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允許寡婦改嫁的?

2020-12-21 斯文卿相

大約很少有人想到,第一個不允許寡婦改嫁的人,是一統六國,號稱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當然,他提出這個觀點,是有條件的,什麼條件。

秦始皇

始皇帝三十七年,即前210年,秦始皇巡行天下的時候,在會稽山留下一個石刻,上面說:有子而嫁,倍死不貞。

也就是說,他僅僅反對有孩子的寡婦改嫁,認為這是對亡人的不貞。至於為什麼會有這個觀點,大約還是跟古人的婚姻觀有關,因為他們認為,婚姻的目的之一就是「廣繼嗣」,延續血脈,如果寡婦帶著孩子改嫁,那麼,這個孩子今後的歸屬問題就成了矛盾,別用今人的觀點套用古人,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說法是有一點道理的。

然而,畢竟,這個說法出現之後,對先秦以前,比較崇尚自由的婚姻,造成了一定的約束,因此,即便是秦始皇留下的觀點,也並沒有成為時代的主流。

公主

西漢衛青的老婆平陽公主,在嫁給他之前,就先後死掉了兩任丈夫,分別是平陽侯曹壽,以及汝陰侯夏侯頗。

到了西晉,民間還有婆婆勸守寡的兒媳改嫁的事,即《晉書·列傳六十·曹攄傳》當中的:有寡婦養姑甚謹,姑以其年少,勸令改適。

婆婆還能勸兒媳改嫁,這得是個多麼開明的婆婆,也由此可以說明,這個時候,寡婦改嫁還是可以接受的事。

然而到了隋文帝楊堅的開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事情又發生了變化,因為隋文帝也不知怎麼想的,竟然把秦始皇的「有子而嫁,倍死不貞」做了進一步細化,以法令的形式明確規定:夫亡妻不許改嫁。

楊堅

當然,這個規定還是有限制的:九品官以上,九品官以下,任之。只把寡婦不許改嫁的事放到官員層面,至於官員以下,他暫時還沒考慮,當然,這個規定照樣沒成為主流,到了唐朝。

韓愈的女兒韓氏,就先嫁宗正少卿李漢,李漢死後便又後嫁集賢校理樊宗懿。鼎鼎大名的韓愈都是如此,其他人更不用多說。

也就是說,到了至少到了唐朝,雖然已經有了不許寡婦改嫁的相關說法,但執行的並不是太嚴格,那時候的婚姻還比較自由,沒有那麼多的約束,本來這種情況照常發展下去,是不會有那麼多怨女的,然而遺憾的是,到了宋朝,情況便發生了變化,什麼變化。

範仲淹

當然,宋朝不能一概而論,最起碼北宋的時候,對於寡婦,還是比較仁慈的,北宋大臣範仲淹,他的父親去世後,母親該嫁給一戶姓朱的人家,所以他小時候的名字叫朱說,範仲淹長大後,也並沒覺得這件事有多丟人,反而繼承了母親的做法,兒子去世之後,他就把兒媳嫁給了自己的學生。

這無疑是一種比較開明的做法,然而到了南宋,事情便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這時候出現了一種程朱理學,他們對婦女做了嚴格的約束,在寡婦能否改嫁的問題上,還曾做過探討,本身, 探討的背景就在於,在他們之前,寡婦是可以改嫁的,但他們認為這種做法不對,所以打算予以改正,南宋呂祖謙在與朱熹探討理學的《近思錄》當中,就記載了這麼一段對話。

或問:孀婦於理,似不可取,如何?伊川先生(程頤)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又問:人或居孀貧窮無託者,可改嫁否?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

朱熹

已經從理論上闡述了反對寡婦改嫁的理由,即「不配身」,同時,還首度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理念,在他們眼裡,寡婦改嫁已經變成非常可恥的行為,有鑑於此,程頤的繼承者朱熹,很愉快地接受了上述理論,並在生活中大力推廣。

他有個好朋友陳師中,妹夫剛死,他就給陳師中寫信,說:令女弟甚賢,必能養老撫孤,以全柏舟之節。此事更在丞相、夫人獎勸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沒為忠臣,而其室家生為節婦,斯亦人倫之美事。

人家丈夫剛死,他就勸人家一定要守節,事情就能做得這麼絕對,也正在這般人的推廣宣傳之下,女人的約束越來越大,以至於寡婦不許改嫁成為主流。因此,後人便把南宋,稱之為女人從自由走向禁錮的一個巨大的轉折期了。

參考文獻:《史記》、《晉書》、《宋史》、《近思錄》、《中國婦女生活史》等

相關焦點

  • 古代寡婦洩慾的13大變態神器
    5、欲望轉移  據史籍記載,先秦時有位著名的寡婦叫清,丈夫英年早逝,遂獨自掌管家業。按說,在那個時代,寡婦改嫁是可以被社會允許的,但寡婦清沒有改嫁,而是極力壓抑自己並成功地實現了欲望轉移,苦心經營夫家的採礦業,積聚了數不清的資財,成為一方首富,更至「僮僕千人」。連千古一帝秦始皇也十分看重她,為她樹碑立傳,尊其為「貞婦」。
  • 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什麼意思?什麼是「生妻」?
    正如:「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就是古代婚姻觀的一種。何為寡婦?何為生妻?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古人為什麼會這樣說?一、寡婦和生妻「寡婦」一詞,我們相對容易理解一些,儘管是如今的社會,我們也經常聽到「寡婦」一詞。何為寡婦,顧名思義就是孤寡無依的婦人,也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 寡婦門前是非多,情人眼裡矛盾少
    所以前四個字真正的意思應該是,和寡婦來往,「是非多」就是流言蜚語,為什麼會是非多?為什麼是寡婦門前?在古代,講究「從一而終」,「烈女不事二夫」也就是說在丈夫去世後,不能改嫁,要為夫守節。對於男人來說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妻子死了能「續弦」,社會輿論也不會過多關注,由此可見女子在古代被輿論綁架有多大。
  • 古代女子成為寡婦後,會面對怎樣的生活?答案只有一個字「慘」
    古代喪偶後的寡婦生活會怎樣?一個字「慘」啊!本來喪偶後的女性已經屬於悽苦之人,可恨一套「程朱理學」的出現,又給這些可憐女人身上背上一層枷鎖。儘管古代社會提倡女子「從一而終」,但是,卻沒有進行強制約束,寡婦另嫁他人被看作是平常之事。
  • 「寧娶寡婦,不娶生妻」,何為出妻?娶了會有什麼問題
    今天就來說一句關於男子娶妻的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都說男人的成熟是從組建家庭開始的,古人認為先成家再立業,家庭是一個男人堅強的後盾,所以古代對於娶妻的要求很高。寡婦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那麼「出妻」是什麼意思呢?
  • 古人常說:「寧可娶寡婦,不能娶生妻」,「生妻」是什麼意思?
    那時候不流行自由戀愛,婚姻大事全憑父母做主,父母替兒女選擇未來的另一半,除了門當戶對的條件之外,往往還遵循「寧可娶寡婦,不能娶生妻」的原則,「生妻」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生妻」一詞的由來根據史料記載,「生妻」最早出自漢代李陵的《答蘇武書》。李陵是何許人也?或許你對他不熟悉,但他祖父李廣的名氣很大,被譽為飛將軍。
  • 老祖宗留下的「寧娶寡婦,不娶生妻」是什麼意思?這其中有何寓意
    而有這樣一句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很多人聽完以後都很疑惑。寡婦大家都聽過,也都明白,可是俗語之中的生妻指的又是什麼呢?為何連寡婦都不如?讓人們如此地嫌棄呢?俗語的起源生妻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漢時候。西漢與匈奴連年戰爭,但是有一次打仗過程中派去領兵的將軍李陵被匈奴包圍,最後俘虜了。
  • 秦始皇究竟受了什麼打擊,不立皇后,卻為何對一位寡婦尊崇備至?
    不知各位可曾注意,自古帝王似乎只有不立太子的,但沒有不立皇后的先例。中國古代封建帝王家裡有兩個最重要的事情看,一個是要立太子,另一個是要選皇后。英年早逝的帝王或許來不及立太子,但一定會選皇后,有皇后除了解決生理問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皇后標誌著家庭穩定。但是中國歷史上有個唯一一個不立皇后的皇上,他就是秦始皇。
  • 古代鼓勵脫單的原因是什麼?長期單身甚至可能會遭處罰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按人口計賦」的政策,人口越多,收上來的賦稅也就越充足,我們知道,古代的戰爭,宮廷的一些大型活動可都要花錢吶,這些錢從哪來?最底層的來源還是古代老百姓。,如果這類人群放在古代,大概率是要遭到處罰的。
  • 網友:我想回古代
    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合法的,就是因為這樣,有很多的男人找不到妻子,因此一生都要打光棍。而這些打光棍的男的因為壓力得不到紓解,很可能會走上強搶民女的犯罪道路,使得社會不穩定。
  • 為何說古代刑罰太過嚴厲?尤其是對付女人的方法,讓人寒毛豎起
    如今的文明世界,大多數都倡導科學和民主,即使是對付犯了死刑犯的人,也開始提倡安樂死,留給逝者一個體面。
  • 獵奇:古代的變態婚俗,租妻生孩子
    丈夫死了,又不再嫁,寡婦如何過上正常的家庭生活?過去社會認可的辦法就是「坐山招夫」。所謂「坐山招夫」,就是寡婦經族長、娘家和亡夫家協商同意後,可經人說合,在不改嫁的情況下,讓男人上門,俗稱「坐山招夫」,有的地方亦稱「招夫養子」。這種婚姻是出於家庭財產考慮做出的選擇。有的寡婦子女較多,亡夫又留下不少家產,既不願改嫁離家,但又無力從事生產勞動和支撐門戶,這種情況就需要「坐山招夫」。
  • 生妻指什麼,為什麼不能娶?
    生妻指什麼,為什麼不能娶呢?古人曾說,寧窮死,別娶生妻。其實光從這句話就能夠看得出古人的偏見。所謂的生妻,指的是改嫁的女子。改嫁在那個思想腐朽的古代,的確會被非議,中國古代對女子貞操看的是非常重的,女子改嫁在世人的眼中是不守婦道的一種體現,就是這些腐朽的思想害了一批又一批的女人。
  • 古代經常打戰死掉那麼多男丁,女人怎麼辦?
    首先古代一直是一個男女不平衡的社會,男人是數量遠遠大於女人的數量。根據《周禮職方》所載中國古代就人口總數的性比例而言,是男多於女。在有關性別的統計數明代以後的地方志有詳細的記載。如明王朝時期,除了福建省出現過女多男少的縣外,從北到南大多數地區男女比例都嚴重失調,可以注意到,中原的銅陵、夏邑,江浙的長洲,甚至遠到海南的瓊州,都出現了200:100以上甚至300:100以上的恐怖男女比。
  • 俗話說得好:「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其中「生妻」是什麼意思?
    這6道禮儀,先從納彩開始,也就是向女方家族表達想要結親的意願,如果女方願意則會接受;接著就是問名,包括了生辰八字,祖上3代等等;再接著就來是納吉,通過問卦的方式來詢問神明來知道這段婚姻是否合適等,有些考究的人家還會行奠雁禮;接著就是納徵,也就男方向女方送上聘禮,向女方表達男方求取的意願;再接著就是請期,選一個合適日子上門迎娶;最後就是親迎了,在黃道吉日,男方會親自來求娶他的新娘
  • 「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生妻」是指什麼樣的女人?
    俗語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這是何意呢,時至今日還有借鑑意義嗎?今天,讓咱們來聊聊古人的婚嫁觀念。眾所皆知,古人對女子有偏見。   平時能多吃一些紅棗。如果說。莫某甲的孫子最終不治身亡。學生還可以通過變換姿勢緩解雙腿的酸疼。一步一個腳印。之後。搭配黑色的皮衣。這女人真是有病。海苔海苔脂肪含量低、熱量低而且富含膳食纖維。大千世界。妯娌倆開始行動。
  • 老祖宗忠告:「寧娶寡婦,不娶生妻!」,什麼是「生妻」?
    「寧娶寡婦,不娶生妻」,這一句俗語非常有意思。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句俗語當中的思想內核。在古代男尊女卑,女人的地位要比男人低很多。有一個成語:「鰥寡孤獨」,是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無依無靠的人。我們常說「鰥、寡、孤、獨」這四類人是很不幸的人,而寡婦就是其中一類。
  • 寡婦路過一店鋪進去喝水,老闆說了幾句話,她當場砍下手臂扔出去
    中國古代人思想及其迂腐,尤其是在讀書人眼中,女人就是一件物品,是一個工具,不過在古代對於女人卻還有一項嚴格的標準,比如宋朝時期開始有了貞節觀,其實都是為了鉗制女人的,當時制定這套規則的人,還將自己離婚的侄女再嫁了一次,而皇室高層也存在公主改嫁,並不是稀罕事。古代女人到了夫家之後安分在家裡孝順公婆,遇上好婆婆是造化,遇上惡婆婆也是很慘的。
  • 農村俗語:「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
    農村俗語:「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在農村裡是有很多老俗話的,而這些農村俗語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比如有關於天氣的、有關於時節的、還有關於生活的等等,無論是那一方面的俗語,都對我們的生活有實際指導意義。
  • 俗話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生妻
    不同於以往,這些年輕人會更注重個體的情感表達,這也讓社會主流的婚戀觀慢慢的發生了變化,比如不婚主義,晚婚主義,丁克主義等等。這樣的人群變多了,還有一批人把婚戀當兒戲,他們喜歡朝三暮四,花天酒地,這部分人如果生活的古代可能就是有名的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