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天茄(Solanum violaceum)來自於茄科茄屬。
直立小灌木,小枝,葉下面,葉柄及花序均被星狀絨毛。具皮刺,皮刺土黃色,葉卵形,又作三角狀齒裂。
聚傘花序腋外生,花冠亮紫色,外面被星狀絨毛,漿果圓形。
文中的刺天茄是在雲南騰衝遇見的,當地人會食用它,但只取兩三個橙色的小果子,煮出來的湯就十分苦。
我們在前面介紹水茄,紅茄的時候,提到滇西一些地區喜歡食用苦味蔬菜,苦味蔬菜在炎熱的夏天有清火的作用。
植物的五味和功效有一定的相關性,苦味藥具有清熱祛溼的功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有毒植物都是苦的。
雖然這邊偶爾食用刺天茄,但我們依舊需要對其存在敬畏之心,一來當地人早已習慣,二來他們食用的量也非常少,兩三個煮一碗湯,還搭配了酸筍等佐料。
我們來看文獻中關於刺天茄的介紹,文獻不多,希望可以被更多研究者關注並研究他們。
刺天茄,以乾燥成熟果實入藥,為雲南地方常用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利水、利膽退黃、活血調經的功效。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咯血,水腫,黃疸等病症。
研究表明,刺天茄中含有黃酮、生物鹼、多糖、胺基酸及甾體類化合物等多種成分。
採收期對刺天茄果實中黃酮類成分蘆丁和槲皮素含量具有顯著的影響,隨成熟期延長呈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以橙色時兩種成分含量達到最高。
適宜的乾燥方法能較好地保存藥材中活性成分含量,進而保證藥品質量。
其中蘆丁以曬乾處理含量最高,烘乾處理含量最低;槲皮素以烘乾處理含量最高,微波處理含量最低。
陰乾處理兩種成分變化趨勢與新鮮果實相同,均於橙色時含量最高。
通過不同的方式對果實進行加熱處理,在此過程中因短時間內迅速受熱,內部物質產生了一系列反應。
特別是果實中自身所含有的酶活性急劇降低,從而導致了兩種成分不同變化趨勢的形成。綜合比較各乾燥方式,建議選擇曬乾處理為宜。
刺天茄的介紹就到這裡啦,苦味的植物如果利用得當,能很好的調整我們的身體狀況。
而當地人也反饋苦味植物吃完會感覺身體很舒服,希望關於滇西的這些植物,有更安全系統的研究和應用。
同時文獻中關於採收期的研究,也對我們判別不同藥材加工方式的好壞帶來思考。
聲明
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囑。
參考文獻
[1] 楊竹雅,張寶洪,張彬若,楊樹德,武治文,譚文紅。刺天茄的生藥學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05):1144-1145。
[2] 中國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