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列儂是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他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世界音樂的版圖,其影響也擴展至政治、前衛藝術等多個領域。
在《約翰·列儂藝術作品集》中,作者為我們展現了列儂的另一重身份:畫家。其實,列儂的繪畫生涯要早於音樂,列儂一直通過畫畫傳達他的靈感。他曾說過:「繪畫最早進入我的生活。後來我通過音樂和吉他賺錢,但繪畫總是第一位的。」
下面就讓我們藉由列儂的畫作,回顧一下列儂人生中最精彩的幾個片段。
約翰·列儂是2 0 世紀音樂界的巨人。時至今日,他作為披頭四樂隊成員,作為塑料洋子樂隊成員,以及獨唱生涯的2 0 年間撰寫並演唱的歌曲仍像當年錄製時一樣尖銳有力。從憂鬱的《在我生命中》(In My Life)到灼熱的《我正失去你》(I’m Losing You),從夢幻般的《永遠的草莓地》(Strawbeny Fields Forever)到預言式的頌歌《想像》(Imagine),約翰·列儂的音樂每天都會繼續觸及千百萬人。
但在從事音樂創作多年前,列儂一直通過畫畫傳達他的靈感。他曾說過:「繪畫最早進入我的生活。後來我通過音樂和吉他賺錢,但繪畫總是第一位的。」他在利物浦長大,描繪諾曼人和撒克遜人的傳說,還為同學創作諷刺雜誌《每日嚎叫》(Daily Howl)。17 歲時他被英國著名藝校利物浦藝術學院錄取。他在那裡斷斷續續地學習了3 年,直到披頭四樂隊將他帶上最終改變世界的另一條道路。但他在餘生繼續繪畫創作。三十多歲時他與家人數次訪問日本,期間自學了頗有難度的水墨畫技巧。20 世紀70 年代末退隱期間,他將越來越多的時間用於描繪他眼中的周邊世界和他想像中的世界。
公眾首次接觸到列儂的繪畫作品,是他在20 世紀60 年代中期創作的兩本小書的插圖:《他的親筆》(InHis Own Write)和《工作中的西班牙人》(A Spaniardin the Works)—他能在巡演、拍電影、創作並錄製唱片期間完成這兩本書,實在是驚人的成就。通過這些狂野且光怪陸離的圖畫和機智乃至尖銳諷刺的文字,披頭四的粉絲們看到了列儂的另一面。這是他獨特世界觀的全面展示:怪異的畫廊,原生質生物,穿插著穿披風的歇洛克· 列儂之類的人物。部分文字是自傳性的,但常常毫無顧忌地轉向超現實領域。正是這種氣質推動了《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和《佩珀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Sgt. Pepper’s LonelyHearts Club Band)的誕生:它想像出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紮根於英國20 世紀中期的生活細節,但隨時準備躍向天空,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公眾的反應熱情洋溢,兩本書都十分暢銷。
從某種意義講,這些繪畫和伴隨的文字完成了它們的使命:它們讓列儂顯露出個性中的這一面,並鼓勵其跨過界限,超越傳統的觀察和思維方式。但由於列儂的名氣太大,它們作為藝術作品的真實價值被忽視了。它們異想天開的性質使人們更容易忽視這些畫作體現出的藝術家的世界觀。但對列儂來說,它們與他的音樂同樣重要。將這些作品放在一起欣賞有助於繪製一個更完整的列儂肖像。它們不僅體現了他對自己的看法,而且呈現出他創造力的廣泛。
1966 年列儂與小野洋子結識後,他對藝術的興趣加深了。當時列儂參觀了洋子的一個概念性「偶發藝術」展,其中一件作品名叫《敲釘子的圖畫》(Paintingto Hammer a Nail)。洋子當時已在藝術圈受到尊重,和拉蒙特· 揚(La Monte Young)和約翰· 凱奇(JohnCage)等先鋒藝術家來往。列儂對展出的作品印象深刻,同時結識了洋子。兩人的傳奇愛情開始了。他們在1969 年結婚。列儂送給妻子的結婚禮物之一是《一號袋作品集》(Bag One Portfolio),用繪畫記錄了他們的婚禮、蜜月和爭取世界和平的活動。這個愛情故事是列儂生活與藝術的核心。他繼續通過繪畫描述生活中的事件,包括他的家庭生活、他的思考和幻想,以及他日常的觀察。洋子說:「繪畫是他的庇護所。」
隨著時間推移,列儂的繪畫風格變化明顯。二十多歲時畫中隨心所欲的人物逐漸被複雜的線條取代,描述對象是他嶄新的日常生活,包括他在日本逗留的時光和撫養肖恩的快樂。他熱愛繪畫的直接和單純,但我們需要將這些藝術表達視為他整體藝術創作的一部分。從某種意義講,列儂與小野洋子結合之際也接受了她的藝術觀:藝術和生活的界限變得模糊,甚至消失。這使得列儂將他的全部生活視為一個藝術項目:一個在不同領域展示創造力並目睹其延伸的機會。他的藝術可能有明顯的政治寓意或強烈的個人色彩,不過更多是二者兼有。歸根結底,列儂自視為最廣泛含義上的藝術家,而不僅僅是一個音樂人。列儂在1980 年遭槍殺,舉世震驚。幾年後,小野洋子開始將列儂的畫作結集印刷,與公眾分享這一重要藝術表達形式。迄今,這些畫作已在無數國家展出,向好奇的音樂愛好者展示列儂無與倫比的創作才華的另一面。2013 年10 月,在列儂的73 歲誕辰日之際,我來到他熱愛的第二故鄉紐約參觀了一次展覽。他的音樂在擁擠的畫廊中迴蕩,參觀者注視著牆上異想天開的傑出畫作。一種親密友愛的氣氛產生了。幾個參觀者不禁含淚微笑。藝術家的靈魂充溢在房間中。
《約翰·列儂藝術作品集》
作者:[美]斯科特·格特曼
譯者:蔡暉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楚塵文化
出版年份:2016-5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
◆ 01 童年時期 ◆
1940 年10 月9 日,在一次德軍空襲之際,約翰· 列儂誕生在英國利物浦16。四歲時他的父母分居,他主要由咪咪(Mimi)姨媽撫養長大。但他的母親茱莉亞(Julia)仍對他影響深遠,鼓勵他進行藝術創作。她教他演奏班卓琴和鋼琴17,還給他買了人生第一把吉他。11歲時,約翰已在創作籤名繪畫。這些風景和肖像畫觀察細緻,技術嫻熟,體現了他對體育和冒險的熱情。一幅作品顯示兩名馬背上的騎手衝過山口,注著「致咪咪」。
◆ 02 畫與自傳 ◆
小野洋子說過,「約翰的素描是自傳性的。它們是他的日記。」多年來,約翰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從簡單地描述他的日常生活,到表達他的心情狀態,時而狂野而異想天開,時而痛苦或瞠目結舌。他的偶像面容—挺拔的鼻子,圓眼鏡—在他的諸多畫作中注視著我們,既是第一人稱又是第三人稱的存在。約翰見過太多自己的照片,以至於他的自畫像同時具備內部和外部視角。
《想像所有的人》(Imagine All The People,1978)的標題來自他最著名的歌曲《想像》,他騎跨在地球上—並非意圖支配,而是滿懷希望的專心凝視,似乎要通過意念讓他的夢想成為現實。
◆ 03 列儂與洋子 ◆
約翰· 列儂與小野洋子墜入情網後,他的生活徹底改變了。在一幅兩人面孔的簡筆畫中,約翰寫下了「1940 年出生。活過。1966 年遇到洋子!」的字樣。20 世紀50 年代初,洋子與家人從東京移居美國。她開始涉足先鋒藝術圈。1966 年,披頭四錄製了開創性專輯《左輪手槍》(Revolver)。幾個月後,列儂在倫敦因迪卡畫廊參觀了一次洋子作品展的開幕。他記得自己是為了看笑話去的,因為他聽說裡面會有「黑袋子裡的人,偶發藝術(happening)那類東西」。他抵達後立刻被展出的作品吸引。一個蘋果加上了200 英鎊的價籤。列儂說「那種幽默立刻把我迷住了」。但真正改變他的思想並最終改變他生活的是另一件作品:它要求參觀者爬上梯子,透過鏈條上的望遠鏡看畫布。在空白的畫布中間用很小的字母寫著「是」。作品的正面信息讓慣於刻薄的列儂鬆了口氣。當洋子走近列儂,並交給他一張寫著「呼吸」的卡片後,他感到更放鬆了。「我呼了口氣,」列儂回憶道,「這是我們見面的經過。」兩人開始通信。到1968 年,他們已難捨難分。
披頭四解散之前,約翰和洋子就組成了塑料洋子樂隊,他們創作的音樂使約翰能夠更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他的繪畫中也體現了這種變化。從交織在一起的兩個名字到緊緊相擁直至合為一體的人,無數畫作證明了兩人關係的激情和親密。他毫不留情地描述自己如何傷害了洋子,顯示兩人背靠背坐著,她的眼中落下大大的淚珠。最重要的是,列儂不加掩飾地表達自己對洋子的熱烈需求,經常畫出兩人接吻擁抱,甚至結合。在另一些畫作中,他們裸身躺在樹下,或是小心穿過布滿黑洞的土地,或是在雲上飄浮—一對夢幻般田園詩的熱戀情侶。
1975 年,他們的兒子肖恩出生,給他們的生活蓋上了封印。列儂,一位曾在《你的布魯斯》(Yer Blues)和《冰凍火雞》(Cold Turkey)63 等歌曲中曝光個人的痛苦的藝術家,現在他在家庭中找到了和平與幸福的源泉:真愛。
◆ 04 最後的歌 ◆
奶與蜜之地,1978
1977年,列儂在東京正式宣布中斷音樂生涯,潛心撫養兒子Sean,直到1980年再度復出。
在此期間,列儂創作了一系列畫作,並起草了一份包括自傳材料及他稱之為「瘋狂的創作」的書稿。1980年12月8日晚10點49分,列儂被一名歌迷射倒在達科塔大廈門前。
《奶與蜜之地》是列儂1980年復出時試圖錄製的第一首歌,列儂死後被收入洋子整理髮行的同名專輯《奶與蜜之地》(Milk and Honey, 1984)。在《聖經 · 出埃及記》中,上帝曾向摩西承諾將猶太人領往流奶與蜜之地。
附 | 小野洋子為《約翰·列儂藝術作品集》所作序
約翰首先是個畫家。他迷上音樂時已經高中畢業了, 正在利物浦藝術學院學習。
我們相遇時我正在倫敦辦藝術展。他說他也能搞這個。
我說:「你現在也能啊。為什麼不做呢?」
「我不行。我是披頭四。」
他的聲音中透出一絲悲哀。他沒錯。
他舉辦「你在這裡」藝術展時,記者蜂擁而至。但他們不把它當成藝術展。此後他也很難舉辦個人作品展。我覺得他的作品很美。從創造性角度看,它一針見血。
翻閱這本書,你會發現每頁作品都充溢著真實的生活和樂趣。他怎麼做到的?
這就是約翰。他總是給每個藝術形式帶來新鮮氣息。他別無選擇。
文字丨[美]斯科特·格特曼,蔡輝 譯[美]斯科特·格特曼
圖片丨來源於網絡及《約翰·列儂藝術作品集》
▼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
▲《千與千尋》:歲月教會我,在不該回頭的時候別回頭▲這是作家應具有的良知丨蘇珊·桑塔格▲5 部電影帶你感受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 | 英格瑪·伯格曼誕辰▲這裡關著十隻的獅子,等你閱讀你對約翰·列儂有怎樣的印象?
歡迎留言分享~
想尋找更多和你一樣的人
請加入楚塵讀者群(ID:cc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