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告訴她》拍出了真實的中國嗎?

2020-12-12 中國新聞周刊

北京時間1月6日,從克裡斯·埃文斯手中接過金球獎獎盃後,全亞裔陣容影片《別告訴她》的主演,31歲的奧卡菲娜用流利的美式英語說,「這是不是太棒了?」

她還指著獎盃開了個玩笑:「以後要是落魄了,把它賣掉應該也挺值錢」。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消息傳回國內,引來罵聲一片。不出意外,《別告訴她》票房在國內崩了盤。借著金球獎的勢頭,影片於1月10日上映,但排片卻僅有1.1%。上映將一周多,總票房不到400萬人民幣。

《別告訴她》上映首日票房數據。

比起票房,更值得審視的是這部電影本身。它究竟講述了什麼?隱喻了什麼?或者說,試圖表現什麼?

傲慢的「他者」視角

《別告訴她》的劇情,拆解開來有些寡淡:奶奶得了癌症。家人選擇對其隱瞞,假借婚禮名義,讓所有人回家團聚,見奶奶最後一面,但在紐約長大的碧莉認為知道自己病情,是奶奶的人權。認知上的矛盾引發了後續的戲劇衝突——典型的跨文化文藝片。

這類展現中西文化衝突與交融的影片,自20世紀初好萊塢發源、華人移民至美國時就有了。但國內觀眾最為熟知的,還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前兩部:《推手》和《喜宴》。

《推手》《喜宴》海報

《推手》講的是中國公公和美國兒媳之間的相處關係,而《喜宴》的重心則是一個無論在中美都有爭議的話題:同性戀。兒子為了掩飾自己的真實性取向,只好和女租客操辦了一場假婚禮,來向父母交差。

《別告訴她》中也有假婚禮,結構上頗像是對《喜宴》的致敬。但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在《喜宴》中,眾人都信以為真,熱熱鬧鬧假戲真做了一番。而《別告訴她》中,眾人都知道這場婚禮為假,氛圍像在哭喪。

李安的高明在於,電影中只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鮮少做價值判斷。《喜宴》中唯一的一句評價,搞笑意味大過實際:飯桌上,老外見到中國人拼酒,大驚失色,嘆道,我以為中國人都是溫順、沉默的數學天才。這時李安本人飾演的龍套突然探出頭,說,你正在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

《喜宴》劇照

李安從小在臺灣長大,成年後服完兵役才前往美國。從他口中講出這句話,比起外人居高臨下的傲慢,更像一種自嘲式的揶揄。讓觀眾會心一笑之餘,也為接下來中國獨有的「鬧洞房」文化做了開解。

但《別告訴她》中,隱隱約約的傲慢視角充斥影片各處。例如,按摩、捏腳與拔火罐;囉裡八嗦的賓館前臺;專業的哭喪團隊;面容呆滯的酒店服務員;廚師把龍蝦私自換成螃蟹,事後又不承認,等等。這種「他者」視角鏡頭的大量使用。令中國觀眾產生強烈不適感。

平心而論,導演所選取的這些鏡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許都能立住。然而剪輯到一起,卻顯得意圖不明——畢竟,它們和影片主題完全無關,對劇情亦無絲毫推進作用。

《別告訴她》中的按摩和拔火罐場景

阿恩海姆曾在《藝術與視知覺》論及,每一件藝術品都必須表現某種東西。即任何一件作品的內容都必須超出作品所包含的那些個別物體的表象。從這個角度看,這些鏡頭,只能理解為一個文明對另一個文明的俯視,甚至可以說,輕蔑。

如果說上述感覺有被迫害妄想症的嫌疑,那麼電影中借女主伯伯之口說出的一句臺詞,就把這種傲慢徹底暴露了出來:

西方的生命屬於個體,東方人的生命屬於集體。你想告訴她,是因為怕擔責任……如果你告訴了她,你就沒了負擔。我們之所以不告訴奶奶,就是為了一起分擔她的思想壓力。」

把「告訴」這個行為理解成推卸責任,乍一看是在褒揚東方、貶低西方。但仔細回味一下,其實還是在暗示中國人無獨立個性。頗為老調重彈的刻板印象。

人能否坦然接受自己將死的事實,取決於其這一生有沒有按自己的意願過完。倘若沒有,那麼貿然告知死訊,的確可能令其被突然爆發的死亡焦慮淹沒,反而加速病情惡化。但這一點和文化背景並無多少關聯,純粹是個體經驗差異的結果。

本質上,「告訴」與「不告訴」,頂多是個法律和習慣差異,並不能構成兩種文化相衝突的代表點。導演選取這樣一個事件,試圖升華到更大的母題上,從根上就不成立。

拍電影就像做數學題。從一個錯誤的前提開始推導,無論公式畫得多麼精妙,都只能是浪費時間。

閹割與規訓

除了時不時出現一下的冒犯鏡頭,電影文本也頗值得玩味。若要將其深入剖析,不得不提到一部1993年的影片《喜福會》。

單從藝術角度來說,《喜福會》是一部頗為感人的電影。其講述的是四個女性逃離中國,前往美國後奮鬥、成長、遺忘,以及自我和解的故事。

然而,《喜福會》在塑造四位傳奇女性的同時,對幾乎所有來自中國的男性形象均做了「閹割」處理。對此,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研究員孫萌所著《「她者」鏡像: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女性》一書中有清晰解析。

《喜福會》中,但凡大篇幅出現的華人男性,要麼是兇狠殘暴的遺老遺少和浮華浪子(大地主吳清和紈絝子弟林肖);要麼是斤斤計較,連買貓糧和冰淇淋都要和妻子平分帳單的猥瑣禿頭男(麗娜的丈夫)。基本沒有任何正面形象可言。

《喜福會》中麗娜的吝嗇鬼丈夫

對比之下,四個女兒中,僅有的兩段接近「完美」的愛情(維奧莉和男友裡奇、露絲和丈夫泰德),都是華裔女性+美國男性的組合。

奧斯卡·王爾德名言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Sex is about power——「一切都關乎於性,而性關乎權力」,這句話在電影領域也適用。人類社會始終遵循父系傳承的結構,對本族裔男性角色進行「去勢」,象徵著與舊文化的割裂,向新文化的皈依。

《喜福會》結尾處,吳菁美回到中國,見到了自己同母異父的兩個姐姐。碼頭上人山人海,兩個姐姐面容呆滯,眼神木訥。從美國回來的吳菁美則青春活潑,靈動明媚。

《喜福會》結尾,吳菁美和兩個姐姐在碼頭團聚

此時吳菁美的畫外音響起:「我終於為她(媽媽)做了一件事,我在我自己身上,找到了最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她一直對我們大家寄託的:希望」。

「希望」指向何處?從畫面的表現來看,只能是「美國」這一意象。

而在《別告訴她》中,雖然女性形象並未被傳奇化,但對華人男性的集體「閹割」依然存在。爺爺已經去世,奶奶的新老伴耳聾,且腰部有問題,無法直立行走。家中大小事一概由奶奶說了算。至於父母輩之間的關係,從寥寥幾場戲的表現來看,主事者也是女性。

再看同輩男性,假婚禮的主角浩浩是個除了哭幾乎什麼都不會的大齡「廢物」,毫無半點男性魅力,連自己的日本「女友」都應付不來。

關於《別告訴她》中的性別權力分配,這兩張劇照的構圖說明了一切

事業方面,飯桌上暗藏機鋒的對話也暴露了導演的傾向性。留在中國是賺錢,在美國則是為了追求夢想。「說不定你兒子去了美國,也不想賺錢了。」潛文本展露無遺——唯有美國才是追尋夢想之地,而中國只是一個庸俗的「集體」。

義大利導演費裡尼曾言:所有藝術都是自傳體,正如珍珠是牡蠣的自傳一樣。《喜福會》小說原作者譚恩美是1952年生人,只比李安早兩年。小說的創作靈感,是源自其母輩傳承而來的痛苦記憶。中國近代史上,對女性的壓迫並不鮮見。因此譚恩美在藝術創作中將本族裔男性汙名化的舉動,除了前述的「皈依心態」,也可以理解為某種報復反彈。

對此手法,《閣樓上的瘋女人》亦有論述:女性作家善於把她們的憤怒與不安,投射在恐怖意象之中。而「去勢男性」,正是經典的恐怖意象之一。

但根據資料,《別告訴她》導演王子逸生於1983年,父親是中國駐蘇聯大使館的外交官,母親是前北京《文藝報》的文化評論人兼編劇。其自小在北京長大,六歲因父親工作調動前往美國。這樣的社會地位,想必不存在如譚恩美一般的慘烈家族史。然而電影中卻使用了與《喜福會》相同的潛意識表達,原因頗值得玩味。

模仿了《喜福會》的表達手法,卻未繼承其厚重歷史,使得《別告訴她》成了浮於表面的淺薄影片。拍攝一部中國電影,但導演卻從未真正深入過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而是把各種刻板印象堆在一起,不可謂不荒唐。

「多元文化」

李安的電影之所以在東西方都受讚譽,蓋因對兩邊的文化都表示出了足夠尊重。《推手》和《喜宴》中,都有郎雄這樣一個代表中國傳統父系權威的角色。《推手》中,父親寧願去餐館刷盤子,也決不賴在家添麻煩,這是自尊的體現。

《推手》中的老朱和陳太太

在立住父親形象的同時,李安也並未對女性形象有所弱化。《推手》中王萊飾演的陳太太,性格和郎雄飾演的老朱極為相似。而《喜宴》中的女藝術家葳葳更是獨立意志的代表,其從與偉同的結合,到作出冒風險生下孩子的決定,從始至終都是遵循自我的結果。

《喜宴》中決定生下孩子的葳葳

無論討論性別還是文化,都決不通過貶低一方來拔高另一方。這既是李安的克制,也是李安極高的個人修養。

可惜,在美國,如李安一般的導演太少了。近年來,大量亞裔題材影片出現,然而對亞裔文化的理解,始終都帶有一種隔靴搔癢的傲慢。諸如《逐夢魔女》和《摘金奇緣》,要麼把東亞文化貶低,要麼奇觀化,鮮少以平等視角去理解和討論。

美國一向推崇「多元文化」理念,即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但就現狀來看,亞文化想要躋身主流,依然困難重重。

《別告訴她》和《喜福會》之間隔了足足二十六年。二十六年過去,美國人看待中國的視角並沒有發生多少改變。至於中國人自己的態度,票房說明了一切。

相關焦點

  • 《別告訴她》真的是一部爛片嗎?
    早在2019年下半年傳出內地要引進這部全部由亞洲演員主演的美國電影時,國內網際網路就曾上演過非常魔幻的一幕,輿論聚焦在奧卡菲娜並不出眾、甚至是低於大眾普遍審美的外表上,並認為她高顴骨、眯縫眼、塌鼻梁的面部特徵是典型存在於西方人審美中的亞裔標誌,少不了惡言相加。那麼,《別告訴她》真的是一部爛片嗎?是否存在迎合西方觀眾的審美?
  • 《別告訴她》:這個美式「中國故事」裡,沒有冒犯,只有熟悉
    在和奶奶告別的時候,她同樣選擇了對真相閉口不言。無論告知還是隱瞞,這些舉動背後都是濃濃的親情,這份情感從紐約延伸到長春,貫穿起了整部影片。《別告訴她》做到了及格線之上海外視角看中國的電影很多,《別告訴她》無疑是近年來拍得比較好的一部。
  • 《別告訴她》1月10日溫暖上映 中國親情引發共鳴
    《別告訴她》1月10日溫暖上映 中國親情引發共鳴 此前影片在海外廣受好評,不僅斬獲金球大獎,還被著名導演李安評為自己2019年最喜歡的影片之一,並將成為衝刺奧斯卡的種子選手。電影《別告訴她》根據導演王子逸真實經歷改編,從一個頗有社會意義的話題切入,拍出了意味綿長又真實細膩的中國親情故事,在年關春運的熱潮下,這部講述回家經歷的影片必將喚起不少遊子的情感共鳴,成為同檔期的熱門觀影選擇。
  • 《別告訴她》,依然不能告訴她,一部哭得我稀裡譁啦的電影
    海報來自電影《別告訴她》電影根據導演王子逸(Lulu Wang)的真實經歷改編,反映了中美兩種文化對於死亡截然不同的態度。圖片來自電影《別告訴她》對於中西方文化交融方面,這部電影是少見的成功案例,表現出差異和衝突,但並不是去糾結對錯,而更多的是包容與理解,甚至在不知不覺中一直糾結為什麼不告訴奶奶實情的女主
  • 《別告訴她》|中國式家庭的欺與瞞
    ,但童年的經歷沒能使她完全忘掉中國:她懷念自己6歲以前的童年,懷念中國的家人,她是一個中西結合的女孩,擁有獨立思想,在感情層面上她又順從、懷舊。正是因為這一性格矛盾,所以後來家人集體欺瞞奶奶病情,她既懷疑又猶豫,從小受到的教育告訴她在美國,隱瞞他人病情是一種違法行為,不人道的行為,人們有權利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並對未來進行選擇。而親戚們勸導她接受這種差異,並告訴她在中國,大部分家庭都這樣做,因為癌症並不一定致死,致死的是恐懼的心理。所以後來拍全家福時得知奶奶的檢查報告被人拿走,她會跑去醫院,在奶奶看到報告之前截住,並對報告進行修改。
  • 《別告訴她》:以美國人的思維理解中國親情文化,註定不會有票房
    電影《別告訴她》於2020年1月1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了。該片導演美籍華人王子逸根據自己奶奶的真實故事,拍攝了這部電影。反映了海外華裔與中國親人在面對家人罹患重症後,是否告訴患者真實情況上,東西方文化碰撞的故事。
  • 《別告訴她》:一個發生在每個中國家庭的故事
    分享到: 原標題:發生在每個中國家庭的 《別告訴她》1月10日上新的眾多電影中,《別告訴她
  • 《別告訴她》:2020金球獎誕生首位亞裔影后
    而本次的獲獎作品《別告訴她》,是關於一個華裔女孩與國內奶奶之間的隔閡、理解與愛的故事。電影根據好萊塢華裔女導演王子逸家中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美國華人家庭中,奶奶罹患癌症,但家人沒有告訴她,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後一面的故事。
  • 《別告訴她》:死亡陰影,也可以拍得如此溫柔
    一位學計算機的工科生殺入導演圈、拍出了非常有個人風格的作品,另一位將自己和奶奶的親情故事融入電影中、細膩又溫暖。同樣是華裔主創、同樣在某種程度上涉及對文化差異的探討,《別告訴她》以疾病生死為經緯、串起對不同文化差異的思考,在細膩傷感但又不乏幽默的語境中重新解讀故鄉、家人、陪伴等因素;《真心半解》在天才少女孤獨又敏銳的觸覺中,展開自我身份認知、情感認知的糾纏。
  • 對話《別告訴她》主創:"善意謊言"不論對錯
    《別告訴她》雖然是美國影片,但影片中有不少中國演員,絕大部分拍攝場景在長春,也借一個真實的家庭故事來展現華人對於親情特殊細膩的表達,影片也進一步提升了華裔、亞裔電影人在好萊塢的分量。新京報記者專訪華裔導演王子逸、剛憑藉本片獲得金球獎電影類音樂/喜劇片最佳女主角的華裔女主演奧卡菲娜,聽她們講述如何理解影片「善意謊言」的主題。
  • 《別告訴她》發布特輯 首位亞裔金球影后吐露心聲
    電影海報將於1月10日全國公映的電影《別告訴她》日前全面開啟預售。今日,影片發布女主角奧卡菲娜特輯,首次曝光奧卡菲娜拍攝此片戲裡戲外的心路歷程。特輯中,奧卡菲娜坦言接拍本片最重要的原因正是自己的奶奶。談及本片導演王子逸,奧卡菲娜也直言:「她是拍這個故事最完美的人選。」在前不久舉行的金球獎頒獎典禮上,奧卡菲娜憑藉《別告訴她》成為金球獎史上首位亞裔影后,更被海內外媒體一致評為「亞裔之光」。該片不僅是李安導演的年度最愛,還被歐巴馬誠意推薦。
  • 《別告訴她》李安年度最愛歐巴馬誠意力薦
    電影《別告訴她》根據導演王子逸真實經歷改編,從一個頗有社會意義的話題切入,拍出了意味綿長又真實細膩的中國親情故事,在年關春運的熱潮下,這部講述回家經歷的影片必將喚起不少遊子的情感共鳴,成為同檔期的熱門觀影選擇。
  • 《別告訴她》:這是一個根據真實謊言所改編而成的家族故事
    在中國出生成長的比莉(奧卡菲娜 飾),隨著父母親移居美國生活,儘管遠走他鄉相隔兩地,比莉與從小撫養她長大的奶奶,依舊經常聯絡感情甚篤,直到某日,全家得知奶奶罹患肺癌末期,醫生研判只剩3個月的來日不多,家族長輩決定要隱瞞病情,不讓她知道這猶如晴天霹靂的噩耗,並且精心策劃一場假婚禮,希望移居海外的家人們,能夠藉此理由齊聚一堂,好讓所有人都能見上奶奶的最後一面。
  • 《別告訴她》導演和新晉金球女主角怎麼看「善意謊言」?
    《別告訴她》雖然是美國影片,但影片中有不少中國演員,絕大部分拍攝場景在長春,也借一個真實的家庭故事來展現華人對於親情特殊細膩的表達,影片也進一步提升了華裔、亞裔電影人在好萊塢的分量。新京報記者專訪華裔導演王子逸、剛憑藉本片獲得金球獎電影類音樂/喜劇片最佳女主角的華裔女主演奧卡菲娜,聽她們講述如何理解影片「善意謊言」的主題。
  • 《別告訴她》:這就是過年回家的我
    車票買上了嗎?年薪百萬了嗎?年終獎發了嗎?對象有了嗎?怎麼不回家考個公務員?想家是一回事兒,敢不敢回家是另一回事兒。想到這些充滿年味兒的溫暖問候,現在就是後悔,非常後悔。想看部電影讓自己不再胡思亂想吧,看了這部[別告訴她]。
  • 看看這部《別告訴她》,它能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故事呢?
    【文|鴻語 編輯|閘蟹君】《別告訴她》這個主題能講成很好的故事,但是導演的水平十分有待提高,首先音樂選得不好,為了渲染氣氛特意用了幾條「悲情音樂」, 但是太呱噪了讓人出戲。然後最受不了的是片中對中國文化的生硬呈現。哭喪、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飯、婚禮主持人什麼的,雖然的確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也挺真實,但是這麼密集地展示出來,感覺就像是導演故意在擺弄:看,我們中國有這個,還有那個,中國文化就是這些東西。從客觀角度講,我覺得這部電影立意單薄,故事核令人有所期待,卻完全沒有展開,講故事能力實在一般,但幾個主演都演得不錯。
  • 《別告訴她》,告訴世界
    電影The Farewell (中文《別告訴她》)剛獲得2020年金秋獎最佳女演員,是亞裔第一次獲得這種好成績,中文評論全是誇獎和歡天喜地。翻出半年前自己看試映的感受,略修繕,但完全保留了最初觀影的清醒平靜,絲毫未被獲獎片的光環眩暈效應影響,也算是讚譽如潮中的一股清流了。
  • 亞裔女星奧卡菲娜主演家庭喜劇片,別告訴她,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喜劇電影《別告訴她》在國內和國外真的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覺得首先關注這部電影的人就非常少,所以在為數不多的觀眾當中還是毀譽參半的,所以這部電影在中國不會成為一部現象級的熱片原因是有很多網友認為這部電影太過流於表面了,感覺非常不真實,不接地氣,我覺得這個部電影比起來其他的很多這種講海外華人的電影來說還是很接地氣很優秀的
  • 從「傅滿洲」到《別告訴她》,好萊塢「看懂」中國人了嗎?
    文 | 武怡楠編輯 | 江宇琦儘管沒能摘獲任何一項奧斯卡提名,但《別告訴她》還是成了頒獎季裡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除影片質量外,《別告訴她》能夠獲得這些成績和關注,更是因為其特殊性——這是好萊塢罕見的、以華人家庭情感為主題的電影。
  • 《別告訴她》:好萊塢亞裔電影,不過是梨園中的一曲歌劇
    因此,電影也選擇在她的家鄉拍攝,甚至有她的親人參與拍攝(導演的小姨奶在電影中飾演她本人)。比起其他含有中國元素的好萊塢電影來說,《別告訴她》確實是在真實感上有所進步,起碼不是只拍中國功夫、故宮、長城、外灘……而是捕捉和呈現了不少真實的二線城市生活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