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飛經中的筆法細節

2021-02-08 書法

靈飛經中的筆法細節


優秀的書法作品應該大處能現其「勢」,氣勢;小處能窺其「力」,功力。對於初習小楷者來說,因為點畫細膩,難以控制。本文以《靈飛經》這樣的小揩,來談談其中的筆法細節。








運筆法從廣義上說要求指、腕、肘、臂、腰乃至腳及全身的協調,即古人所謂的全身力到,這一點在寫榜書時體現得最充分。寫小楷,重點注意運腕,個別小局部用指也無妨,再加上坐姿端正就可以了。


腕法有枕骯、提腕、懸腕三種,寫小楷用枕腕即可。其方法是把左手手背墊在右手手腕下。當然,從高要求而言,我們還是提倡提腕甚至懸腕,因為這樣寫出來的點畫更生動。運腕的正確方法是:在腕平的前提下,手腕能夠在同一平面上左右擺動,這一動作在寫橫畫時尤為常用,是必須下功夫掌握的。


運腕時切忌以小臂為軸心旋轉(這一毛病主要反映在寫撇畫時,寫出的筆畫常飄忽乏力)或者把豎起的手掌放平下壓(這一毛病表現在寫豎畫上,寫出的點畫多怯弱疲軟)造成上述弊病的關鍵是肘、肩僵硬,全身關節不靈活。可見,要真正寫好小楷,同樣要注意全身力到,因此,歷代經驗豐富的書法家們都提倡寫小揩要像寫大楷一樣對待。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局部)






點畫用筆是筆法的最終實現和具體反映,故而人們常把筆法歸結為用筆。古人曾說道:學書貴用筆,用筆貴用鋒。確實,一千多年來書家總結出來的用筆方法都是圍繞如何用好鋒而展開的。古人總結的用筆法至多至繁,還時時夾雜一些神秘色彩。


下面選取部分重要的用筆法,結合《靈飛經》作一簡明剖析。順便提醒讀者,這部分是該書的中心,建議把這裡選取的範字(作了放大)作為主要臨習對象,以便深入學習《靈飛經》或其它小揩字帖。     點畫指書法中每一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唐代孫過庭在其《書譜》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真」即楷,以點畫作為基本形質,要求每一筆的起、行、收都筆筆到位,乾淨利落。


起筆的關鍵是如何發筆,發筆的關鍵是迅速落筆、折鋒、鋪毫,整個過程要一氣呵成,要求是達到把聚攏的筆毫鋪開,萬毫齊力。行筆過程中,一要繼續鋪毫,二要有提按,三要用逆勢,即「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收筆時要求筆筆送到,具體有送到即止和送到後一頓作結或啟動下一筆兩種方法,前者常用於短筆畫的收筆,後者多用於長筆畫的收尾。






使轉即筆畫間的映帶關係,是楷書作品中表情達意的手段,是楷書作品穩中有變的前提。楷書和行草書不同,筆畫間的使轉常表現在筆畫間斷開的地方,即所謂的「筆斷意連」,清代桃配中認為:〔真用盤纖(使轉)於虛,其行也速〕意思是說,楷書的使轉用在看不見的地方,為了前後連貫,使轉處的運行要快。


這就要求我們在讀帖時必須深入體味每個點畫間的往來關係,在臨習中把筆勢寫出來《靈飛經》中小部分字,如「為」有行書筆意,容易看出其使轉過程,但大多數字的使轉關係還須讀者細心觀察才能體會得到。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局部)






對提按一法,要從兩方面去理解,簡言之,即『提按二者,可分而不可分』(沈尹默語)所謂『可分』即一般所說的要寫細一點時就提,寫粗一點就按。如「神」字筆畫粗細懸殊,就是依靠提按的不斷轉換而實現的。但僅僅如此理解提按是浮淺的,我們還要看到雙方『不可分』的一面。


清代劉熙載《書概》指出: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姑能免墮、飄二病。他不但點明了用筆按時須提,按中有提,提時須按,提中有按,這一提按之大義,還指出了提按結合才能避免死板或輕飄的筆病。因此,我們必須細心體味提按「不可分」的道理,把它貫徹到學習書法的整個過程中。


可以這麼說,明乎提按,於書法思已過半。《靈飛經》點畫靈動而遒勁,提按自如,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頓挫主要用在筆畫的轉折處,是調整筆鋒過程中的動作。在筆畫轉換行走方向時,通過對筆鋒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轉向,有加刀挫一般,使點畫轉折處既有骨力,又氣脈通暢,好比一個人的關節一樣。頓挫法隸屬於調鋒法,因其重要性,故單獨列出。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局部)






初學書法者常常因為動輒寫出軟弱扁薄的偏鋒而傷腦筋,束手無策。 其實原因很簡單,是由於他不懂得調鋒所致。調鋒法主要在筆畫行走轉向時使用,如豎彎、橫折等筆畫的轉折處。以橫折為例,我們知道,寫橫畫時,筆向右行,鋒卻朝左。寫接下來的豎畫時,筆向下行,從中鋒這一要求來說,鋒必須完全朝上。


這就需要我們在橫豎交接的轉折點調換。調鋒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在寫橫畫的過程中,筆鋒送足,再輕輕一提,使筆鋒挺直,在紙平面上沒有任何方向,再下按寫豎畫,筆鋒在這時通過「朝左→無方向→朝上」的轉換便順利地調整到位了(如圖)。陳簠齋在《習字訣》中所說的「轉折即同另起一筆,不是斷開,只是換法」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常說書法要「八面出鋒」才能變化無窮「八面出鋒」的關鍵是每一次轉換都要把筆鋒調整到沒有任何方向。   






鋪毫的目的是為了能萬毫齊力,點畫骨肉相稱。能提按頓挫,能調鋒,才能毫鋪紙面而不至裹束僵弱。鋪毫一法,在書寫《靈飛經》之類的小楷時尤其顯得重要。許多人以為小諧筆畫細,僅用筆尖描畫就能奏效。


事實上,這樣寫出來的小楷常會幹枯而無血肉,骨氣蕩然無存。正確的寫法應該力求筆鋒著紙的每一根毫芒都能起到作用,逆澀而行,不但較粗的點畫一如「不、子」要這樣,較細的點畫如「券」的前五筆也要豐滿圓潤。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局部)






唐代歐陽詢說:凡書字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見《傳授訣》一般地講,行筆慢的好處是點畫凝重渾厚,缺點是容易寫得痴迷遲鈍;行筆快能使點畫明利爽健,而易帶來的弊病則是輕薄浮滑。


因此,單方面地強調「遲」或「速」都是有失偏頗的,應該根據自己的熟練程度,二者結合。正如劉熙載《書概》所云:行筆不論遲速,期於備法,善書者雖速而法備,不善書者雖遲而法遺。是否能完備地表現出各種用筆法則,是衡量行筆遲速是否得當的標準。


對初學《靈飛經》的人來說,特別須注意以下三點:一、寧遲毋速。二、切忌以為小楷易寫而匆忙落筆。三、既要隨著熟練程度適當地加快整體書寫速度以求神採,又要時刻注意每一字之內、每一行之間的遲速變比,以求生動。    






落筆是否該藏鋒?這是已困擾書法界很久的問題了。歷來眾說紛壇,互不用讓。實際上這是一個相當簡單的問題,只要拿歷代留傳下來的大量墨跡作依據即可找出答案。從晉、唐、宋、元、明的名家作品及民間遺墨來看,幾乎沒有哪筆點畫的起筆不是露鋒的,刻工精良的《靈飛經》也證明了這一事實。


再看最早提出「藏」的東漢蔡邕的《九勢》:藏頭,因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這句話並無把點畫起筆寫成圓頭圓腦之意,而是說要中鋒行筆。認為要把起筆寫成不露鋒芒的人,一方面是受鐫刻不精見已模糊不清的碑刻的影響,另方面是對蔡邕《九勢》所謂「欲左先右」的錯誤理解所致,「欲左先右」是對筆勢的要求。


弄清這個問題對臨習《靈飛經》乃至整個書法學習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小揩點畫細小,每一筆都應直落而下,所追求的應是下筆方向的千變萬化。當然《靈飛經》中不乏像「之」字撇畫起首處看似不露鋒芒的點畫,但若聯繫起來看,它僅是一個轉折處,和橫畫只是形式上的斷開,書寫時仍是一筆貫串的,其道理恰如第四畫捺的起首一樣。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局部)






內擫與外拓是兩種效果相反的用筆方法,常常引發出完全不同的結體特徵。如歐陽詢書法用筆以內擫為主,故神採外曜,精神挺拔;顏真卿書法用筆以外拓為主,故元氣內斂。一般而言,內擫用筆易得骨,結字體勢外射;外拓用筆易得筋,字勢內收。


在書法史上,用筆純內擫或純外拓的書家極少,大部分都是二者結合,或以內擫為主,外拓為輔,或反之。《靈飛經》用筆亦不外乎此,通覽全帖,則內擫居多,如「潔」字右上角橫折鉤之豎畫;外拓輔之,如「通」字『用』的左右一豎。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更多經典文章

延伸閱讀↓↓↓

小楷,清淨

原來大師都是吃貨

相關焦點

  • 靈飛經中的10大筆法細節
    靈飛經中的筆法細節
  • 經高人指點練了3年,一手小楷《靈飛經》人見人愛!
    84年的劉超,因為寫得一手小楷,尤其《靈飛經》寫得堪比原帖,而在網上成名。當初,他的身份是一位快遞小哥,後來,劉超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說是網上搞錯了,他其實是鹹陽一家物流公司的中層管理員。當然,什麼身份並不太重要,關鍵是他的小楷,確實人見人愛。
  • 這位高官的小楷,有渾雄剛健的陽剛之美,可比《靈飛經》
    小楷,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鐘繇,傳世墨拓比較多,經典之作包括鍾繇的《宣示帖》、王羲之的《黃庭經》、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鍾紹京的《靈飛經》等等。最受大家喜歡的,當屬鍾紹京的《靈飛經》,筆勢圓勁,字體精妙。後人初習小楷多以此為範本。
  • 小楷《靈飛經》偏旁部首解析
    書寫示範書寫示範兩個撇一般上長下短,也有上短下長的: 上撇折可用圓轉筆法,變橫為點: 下短橫末點一般用撇點,向左下方帶出,和下面左點呼應: 左點用向右點,中點對準二撇折中間,三點自左向右呈上斜之勢。衡齋臨《曹全碑》《曹全碑》集聯欣賞漢碑經典 |《禮器碑》《禮器碑》臨習方法淺淡《禮器碑》的臨摹與創作小楷發展簡史小楷《靈飛經》五種版本對比賞析小楷《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小楷《靈飛經》臨習方法概要石安書法大講堂:歐陽詢的成長經歷和書學淵源
  • 小楷《靈飛經》美到極致!(附高清單字)
    小楷書法,美到極致,又恰到好處,能「惑陽城,迷下蔡」者,只有《靈飛經》。《靈飛經》43行墨跡本《靈飛經》,的的確確惑陽城,迷下蔡,讓人陶醉。那是因為它太美了。那美,像美人翩翩起舞一樣輕盈,像鮮花那樣婀娜,那風致,足以讓人陶醉,讓人聯想,給人無限回味。
  • 唐朝寫經體中的「精品」,不輸《靈飛經》,掌握此作些將大受裨益
    抄經體《轉輪王經》在眾多抄經體作品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比如說《靈飛經》、《轉輪王經》等,皆被後世奉為經典。其中《靈飛經》被稱為「天下第一小楷」,筆勢靈動綽約,富有節奏感,充滿靈氣。抄經體《轉輪王經》而《轉輪王經》雖然名氣不如《靈飛經》大,論書法造詣和實力卻不輸《靈飛經》,與之不相上下,被稱為唐朝寫經體中的「精品」。
  • 小楷《靈飛經》49個筆法詳解
    根據《靈飛經》帖的用筆特點,大略歸納為49種形態。又結合鋼筆的書寫特點,講述每種形態的用筆方法。  1、平切橫   起筆時帶有一定的速度切入紙面,產生左尖的效果。筆尖繼續向右漸按運行(切勿向右下頓筆),稍駐收筆(將筆尖從紙面上提起)。平切橫取勢略平,從線條的外廓看,下部是一直線,上部是一條弧線,前部分弧度小,較平直,後部分弧度大。
  • 這是要的《靈飛經》硬筆臨摹字帖,請查收
    還是先看東西吧下面簡單談一下我對硬筆臨寫《靈飛經》的一些看法-重點要把握住字的神採,硬筆不同於毛筆,在筆畫輕重,用筆提按上都沒有那麼誇張。所以像字中較為厚重的筆畫表現不理想。臨寫《靈飛經》的目的是體會其用筆的靈活,體會「筆斷意連」的暢快。不要認為楷書應該寫得平整一些,其實楷書是看似平整,實則險峻,平中藏險,險中求正。我們只要仔細對比就會發現每個字都有姿態,或正,或欹,有高,有低,變化多端。
  • 小楷《靈飛經》筆法詳解
    2、仰切橫 取仰勢呈一定斜度,寫法類似平切橫,起筆帶有一定的角度,但不宜太大(從左上),收筆有兩種,一種向右上方頓筆,迅速提筆;一種向右重按後向左上方挑出(呈鉤狀),這種橫一般用在接寫撇、豎等縱向取勢的筆畫搭配中。仰切橫弧度不宜太大。
  • 五個例字,看懂五大書家「筆法」
    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筆法中主要有行、轉、折、提、按 、捻六種筆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用筆祛》云:「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元趙孟頫於《蘭亭跋》中云:「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 清潔工的書法,取法《靈飛經》,靈動十足,譽為「當代楷書之王」
    他的楷書,並不同於常見的歐楷,而且取法於鍾紹京的《靈飛經》、趙孟的小楷,並將魏碑融於其中,獨創一種「書體」,被大家稱為「破體」、「姜體」!硬筆書法,由於工具所限,很容易將楷書寫「死」,顯得呆板木訥,死氣沉沉,而姜東舒的硬筆書法取法於《靈飛經》,楷中帶行,靈動十足,流暢自然,屬於難得一見的精品!姜東舒先生無論是毛筆、硬筆書法,在當今書壇屬於一流,他由一名清潔工,逆襲成為「當代楷書之王」,除了機緣,更重要他的勤奮,值得我等書法人學習!
  • 書法中的著名筆法「折釵股」及「屋漏痕」,是什麼意思?
    唐代是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楷書四大家」中唐代佔了三位: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草書中出現了「草聖」張旭,以及與張旭並稱為「顛張醉素」的懷素和尚。其它大家諸如虞世南、褚遂良等亦造詣不凡。顏真卿將從張旭那裡得來的「十二筆意」等技法相贈,懷素也將自己從「夏雲」中所悟的筆法對顏真卿詳談。待得知懷素的啟蒙老師是張旭的弟子——「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時,顏真卿一時激動,想知道自己這位同門師兄在書法上有沒有什麼獨特的領悟。於是,顏真卿問:「夫草書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張長史觀孤蓬、驚沙之外,見公孫大娘劍器舞,始得低昂迴翔之狀。未知鄔兵曹有之乎?」
  • 書法筆法論
    把發力與運筆這樣區分開來是很有好處的,可以引起人們對書寫中的發力規律的重視,以及手部肌肉的鍛鍊。用筆的發力問題其實是一個關係重大然而也難以表述的問題,它與執筆問題一樣,容易被忽視。因為人們觀帖首先看到的是墨跡方面的形貌特點,即常說的筆法、字法、章法三方面要素,而這裡所說的筆法又是人們容易關注的書法作品中屬於顯性的筆畫墨跡分布方面,即行筆特徵。
  • 讀懂這11個字的寫法,舉一反三悟筆法
    普通的寫法都是將左上角的圓轉處理成圓圈,像孫過庭這樣(猶),但王羲之不這樣簡單處理,他在環繞運筆的過程中加入了提和頓的微小動作,使筆法變得複雜微妙,這裡白空由原本的圓形變為不規則的多邊形,極大提升了白空的視覺張力,成為此字的字眼。總結:反犬旁的這種處理,可以作為定式牢記,自當高人一籌。必修經典筆法四
  • 筆法的秘訣是什麼?
    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人們經常又把它分為執筆法和運筆法。這有點教條,沒有觸及到本質。不同的筆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反過來,不同的效果,需要不同的筆法。所以,筆法是達到效果的過程,而效果則是筆法的結果。 筆法就是滿足一定效果的用筆方法。只要效果達到了,筆法就對了。所以,絕對沒有固定的筆法,千古不易的筆法。
  • 館閣體中的極品小楷,這功力不輸《靈飛經》,清秀妍美,難得一見
    楷書,在書法史上種類較多,其中影響最深的有晉楷、魏碑和唐楷,而在這三大類楷書體系中,又數唐楷獨大,後世練習唐楷者居多。小楷《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清朝館閣體中的極品小楷——《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這是一部採用金粉瓷靑箋書寫的小楷作品,清秀妍美,功力不輸《靈飛經》。
  • 練好這11個字,筆法不再愁!
    普通的寫法都是將左上角的圓轉處理成圓圈,像孫過庭這樣(猶),但王羲之不這樣簡單處理,他在環繞運筆的過程中加入了提和頓的微小動作,使筆法變得複雜微妙,這裡白空由原本的圓形變為不規則的多邊形,極大提升了白空的視覺張力,成為此字的字眼。總結:反犬旁的這種處理,可以作為定式牢記,自當高人一籌。
  • 黃賓虹之筆法理念
    黃賓虹  黃山湯口2、筆力。「一波三折」是線條形態的大動勢,而顫筆是在這一動勢中局部的筆法抖動。黃認為「一波三折」的筆畫才耐得欣賞,好比詩文有「波瀾」才動人。他認為曲要遒練而自然,因此他結合顫筆一起使用。「筆法重在遒練,顏魯公屋漏痕,李後主顫筆法,皆唐宋元人秘訣……」「然石谷用顫筆,……傳數百年已墜之緒,端在於此。」他還指出清湘,石谷用顫筆是對率易,浮偽作法的自矯。
  • 隸書的形成——側鋒,筆法的解放
    隸法的「便捷」從筆法來看,主要表現為對「中鋒」用筆—「篆引」筆法的突破。「篆用圓筆,隸用方筆,破圓為方,而為隸書。」元劉有定《論書》云:篆直,分側,直筆圓,側筆方用法有異,而執筆初無異也,其所以異者,不過遣筆用鋒之差變耳。蓋用筆直下則鋒常在中欲側筆,則微倒其鋒,而書體自方矣。若夫執筆不可不放也。古人學書,皆用直筆,王次仲等造八分,始有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