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與浮世繪的真實關係

2020-12-21 澎湃新聞

印象派與浮世繪的真實關係

2020-11-30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印象派與浮世繪的真實關係

王才勇(復旦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專家。)

迄今鮮為人知的是,印象派與浮世繪的關聯並不是一種不二而無以取代的關聯,也就是說,兩者的關聯或許不會發生,與印象派相關的異域美術或許根本不是浮世繪,而是其他的什麼。原因是:印象派與浮世繪實際出現的關聯並沒有深入各自本身的內裡,也沒有深入彼此特有的層面,而只是在特定的共性層面發生。共性是指無論就印象派還是浮世繪而言,都與其他繪畫有著某種共享性的層面。兩者的關聯只在這樣的可被其他美術公約的共性層面出現。

《來自陶瓷國度的王妃:銀白色的玫瑰》 惠斯勒 布面油畫 1864年

首先,正如此前「理論篇」所述,印象派邂逅浮世繪這一事件本身就具有鮮明的偶然性。早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日本版畫的一些樣本就已經傳入荷蘭,但當時並沒有對創作界產生什麼影響。約50年後到了19世紀中葉,情況發生了變化。歐洲方面,美術界出現了強烈的變革創新需求,藝術家們為了革新傳統,將視線紛紛拋向國外,主要是歐洲以外,祈求從異體文化中尋找創新的靈感。此時,極其相異的遠東就首先引起了關注;遠東方面,美國恰好在1853年用戰艦迫使日本港口對外開放,與歐美進行貿易,很快在1855、1867年的巴黎世博會以及1862年的倫敦世博會上出現了日本工藝品,尤其在「1862年倫敦世博會的日本展廳裡還展出了阿爾科克伯爵(Sir Ruthertord Alcock)的日本美術藏品」。世博會的這些展出只是一般地涉及了日本美術,還沒有突出日本著色版畫。

《貓》 馬奈 1868年

當時,人們主要是通過那裡展出的日本扇面與和服見識到了日本版畫。浮世繪版畫大量湧入歐洲是隨著貿易開始的,據貢布裡希考證:浮世繪版畫最初是作為貨物的包裝紙進入歐洲的,以至當時在歐洲可以很便宜搞到它們。 其實,早在1903年德國專門研究印象派的學者邁耶爾-戈瑞夫就已做出過這種推測,在他看來,「當時歐洲所看見的日本美術品,最早可能是作為貨物的包裝紙進入歐洲的。19世紀70年代在英國和法國的百貨商店裡,如果運氣好的話就能撞見最漂亮的日本畫」。顯見,當時日本向西方開放,中國沒有。這就導致一般歐洲人當時更容易接觸到的東亞工藝美術,主要來自日本,而不是中國。這就使得浮世繪與當時歐洲畫壇漸成主潮的印象派有了直接關聯。可以推想,當時如果中國也像日本一樣大規模將美術作品推向歐洲,或許對印象派產生直接影響的就不是浮世繪,而是中國美術了。這樣說,無意表明中國美術要比浮世繪高明多少,而只是想說明,當時歐洲畫壇正迫不及待地需要來自像遠東這樣異體文化的激發,此時日本恰好對西方開放,而中國沒有。所以,浮世繪引起了關注。

《日本人(著日本和服的卡美伊)》 莫奈 布面油畫 231.8cm×142.3cm 1876年

其次,就浮世繪與印象派關聯的具體實情來看,啟發印象派畫家創新實踐的並不是浮世繪所特有的東西,像主題、題材、用色等,而是其畫法上異於當時整個西方繪畫傳統的東西,這不是在特有層面,如用色、線條造型等,而是在一般層面異於西方,主要是對空間和光影的異樣處理,當時,浮世繪開啟印象派畫家的創新思路也主要集中在這兩點上。換個角度說,當時印象派畫家對浮世繪的關注與吸收,主要並不是其主題、題材之類,也不是其造型特點(人物造型),而是其對空間的平面性處理以及剔除光源的視覺手段。這些都是西方傳統中沒有的,恰是這一點,開啟了當時印象派畫家的創新思路:變革傳統繪畫的空間處理和光影造型。具體從剔除光源開始(馬奈),走向對傳統三維空間的消解,最終落在了基於心物交互作用的造型上(如用筆觸來造型)。

《杏滿枝》 凡·高 布面油畫 73.5cm×92cm 1890年

顯而易見,這些創新畫法成了整個印象派的共有特徵。迄今在談及印象派與浮世繪關聯時不太去論說的是,浮世繪對印象派的影響就體現在這些畫法上;更少去論說的則是,這些畫法特點並不是浮世繪特有的,而是整個東亞傳統美術(中、日、韓)共有的。也就是說,就浮世繪對印象派的影響而言,被接受的並不是浮世繪的全部,也不是其特有的東西(風格、題材等),而是其體現出的東亞美術的一般特點,而且主要是空間和光線處理法,再具體一點就是二維平面性空間構圖和沒有光影對比(只有亮度,沒有光源)。恰是這兩點支撐起了印象派推出的整個新畫法。對三維空間和光影成像的剔除,必然導致對定點視看的破除,後期印象派中漸趨明顯的筆觸畫法、變形等都是其衍生的必然產物。

《海灘風光》 德加 油畫 47cm×82cm 1876—1877年

因此,浮世繪對印象派產生影響的僅在其體現東亞美術一般特點的東西上。誠然,從某些印象派畫家(如馬奈、莫奈、凡·高和勞特累克等)那裡,都能看到一些直接的浮世繪要素,但那些大多只是畫家們懷著謝忱在顯示對浮世繪的熱愛。這些作品不僅在數量上只是少數,而且很少成為印象派的代表性作品。因此,它們沒有成為印象派的主導性因素。而此前所述的平面性空間處理和只有亮度沒有光源的畫法,則是整個印象派的主導性特點,在幾乎每個畫家那裡都有體現。所以,不能由浮世繪對印象派的直接影響來否定中國在此影響中的存在。

《歐羅荷風光》 塞尚 布面油畫 65.2cm×81.3cm 1873年

固然,強調浮世繪與中國傳統繪畫的不同會引起所有人贊同,而且確實入理。但是由此不同去否認中國繪畫對印象派影響的存在,則是有悖於實際情況的。印象派畫家直接研習的東亞美術的確主要是浮世繪,而不是中華美術,但專注和接受的並不是浮世繪中異於中華傳統美術的東西,而恰恰是其與中華傳統美術共有的東西,這就使論說中華美術對印象派的影響有了一定的合法性。這個合法性首先來自中華美術對浮世繪與印象派交界面的共享,其次來自當時的印象派畫家並沒有因為浮世繪而拒斥中國。有些畫家的作品甚至顯現出與中華傳統美術更多的應合,而不是與浮世繪。

圖書推薦:本文節選自《印象派與東亞美術 : 像與不像之間》,中信出版社

關鍵詞 >> 印象派,浮世繪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浮世繪與印象派
    但是對處於剛剛起步的印象派來說,它在難掙脫傳統繪畫的技法、視覺效果、構圖等約束的同時,還要克服社會輿論和傳統畫家們的冷嘲熱諷,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在封閉的歐洲大環境中印象派還是無法馬上脫離傳統美術在各個方面的約束。正是在這種複雜的形勢下,當時和印象派同樣屬於不入流的美術——日本浮世繪的出現給了處在困難時期的印象主義的藝術革新以很大的幫助。
  • 印象派畫家為什麼都受到浮世繪的影響?這影響是什麼?
    印象派畫家會受到浮世繪的影響這是必然的結果。要解釋原因我們還得先從印象派的初衷說起。學院派抵制印象派,那是印象派的確是反對學院派的條條框框。要是我們注意到下面這點就更有意義了。那就是印象派畫家大多數法國人,而學院派條條框框的標準來自哪裡?
  • 浮世繪、印象派與琺瑯錶盤
    為什麼浮世繪在西方人眼裡的藝術地位如此重要?而浮世繪又是怎樣影響了後世西方繪畫發展的方向?1867年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是日本浮世繪風格畫作第一次出現在歐洲世界,這是經過日本鎖國兩百年後,第一次以浮世繪讓歐洲人了解到了不一樣的日本,也開啟了我們熟知的印象派風格脫離古典繪畫潮流與規則的另一篇章,西洋美術發展、甚至繪畫的風潮也正式走向更多元化的融合。
  • 浮世繪流傳到歐洲後,影響了當時印象派、後印象派的很多大藝術家
    11:30面試完跑去看《浮世繪》展,最日本的表情,個人覺得也是最日本的展,整個展廳都裝飾得很日本很江戶,看展的人裡有不少來打卡拍照的年輕人。 「浮世」最早出現在日本是佛教用語中,「浮世」即「現世」,指生死輪迴和入世的虛無縹緲;「浮世繪」又有入世行樂,人生如過眼煙雲之意。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劉德江認為,日本浮世繪之所以在當時獲得關注,是因為達蓋爾銀版照相術的誕生讓西方繪畫遇到了關於「真實」的挑戰——在苦苦尋找出路之時,西方繪畫從浮世繪畫作中看到了線條和顏色帶來的衝擊力,於是發生了從光影的真實到內心的真實這種轉向。
  • 浮世繪精品展
    浮世繪是日本美術中一個畫種,一種奇異的藝術現象,並因其產生眾多的世界級藝術巨匠及名貴的藝術作品,根據多數學者研究,我們知道浮世繪的產生不僅是生根於日本傳統文化之中,還與中國版畫有著很深的淵源,尤其是《芥子園畫傳》這本書對浮世繪產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日本人為何特別鍾愛浮世繪?
    至此,再僅僅說浮世繪是「風俗畫」就顯然是站不住腳了。03浮世繪對西方印象派繪畫的影響浮世繪作為一種源於東方的的繪畫藝術形式,在當時充斥著西方話語權的世界上能夠擁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較為廣泛的關注度,一方面是得益於日本與西方的廣泛民間接觸和頻繁的經貿往來,更主要的是對於西方自身的印象派畫作的深遠影響。
  • 藝術史:何為「浮世繪」?為何梵谷、馬奈等著名畫家皆受其影響?
    我們所認識的梵谷,馬奈,莫奈,德加等著名畫家都是印象派畫家。  到了印象派發展後期,印象派受到浮世繪影響極大,例如在莫奈晚期的繪畫作品《四季睡蓮》裡充滿著濃濃的東方浮世繪特色。為什麼在他們的後期都受到了浮世繪的影響,影響的又是什麼呢?
  • 凡·高為何鍾情於浮世繪
    興起於日本江戶時期的浮世繪藝術是以市井為舞臺,以民生百態為題材的風俗描繪。浮世繪——可以解讀為「虛浮世界的繪畫」。誰能想到若干年後,這神秘而新鮮的東方藝術,漂洋過海席捲了歐美藝術界,更深深地影響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們。
  • 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
    浮世繪藝術佔據日本畫壇二百六十餘年,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在世界美術史上有著光輝的一頁。日本的浮世繪最初是指代描繪世間風情的畫作,一直表達著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與中國的春畫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初的浮世繪主角通常是娼妓和藝伎,後來浮世繪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發展,逐漸浮現出更多內容,除了美人畫以外,風景畫也成為了浮世繪的主要題材。
  • 在19世紀,浮世繪是怎樣影響西方現代藝術的?
    日本的浮世繪藝術家與歐洲的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家,在時間上相隔數十年,在地理位置上相隔數千公裡,卻因為共同的藝術理想聯繫到了一起——他們都有著描繪真實生活的欲望。不管這生活是浪漫的、無聊的,還是骯髒的,他們都致力於表現這種真實。那麼,二者的聯繫是如何發生的呢?
  • 時尚大牌鍾愛的浮世繪,是日本「打工人」的真實寫照
    Christian Dior本人及其母親都是浮世繪的粉絲,直到今天,Dior女裝設計師們也不約而同將浮世繪作為其靈感來源。  02  江戶時代的時尚教材  別看浮世繪如今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繪畫,梵谷、莫奈等人都是浮世繪的忠實粉絲,甚至直接影響了歐洲繪畫藝術的印象派變革
  • 浮世繪的起源 始於情色
    但是浮世繪內容其實非常多,所以我儘量去繁化簡把浮世繪的歷史,種類,工藝,價值等等做一個簡明扼要的介紹。如果這之中有什麼問題歡迎通過私信或留言的方式一起交流。浮世繪是始於江戶時期的平民風俗畫,從起始到終結共發展了近200年。其實在江戶時期浮世繪並不是什麼貴价收藏品或藝術品,直到明治時期浮世繪在西方國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出現了「日本主義」的藝術風潮。
  • 繁花繪浮世——日本浮世繪的極致解讀
    後來,浮世繪隨著商貿船隻漂洋過海,以日本表情為歐洲藝術特別是印象派帶來翻天覆地的衝擊,高更、德加、梵谷、莫奈都是它的忠實粉絲:▲ 莫奈的《日本橋》以及他花園中的日本橋原型莫奈作為最早收藏浮世繪版畫的印象派畫家之一,藏有二百三十多幅浮世繪,讓妻子穿和服當模特,甚至把庭院改造成日式風格,在有睡蓮的池塘搭了一座日本橋
  • 影響了印象派繪畫的日本浮世繪大師——Kitagawa Utamaro喜多川歌麿
    Kitagawa Utamaro 喜多川歌麿(1753年-1806年),是日本浮世繪最著名的大師之一,善畫美人
  • 日本工筆畫:「 浮世繪 」 的前世今生
    尺寸大小不等,總計有二十束種,均按刻制方法、套色多寡不同而分為「墨繪」、「丹繪」、「漆繪」、「浮繪」、「錦繪」、「藍繪」等品種。這些浮世繪都是通過木刻版畫技法批量生產,所以,浮世繪沒有「原作」的概念——無非是質量和批次的差異而已。
  • 陳閱攝影課堂:日本浮世繪對當代藝術的影響
    今天,陳閱攝影課堂給大家詳細的分享一下日本浮世繪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夜色撩人,日本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 。浮世繪起源於中國的木板年畫,學到技藝卻摒棄了大紅大綠,在原色中加了灰,看似偏灰不明快的顏色,卻點亮了當時歐洲人油畫中的明度,變成了他們色彩體系中的亮調子,亮而不刺,尤其對印象派影響深遠。日本的『浮世繪』又稱『江戶畫』『風俗畫』。
  • 浮世繪竟隱含著獨特的人文精神,激發創作靈感!
    浮世繪雖然屬於民間藝術,但是它所呈現出的色彩紛呈的絢麗圖景卻對世界美術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就連十九世紀法國印象派大師也從中吸取了創作靈感。 葛飾北齋《詩歌寫真鏡》之安倍仲麻呂(局部) 「浮世」這個詞語來自於佛教,佛教認為人的此生是虛無縹緲的,並非真實的。
  • 跟隨「浮世繪三傑」夢回江戶
    淺井了意在《浮世物語》寫道:活在當下,盡情享受月光、白雪、櫻花和鮮紅的楓葉,縱情歌唱,暢飲清酒,忘卻現實的困擾,擺脫眼前的煩憂,不再灰心沮喪,就像一隻空心的南瓜,漂浮於涓涓細流中。這就所謂「浮世」。《富嶽三十六景 江戶日本橋》葛飾北齋日本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浮世繪」,即為「虛浮世界的繪畫」。
  • 高清作品圖:浮世繪精選集II
    正當人物和風俗的主體已近枯竭時,葛飾北齋和安藤廣重為浮世繪帶來了新的風格——風景畫。葛飾北齋受到西洋銅版畫的影響,立志風景畫的創作,他在《富嶽三十六景》,採用大膽的構圖和色彩,此後描寫了各地的名勝系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