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春藤的家長們,大家晚上好!我是戴正,今天晚上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面對未來,我們可以怎麼來提升孩子的創新創意能力。
贏在起跑線≠贏在未來?
為什麼創新創意能力很重要呢?家長和孩子可能都在想平時的成績問題,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在關注這個問題的時候,容易想到眼前能看到的一些東西。
但是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討一下,是贏在起跑線還是贏在未來?
大家都聽說過「贏在起跑線」這個說法,但是贏在起跑線是不是就意味著能夠贏在未來呢?贏在起跑線意味著在平時考試當中取得了很優異的成績,在班上排名很好,是不是這樣就意味著在未來也可以贏呢?
學校可能更加在意怎麼能夠幫助孩子提升成績,那麼家長就可以更多來考慮一下未來怎樣發展。
我想告訴大家很重要的一點,人生的基本特性是一場馬拉松的長跑,而不是一場百米短跑。
家長更加要注意的並不僅僅是眼前所能看到的這些成績,而是思考孩子現在的能力如何能夠積攢起來,一步一步為未來的生涯發展以及未來的成功做鋪墊。
我想和大家探討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100分和90分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
小學數學很多孩子考了100分,或者有些孩子考了90分。考90分的時候,他的名次就已經不是那麼靠前了,有可能在班上排中間,遇到卷子簡單的時候排名就在後邊了,但是100分和90分之間本質的區別是什麼呢?
我覺得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家長要看到的不僅僅是100分和90分成績的區別,而要看到他內在的背後,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如果這個孩子考了100分,那麼我們怎麼能夠讓他持續下去?如果說他考了90分,第一你怎麼能夠幫助他進一步提升?第二你如何能夠讓他有一個比較好的心態去看待這件事情,然後在未來能夠獲取成功。
其實小學數學是針對最基礎知識的簡單學習,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考了多少分,重點在於最基本概念的理解是不是到位?如果他考了90分以上,基本可以說明他對基本概念的理解沒有太大的問題。
90分到100分的差異,其實最主要的在於他對於細節是不是足夠多的注重,他平時的練習是不是足夠多,這是一個本質上的區別。這個區別並不是一個非常大的區別,所以我們看到的是90分和100分的差異。
如果孩子考了100分,家長也可以去想一想,如何能夠幫助孩子在未來的學習中保持住這個優勢。90分也沒有必要太過擔心,家長要做的是一方面幫助孩子怎麼能更加細心,一方面幫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基礎上,在下一個階段的學習當中取得新的成功。
第二個問題:不同的學習階段,對知識的檢驗,對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在小學的時候可能更多是要求孩子細緻,對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在中學到大學,更加注重的是孩子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的不同。
小學的時候,數學是從1+1=2開始學起,然後要學四則運算等很多內容;
中學的時候,又會重新學一遍「1是什麼」;
高中的時候,還會學1+1=2;
大學的時候,大學的第一堂課,老師給我們(我本人是數學專業)講了一節課如何去證明1+1=2。
所以說同樣的一個知識點,在不同的階段,它的知識結構是不同的,它的思維的模式是不同的,它對孩子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
對於現在考100分孩子的家長來說,你要關注的是在下一個階段怎麼能夠提升他的知識結構,他的思維模式,他到了中學、大學就還能夠取勝。
對於沒有考100分孩子的家長來說,你也要去思考這個問題,雖說沒有贏在小學的起跑線上,他反倒可以贏在未來,這其實是非常常見的。
之前我們做過很多在清北的課程,也接觸過很多高考狀元。
很多同學在小學的時候並沒有很拔尖的成績,他本人也不是一個很細心的同學,但是他抽象性的思維會更強一些。在中學甚至是到了高中的時候,他才能夠把這種優勢展現出來。
所以我覺得家長一定要有一個非常長遠的認知,你要的不是孩子在班上排多少名,而是孩子的能力究竟到了哪一步,以及我們要對他所代表的這種能力的知識結構和特徵有充分地預判,這樣我們才能夠幫助孩子到下一步去做一個更好的準備。
第三個問題:想要贏在未來,我們現在需要做些什麼?第一,夯實的基礎。
這也是最基礎的事情,不管是從教育本身來講,還是從學校課程來講,既然從小就要開始學習,那麼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實基礎知識,只有打好牢固的基礎,未來才能夠有機會去進一步提升思維模式。
我接觸過很多孩子,他們在中學的時候能力無法提升,成績也無法上去,因為小學的時候沒有把底子打好。
比方他連通分這樣簡單的運算都沒有掌握,沒有這些最基礎的東西,在下一個階段,不管是在中學、大學的學習,還是在未來的項目,這樣的孩子都會存在問題。
第二,培養學習習慣和思考習慣。
除了我們眼前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讓他在下一步要去成功,我們需要給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考習慣。
學習習慣指的是主動學習、願意去學習的能力,家長要幫助孩子喜歡上正在學的東西,這件事很重要。
在小學的時候,學的東西沒有那麼大的難度,我們主要是把它記下來或者背會,就能考一個不錯的成績。
但是越往後面,到了中學,到了未來,更多的是需要孩子自己有比較強烈的思考能力,不主動思考就不行。
所以在平時的生活當中,不管是學習當中的問題,還是生活當中的問題,家長都要鼓勵孩子多去思考,不要去思考表面的問題,而是多去想一想背後的問題。
比方小學的時候學了加減法,你想想加減法背後有什麼規律,想的多了可能就聯繫到中學的一些知識,大學的一些知識。
思考的時候不一定要有答案,因為後面中學、大學還會再學,但是你一旦進行了這種思考,對接下來的學習就會非常有幫助。
因為你再一次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它對你來說就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問題,而是你之前已經思考過的一個問題,你在聽老師講的時候更加會有新的意識。
第三,構建孩子未來發展需要的思維模式。不僅是在學習的層面,我們還要贏在未來。
孩子畢業之後是要走入社會的,在社會當中他要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層面,這是家長能夠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準備。
家長對社會的了解可能是對當前社會的了解,你的認知傳遞給孩子,他要面對的可能是十幾年後的社會,他的社會是不是和我們當前所熟悉的社會具有一樣的特徵?肯定是存在不同的。
我們對「未來需要的人才是怎樣的人才」有一個初步的思考,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在比較早的時候掌握這些關鍵的能力,在未來能夠取得生涯的成功。
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探討的是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以及需要的能力,以及我們怎麼能夠提升孩子這些方面的能力。
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是什麼?
聽到創新這些概念,很多家長可能都會想到人工智慧、高科技。
人工智慧的出現對我們生活是有很大影響的,你看到有無人超市、無人餐廳,這些東西對未來孩子職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未來總體來說有兩個特徵:一個是人工智慧是會對很多職業產生威脅,一個是個體的職業也會更加靈活。
從威脅的角度來講,過去很流行的一些職業,在今天已經逐漸地被取代。
今天很流行的職業在未來也存在被取代的風險,比如售貨員,餐廳服務員,很多都是有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趨勢,現在可能還不那麼明顯。未來市場進一步變化,那就會產生很多的變化。
人工智慧可以取代哪些職業?
簡單地講,因為它是一個程序,它有深度學習的能力,它可以取代那些有一個明確的過程,而且是可以被模仿,被各方面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來實現的過程。
如果你能夠跳脫出一個固定的過程,你從事的工作不是通過一個具體的工作,比方寫一個程序,這個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寫這麼多,而現在是讓你更有創意地寫一個,從目前現有的範疇當中跳脫出來。
目前來講,這是我們人類所獨有的一種創新的能力,因為創新本身沒有固定的方法論,它是我們人類獨有的能力,所以這個是未來一種比較重要的需求。
個體職業的靈活,其實已經在發生了。
上一輩的家長一生從事一份職業,現在這些家長可能一生從事幾份職業。
未來包括現在剛剛就業的年輕人,他可能一生也會從事很多份職業,會有很多不同的轉換,在不同的轉化當中怎麼來做選擇,怎麼能夠把各種各樣不同的工作做好,要求他有比較強的選擇和創新能力。
麥肯錫諮詢公司做過一份人工智慧前沿報告:促進經濟活動的同時,人工智慧會擴大國家與國家、公司與公司、勞動者與勞動者之間的差距。
也就是說,人工智慧雖然在給我們帶來便利,但它實際上在擴大差距。因為原本有優勢的人會獲得更大的優勢,從事一些基礎勞動,或是比較簡單的工作的人,越簡單、複雜度越低的工作被替代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從現在開始要培養孩子的能力,不單純是為了應試,卷子讓人工智慧去答,他可能也可以答得很好。怎麼能讓孩子未來能夠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我們一定要有遠見,讓孩子去提升更多其他的能力。
怎樣讓孩子立於不敗之地?我這裡簡單總結了一下:
從事需要多元認知的、非程序化的、複雜的創新性工作;提升共情與溝通能力;培養創新和跳出現存框架的能力。
多元認知是調動人特有的感官能力,包括我們對他人的理解能力、溝通的能力。人工智慧不具備的這些能力,它無法做到比較複雜、高難度的理解,非程序化的、複雜的、創新性的工作,也是未來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的特徵。
這就要求孩子未來能夠有跳出現存框架的能力,比方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去解決這個問題,孩子不是單純地做到這個,而是他能夠通過觀察一些東西,主動地提出一個問題,然後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創新」到底是什麼?
既然創新如此重要,那麼我們究竟怎麼才能夠提升創新的能力,來幫助孩子未來的生涯和職業的發展呢?
在提升創新能力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創新到底是什麼。
有些家長會說,創新是不是要提出一個新的想法;或者在現有的事物上做一個發展,這個發展是不是就叫創新?或者有些技術專家、工程師可以搞出一個新的技術,這是不是創新?還有很多的企業家把一個技術找到新的應用,這個是不是創新?
提出新的想法、新的點子、做出新的突破,這些都可以說是創新的能力。但這不完全是我們所講的能夠立足於未來,取得孩子成功的這種創新。
這裡是一個對創新的定義:能夠滿足新的需要,未被表達出的需要或者現存的市場需求的更好的解決方案的應用。
這段話比較長,我帶著大家可以簡單來理解一下這段話。
首先創新是一種應用,它並不是說一個什麼新的東西,它是要能夠應用出來的一個東西,然後應用來解決三種需求,那是我們前面提到的三種需求。
它是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的應用,其實已經存在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或者一些產品或者一些技術,然而你可以針對這個需求對它去做一個更好的應用,這就是創新能力。
我們的孩子未來如果要成功,他需要去做這件事。
這個聽起來可能感覺好複雜,我現在是不是能夠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這個能力,我說絕對是的。
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創新能力,從小學的時候,從他能夠建立最基礎認知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越早開始培養他的創新能力,到未來他就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根據上面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創新有四個關鍵點。
1、要理解他人
因為你要去解決需求,那需求的主體是誰?有需求的一定是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你要能夠理解他人或者理解這個群體,需要你共情的能力。
2、要能夠識別需求
光有共情,光理解需求還不夠,還要能把這個需求變成一個具體的可以解決的問題,這個就需要你關聯的能力。
3、需要去設計一個具體的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時候就需要你的創意能力,一些比較強的思考能力。
4、滿足這個需求
滿足需求的過程,實際上是需要你去執行一個計劃,這種過程就相當於你有比較強的執行能力。
我們可以看到,創新這樣簡單的一件事,其實它要求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能力體系,這個能力體系包括了共情、關聯、創意、執行等各個不同的方面。
如何提升創新力?
為了孩子未來能夠在創新方面有所建樹,需要從小的時候就開始給他培養各種各樣的關鍵能力,怎麼來培養呢?
我們先來看設計思維,這是一個來自斯坦福的方法論,對我們的孩子是非常有用的,很多大公司在用它解決一些問題,很多創新產品也都是用這個方法論設計出來的。
這個方法論分成5個步驟,我分別展開來說明下,以及我們家長和孩子可以怎麼做來提升一些能力。
一、Empathy
創新的根本在於什麼?在於識別需求,在於理解他人,找到他的需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共情的能力。
共情是設計思維當中最強調的一種能力,包括什麼?
第一,採訪的能力。
你只有問對方一些問題,彼此產生一個良性的互動,你才能夠了解他。了解他之後,你才能夠進一步來做設計。需要有比較強的溝通表達能力,來完成採訪。
第二,深度的跟隨。
比方我跟隨他一天,在這一天當中我看到他的整個旅程是怎麼樣的,根據整體的體驗來做進一步的優化。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要針對用戶做全過程的探索,這叫做深度的跟隨。
第三,尋求理解。
尋求理解是你需要去嘗試理解用戶的一些感受和需求,而不是單純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想他可能需要什麼,是要去想他現在確實需要什麼。
第四點,非判斷性的認知。
你在嘗試理解用戶需求的時候,不能針對他的需求去做一些先入為主的判斷,因為你的判斷是建立在你自己的思考基礎之上的,但是對他來說不一定能解決他的問題。
我們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能力究竟有哪些?
第一,溝通表達能力。
溝通表達能力特別是提出有效的問題的能力,這最關鍵的。
第二,共情能力。
很多未成年孩子是比較以自我中心的,可能考慮問題更多是從自己的角度去出發。所以共情能力比較弱。
有一個簡易的方法,找一個比較輕鬆的環境,比方一起看電視的時候你問問孩子,此時劇中的這個人物他可能是怎麼想的,他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很多孩子還會有這個習慣,就是他常以自己的視角給家長講一遍,和老師之間發生了怎樣的事情,和同學之間發生了怎樣的事情。
你等孩子冷靜下來的時候,去問他,你覺得你的老師或者你的同學是怎麼想的。要讓孩子先去自己思考,然後和他一起交流和分析,在這樣的過程中你就可以引導他去換角度思考。
從長遠來看,他就有了共情的能力,就能夠讓他在未來的創新中,有更大的成功的可能。
第三,客觀思考能力。
這點其實很難,就是說如何能夠在認知當中不帶個人的預設判斷,而是試圖探求事物的本來面目。
在孩子分析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讓他儘可能多地思考,這個事情本來是什麼樣的。
比如,你的孩子現在非常想要去思考一個問題,你可以加入進去和他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
讓孩子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在紙上分別列出來他觀察到的事情,以及他想的事情有哪些。這樣就可以把客觀和主觀做一個初步的劃分。
從小培養孩子分開來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孩子的未來發展。孩子就不容易在以後做一些項目的時候陷入主觀的思考,而是能夠多方面考慮問題。
第四,提出有效的問題。
這是我們和他人溝通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一個方式,要共情你就得理解他人,必須要提出問題。
提問題有三個小技巧,這三個小技巧可以讓我們在提出問題的時候,避免我們得到錯誤的答案。
第一,選擇提問的對象很重要。
你想要了解一件事情,那麼你找到的那個人是不是適合你去了解這件事情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提問的對象是不是回答所問問題的最合適人選。
鼓勵孩子去想他問問題的目的是什麼,究竟想了解什麼,誰是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
第二,問題是否本身就有傾向性。
你是否在特定的場景之下去提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在對他人提問時要注意場景,考慮是不是有某人在場,會影響被問人的回答。這些細節在人際關係間很敏感。
家長讓孩子較早注意到這些細節,有助於孩子未來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幫助孩子更早地獲取一些準確重要的信息。
第三,回答者對問題的理解角度和你對問題的理解角度是不是相同的。
引導孩子對一個問題有更全面的認知,這樣對孩子掌握信息更有幫助。
這些事情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從小的時候就去培養孩子,讓他意識到這些事情很重要,那麼他以後逐漸就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
二、Define
下一步是要去做一個定義,就是要提升孩子對於一個具體問題的理解。
定義分成兩個步驟,第一個是用戶畫像,是全面認知用戶的身份和特徵的過程;第二個是痛點挖掘,找到用戶抱怨一件事情的本質是什麼。
第一,提升孩子畫像的能力。
讓孩子儘可能全面思考他平時交往的一些人,背景、所處狀態、經歷等等。
孩子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能發現一些潛在機遇。比如,在大學裡有學生發現了同學們的一些需求,然後成功做了一些小生意。這樣在未來他就有可能會逐漸發現一些比較大的機會。
孩子為什麼能夠把這些細節都聯繫起來,最重要的是他能夠全面思考,能夠把整個過程勾勒出來,這樣對孩子的認知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第二,痛點識別的能力。
孩子可能會聽到別人的一些抱怨,你去鼓勵你的孩子在聽到別人的抱怨的時候,讓他能夠進行追問,這樣有助於孩子理解他人的想法,這種追問也會讓他對一個問題有更全面的認知。
面對同一個情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引導孩子分析不同的感受是什麼,以及具體煩惱背後可能暗含的機遇。
我們怎麼能幫孩子在未來取得比較好的發展能力,從小就引導他思考人們產生不同感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培養孩子把問題做進一步深究的能力。
三、Ideation
第一,表達觀點。
你要把你自己觀點能講出來。
第二,尊重每個人的想法。
頭腦風暴的時候需要和大家一起進行,所以得理解他人和他人一起來提出各種各樣新的想法。
第三點,建立信任。
在團隊合作中,要讓孩子意識到表達觀點不是第一位的,先去建立信任,這個更重要。
那麼,我們怎麼能夠從小培養孩子的習慣呢?
第一,講故事的能力。
一般來說,當你想要去給對方傳達一些概念的時候,通過例子來講解,會容易很多。
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如果能夠把舉例子這件事學好,不僅在未來的創新能力方面更有優勢,哪怕是在高考時也能寫出更有說服力的議論文。這個能力,到處都能體現出來。
讓孩子從小就鍛鍊舉例的能力,幫助他在未來以更清晰的方式來和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這點很重要。
第二,團隊合作的能力。
團隊合作很重要。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的教育一直相當於是一個像獨行俠的模式。
孩子自己一個人完成學習任務,提高成績。但是到未來的時候,孩子更需要和別人一起合作完成項目。
下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團隊氛圍的重要性。
之前我們給清北做過一些訓練營,高考狀元或者一些很優秀的孩子,他們獨立做項目的能力非常出色,綜合素質也很強,但當他們和別人合作的時候就會存在一些小的挑戰。
這個挑戰就是在合作的過程中,自己的角色和大家的定位不夠清晰,每個人想的都是「」我要很快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一定要讓大家接受我的建議。」
就是說,每個人都希望掌握話語權,這個團隊到底應該聽誰的?應該怎麼做下去?這個氛圍就是大家能否產生創新點子很重要的一點。
所以我們從小就要讓孩子有團隊意識,團隊意識不是服從大局,不是讓孩子去聽指揮,而是孩子能夠很好地理解領導力這個概念,是如何在團隊中扮演一個領導者的角色。
很多人可能理解領導力就是「我要去領導別人,我要讓別人都聽我的」,其實不是這樣的,領導力更多的是「我怎麼能夠讓大家都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來賦能給所有人」。
斯坦福講叫「『Yes and』 thinking」,就是「你說得對,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比如兩個人討論今天聚會應該怎麼辦?第一個人說我們可以到山上去,第二個人說我們還可以做一個篝火,大家可以一起來想這個計劃,然後產生一個很漂亮的點子。
但假如第一個人說我們要到山上去,第二個人說我們堅決不到山上去,這個對話對產生具體的想法就沒有那麼大的幫助。
我們幫助孩子一定要去思考,怎樣能夠產生一個比較好的團隊合作,怎樣能夠讓他有一個更好的團隊氛圍的表現,這個對他大學以後的團隊合作會非常有幫助。
另外一個,如果考慮未來要去找工作,要去出國,都有團體的面試,你在一個群體的面試當中怎麼去表現優異?
很多同學不適應群體面試,怎麼能夠去表現優異,你需要從小就讓他去理解團隊的概念,去理解他人。有這樣的意識之後,未來他就能說,我從小就有這樣的素養,我很適應這樣的事情。
四、Prototyping
第一,簡明扼要。你怎麼去做一個原型,你怎麼能夠把握你的想法的要點,針對這些想法的要點去做一個初步的原型,然後去進行嘗試。
第二,勇於嘗試。
很多時候說「失敗沒關係,我們從失敗當中總結經驗」,我們這麼說的時候,更多是一個安慰的說法,並不是說真的要從失敗當中總結經驗,而是說希望去安慰一下大家怎麼去理解這個問題。
我們真正要去做的,不僅是安慰大家,而是真的要從失敗當中去,而且在事前就想好了,不管這件事情成功還是失敗,就是為了總結經驗去的。
因為成長本身就是一個可以去總結經驗,形成未來可以去應用的經驗的過程。
我們怎樣幫助孩子去培養簡明扼要和快速嘗試的能力?
大家去關注一個精密的計劃,還是小步試錯?
精密的計劃是我現在要去做一件事情,我需要一整個系列的計劃,然後最終結果我一定要成功。
比如從現在開始做一個計劃,一直到高考,我怎麼去做準備工作,一直準備下去,等到高考的時候一定要成功。
小步試錯是我去實驗,哪一個學習方法可能是適合我的?這個時候我可能知道很多種學習方法,比如電梯海戰術。
這些學習方法可能很多,我怎麼去做小步試錯,我先去嘗試一下,先去把該嘗試的都嘗試了,嘗試完之後就知道哪一個是適合自己的。
其實在創新裡面就很重要,因為創新更多是比較難的一個過程,它需要的是孩子願意去小步試錯,而不是做精密的計劃。
小步試錯最終也是為了能夠取得一個更大的計劃的成功,所以這兩點其實是有可能統一起來的。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讓他不要去害怕失敗,讓他能夠去做一些各種各樣的嘗試。
比如他想去學學鋼琴,你沒有必要去打擊他,你可以先跟他說你是真的喜歡這個音樂嗎?讓他先去學一些關於音樂的樂理的東西,或者是關於音樂的基本的知識,這對他也會很有幫助。
我們可以利用好孩子的三分鐘熱度,讓他去用三分鐘熱度去感受一下這個過程,讓他去做一些小步試錯和嘗試,這樣的經驗對他接下來會更有幫助。
五、Test
第一,你要去理解障礙。
你要意識到自己想要嘗試的這件事情,它的難點是在哪裡。
孩子從小可能就有一些很大、很美好的想法,比方有些孩子可能在很小的時候他就提出來我未來要去成立一家公司,我未來要去做一個什麼軟體,或者怎麼樣各種各樣的美好的想法。
這時候其實家長沒有必要去打擊他,我們可以讓他去分析這件事情,現在能否就開始做準備,準備的話該怎麼做,你就要去分析這件事情到最終實現的時候,它究竟有哪些難點。
第二,你要找到有效點。
哪怕這件事情我去嘗試失敗了也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讓他能意識到我在做這件事的過程當中,我總結出來的經驗是什麼。
你不能讓他單純得去說這次考試沒考好,因為我沒努力,因為我不細心。
這不算是一些經驗,他需要的是更加具體的,比方他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他具體做了哪些準備,這些準備怎麼能夠讓他更好地去做一個提升。
他需要找到的,比如計劃是我每天晚上要學習三個小時,我要學什麼,然後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有效的,你可以去評估這件事情,如果對整體的學習過程是無效的,你就可以去改變它。
在孩子平時的學習和生活當中,讓他去想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是有效的,哪些事情是無效的,無論這件事情成敗與否都可以去思考這個問題。
提升創新力所需要的家庭氛圍
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創新能力提升需要怎樣的家庭氛圍。
這個氛圍是取決於創新的方法論和創新的學習方法究竟是什麼樣的。
我們看一下創新的方法論,學習方法是什麼樣的。
很多人說創新伴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也確實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恰恰是不確定性可以讓孩子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說創新的過程是混亂低效的,恰恰是因為它混亂低效,它可以快速地失敗,然後做很多各方面的嘗試。
很多人會說創新就是我去尋找身邊隱藏的機會,隱藏的機會怎麼找?積少成多,這都是創新的一些方法論。
我們有創新的方法論之後,針對創新的方法論,我們怎麼去學習傳統的學習?
孩子可能更多是聽一個講座,聽完講座之後做個筆記,然後學習一些理論,都學好後想想這個理論可以怎麼去應用,然後一個學科來學,老師給我教就好了,我就是要把這個知識學會。這是比較傳統的一個學習方法。
現在很熱的一個教育界的詞,很多熱心教育、關注這個問題的家長可能都聽過,叫項目制學習。
項目制學習的亮點在哪裡?為什麼它能夠對孩子的創新有幫助?
其實在於在意的這個關鍵點被轉變了,把個人的探索變成了一個小組的探索,讓孩子更多去和他人合作,更多去和別人討論,這樣可以得到一些和自己角度不同的啟發,這些啟發會對他非常有幫助。
另一個方面讓他有一個跨學科的思維。從項目的角度來看,讓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去思考我的能力要去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我喜歡的問題是什麼,關注的問題是什麼?
哪怕孩子單純喜歡舉辦聚會,這個聚會也是一個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就可以去提升跨學科的思維能力,然後最終產生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要求他在做中來學習,就是孩子在真實的訓練過程當中,在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這樣比較體驗式的學習,他就可以在實踐的過程當中來驅動自己,而不單純是在老師的一個單向度的理論傳遞之下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說到這兒,我們就可以總結出來創新力所需的家庭氛圍是什麼樣的。
第一,鼓勵嘗試的家庭。
孩子如果提出來,他有一個什麼新的想法,或者想做一件什麼事情,家長一定不能去澆滅他的熱情,要讓他成功,我們必須得要去鼓勵他,讓他去做。
怎麼讓他去做,只要最大的損失是可控的,並不是說會產生很大的損失,你就可以讓他去嘗試一下,這樣的嘗試對他自己進行反思就會是很有意義的。
第二,你要有比較高的容錯率。
孩子在嘗試的過程當中,他會有各種各樣的失敗,家長可能看到孩子的失敗就會去打擊孩子,你怎麼連這都做不好?你看看隔壁家的誰是怎麼樣的?我同事家的孩子是怎麼樣的?你為什麼不能像他做得那麼好?
我覺得這些對孩子來說可能比較不太好。
你可以做的一件事情是對他的小的失敗更寬容一些,你可以讓他更加關注自己的問題,不要去思考和別人之間的對比,因為這個對比對他來說沒有那麼大的意義。
你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總結經驗,我們和孩子共同來探討的過程當中,來看到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我們就可以讓孩子有一個比較好的能力的提升。
第三,讓孩子去關注細節。
在家裡面,在生活當中,我們要和孩子多討論一些個人體驗的細節,比如你可以告訴孩子我每天在什麼時候感覺很不愉快,讓孩子去思考怎麼去讓你更愉快,這很重要。
你一旦這些事情能做好,孩子就會逐漸開始關注他人的體驗,關注別人的體驗,他未來的時候,他在走入社會的時候,他就更有可能去發現一些潛在的機遇來滿足別人的需求。
第四,鍛鍊孩子講故事的能力。
我們讓他能夠儘可能地去講故事,然後講一些關鍵點,把這兩點能夠做一個很好的結合,他講出來的新點子就會更加有說服力,同時也表述得更加清晰。
第五,鼓勵孩子的新想法。
如果說孩子提出一個新的想法或者小的點子,我們應該是一個更肯定的態度,鼓勵的態度,並你要明確表達出對他的新想法是非常肯定的。
你只有肯定他,他才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一路走下去,他才能夠有一個更好的創新的過程。
任務小挑戰:引導你的孩子舉辦一場同學聚會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還是比較疑惑的:老師說這麼漂亮,那我在具體的工作當中應該怎麼做?我在家庭裡面應該怎麼做?
在課程當中我們經常用一些小挑戰,來幫助學生在挑戰過程中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挑戰,你可以引導孩子舉辦一場同學聚會。
孩子都喜歡聚會,他在和同學交流的時候,他更多去考慮的是自己的思路,但是這次我們鼓勵孩子去做一個讓所有同學都能夠樂在其中的交流活動。
今天聽完我的分享,你可以明天和孩子一起來做一個這樣的嘗試。
第一,所有問題都致力於引導孩子儘可能地多思考,並鼓勵他們用各種形式記錄下來。
你要去引導孩子去思考,他思考的過程當中你再來提一些問題,不要一上來就指導孩子應該怎麼做,要讓他去自己去想我該怎麼策劃。
在孩子思考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用我提到的工具去引導他。
第二,不要過早地引導孩子,也不要看到他寫了一些關係不大/你認為不太重要的東西而打斷他。
因為孩子可能還在理他的思路,這時候一旦被打斷,他就沒有自己的思路了,或者他的思路就跟著你的思路走了。
但是,只有他必須要用自己的思路能夠把這些事情繼續下去的時候,他才能夠形成一個完整、適合他自己大腦思路的框架,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然後家長給他一些啟發。
第三,引導孩子不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進行設計,如果有些事情不太清楚,可以鼓勵他去直接問朋友們。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就會突然發現,原來跟我平時關係好的那些同學,我對他們真的還不夠了解。
第四,如果可能,希望可以讓孩子自己胡鬧(進行一些設計)。
當然前提是讓孩子明白,做完這樣的設計之後,自己要有責任感。也就是說,孩子要負責收拾和整理。
下面我給大家提供一些方法,究竟怎麼去做這個案例。
首先告訴孩子,現在要組織一個同學聚會,讓孩子去想怎麼做。
孩子先寫下一些最初的想法,然後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這樣一個框架(比如上圖),讓他去列出來想邀請的朋友們是哪些,他們喜歡一起玩什麼,他們平時喜歡吃什麼。
一旦有了這些信息,這個孩子就已經初步掌握了這些同學最基本的生活的狀態,這個狀態就會對他接下來做一些判斷和活動設計有幫助。
然後讓孩子去形成一個頭腦風暴,他就可以去想,既然這是一個小的聚會,在聚會上我可以去做些什麼?大家可以在哪兒做什麼?
讓這個孩子去思考一下,這是一個餐前的小遊戲,還是一個聚餐,還是一個大人小孩一起玩的遊戲,讓他可以自己去決定這件事。前提當然要去收集一下大家的想法。
孩子的思維可能比較發散了,家長鼓勵他儘量多寫下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後家長再用我們提供的框架來支持他。
除了第一頁的框架之外,可以讓孩子把其實同學關注的點給列出來。
孩子可能會列出來一些比較細碎化的想法,因為小孩子可能不會有一個很系統化、整體化的思路。
如果我們要設計的主題是一個在聚會上可以和朋友玩的小遊戲,你鼓勵孩子把這遊戲設計出來,這是很有挑戰性的一件事情。
比如孩子想到了上面這些點,這一頁上所有的詞語都是孩子想到的一些點。
你可以把相關的點給它連接起來,連接起來之後把一些最相關的點圈出來。
比如左邊的圈裡面,我們可以判斷出來,有競技性的桌遊是適合大家一起玩的。
下面的圈是我家裡面的一些可以利用的東西,右面的圈是我可以設計的一些獎品。
這個就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這個思路已經成型了。
這就是一個小遊戲了,你可以設計的不只是一個小遊戲,你還可以設計很多其他的東西,但基本的方法是一樣的。
先把關鍵點列出來,列出來之後和孩子一起去分析,分析完之後你把相關的信息圈出來,然後做一個簡單的概括。一旦有這些概括之後,一個初步有創意的設計就完成出來了。
有創意的東西和沒有創意的東西,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有創意的設計是從需求出發,我來做的一個新的設計,這個設計恰好能夠滿足我要去滿足的那幾個人的特定的需求;
而沒有創意的設計是大家都來我家裡玩,我直接買一個牌或其他遊戲,我們就玩這個東西,這個是沒有創意的。
所以說有創意和沒有創意之間,它是一個非常細小的區別。可能有些孩子喜歡這麼做,有的孩子喜歡那麼做,家長可能都未必能意識到原來這就是創意的雛形,原來這就是一個最小可以做的創新思維的嘗試。
我覺得大家都可以把想法實施出來,然後做一些大膽的嘗試,我相信這對孩子來說會是一個很有成就感的過程。
因為當他設計出來的東西讓同學們都很滿意的時候,同學們就會肯定他,這個肯定的過程會給孩子帶來成就感,這個成就感是推動他在創新的這條道路上能夠一直走下去、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最關鍵的核心動力。
互動環節
問題1:在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的時候,男孩和女孩分別有什麼要注意的嗎?男孩偏重哪方面?女孩偏重哪方面?
戴正:其實這個還挺顯著的,男女生的差異比較明顯。
在創意,特別是同理心方面,女生這方面能力的成熟會比男生早很多,然後她早期願意去做一些小的嘗試,也會比男生更多。
當面試那些想要參與清北項目的同學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女同學膽子反倒大一些,她更敢去做一些嘗試,可能因為女生更早去比較能夠能理解他人。
我不單純是從性別上講,而是從總體的特徵來說,如果孩子比較早能夠做到擅長理解他人,擅長去發現一些存在的需求,這個時候我們更加支持她去具體地做一些嘗試。在嘗試的過程當中,她就可以有一個更加好的結果和一些初步的反思。
她擅長的是理解他人,她擅長的是一些細碎的想法,可能就不夠系統,家長可以用一些工具讓孩子整合出來一個計劃,這種具體的計劃執行起來會更好一些。
我覺得男孩的特徵,小的時候他做事情會更加有自己的想法,想法會更系統一些。很多男生到了大學裡面,談戀愛的時候都會被當做鋼鐵直男去對待。
我們做創新最關鍵的是理解他人,同理心是第一步的,家長一定從小就別讓他成為一個鋼鋼鐵直男,你要讓他從小時候就嘗試去思考他人是怎麼想的,想辦法去培養共情方面的能力。
因為在共情能力的發展上,男生和女生之間確實存在一個統計上的差異。
問題2::現在孩子作業負擔很重,怎麼見縫插針地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戴正:我剛才在最後提到的這種小挑戰。孩子平時作業負擔很重,但是在周末的時候,他總是要有一些課外的活動。
在這些課外活動的過程當中,你就可以鼓勵他把每一個活動,每一個自己要做的事情都儘可能創新。
你不要循規蹈矩地說,比如大家都踢足球,我們就去踢足球。
你要讓孩子去想,我可以怎麼去設計一個更好的活動,一個更好的活動可能更加容易被同學們注意到,說不定還能能流行起來。
這都是一些比較好的點子,讓孩子把這些閒暇的時間都要利用起來,去做一些比較好的設計。
問題3:我想要幫助孩子建立主觀客觀看待事物的區別,麻煩老師舉例說明一下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戴正:主觀和客觀其實區別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對孩子來說,我主觀地看待一個問題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我是怎麼想的,而不是說這件事情是怎麼樣的。
比如在我的前面有一個燈,這個燈打在這裡,讓大家看直播的時候看得更清楚。
從客觀上來講,它是一個燈,它有亮度,它照在我這裡,這都是很客觀的因素。
從主觀上來講,我會覺得這個燈比較亮,它比較晃眼。
假如理解一個人的話,你就要去想,他說了什麼,他做了什麼,互動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雙方做了怎樣的溝通,以及他有什麼樣的感受。
比方他告訴我他很煩,我知道他很煩,假如現在我自己去揣測他為什麼很煩,這個就是我主觀的認知了。
一定要讓孩子能夠認識到,哪個東西是我揣測出來的,哪個東西是別人告訴我的。別人告訴我之後,如果說我有揣測,你可以去證實它,但是在你證實之前,不要讓孩子去認為我揣測的這個東西一定對的。
一旦形成這樣的習慣,如果孩子未來要有一些創新方面的嘗試,那將會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