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粉
高明美食最出名是高明瀨粉,逢年過節或喜慶的日子,高明人餐桌上少不了瀨粉,多少年來,高明瀨粉作為傳統食品成為高明人飲食習慣不可劃缺的一部份。在高明區荷城有很多瀨粉店,多是小店經營,以早餐為主。品種以傳統為主,用手工做的瀨粉,加入豬骨湯,配料一般用蔥、姜、蒜、花生、頭菜絲、雞蛋絲,再配以肉絲或煎香的魚餅絲。相比燒鵝瀨,賣相普通,但樸實有內涵。
一碗上好的瀨粉,麵條長,入口軟、韌、爽、滑。配上用豬肝、瘦肉、骨頭等慢火細熬的清湯,灑上一把花生米,少許蒜蓉、蔥姜花,色香味俱全,吃下令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高明瀨粉的「瀨」字,取義於「水從細沙上流過」這個動作。
配料豐富的高明瀨粉,從開粉工序中獲得十足韌性的米漿,流過口闊底小的七孔粉甌,滑入欲沸未沸的「蝦眼水」煮熟,再受冷水浸泡,經過這種種過程,瀨粉的粉質細膩光滑,口感爽滑柔韌,有幸能進入古今最挑剔吃貨的口中。在八十年代以前,高明還處於比較貧窮的狀態。那個時候的瀨粉,算得上是糧食中的珍品。許多農戶一般都會在糧食豐收後把一部分自家的口糧留下來杵成粉,然後曬上七天,儲藏好。等到喜慶的日子,才將它取出做成瀨粉。
每年11月後,村人都有把新收穫的晚稻杵粉晾曬,封入壇中儲藏的習慣。一年中的這一切辛勞都是為了在嫁娶、升學、中秋、年夜的喜慶中能吃上一碗瀨粉。依村裡人的傳說,自明代洪武年間,何氏先人從明城塘際遷居至此,瀨粉就已逐漸成為豐收與婚嫁節慶的必備美食。
考究起瀨粉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是,瀨粉的製作工藝是由善種水稻的古代高明瑤人傳給漢人的。特別是到了明代成化十一年高明建制時,現今高明一帶,瑤漢混居,交流更為緊密。瀨粉的製作工藝,就是當時的漢人從瑤人處學來的。如果從那時算起,高明瀨粉問世已有超過五百年的歷史。而依照這個傳說,高明瀨粉的歷史要比始創於1850年的中山瀨粉還早了三百年。
關於高明瀨粉在鄉間還有個「黎十萬調灶」的傳說。相傳在明代高明更樓的坨程村,從武當山歸來的黎十萬因為沒有學到可討取營生的法術,而備受村人懷疑。這一年的年三十,村人家家遇到怪事,全村火灶都沒了灶口,沒法做瀨粉。黎十萬若無其事地請大家各自回家,突然火灶復原。從此,村人便有了每逢年三十就守護火灶做瀨粉的習慣。
高明美食不止瀨粉出名的,小編帶你認識一下高明其它的特色小吃>>>>
無花果糕是高明特色的小吃之一
無花果又名「映日果」、「奶漿果」、「隱花果」,因只見果不見花而得名。原產外國,約在唐代傳入我國。鮮無花果生食、制蜜餞、入餚皆可。味道鮮美甜潤,為一難得佳品。
製作無花果糕的方法依次是在勺內加清水、白糖,用中火燒開,撇去浮沫,再加入豬大油、香蕉精,用手勺不斷攪動,小火至濃汁,透亮,倒入碗內,放冰箱內冰涼待用。然後,將無花果用滾水焯一下,晾涼剝去外皮,每個用刀一切4瓣,在盤中碼放成放射狀花形,晶糕切成5毫米小丁。最後,取出水晶汁均勻倒在盤中無花果上,撒上晶糕即成。
無花果糕看起來光潤透明,吃起來酸酸甜甜滑滑的,具有清熱潤肺功效,是深受高明本地人喜愛的甜品。
糖環
在各種應節食品當中,糖環大概是最為美觀吸引眼球的。作為一名本地市民,筆者兒時也曾被糖環美觀的外形所吸引,它外面一個圓環,裡面像五角星,如綻放的金色花朵一般。
過去,離春節還有10多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開油鍋,炸油角、煎堆、「糖環」,以求來年的日子也像油鍋一樣——家肥屋潤、富富足足。如今,由於操作較為複雜,或技藝漸漸失傳,大部分市民選擇炸油角、煎堆(茶果)、炒米餅,很少做糖環。那種咬著脆脆的感覺,帶筆者回到童年跟著母親動手做糖環的時代。
做法:砂糖混合清水同煮,煮成濃糖漿則倒入大碗中候用。取1斤糯米粉倒在臺板上,其中1/3加入少許清水搓成粉團,弄成薄餅塊狀,放入沸水中燙熟成「粉池」。把餘下的糯米粉倒在臺板上,放入剛燙熟的「粉池」和濃糖漿一同搓勻,搓至粉團柔軟適中即可進行印糖環了。
把糖環模印先塗上少許米粉,再把粉團填壓到糖環模內,右手拿薄刀在糖環模面輕輕切去多餘的粉團,拿起糖環模,在臺角輕輕一敲,糖環模內印成糖環形狀的粉團便會脫模而出,落在事先備好的箕內。全部印製好後便可開始油炸,炸至呈現金黃色便可。
水菱角
水菱角的名字代表著兩樣美食,一種是植物,生長在溼泥地中,黑色,形似牛角。有人認為有一種水臭味,但有人覺得裡面白色的果肉很清甜。
還有另一種水菱角,是用粘米粉做成的小吃,形狀也似牛角。主要做法是,把粘米粉用開水攪拌成米漿,然後用兩根筷子把米漿夾起來,在已經燒開的開水鍋上一打開,米漿隨後在筷子之間掉落,粘連著筷子的米漿則被長長地拉成了兩個角。蓋上鍋蓋,開水再次翻滾時即可吃。
有些人喜歡在鍋裡加入切成小塊的薯類作伴,不僅豐富了味道,也提高了營養價值。
禾槍必
銀針粉不是專屬於高明的美食,但高明人有著不少關於銀針粉的飲食習慣。
在高明,銀針粉並不叫銀針粉,而是叫「禾槍必」。禾槍,是一種用竹子做成的兩頭尖的擔子,舊時農村專門用來擔柴草。粉條用「禾槍」作名,正是兩者形狀相似。而「必」,象聲詞,象徵粉條吸進嘴裡時發出的聲音。此為「禾槍必」。
製作銀針粉很簡單,只需將粘米粉加適當熱水搓成麵團,然後掰下一小塊,用掌心像搓手一樣搓成一條條尖粉,銀針粉一般不作為主食,而是以副手的形式出現於餐桌,目前多存在於早餐食肆。許多人家喜歡在晚上就做好銀針粉,撒上一些生粉,以免黏在一起,然後第二天早上蒸熟後蘸點醬油吃。有的甚至為此專門回農村碾粉用作材料。
白水仔
白水仔」可以說是「角仔」的一種分支,也有人稱其為「煎堆」。「白水仔」分半月形和圓形,甜、鹹兩種口味。
做法:
1、做餡:鹹味的白水仔餡,先將胡蘿蔔、頭菜、豬肉等材料洗乾淨,再分別切成碎粒炒幹,然後將所有材料混合一齊慢火翻炒;而甜味的則把芝麻、花生等磨成小顆粒,再拌以砂糖、椰蓉。
2、搓粉:先在鍋裡把黃糖煮融,再放進糯米粉攪拌,形成黃色的粉團,過程中不斷放進生的糯米粉,這樣就做成粉皮了。
3、包角:半月形的做法與角仔一樣,將揉好的粉團拉成長條,一個一個切如湯丸大小,揉圓壓扁,揉薄然後放上餡,再合起來扭上花邊;圓形的則需要兩塊圓形的麵皮一起包餡,再扭花紋。
4、油炸:「白水仔」最終的成品卻不是白色的。經過油炸,一個金黃色的「白水仔」就出爐了,它沒有油角的「酥脆」,也沒有蒸角的白淨,但卻有一種柔軟的口感,每逢節日尤其是春節前都可以做來吃。
角仔
高明角仔,分粘米角及糯米角兩大類別。
粘米角,也稱銀角、白水角,其角皮用優質粘米粉以開水搓制而成,並以胡蘿蔔、頭菜、豬肉、臘肉、 韭菜、花生等鹹味餡料包製後,放入鍋中蒸煮約15分鐘後則成。糯米角,也稱金角,其角皮用優質糯米粉以溫水搓制而成,並以綠豆蓉、番薯蓉、爆米花、花生、糖冬瓜等甜味餡料包製後,放入鍋中用花生油炸至金黃色則成。高明角仔選料考究,款式多樣,鹹甜俱備,口感頗佳。農曆正月「食角仔」習俗是高明民間傳統美食文化,距今已近500多年歷史。它寄託了人民群眾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寓意在新的一年裡金銀滿屋,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家旺財旺.
艾餈為客家小吃,但在荷城街道一些村中,至今仍流傳著「農曆四月八,吃艾包」的習俗。而在更合片區,則有「農曆四月八,牛踩腳,吃雞屎藤餅」的習俗。
艾餈的製作首先要有艾草,這是一種在田間就能採摘到的野生植物,三四月是採摘的最佳時候。
據說,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逢晚稻收割完畢後,農民們就開始在田裡播麥種,等到來年收穫。在麥田中,艾草長得特別多。
艾餈艾包
把艾草摘回,洗乾淨後用滾水汆一下,隨後撈起,再切碎,越碎越好。在搓面盆裡放入艾草,加入適量糯米粉,混合在一起後,不斷加入融化了冰糖的熱水,來回搓成粉團。
粉團成型後,用小個的粉團拍成餅狀,放在大鍋裡蒸熟。蒸熟後再放入鍋中,澆上油煎熟,需兩面輪流反轉。或可以在粉團中加入餡料,如糖塊、紅豆等,做成艾包。在更合地區,也有居民愛好吃艾包,不過一般會在糯米粉中摻入少量粘米粉,其餘做法基本一致。
不管艾餈還是艾包,雖然渾身都是綠色,但散發著艾草的清香,加上糯米粉綿軟的嚼勁,非常好吃。
高明吊燒雞
材料:
走地雞
製法:
吊燒雞不是用明火燒的,而是隔著煲燒的。燒雞要四十多分鐘
特點:雞香濃鬱而不油膩,絕對下飯
吊燒雞不是用明火燒的,而是隔著煲燒的。燒雞要四十多分鐘,採用的是走地雞,燒好的雞肉質結實,雞皮很脆,盆底的汁裡放著內臟,汁內除了配料,還有雞在燒的過程中滴下的雞油等。雞油用來撈飯,雞香濃鬱而不油膩,絕對下飯。
三洲黑鵝
特點:深井燒鵝原材料,香港市場佔三成
三洲黑鵝是高明區最著名的家禽品種,是當地農民曆經百年培育形成的地方優良鵝種,並與「獅頭鵝」、「馬崗鵝」並稱為廣東省三大名優鵝種。
三洲黑鵝具有體肥、肉嫩、骨細、皮滑、味美等特點,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便出口到港澳地區,並受到當地消費者歡迎,此後三洲黑鵝逐漸成為高明區及至廣東省知名產品。目前,三洲黑鵝每年出欄量175萬隻左右,國內市場集中在大中城市,出口市場主要是港澳地區、東南亞一帶,年出口三洲黑鵝30萬隻以上,香港市場佔有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