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月球在8億年前經歷一場小行星雨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月球表面眾多隕石坑如何形成備受關注,最新一項行星科學研究認為,月球在8億年前經歷了一場小行星雨。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稱,大約8億年前,月球遭遇了流星體(較小的小行星)的轟擊。根據碰撞概率,該研究表明這些流星體的總質量約為成冰期(約7.2億至6.35億年前)之前造成地球上希克蘇魯伯(Chicxulub)撞擊事件的隕石的30至60倍。

該論文指,地球上的侵蝕和表面更新過程使研究古代流星體撞擊以及確定其日期變得有難度。不過,還可以通過另一種方法來了解這些撞擊——研究月球上的隕石坑,因為在月球上,風化和侵蝕的影響大大減少。

論文通訊作者、日本大阪大學寺田健太郎(Kentaro Terada)及其同事利用來自月球探測器「月女神」(Kaguya)的數據,估算了月球表面直徑大於20公裡的59個隕石坑的形成時間。他們發現,其中有8個隕石坑是同時形成的,包括哥白尼隕石坑。根據對哥白尼隕石坑釋放物質的放射性測年結果,以及從一些阿波羅任務的撞擊玻璃球粒(隕石撞擊形成的玻璃珠)中獲得的數據,他們得出結論:月球在大約8億年前經歷了一次小行星雨。

論文作者推測,既然月球上發生了小行星雨,那麼地球上肯定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他們利用隕石坑標度律和碰撞概率表明,一顆質量為4億億至5億億千克的小行星與地球發生了碰撞。(完)

相關焦點

  • 發現8億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雨!是毀滅恐龍那次的30-60倍
    8億年前的小行星雨規模巨大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8億年前,一場大規模的小行星雨襲擊了地球和月球。研究人員認為,在這場可怕的小行星雨中,與地球相撞的小行星比66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大很多。還有證據表明,4.7億年前撞擊地球的一次小行星雨可能引發了海平面的下降,出現了冰,並促成了生物的多樣性。然而,現在新發現的這一時間發生在8億年前,它涉及到一次小行星雨,其總質量是創造奇克蘇魯布隕石坑的30到60倍。這次撞擊發生在距今6.35億到7.2億年前的冰原時期之前,當時地球被冰封的沙漠所覆蓋。
  • 研究證實:狗狗也會利用地球磁場導航
    研究顯示,這項技術能在確診患者以及常規診斷前4年的無症狀個體中,高特異性檢測出5種常見癌症(胃癌、食道癌、結直腸癌、肺癌和肝癌)。PanSeer適合識別已出現癌變、但表現為無症狀的患者,但不能預測哪些人將患上癌症。
  • 月球不是一直冰冷冷:研究認為月球曾擁有沸騰了2億年的巖漿海洋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月球可能擁有持續 2 億年的巖漿海洋,比科學家認為的更長。研究人員說,這些新發現可能揭示地球和太陽系其他部分形成過程。科學家認為地球約在 45 億年前出現,月球不久後誕生。Maurice 說,研究人員開發出古代月球巖漿海洋凝固的模型。考慮當時許多過程的影響因素,包括一些先前研究皆忽視的部分。過程之一就是地函對流(在固體地函形成漩渦和攪動的方式),若發生在地球,則會導致火山活動。總而言之,他們發現月球巖漿海洋可能維持 1.5 億到 2 億年才凝固,持續時間比之前認為長 10 倍。
  • 2021年的第一場流星雨 你期待嗎?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獲悉,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1月,一系列精彩的天文現象就要登場。流星雨、行星合月、水星東大距……新年的第一場流星雨,你期待嗎?希望和誰一起去看?根據國際流星組織預報數據,極大期間天頂每小時出現率(ZHR)可達110,即每小時流星可能出現的數量為110顆。象限儀座流星雨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的第一場,也是每年最早到來的流星雨。雖然它的ZHR和8月英仙座流星雨以及12月雙子座流星雨差不多,但象限儀座流星雨卻不像另外兩場流星雨那樣經常被觀看到。這是因為象限儀座流星雨極大期短,通常只有6-8小時。
  • 國際最新研究: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內部結構與現代蜜蜂一樣
    研究中的三葉蟲化石(Barrande, 1846)。(圖片來自Brigitte Schoenemann)自然科研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動物視覺原理是怎樣演化的?遠古動物與現生動物眼睛有何變化?三葉蟲右眼。
  • 水中魚像汽車一樣,最新研究:撒哈拉沙漠是1億年前最危險的地方
    非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然而國際科學期刊《ZooKeys》最新的一篇研究顯示,摩洛哥東南部(如今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卡瑪卡瑪地層挖出的化石顯示,1億年前的白堊紀,這個區域有著森林與河流,充滿大型肉食恐龍,例如身長超過8公尺的鯊齒龍,一些肉食恐龍可能會吃其他肉食恐龍。
  • 1.8億年前的「長脖子怪物」,為了生存,它們經歷了煉獄般的痛苦
    一直到白堊紀蜥腳類恐龍漸漸開始走向末路、最終滅絕,整個侏羅紀時期,基本上都是它們的天下,所以,在研究侏羅紀恐龍化石的過程中,蜥腳類恐龍化石也是非常多的,前段時間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就出土了一具蜥腳類恐龍化石。
  • 若把月球樣本成功帶回地球好似跳一場「深空芭蕾舞」?嫦娥五號厲害...
    嫦娥五號採樣區域年輕 有助月球演化研究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進行自動採樣等後續工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和前蘇聯曾分別實施過月球採樣,《自然》雜誌刊文表示,如果嫦娥五號此次任務成功,將是時隔44年後,人類再次把月球樣本帶回地球,同時,嫦娥五號這回將要採樣的區域,存在月球表面比較年輕的玄武巖,獲得新的樣本,有助於推進對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的認識。
  • 2020年12月科技熱詞來啦!|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實驗室|深空探測|月球...
    2019年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由該臺研究員李春來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嫦娥四號探測數據,證明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布了這一重大發現。【相關資訊】1.
  • 月球上是否會發生「圈地運動」?
    不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短暫的登月熱潮又突然降溫,當時科學家指責巨額經費大都花在虛榮上,未能換來實際利益——美國在載人登月計劃上耗資約250億美元;蘇聯的投入也不遑多讓,1966年到1970年期間,其在太空項目上共投入79億盧布(約合當時的240億美元)。   最終,在阿波羅17號完成登月任務之後,阿波羅計劃因經費問題被暫停了。
  • 環球聚焦點丨「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將成為寶庫!」
    報導評論稱,嫦娥五號帶回的樣品能為了解月球的歷史和演化提供一個新窗口。報導援引華盛頓大學行星科學家布拉德利·喬利夫的話稱,「(美國)阿波羅探月項目收集的所有月球巖石都超過30億年,而月球上年輕撞擊坑通過分析確定的年齡都小於10億年。」 喬利夫表示,嫦娥五號帶回的樣品將填補關鍵的空白,「這些樣品將成為寶庫!」
  • 細說來自月球的隕石(一)
    月球演化歷史簡述根據對月球各類巖石的成分、結構與形成年齡的研究:月球約在45.6億年前形成,形成後發生過較大規模的巖漿洋事件,通過巖漿的熔離過程和內部物質調整,於41億年前形成了斜長巖月殼、月幔和月核。在40億~39億年前,月球曾遭受到小天體的劇烈撞擊,形成廣泛分布的月海盆地,稱為雨海事件。
  • 月球已發現10萬多個隕石坑 部分在40億年前形成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最新研究表明,月球隕坑數量超乎人們的想像,現已發現10萬多個隕坑。利用月球探測器收集的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在月球中低緯度地區發現至少10.9萬個隕坑,現記錄的月球表面隕坑數量比之前多十幾倍,該發現發表在12月22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 「嫦娥」帶回的月球「土特產」有何妙用
    據相關科研人員介紹,從月球帶回來的這些「土特產」,除了一部分用於科普和展示之外,「重頭戲」是用於科學研究。進一步確認月球定年體系眾所周知,月球形成於約45億年前。但是,月球具體在第幾億年裡發生了什麼事,人們至今並沒有搞清楚。關於其相對年齡,人們有直觀而樸素的認知:形成年代越早的區域,累積被撞出的撞擊坑就越多。
  • 人類月球日:人類的月球旅行還有多遠
    但月在青天,「可望不可即」,1969年7月20日,美國借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實現第一次載人登月,這一日期也被確定為「人類月球日」。但1972年載人登月即告結束,直到50年後的今天,月球旅行一度停滯,美好的未來僅存在於幻想之中。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爆發給全球旅遊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太空旅行項目也仍在開發之中。
  • NASA的科學發現、研究開發和月球到火星的探索計劃
    2020年,太空人自2011年以來首次從美國本土發射至國際空間站,這也是有史以來太空人首次乘坐美國商用太空飛行器發射升空。2020年是人類持續駐留空間站的第20年,載人「龍」飛船完成飛行後返回美國海岸,使開展更多的載人月球探測關鍵科學研究成為可能。
  • 「嫦娥」月球挖土前 實驗室模擬月球造土11年
    當嫦娥五號著陸器穩穩地降落在月球表面,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空間力學團隊師生們的心也終於落了地。「嫦娥」飛月前,在模擬只有地球六分之一重力的地面試驗場,團隊圓滿完成了20多種「嫦娥」在月球著陸工況的模擬試驗,以確保著陸器穩穩地踏上月球的土壤。
  • 每經21點丨英國防部最新研究:驅蟲劑成分能殺死新冠病毒;中石油...
    1丨英國防部最新研究表明:驅蟲劑成分能殺死新冠病毒據新京報「世面」,8月26日,英國國防科技實驗室發表研究發現,驅蟲劑中的一種成分可以殺死新冠病毒。孟二醇此前已被證實能殺死其他冠狀病毒,該研究團隊從4月開始研究孟二醇對新冠病毒的作用。專家表示,目前只是初步研究,具體效果還需進一步證實。
  • 嫦娥五號,去月球抓把土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前幾日,還聽到嫦娥四號在月球重啟執行任務的消息,昨日,就有了嫦娥五號即將發射的消息。 嫦五抓把土 在月球表面抓把土,是此次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主要任務。
  • 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4斤「土」,裡面有什麼寶?
    20世紀以來,科學家先後提出4種不同的月球起源假說:月球和地球在同一個系統裡吸積氣體和塵埃而成「雙星吸積說」、由地球早期自轉過快而甩出去的「分裂說」、是地球引力捕獲衛星的「捕獲說」以及由其他行星撞擊地球形成的「大撞擊說」。其中,「大撞擊說」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所接受。大約在45.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之初,八大行星基本成形。但太陽系的宇宙空間中,仍然「漂浮」著大大小小的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