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約翰·列儂,其實我也是一名畫家

2021-02-08 楚塵文化

約翰·列儂是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他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世界音樂的版圖,其影響也擴展至政治、前衛藝術等多個領域。

在《約翰·列儂藝術作品集》中,作者為我們展現了列儂的另一重身份:畫家。其實,列儂的繪畫生涯要早於音樂,列儂一直通過畫畫傳達他的靈感。他曾說過:「繪畫最早進入我的生活。後來我通過音樂和吉他賺錢,但繪畫總是第一位的。」

下面就讓我們藉由列儂的畫作,回顧一下列儂人生中最精彩的幾個片段。

約翰·列儂是2 0 世紀音樂界的巨人。時至今日,他作為披頭四樂隊成員,作為塑料洋子樂隊成員,以及獨唱生涯的2 0 年間撰寫並演唱的歌曲仍像當年錄製時一樣尖銳有力。從憂鬱的《在我生命中》(In My Life)到灼熱的《我正失去你》(I’m Losing You),從夢幻般的《永遠的草莓地》(Strawbeny Fields Forever)到預言式的頌歌《想像》(Imagine),約翰·列儂的音樂每天都會繼續觸及千百萬人。

但在從事音樂創作多年前,列儂一直通過畫畫傳達他的靈感。他曾說過:「繪畫最早進入我的生活。後來我通過音樂和吉他賺錢,但繪畫總是第一位的。」他在利物浦長大,描繪諾曼人和撒克遜人的傳說,還為同學創作諷刺雜誌《每日嚎叫》(Daily Howl)。17 歲時他被英國著名藝校利物浦藝術學院錄取。他在那裡斷斷續續地學習了3 年,直到披頭四樂隊將他帶上最終改變世界的另一條道路。但他在餘生繼續繪畫創作。三十多歲時他與家人數次訪問日本,期間自學了頗有難度的水墨畫技巧。20 世紀70 年代末退隱期間,他將越來越多的時間用於描繪他眼中的周邊世界和他想像中的世界。

公眾首次接觸到列儂的繪畫作品,是他在20 世紀60 年代中期創作的兩本小書的插圖:《他的親筆》(InHis Own Write)和《工作中的西班牙人》(A Spaniardin the Works)—他能在巡演、拍電影、創作並錄製唱片期間完成這兩本書,實在是驚人的成就。通過這些狂野且光怪陸離的圖畫和機智乃至尖銳諷刺的文字,披頭四的粉絲們看到了列儂的另一面。這是他獨特世界觀的全面展示:怪異的畫廊,原生質生物,穿插著穿披風的歇洛克· 列儂之類的人物。部分文字是自傳性的,但常常毫無顧忌地轉向超現實領域。正是這種氣質推動了《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和《佩珀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Sgt. Pepper’s LonelyHearts Club Band)的誕生:它想像出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紮根於英國20 世紀中期的生活細節,但隨時準備躍向天空,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公眾的反應熱情洋溢,兩本書都十分暢銷。

從某種意義講,這些繪畫和伴隨的文字完成了它們的使命:它們讓列儂顯露出個性中的這一面,並鼓勵其跨過界限,超越傳統的觀察和思維方式。但由於列儂的名氣太大,它們作為藝術作品的真實價值被忽視了。它們異想天開的性質使人們更容易忽視這些畫作體現出的藝術家的世界觀。但對列儂來說,它們與他的音樂同樣重要。將這些作品放在一起欣賞有助於繪製一個更完整的列儂肖像。它們不僅體現了他對自己的看法,而且呈現出他創造力的廣泛。

1966 年列儂與小野洋子結識後,他對藝術的興趣加深了。當時列儂參觀了洋子的一個概念性「偶發藝術」展,其中一件作品名叫《敲釘子的圖畫》(Paintingto Hammer a Nail)。洋子當時已在藝術圈受到尊重,和拉蒙特· 揚(La Monte Young)和約翰· 凱奇(JohnCage)等先鋒藝術家來往。列儂對展出的作品印象深刻,同時結識了洋子。兩人的傳奇愛情開始了。他們在1969 年結婚。列儂送給妻子的結婚禮物之一是《一號袋作品集》(Bag One Portfolio),用繪畫記錄了他們的婚禮、蜜月和爭取世界和平的活動。這個愛情故事是列儂生活與藝術的核心。他繼續通過繪畫描述生活中的事件,包括他的家庭生活、他的思考和幻想,以及他日常的觀察。洋子說:「繪畫是他的庇護所。」

隨著時間推移,列儂的繪畫風格變化明顯。二十多歲時畫中隨心所欲的人物逐漸被複雜的線條取代,描述對象是他嶄新的日常生活,包括他在日本逗留的時光和撫養肖恩的快樂。他熱愛繪畫的直接和單純,但我們需要將這些藝術表達視為他整體藝術創作的一部分。從某種意義講,列儂與小野洋子結合之際也接受了她的藝術觀:藝術和生活的界限變得模糊,甚至消失。這使得列儂將他的全部生活視為一個藝術項目:一個在不同領域展示創造力並目睹其延伸的機會。他的藝術可能有明顯的政治寓意或強烈的個人色彩,不過更多是二者兼有。歸根結底,列儂自視為最廣泛含義上的藝術家,而不僅僅是一個音樂人。列儂在1980 年遭槍殺,舉世震驚。幾年後,小野洋子開始將列儂的畫作結集印刷,與公眾分享這一重要藝術表達形式。迄今,這些畫作已在無數國家展出,向好奇的音樂愛好者展示列儂無與倫比的創作才華的另一面。2013 年10 月,在列儂的73 歲誕辰日之際,我來到他熱愛的第二故鄉紐約參觀了一次展覽。他的音樂在擁擠的畫廊中迴蕩,參觀者注視著牆上異想天開的傑出畫作。一種親密友愛的氣氛產生了。幾個參觀者不禁含淚微笑。藝術家的靈魂充溢在房間中。

《約翰·列儂藝術作品集》

作者:[美]斯科特·格特曼

譯者:蔡暉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楚塵文化

出版年份:2016-5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

◆ 01 童年時期 ◆


兩名騎手,1952

1940 年10 月9 日,在一次德軍空襲之際,約翰· 列儂誕生在英國利物浦16。四歲時他的父母分居,他主要由咪咪(Mimi)姨媽撫養長大。但他的母親茱莉亞(Julia)仍對他影響深遠,鼓勵他進行藝術創作。她教他演奏班卓琴和鋼琴17,還給他買了人生第一把吉他。11歲時,約翰已在創作籤名繪畫。這些風景和肖像畫觀察細緻,技術嫻熟,體現了他對體育和冒險的熱情。一幅作品顯示兩名馬背上的騎手衝過山口,注著「致咪咪」。

◆ 02 畫與自傳 ◆


想像所有的人,1978

小野洋子說過,「約翰的素描是自傳性的。它們是他的日記。」多年來,約翰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從簡單地描述他的日常生活,到表達他的心情狀態,時而狂野而異想天開,時而痛苦或瞠目結舌。他的偶像面容—挺拔的鼻子,圓眼鏡—在他的諸多畫作中注視著我們,既是第一人稱又是第三人稱的存在。約翰見過太多自己的照片,以至於他的自畫像同時具備內部和外部視角。

《想像所有的人》(Imagine All The People,1978)的標題來自他最著名的歌曲《想像》,他騎跨在地球上—並非意圖支配,而是滿懷希望的專心凝視,似乎要通過意念讓他的夢想成為現實。

◆ 03 列儂與洋子 ◆


1940年出生,1969

約翰· 列儂與小野洋子墜入情網後,他的生活徹底改變了。在一幅兩人面孔的簡筆畫中,約翰寫下了「1940 年出生。活過。1966 年遇到洋子!」的字樣。20 世紀50 年代初,洋子與家人從東京移居美國。她開始涉足先鋒藝術圈。1966 年,披頭四錄製了開創性專輯《左輪手槍》(Revolver)。幾個月後,列儂在倫敦因迪卡畫廊參觀了一次洋子作品展的開幕。他記得自己是為了看笑話去的,因為他聽說裡面會有「黑袋子裡的人,偶發藝術(happening)那類東西」。他抵達後立刻被展出的作品吸引。一個蘋果加上了200 英鎊的價籤。列儂說「那種幽默立刻把我迷住了」。但真正改變他的思想並最終改變他生活的是另一件作品:它要求參觀者爬上梯子,透過鏈條上的望遠鏡看畫布。在空白的畫布中間用很小的字母寫著「是」。作品的正面信息讓慣於刻薄的列儂鬆了口氣。當洋子走近列儂,並交給他一張寫著「呼吸」的卡片後,他感到更放鬆了。「我呼了口氣,」列儂回憶道,「這是我們見面的經過。」兩人開始通信。到1968 年,他們已難捨難分。


床上和平,1969

披頭四解散之前,約翰和洋子就組成了塑料洋子樂隊,他們創作的音樂使約翰能夠更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他的繪畫中也體現了這種變化。從交織在一起的兩個名字到緊緊相擁直至合為一體的人,無數畫作證明了兩人關係的激情和親密。他毫不留情地描述自己如何傷害了洋子,顯示兩人背靠背坐著,她的眼中落下大大的淚珠。最重要的是,列儂不加掩飾地表達自己對洋子的熱烈需求,經常畫出兩人接吻擁抱,甚至結合。在另一些畫作中,他們裸身躺在樹下,或是小心穿過布滿黑洞的土地,或是在雲上飄浮—一對夢幻般田園詩的熱戀情侶。


夢的力量,1978


戰爭已經結束,1969


美麗的男孩,1977

1975 年,他們的兒子肖恩出生,給他們的生活蓋上了封印。列儂,一位曾在《你的布魯斯》(Yer Blues)和《冰凍火雞》(Cold Turkey)63 等歌曲中曝光個人的痛苦的藝術家,現在他在家庭中找到了和平與幸福的源泉:真愛。

◆ 04 最後的歌 ◆


奶與蜜之地,1978

1977年,列儂在東京正式宣布中斷音樂生涯,潛心撫養兒子Sean,直到1980年再度復出。

在此期間,列儂創作了一系列畫作,並起草了一份包括自傳材料及他稱之為「瘋狂的創作」的書稿。1980年12月8日晚10點49分,列儂被一名歌迷射倒在達科塔大廈門前。

《奶與蜜之地》是列儂1980年復出時試圖錄製的第一首歌,列儂死後被收入洋子整理髮行的同名專輯《奶與蜜之地》(Milk and Honey, 1984)。在《聖經 · 出埃及記》中,上帝曾向摩西承諾將猶太人領往流奶與蜜之地。

附 | 小野洋子為《約翰·列儂藝術作品集》所作序

約翰首先是個畫家。他迷上音樂時已經高中畢業了, 正在利物浦藝術學院學習。

我們相遇時我正在倫敦辦藝術展。他說他也能搞這個。

我說:「你現在也能啊。為什麼不做呢?」

「我不行。我是披頭四。」

他的聲音中透出一絲悲哀。他沒錯。

他舉辦「你在這裡」藝術展時,記者蜂擁而至。但他們不把它當成藝術展。此後他也很難舉辦個人作品展。我覺得他的作品很美。從創造性角度看,它一針見血。

翻閱這本書,你會發現每頁作品都充溢著真實的生活和樂趣。他怎麼做到的?

這就是約翰。他總是給每個藝術形式帶來新鮮氣息。他別無選擇。

文字[美]斯科特·格特曼,蔡輝  譯[美]斯科特·格特曼

圖片來源於網絡及《約翰·列儂藝術作品集》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

《千與千尋》:歲月教會我,在不該回頭的時候別回頭

這是作家應具有的良知丨蘇珊·桑塔格

5 部電影帶你感受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 | 英格瑪·伯格曼誕辰

這裡關著十隻的獅子,等你閱讀

你對約翰·列儂有怎樣的印象?

歡迎留言分享~

想尋找更多和你一樣的人

請加入楚塵讀者群(ID:ccreaders

相關焦點

  • 嘿 我叫約翰·列儂,我想讓你見見小野洋子
    《葡萄柚》——是一位同事剛好在看,便拿起來翻開序言,只有簡單的一句話:嘿,我叫約翰·列儂我想讓你見見小野洋子說起小野洋子,這位最著名的日本女人之一,音樂家、先鋒藝術家,而與此同時,她與約翰列儂的偉大愛情而經久不衰地被傳誦著
  • 金獅獎終生成就獎卡若琳•史尼曼:我是一名畫家
    對於美國藝術家卡若琳·史尼曼(Carolee Schneemann),美國學者艾莉森·格林(Alison Green)評價道:「我是在上大學期間學習藝術史的時候了解到的這個藝術家。但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6、7年前我在參與研究1959年至1960年美國藝術史時讀到的一篇關於她早期畫作的評論文章。我從來沒有想到卡若琳女士在已是知名畫家的時候會停止畫畫,選擇去當一名行為藝術家。
  • 約翰·列儂的簡筆畫價值10萬,網友:幼兒園水平
    甲殼蟲樂隊傳奇人物約翰·列儂的素描作品將以12000英鎊的價格出售,換算下來大概是10萬RMB。有網友在看到列儂的畫作後,表示繪畫水平基本上算是幼兒園水平。湯姆把列儂的饋贈保存了五十年,他說:「我非常享受與列儂的緊密合作,我們一起完成了偉大的工作。」「當項目結束時,列儂給了我很多原始材料,以表達他對我的工作的敬意和尊重。」「我認為《飛行貴婦》是列儂作品裡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 我叫安寧,我是一名酒鬼
    那桶楊梅酒很快就被我喝光了,我怕被家人發現,就找藉口出門給孩子買吃的,拿一個礦泉水瓶去市場買來一斤散酒,回家後偷梁換柱。我喝得太快了,幾乎每天都要往裡補酒。我曾經是一名醫生。當時我家住在六樓,每天早晨出門上班時,我都會拿一小瓶白酒,或者一聽易拉罐啤酒出門,然後從六樓喝到一樓。喝光以後,我還不滿足,就跑到附近小區門口賣早點的地方,或是開得比較早的超市再買兩瓶。靠著這些酒我才能去上班。
  • 【燃情法院 築夢天橋】我叫解夢影,我叫梁曉琳…我是一名法官助理
    【燃情法院 築夢天橋】我叫解夢影,我叫梁曉琳…我是一名法官助理 2021-01-06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是一名佔星師,也是塔羅師
    作者/理想國的女巫 編輯/Tang 圖片/網絡我穿梭在天地之間,與星星對話的同時,也從大天使麥克那獲得指引,我將他們向我傳達的宇宙智慧,通過自己的理解與表達,傳送給每個來到我身邊的人。我是一名諮詢師,從事諮詢工作已有三年,諮詢工作室成立已有一年多的時間。
  • 歡迎來到約翰·列儂的私人領地
    他們熱愛這個世界,感謝他們來過……約翰·列儂的私人領域回溯到1965年"披頭四熱"時期的那封家信,列儂寫道,"我真的很想念他,像想念一個大人一樣……他不再只是一個寶寶或我的小寶貝,他是我生命中實實在在的一部分,他是朱利安,是我的一切……我應該花更多時間陪他,我真想讓他了解我,愛我。"列儂是一邊哽咽一邊寫這封信的,他也在信中承認自己是一個"多麼自私的混蛋",和樂隊的巡演途中有很多歡笑,但是在笑聲的間隙中,"卻有如此低落的心情,就像一片空白一樣"。
  • 我是一名美容師(讓人感慨萬分)
    ——摘自瀋陽「優卡佛」12周年名媛盛典全體美容師詩朗誦琳達:我是一名美容師,我覺得我像一個小太陽,讓萬事萬物綻放美的光彩。麗麗:我是一名美容師,我覺得我像一個小畫家,讓雙手下的容顏美麗漂亮。王店:我是一名美容師,我用一顆純淨的心靈讓每一位會員風採無限。
  • 達文西不僅僅是一名畫家,他的能力超乎你的想像
    說起達文西,大家都很熟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小時候都聽過達文西畫雞蛋的故事,對他作品更是倒背如流,比如《蒙那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都是巧奪天工的名畫,還有《達文西自己畫像》都是精品,但是如果仔細研究達文西,你會發現,他不僅僅是一名畫家,他的其他能力同樣超乎你的想像。
  • 帕慕克夢想成為一名畫家,他揣著素描本走進基弗的工作室
    我經常幻想用藝術鋪就我的幸福小徑。從7歲到22歲,我渴望成為畫家,花了好多時間練畫,特別是青春期那段。家裡人很支持我。我有一間擺滿了老家具的畫室,在伊斯坦堡某幢公寓裡。我計劃有朝一日成為著名畫家。       20年後,這個夢想未能成真;我在伊斯坦堡寫小說、發表小說。不過,比起現有的一切,藝術仍然為我保留了一個有關幸福未來的承諾。
  • 方剛:當我被壓迫時,我也是一名女性
    「我生理上是男性,但當我被社會霸凌時,我就是那個被壓迫的女人。」方剛頓悟。多年過後,頓悟生發的場景歷歷在目:1997年的一天,一個書店,29歲的雜誌編輯方剛站在一排書架前,正在讀一本女權主義的書。當時,女權主義著作隨著翻譯熱潮被引進國內。他沒料想,有一天自己會成為「中國白絲帶」的發起人,投身推動男性參與制止針對女性暴力的社會運動中。
  • 我叫鍾南山,我是一名胸肺科的醫生
    鍾南山興奮地給父親寫信一向嚴謹寡言的父親誇讚了他南山你做得非常好你終於用自己的行動讓外國人明白我們中國的醫生也是很優秀的科學家我的妻子還在等我回家我的脈搏沒有一刻不是緊貼著祖國!一回又一回淌下熱淚有些人,仿佛只是轉身的剎那為國奉獻已是一生2020年9月8日身戴「共和國勳章」的鐘南山步履堅定地走到發言臺前「我叫鍾南山
  • 畫家:照我模樣畫的
    2012年3月,在詩聖杜甫誕辰1300周年之際,杜甫突然變得「很忙」——在高中語文課本上的杜甫畫像,被網友塗鴉成各種形象: 有的穿著球衣在打籃球,有的端著狙擊槍凝視遠方,有的抱著一把吉他,有的懷抱一名美女,有的成了手拿盾牌的美國隊長,有的騎上了摩託車……網友用各種方式的惡搞,進行娛樂消遣,緩解過於巨大的社會壓力
  • 約翰·列儂,小野洋子還有偶發藝術
    她在臺上說:「來吧,剪下我的衣服,隨便哪裡;每個人剪下的面積不要大於一張明信片,並請將這碎片送給任一個你愛的人。」第三年9月,她在倫敦再次表演了《切片》,在英國藝術界引起轟動,當時觀眾席上坐著約翰·列儂,那是他第一次見到自己「一生裡最重要的女人」。自此,藝術家小野洋子和Happening Art(偶發藝術)這種藝術形式,開始被更多人了解到。
  • 北京西山護林員趙保民,自學成才的畫家,也是黃賓虹的傳人
    一提到畫家,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那些經過專業培訓的名家大師,似乎在眾人的傳統觀念裡面,沒有專門拜師學畫畫,就不太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但是在北京香山南麓的一個小村子裡,有一個普通的林場工人,卻打破了這一世俗看法。他就是趙保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護林員,如他的名字一樣保衛一方民眾。
  • 國際水彩畫家晁鐵軍:人生重啟,我在澳洲做職業畫家
    成為一名新聞設計師來澳洲之前,我在《華商報》工作了13年。在那裡,我親歷了中國媒體發展的「黃金十年」,和報紙一起迅速成長,完善了人生裡重要的個人發展。這些體驗給了我很多關於藝術最直觀的感受:好的作品看起來也是很簡單,都是一筆一筆畫出來的,那些以前出現在書裡的奇怪的現代作品同樣能給人帶來衝擊和感動。在看完梵谷博物館後,第一次體會了壓抑情緒讓人在兩小時後都不想講話的感覺。畫家並不都是像梵谷一樣的生前很艱辛,也有魯本斯這樣的成功外交家畫家……2004年,讀研間隙,我第一次到歐洲領略原汁原味的歐洲藝術。
  • 把畫畫得很逼真其實很Low,寫實派畫家請繞行
    當今中國油畫界畫寫實的畫家很多, 其中有些畫得很逼真,很細。也不是說畫得很逼真就不行了,是說你這個畫得很逼真,很形而下就不行。早在古希臘有一個繪畫比賽,有個叫宙克西斯和帕爾哈希奧斯兩位畫家,誰畫得更好呢?
  • 作為一名老師我想談談三原色
    有的人開始轉發各種名言及專業術語,印象較深的就是我們知道他們在撒謊,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撒謊,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撒謊,他們知道我們其實是假裝他們沒在撒謊。——索忍尼辛我問過一位學生,您知道索先生是哪位嗎?他不出聲,沒有回覆。其實我還可以繼續追問下去,您知道他真的寫過這段話嗎?如果有,他寫這段話的原因是啥?
  • Instagram上那些我鍾愛的水彩畫家
    ,她的作品以花卉和水果為主~算是在寫實派的水彩插畫師裡我比較喜歡的一種,顏色比較清淡素雅,不過分飽和,裝飾性較強~【Instagram: klockonian】Alice Klock不僅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舞者~她的作品充滿了色彩與線條交錯暈染碰撞的對話,色彩技法非常隨性而自然,看上去很美,輕如薄翼,空靈而優雅,和藝術家本身的氣質很搭,是一位很有靈氣的藝術家~
  • 我是小畫家,要為英雄畫張畫!——獻給「六一」兒童節
    【編者按】我是小畫家,但人小力量大,畫個大英雄,我們從小學習他。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今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與以往不同,許許多多的少年兒童與我們一起並肩走過困難、經歷了成長——我是小畫家,畫筆是工具,畫出長城千萬裡,祝福祖國、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