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不同機構發布房企排行榜。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排行榜經常「數據打架」,甚至同一家企業在不同榜單的排名相差數十名。對於房企排行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質疑聲一直不絕於耳。(11月17日《北京青年報》)<br/><br/> 目前,房地產行業比較知名的榜單,分別由易居企業集團下屬的克而瑞研究中心、上海易居地產研究院、中國指數研究院、億瀚智庫等第三方機構發布。這些評測機構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從拿地、銷售、淨利潤、負債和融資等不同角度,對房企進行排名。新華社的記者將這些排行榜進行對比,發現存在著較大差異,出現了「數據打架」的現象。<br/><br/> 例如,在中指控股、中國指數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成果》榜單上,近來屢屢拋售資產、債務纏身,且被穆迪將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至負面的泰禾集團,名列第31位。而在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發布的《2020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測評研究報告》中,泰禾集團非但沒有進入100強,甚至在整個榜單中都難尋其蹤影。<br/><br/> 此外,在中國指數研究院今年的榜單上,不少知名企業也都不見蹤影,如2019年銷售額位居行業第8的新城控股地產、知名房企金地地產等。不同機構發布的榜單,甚至同一機構不同年份的榜單,為何存在明顯差異?多位業內人士介紹說,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房企給機構的數據不一樣,或存在數據注水。<br/><br/> 如今,「排行榜」大行其道。應該說,「排行榜」的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一個方面是,可以在整個行業內激發奮鬥的精神,讓「追求卓越」成為一種追求。一個方面是,可以給消費者提高參考數據,從而指導消費。然而,「排行榜」也出現了不少的亂象,無論是官方的「排行榜」還是民間的「排行榜」都出現了「數據打架」的尷尬。相同的企業,相同的成績,相同的業績,在這個榜單上是第一名,到了那個榜單上是最後一名,再到了其他榜單上可能「連個名字都沒有」了。<br/><br/> 「排行榜」的打架現象背後,說好聽點是「衡量標準不同」,說難聽點本質是「花錢買排名」的問題。「花錢買榜」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各行各業的「排行榜」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曾經引發熱議的「實力雄厚的縣」無緣「百強縣」的新聞,讓人質疑排行的標準是什麼!<br/><br/> 誰給的錢多,誰就能上榜。誰給的錢多,誰就能「坐前排」。能不能當狀元,探花,榜眼,取決於錢給的多少,如此「排行榜」變成了「排錢榜」實在尷尬。一個方面,對於「排行榜」需要淨化,不能誰想搞誰就能搞,而是必須由權威部門來搞,這不該是一門生意。一個方面是,必須約束「排行榜」的評比行為,堅持的標準必須是「誰行就是誰行」,而不是「誰的錢行誰就行」。不能是「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還有多少「排行榜」是花錢買來的!(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