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醫學期刊《The Lancet》調查「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日本排到第十一名,全國有超過60%的人參與運動的積極度都是在平均水平以下。
可你卻想不到,他們不僅長壽,而且瘦!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日本是世界肥胖率最低的發達國家,肥胖率只有3%,即便是以浪漫優雅、精緻苛刻著稱的法國,肥胖率也有11%,而美國則高達32%。
這不是由於基因,有研究發現,當日本人採用西式的飲食模式,照樣發胖。
尊重食材原本的味道
日本的烹飪既有區域性又有季節性,重視食材的「原味」,所以我們在日本料理中多見生食,在日常食物烹飪中,油膩和辛辣的調味品也用得非常少。
日本四條流的第四代傳人四條隆彥在《日本料理做法》中稱:「日本料理有一條原則,即其美味不能超過材料原有的滋味。
講日本飲食的電影非常多,《小森林》是一部由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原作改編的電影,所以畫風清新唯美,喜愛宮崎駿的妹紙一定會愛上影片的場景,《小森林》分為「春、夏、秋、冬」四篇,女主角隱秘的山林中耕種採摘、製作品嘗,跟隨萬物生長與繁榮,呈現出食物原本最美的模樣。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應該算是舌尖上的日本了,哈哈。
從影片我們也能大概了解,跟舌尖上的中國完全不同的地方。
也知道了,即使為什麼不喜歡運動的日本人卻是全球最瘦?
答案很簡單,比運動更重要的,是獨特的日常生活習慣和特殊的國情。
日本人吃的食物都是偏清淡且低熱量的,所以我們在日本料理中多見生食。
他們在日常烹飪中,油膩和辛辣的調味品也用得非常少,日本四條流的第四代傳人四條隆彥在《日本料理做法》中稱:「日本料理有一條原則,即其美味不能掩蓋食材原有的滋味。」
日本傳統文化推崇「新鮮至上」,因此日本婦女通常喜歡多買一些魚、蔬菜和水果等,紅肉、糖果、餅乾這些高熱量的加工食品則買的比較少。
一天吃30種食材,這是日本厚生勞動省在1985年《為了健康的飲食生活指南》中提倡的飲食目標。
而不是像我們為了口感或者食慾,一道菜,吃到底。
日本料理,偏愛以很小的碗碟做容器,食物的分量都很少。
就連鹹菜或者醬汁之類的都會分成很多分,每個人一小碗,雖然吃飯的種類有很多,但是每一種料理的量卻真的很少,會讓人在吃飯的時候有一種已經吃了很多的感覺。
其實並沒有,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吃的比較少的習慣。
日本還十分崇尚「吃飯八分飽」。他們會用漂亮的餐具來盛放食物,吃飯時不要狼吞虎咽,而他們在吃到八分飽時,則會停止進食。
3、減少外食,便當代替
聽到日本中學生要帶盒飯上學,中國人百分之百地肯定會說,啊,那學校裡一定有熱飯服務吧。
其實微波爐、蒸籠什麼的都沒有,就這麼吃。中國家長一定會覺得瘋了,一方面指著肚子說會傷胃的!
一方面非常體貼地責怪我,為什麼學校裡不供應午飯呢,為什麼家裡人不送熱飯去?吃冷飯、冷菜,對一個中國人來說好像是不敢相信的事。其實日本人很習慣。
這裡是有理由的。
第一,日本菜,不油膩,涼了以後還可以吃。大米也是有粘性的日本米,所以涼了以後味道也不變。
日本有一種食物叫「幕之內弁當」,是在一個分成幾個格的盒子裡精彩細緻地擺放拌菜、烤菜、煮菜、米飯等傳統日本懷石菜系的飯菜的盒飯。因為有蓋,盒子可以摞起來。例如在會議之後,大家要趕緊吃飯時,向日本料理店打個電話,讓他們趕快送十份幕之內便當來便可。
「幕之內弁當」一般是吃涼的。裡面不放熱的東西。
近年來,日本社會有一個新觀點:下層人士才發胖。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稱:「『下層』的特徵是缺乏自律性,凡事懶散,他們懶得出去買東西,也懶得自己動手做飯,天天吃快餐或者便利店買的便當。甚至有人懶得在餐桌上用筷子吃飯,於是一手玩著電腦、手機,另一隻手打開買來的麵包、飯糰等直接塞進嘴裡。更有一些人嫌一切都太麻煩了,乾脆不吃飯了,專門吃高熱量、低營養的零食,吃多少也不飽,結果不停吃成肥豬一樣。」
這就是說,有知識、懂得克制的人,通常會保持健康的飲食生活以及正常的身材。
那麼你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