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揉泥、定中心、拉坯、開口、拉直筒......位於梅江區西陽鎮新聯村的陶瓷創意工坊內,梅州第一屆工藝美術大師餘志宇掂了掂手裡的陶土,揉泥便拉開了一件陶瓷誕生的序幕。
今年,是餘志宇與陶瓷「過招」的第23年,這些年來經他手做出的精美陶藝作品,數量之多,受人青睞。「一切的成績皆因為緣分和堅持。」餘志宇將他的陶藝成就歸功於此,他也在這捧泥土裡找到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餘志宇在展示陶瓷拉坯工序。 (吳海清 攝)
陰差陽錯 無所選擇被迫入門說起與泥巴的緣分,餘志宇有著一段不一般的故事。
1997年,他從部隊退役,為了學一門技術,餘志宇開始了「曲折坎坷」的求學路。據他回憶,當時的熱門專業是修車和烹飪,但早已沒有入學名額,只剩下廣東陶瓷學校這類藝術院校還有名額。「當時連藝術是什麼都不知道,從小到大也從沒接觸過,但為了能夠上學,硬著頭皮就去了。」餘志宇說。就這樣,本來想要學一門技術養活自己的他,陰差陽錯,被迫入了「陶門」。
入學之後,餘志宇面對的第一道考驗便是新生摸底考試,考題便是最基礎的素描,而當時的他卻是班裡唯一一個連畫筆都沒摸過的「純新生」。餘志宇告訴記者,考試前他才知道畫素描要用木炭條,為此特地到文具店購買考試用紙和木炭條。不曾想,當年的店主以為他是專業學生,便拿了畫家用的柳木條,進了考場後才發現整個考場都是用鉛筆,只有他拿著柳木條。用如今最流行的話來總結那場考試:別人都以為我是班裡唯一的王者,不曾想是唯一的青銅。
由於考試名次的墊底,餘志宇在選擇專業時毫無優勢,只得被分配到無人肯主動選擇的「雕塑」專業。
從零起步 心無旁騖打磨技藝多年過去,每每想起初學陶藝時的場景,餘志宇仍記憶猶新。
「當時的同學都接受過美術教育,只有我是一無所知。但藝術不僅需要後天的努力,也需要天賦,21歲才從零起步,很難也不知從何做起。」餘志宇說,入學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在「學不會」和「不想學」之間不斷懷疑自己,也曾無數次想過放棄,但都堅持了下來。在苦練基本功,並經歷了無數次製作失敗後,終於在某次課堂中,他的作品得到了任課老師肯定。
據餘志宇回憶,從那節課開始,他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打破了一直將他攔於門外的學科權限,真正入了「陶藝門」,從此他的專業課也是越學越好。經過4年的勤學苦練,在2001年畢業時,餘志宇從曾經墊底的「陶藝小白」逆襲為成績第一,技術不錯的學霸選手,更是憑著優異的成績和技術,成功到佛山石灣從事石灣公仔創作工作。
匠心製作 穩紮穩打成功逆襲在佛山石灣工作的十餘年,讓餘志宇的陶瓷藝術創作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其代表作品《道》還曾在2013年第三屆釜山市中青年工藝美術精品評比大賽中榮獲第一名。2014年,由於家庭原因,餘志宇從佛山回到家鄉梅州,到梅州梅臺文創園擔任陶瓷工藝師從事雕塑創作。
回到梅州後,天然的山區資源讓餘志宇的陶藝創作更有優勢,為了尋找合適的泥巴,上山找「土」成了他的日常。「要做出好的作品,泥土的選擇至關重要。」餘志宇說,每個師傅都有自己習慣使用的黏土,所以找泥巴一定要親力親為,如此才能做出具有獨一無二風格的作品。一件好的陶藝作品講究「神形兼備」,不僅外形塑造要出新出彩,更要注重每一件作品的內涵表達。餘志宇告訴記者,細節決定成敗,和「泥」打交道,看起來不需要花大力氣,但成品的成敗往往都藏在細節裡。陶藝創作需要豐富的想像力,更需要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為此在日常生活中,他習慣觀察和思考身邊事物的一舉一動,記住不同人物的一顰一笑。
陶藝製作是漫長的,是耐心、細心、專心的相加。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從選泥、制泥、揉泥、雕刻、調整再到燒製成成品,往往需要花費數個月的時間。「陶藝作品不是『一氣呵成』的,是需要不斷調整的藝術創作。在製作過程中,由於長時間的專注,容易出現視覺疲勞,作品則會出現眉眼不對稱等肉眼難以發現的誤差,因此每專注一段時間就要停下來調整自己。泥坯燒制的時間也從八小時到一個星期不等,其間還需要不斷地觀察控溫。」餘志宇說。
陶瓷拉坯工序看似不需要花大力氣,卻最考驗基本功。(吳海清 攝)
傳承技藝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從最初的誤入「陶門」到如今的「陶藝大師」,23年的磨鍊讓餘志宇無論面對多麼普通的泥團,都能用一雙巧手,為其賦予生命、栩栩如生。如今連十歲的女兒也愛上了「玩泥巴」,時不時還創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從零開始,穩步前行,有了一定成就和名氣的餘志宇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份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
「和泥巴打交道,很多人會覺得髒。儘管現在市面上陶藝工坊不少,但感興趣的人多,願意潛心修煉,當作一門職業的年輕人少之又少。」為了改變發展困境,餘志宇開始免費收徒教學,上至退休老人,下至學前兒童,只要願意學,他對每一個學生都傾囊教授。同時,緊跟當下研學熱潮,在梅江區西陽鎮新聯村著力打造陶藝研學課程,讓更多的孩子和大人通過親身體驗,重新「識陶懂陶」。
在新聯村的陶藝創意工坊,記者看到,入門處兩隻米老鼠泥塑活潑可愛,室外掛著的陶瓷風鈴色彩繽紛,室內顏色各異的變速拉坯機一字排開,平面牆繪也因加入了陶瓷元素而變得立體……餘志宇告訴記者,陶瓷創意工坊完工後,有興趣的大朋友和小朋友都可以識陶製陶,製作的作品還能現場燒制帶回家留作紀念。
陰差陽錯誤入「陶門」,從零起步艱難逆襲,餘志宇用他的人生故事給了我們「只要想努力,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算晚」的信心,也詮釋了手藝人「一輩子把一件事情幹好,幹細緻」的匠心。身處新時代,「工匠精神」成為了一種代表著專注、創新、精益求精的精神。而未來的梅江發展,需要這種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磨鍊提升技藝,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如此鑄造精品,讓詩畫梅江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闊步前行。
梅州日報記者:羅瑋
見習編輯:肖夢婷
關鍵詞 >> 「藝術人生」,陶藝,梅州第一屆工藝美術大師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