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差陽錯入「陶門」,看廣東梅州第一屆工藝美術大師餘志宇的「藝術...

2020-12-13 澎湃新聞

陰差陽錯入「陶門」,看廣東梅州第一屆工藝美術大師餘志宇的「藝術人生」!

2020-12-11 1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揉泥、定中心、拉坯、開口、拉直筒......位於梅江區西陽鎮新聯村的陶瓷創意工坊內,梅州第一屆工藝美術大師餘志宇掂了掂手裡的陶土,揉泥便拉開了一件陶瓷誕生的序幕。

今年,是餘志宇與陶瓷「過招」的第23年,這些年來經他手做出的精美陶藝作品,數量之多,受人青睞。「一切的成績皆因為緣分和堅持。」餘志宇將他的陶藝成就歸功於此,他也在這捧泥土裡找到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餘志宇在展示陶瓷拉坯工序。 (吳海清 攝)

陰差陽錯 無所選擇被迫入門

說起與泥巴的緣分,餘志宇有著一段不一般的故事。

1997年,他從部隊退役,為了學一門技術,餘志宇開始了「曲折坎坷」的求學路。據他回憶,當時的熱門專業是修車和烹飪,但早已沒有入學名額,只剩下廣東陶瓷學校這類藝術院校還有名額。「當時連藝術是什麼都不知道,從小到大也從沒接觸過,但為了能夠上學,硬著頭皮就去了。」餘志宇說。就這樣,本來想要學一門技術養活自己的他,陰差陽錯,被迫入了「陶門」。

入學之後,餘志宇面對的第一道考驗便是新生摸底考試,考題便是最基礎的素描,而當時的他卻是班裡唯一一個連畫筆都沒摸過的「純新生」。餘志宇告訴記者,考試前他才知道畫素描要用木炭條,為此特地到文具店購買考試用紙和木炭條。不曾想,當年的店主以為他是專業學生,便拿了畫家用的柳木條,進了考場後才發現整個考場都是用鉛筆,只有他拿著柳木條。用如今最流行的話來總結那場考試:別人都以為我是班裡唯一的王者,不曾想是唯一的青銅。

由於考試名次的墊底,餘志宇在選擇專業時毫無優勢,只得被分配到無人肯主動選擇的「雕塑」專業。

從零起步 心無旁騖打磨技藝

多年過去,每每想起初學陶藝時的場景,餘志宇仍記憶猶新。

「當時的同學都接受過美術教育,只有我是一無所知。但藝術不僅需要後天的努力,也需要天賦,21歲才從零起步,很難也不知從何做起。」餘志宇說,入學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在「學不會」和「不想學」之間不斷懷疑自己,也曾無數次想過放棄,但都堅持了下來。在苦練基本功,並經歷了無數次製作失敗後,終於在某次課堂中,他的作品得到了任課老師肯定。

據餘志宇回憶,從那節課開始,他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打破了一直將他攔於門外的學科權限,真正入了「陶藝門」,從此他的專業課也是越學越好。經過4年的勤學苦練,在2001年畢業時,餘志宇從曾經墊底的「陶藝小白」逆襲為成績第一,技術不錯的學霸選手,更是憑著優異的成績和技術,成功到佛山石灣從事石灣公仔創作工作。

匠心製作 穩紮穩打成功逆襲

在佛山石灣工作的十餘年,讓餘志宇的陶瓷藝術創作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其代表作品《道》還曾在2013年第三屆釜山市中青年工藝美術精品評比大賽中榮獲第一名。2014年,由於家庭原因,餘志宇從佛山回到家鄉梅州,到梅州梅臺文創園擔任陶瓷工藝師從事雕塑創作。

回到梅州後,天然的山區資源讓餘志宇的陶藝創作更有優勢,為了尋找合適的泥巴,上山找「土」成了他的日常。「要做出好的作品,泥土的選擇至關重要。」餘志宇說,每個師傅都有自己習慣使用的黏土,所以找泥巴一定要親力親為,如此才能做出具有獨一無二風格的作品。一件好的陶藝作品講究「神形兼備」,不僅外形塑造要出新出彩,更要注重每一件作品的內涵表達。餘志宇告訴記者,細節決定成敗,和「泥」打交道,看起來不需要花大力氣,但成品的成敗往往都藏在細節裡。陶藝創作需要豐富的想像力,更需要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為此在日常生活中,他習慣觀察和思考身邊事物的一舉一動,記住不同人物的一顰一笑。

陶藝製作是漫長的,是耐心、細心、專心的相加。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從選泥、制泥、揉泥、雕刻、調整再到燒製成成品,往往需要花費數個月的時間。「陶藝作品不是『一氣呵成』的,是需要不斷調整的藝術創作。在製作過程中,由於長時間的專注,容易出現視覺疲勞,作品則會出現眉眼不對稱等肉眼難以發現的誤差,因此每專注一段時間就要停下來調整自己。泥坯燒制的時間也從八小時到一個星期不等,其間還需要不斷地觀察控溫。」餘志宇說。

陶瓷拉坯工序看似不需要花大力氣,卻最考驗基本功。(吳海清 攝)

傳承技藝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從最初的誤入「陶門」到如今的「陶藝大師」,23年的磨鍊讓餘志宇無論面對多麼普通的泥團,都能用一雙巧手,為其賦予生命、栩栩如生。如今連十歲的女兒也愛上了「玩泥巴」,時不時還創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從零開始,穩步前行,有了一定成就和名氣的餘志宇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份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

「和泥巴打交道,很多人會覺得髒。儘管現在市面上陶藝工坊不少,但感興趣的人多,願意潛心修煉,當作一門職業的年輕人少之又少。」為了改變發展困境,餘志宇開始免費收徒教學,上至退休老人,下至學前兒童,只要願意學,他對每一個學生都傾囊教授。同時,緊跟當下研學熱潮,在梅江區西陽鎮新聯村著力打造陶藝研學課程,讓更多的孩子和大人通過親身體驗,重新「識陶懂陶」。

在新聯村的陶藝創意工坊,記者看到,入門處兩隻米老鼠泥塑活潑可愛,室外掛著的陶瓷風鈴色彩繽紛,室內顏色各異的變速拉坯機一字排開,平面牆繪也因加入了陶瓷元素而變得立體……餘志宇告訴記者,陶瓷創意工坊完工後,有興趣的大朋友和小朋友都可以識陶製陶,製作的作品還能現場燒制帶回家留作紀念。

陰差陽錯誤入「陶門」,從零起步艱難逆襲,餘志宇用他的人生故事給了我們「只要想努力,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算晚」的信心,也詮釋了手藝人「一輩子把一件事情幹好,幹細緻」的匠心。身處新時代,「工匠精神」成為了一種代表著專注、創新、精益求精的精神。而未來的梅江發展,需要這種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磨鍊提升技藝,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如此鑄造精品,讓詩畫梅江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闊步前行。

梅州日報記者:羅瑋

見習編輯:肖夢婷

關鍵詞 >> 「藝術人生」,陶藝,梅州第一屆工藝美術大師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市級工藝美術大師韓浩文:「工匠精神在于堅守」
    導讀  近日,全市第一屆工藝美術大師頒證暨第二屆工業設計大賽頒獎大會在中國客家博物館舉行。平遠縣韓浩文獲第一屆梅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八珍娘酒的《客家古法—八珍娘》和廣東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曼佗山莊農旅項目產業化》獲工業設計大賽優秀獎。  今日,本報特推出專題,選取木雕根藝工匠韓浩文成長為工藝美術大師及八珍娘酒恪守客家古法釀造技藝的故事,探尋「平遠工藝」傳承的新面貌。
  • 杭繡新象—工藝美術大師金家虹女士的刺繡藝術
    金家虹工藝美術大師首屆中國刺繡藝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杭繡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簡介
    2004年被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6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桂珍女,1943年生於宜興丁蜀鎮。195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名藝人王寅春學藝,並得顧景舟悉心指導。2004年,《周桂珍紫砂藝術》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被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6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鮑志強1946年12月生於宜興丁蜀鎮。1959年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談堯坤、諸葛勳、範譯林等陶刻名師,1962年隨吳雲根學壺藝,1965年在名藝人任淦庭身邊致力創作。
  • 輕叩雕塑藝術之門——訪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勇
    王勇, 1977年出生,曲陽縣人,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樹昌,現為曲陽縣漢韻雕塑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全國城市雕塑創作設計資格證書持證雕塑家、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美術學院雕塑院秘書長、河北省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保定市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曲陽縣縣級石雕非遺傳承人。
  • 竺娜亞——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
  • 文博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項」廣東團摘78金
    &nbsp&nbsp&nbsp&nbsp廣彩《慶壽圖》&nbsp&nbsp&nbsp&nbsp集實用與收藏於一身的綠硯、罕見創新的屏風端硯、珍藏二十多年的龍床……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以下簡稱文博會),廣東的工藝美術大師們精心準備的作品大放異彩
  • 董壽平藝術大師和他的幾個畫梅花高足作品欣賞——池塘玩童
    董壽平,天資高,從小聰穎好學,刻苦自勵,初學花卉後研山水,尤以畫松梅竹及黃山風景著稱,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大師級畫家及書法家,尤以畫梅著稱於世,被眾人追隨。他門下幾個專攻畫梅花最有成就的弟子有王成喜、南嶺梅和曹明華等,幾個弟子各有特色,均有自己的梅花佳作,但他們總體藝術修養和成就遠不及他們的老師。
  • 「陳新平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揭牌儀式圓滿舉行
    中山市大湧鎮鎮長賀修虎,中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人才開發科科長盛遠中、副科長蔣瑋,湖南廣播電視臺原副總編輯鄧華如,中山市沙溪鎮流動黨員管理服務中心主任阮卓卿,中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沙溪分局副局長李錦旭,中山市大湧鎮經信局局長劉炳磯,中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大湧分局局長張小平,中山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張剛,全聯藝術紅木家具專業委員會執行會長、中山市紅木古典家具學會會長、騰訊家居紅木、品牌紅木總編林偉華
  • 永不退色的藝術禮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永森新作景泰藍《東方紅...
    為謳歌一代偉人的豐功偉績,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永森匠心打造的景泰藍藝術新作《東方紅》偉人尊同步首發,以表達對偉人毛澤東的無比崇敬和深切緬懷。初心不忘 牢記使命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習三書法作品賞
    圖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習三書法作品:「老朽壽已八十三 半生艱辛半生甜苦辣酸甜皆歷盡 幸有桃李結滿園長江後浪推前浪 內畫傳承有接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一級美術師,九三學社衡水市委名譽主委。1958年入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拜師學習內畫鼻煙壺藝術。1958年至1966年在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學藝後調北京工藝美術廠搞內畫創作,現任衡水市內畫藝術院院長。 王習三1972年返回祖籍河北阜城下放勞動,其間在鄉村以創業形式搞內畫。1972年至1977年在阜城縣綜合廠工作。
  • 探訪廣東梅州特色名菜,地地道道的梅州菜
    這裡聚集了眾多的客家人,這座城市也充滿了客家風土人情,這邊的客家美食佳餚最有特色了,豐富多樣,美味極致,梅州菜主要為家禽和水產,梅州客家菜餚特色,菜味鮮鹹,吃口脆嫩,在梅州地區包括今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蕉嶺縣、平遠縣共梅州2區1市5縣還有很多客家美食,今天帶大家去探訪梅州當地特色名菜,地地道道的梅州菜。
  • 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應用-林榮泰雕刻藝術
    林榮泰.作《金玉滿堂》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特別金獎」引言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傳統工藝美術是我國先民在生活和勞作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和精神內涵。雕塑設計作為一種傳統的設計手法,在現階段新的科學技術的影響下,其設計方法、設計精度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設計的文化內涵在新技術的衝擊下,變得越來越淡薄。
  • 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 三位國寶級大師獻寶
    蜀繡大師郝淑萍:67歲,1993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代表作《紅樓群芳圖》、《荷花鯉魚》等。 「唐卡繪畫大師」鄧都:2006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目前已是國內身價最高的唐卡畫師之一。
  • 「美陶杯」第一屆中國好陶藝設計大賽啟動,鼓勵多元化設計跨界融合
    10月15日,「美陶杯」第一屆中國好陶藝設計大賽在「中國陶都」石灣正式啟動。賽事組委會將在2020年10月15日~2021年4月25日期間接受設計參賽申報,並在2021年4月底組織專家進行初評,入圍作品實物將在2021年6月進行終評,組委會屆時將2021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期間對獲獎作品進行頒獎和集中展覽展示。
  • 樹立大師品牌 打造工匠精神 晉江工藝美術行業鏗鏘行
    晉江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組織一批晉江工藝美術大師,在一個獨具特色的古建特裝展區裡,優秀的工藝美術作品亮相此次文博會。  近年來,在晉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重視下,晉江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深化開展「樹立大師品牌,打造工匠精神」系列活動,通過優化服務、補齊短板,推動工藝美術產業傳承與發展。
  • 焱壺人物誌|胡迪峰的紫砂藝術
    2006年入宜興紫砂工藝廠,隨其父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胡洪明研習壺藝精髓,並積極參加過中國工藝美術高級研修班等多項陶藝培訓,具有獨立的陶藝創作設計能力,並參與設計多款歷史題材紫砂作品,在收藏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與信譽;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級獎項,被國內知名美術館收藏。
  • 世界音樂大師聚會!著名客家泥塑藝術家劉沅聲又出新作
    近日,梅州著名客家泥塑藝術家劉沅聲又出新作——15位世界音樂大師陶塑像新鮮出爐。15位世界音樂大師像陶塑成功,劉沅聲很有成就感。貝多芬、蕭邦、巴赫、海頓、李斯特、柴可夫斯基……15位聞名世界的音樂大師,絕大部分不曾謀面,甚至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是通過劉沅聲的妙手,他們「聚合」在了一起。在劉沅聲家中,記者「見到」了這些音樂大師,他們的鼻梁、眼睛、鬚髮等栩栩如生,且表情各異,或皺眉深思,或側耳傾聽,或嘴角帶笑。每個人物的生卒年份和頭銜,都鐫刻在塑像基座上。
  • 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高修,精雕細琢歲月,做「出彩中國人」
    他用一雙手,精雕出靈動四射的玉石藝術精品他用一雙腳,丈量出坎坷曲折的高雅殿堂之路他用一雙眼,描繪出人人嚮往的和諧盛世畫卷他用一顆心,詮釋了孜孜以求的當代工匠精神歲月蹉跎,春華秋實。這些年,從明光池河岸邊走出的安徽工藝美術大師高修,一直用時間煮雨,將歲月精雕細琢,成就追求藝術的美麗人生。
  • 近代廣東「梅州八賢」:人人都是梅州驕傲,還有一位「亞洲球王」
    梅州既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落腳點,也是明清以來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發地,旅居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達700多萬人,是全國重點僑鄉,也是港澳臺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其中臺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譽為「世界客都」。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小明給武昌理工學院學子授課 傳授木雕工藝
    為了讓同學們對東陽木雕有所了解,將木雕文化傳承和創新,12月7日晚,武昌理工學院特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傳承人黃小明來校授課,帶來了一堂「東陽木雕的傳承與創新」學術講座。該校藝術設計學院百餘名師生參加,講座歷時兩個多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