兮,一聽到有人靠近就急忙逃命。
  • 《大秦賦》中的兩位秦國名相,呂不韋和李斯,誰的功勞更大?
    還有就是李斯的出場似乎也有些過於早了,這一階段的李斯應該還沒有得到秦始皇如此重用。當然後面畢竟還有50多集的劇情,現在還不太好對演員的演技和全劇的呈現效果下定論。所以我們不去討論一下秦始皇的這兩位名相呂不韋和李斯,這兩位《史記》中單獨列傳的人物,到底哪一位對秦國的貢獻更大。
  • 一代名臣李斯一生的潮起潮落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答案肯定不是,這背後永遠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一代名臣李斯!可以說沒有李斯就沒有當年的秦始皇!李斯本是那個混亂的年代裡普通的楚國人,來到秦國後為秦國效命,因能力與機遇相接合,一步步爬上人生的巔峰,做了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可後來又因自己的埋下的惡果,造成自己被受五刑,腰斬和夷三族的悲慘結局。
  • 從對趙姬呂不韋李斯趙高的態度上,看秦始皇暴戾與明智的矛盾性格
    更諷刺的是,由於異人當時被扣押在趙國為質子,始皇在趙國出生後,也一起跟隨做質子的父親在邯鄲,一直長到九歲,與秦國相比,趙國更像他的故鄉,最後又死在曾經的趙國故土之上,這是上天註定的魂歸故裡嗎?再加上始皇生母趙姬與呂不韋的關係,導致在秦始皇到底是誰的孩子這個問題上,從戰國一直被議論到了21世紀,還在持續爭論中。
  • 李斯:胸懷大志、力爭上遊,一生汲汲營營於權謀之爭
    更何況秦王喜歡的崑山之玉、隨和之寶、太阿之劍皆不是產於秦國,後宮佳麗中的鄭國、衛國美女以及江南金錫、西蜀丹青也非出自秦國,難道都不能用嗎? 換言之,不產自於秦國的寶物有很多,不出身於秦國卻願意效忠的人也很多,秦王逐客等於是把優秀人才往外推,去資助別國,造成國內空虛,這樣做實在是太危險了。
  • 秦朝李斯一生信仰的「倉鼠哲學」是什麼?真有傳說的那麼厲害嗎?
    導讀:我們知道,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年代,各種處世思想層出不窮,我們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往往能通過非常小的一件事情,從而形成一種可以讓人一生遵循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秦朝的丞相李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只是看到了生活裡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卻從此奉為真理,那麼他到底看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