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蕩漾,一張延綿千畝的「綠地毯」在錦屏縣境內黃哨山上盡情舒展著,竹林深處一個個身披棕綠色外衣的「小精靈」逐個悄悄從土裡探出了頭。
這些「小精靈」們不再像以往一樣在林中默默生長,而是被村民們一一採挖了出來,一筐筐運往山外,開啟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黃哨山山腳下,標準化的鮮筍加工廠房正等待著它們的到來。正在對3個氣調保鮮庫進行調試的錦屏縣黔之楠林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鄒華鋒說,這些鮮筍在這加工成筍乾後將運往福建、廣西等地市場銷售。
連綿不絕的碧綠竹海,翻開了新篇章。
據悉,錦屏縣茅坪鎮有著豐富的竹林資源,僅黃哨山的竹林面積就有數千畝。過去這裡的竹子、春筍少有人關注,當地村民們守著金山過窮日子。
2019年8月,錦屏縣黔之楠林業科技有限公司經過多次的考察,最終選擇在錦屏縣茅坪鎮的黃哨山承包楠竹林,大做「竹」文章。
進入春天,竹林裡每天都有幾十名村民熟練地採挖、剝殼、搬運著一根根破土而出的新鮮竹筍,不一會兒就裝滿了一框。
「我們每天都來這裡挖春筍,一天可以得到100多元的工資,離家也很近。」因為疫情原因,茅坪鎮茅坪村貧困戶龍蓮桃和丈夫取消了外出務工的打算,轉身在家門口當上了挖筍工人。
像龍蓮桃一樣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還有茅坪鎮上寨村村民龍海洪,「以前我們家的竹林基本就是閒置不管的,現在流轉給公司經營不僅能得土地流轉費,還能來挖筍子賺錢。」
據了解,錦屏縣黔之楠林業科技有限公司已在黃哨山承包有1200餘畝楠竹林,季節性帶動300人實現家門口務工就業。
「從春筍開採以來目前已收了8萬斤鮮春筍,這片竹林每年可產鮮春筍100萬斤,年產值40萬元左右。」錦屏縣黔之楠林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鄒華鋒說,春筍最佳採挖時期只有一兩個月,為了解決保質期問題,也為了提高價格,公司把春筍加工成筍乾進行銷售。
為帶動當地村民們同做「竹文章」,激發群眾把竹林當菜地精細化管理的熱情,錦屏縣黔之楠林業科技有限公司還以剝殼後每斤0.8元的價錢向當地村民收購鮮春筍用於加工,增加他們的收入。
做「竹」文章,不僅僅只賣「筍」,更要在「竹」上下功夫。
「黃哨山的交通便利,這裡的竹子長勢良好,我們準備發展竹子加工外銷產業。」錦屏縣黔之楠林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鄒華鋒說,目前銷售的市場主要有安順、貴陽、廣西,廣西還有1萬多根的竹子訂單,每根竹子售價是5元左右。下一步,公司計劃用活當地楠竹優勢發展楠竹工藝品,讓更多當地群眾共享竹林釋放的綠色經濟效益。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陳丹
通訊員 唐樹銀 楊臻穎
編審:熊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