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上林壯語揭開漢語方位詞的起源之謎
作者——上林網網友(周有勳)
我們講過稻作文化起源於八桂上林
稻作文化是中華的根文化
那麼,如果我們能夠用稻作文化和上林壯語
通泰地說明壯語和漢語的左右手關係
那就是從語言方面進一步證明了
上林大明山是中華的搖籃厚重的歷史文化會給予上林巨大的魅力
我們是能夠證明壯漢語的同脈關係的,就象孩子能聽得懂奶奶的話容易。
語言起源問題,據說是最難的學術問題,尚未解決。其實,對壯語和漢語來講,並沒有多大的困難,只要看得遠一點就能看到整棵大樹,如果只是近觀,那可能就只看到一部分花葉,那就不知道來龍去脈了,換另一種講法就是只要懂得各種方言,懂得符法,聯繫起來理解,那就知道各語言本來是一個整體。
講到符法,一些人可能以為是超能力,這都是因為知識得不到普及,就象初中生對高等數學感到深奧。其實符法就是符合(道理)的方法,也就是取象比類。符法用於語言創造就是要求象,要求相似,要求引申音象母音,就象孩子象母親,不是隨便地約定俗成的。中國人傳說盤古用斧開天闢地,盤古就是原始稻作族群,斧就是符,意思就是講中華文化產生於符思維。在語言研究中,你用符思維和稻作文化順藤摸瓜就很容易出成果。
要證明壯漢語是左右手,可以用舉例法,如果大部分的壯漢語基礎詞彙都能夠統一起來,那就證明兩語是同宗同脈。我們是能夠把兩語大部分的基礎詞彙統一在稻作文化之中的,只是由於篇幅時間等問題,這裡只選方位詞東西南北來解源。
方位詞東西南北的起源問題,我們不能夠單純地從甲骨文來尋找來源。文字是很晚生的東西,有的文字並不是直接根據源頭文化去創製,單個文字也不能完整地去解釋源文化,有些甲骨文可能只是記個音,或者只是一個整體的片斷,所以我們很難根據甲骨文去尋找方位詞東西南北的意義之源,就象很難根據一塊玉片去還原整尊玉器。例如北的甲骨文好象是兩個人背對之象,我們很難只看甲骨文而弄清楚它的造字本義,只能瞎猜,現在未見到有通泰的解讀,有的人說是以背方言北方,但是人的後背怎麼只對著北方呢?人不會轉身嗎?這道理講不通,北與背讀音也不相似,韻母不同,也就不能講以背記音。總之,我們很難只從甲骨文去找到源頭。但是相反,只要我們搞清楚了文化淵源,倒是可以回過頭來去進一步地補充破解方位詞東西南北的甲骨文。甲骨文的破解可能需要新的理論和新的方法,文章最後我們會嘗試一下,現在我們先從語音著手去給東西南北解源。
中國人是居住在東亞這塊土地上耕種,開始主要是種水稻,那麼東西南北方位的確定和得名也一定符合這塊大地的地理特徵和農耕文化,他們就是根據地理環境用稻作文化去命名方位的。
現代人從衛星雲圖上可以看到,中國地理是南方有大海,北方是大陸,這是衛星看到的。原始人沒有衛星,但是他們也知道這樣大的地理環境,他們也把他們的地理知識編成口訣傳了下來,後來有了文字,口訣被編進地理書,那就是風水先生用的那些地理書。風水先生的地理書是不是迷信?有多少糟粕?這些問題我們不管,我們不迷信,但是毫無疑問那些地理書裡面藏有珍寶,其中就有方位詞東西南北的原義謎底。
那些風水地理書玄之又玄啊,咱們看得頭疼啊,但是只要把它當成歷史地理書來瀏覽一下,珍寶就出現了。一些玄之又玄的口訣就是珍寶,例如「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如果你聽得懂上林壯語,你把這些口訣當成地理知識來理解,那麼,你就聽得出,原來啊,這是原始人的小學地理課文,編成詩歌來喃,他們用壯語在述說他們居住的地理環境概況,他們用上林壯語述說:「我們的家園是南方有大海,北方是大陸,西方是高地,河水向東流的大地。」
「東青龍」意思就是:水向東流。「東」是壯語流下的意思,是念「籠」音,後來用符法,也就是用轉音取象的辦法,把「籠」音轉成東音,用來表示太陽升起的方位,即東方。「青」是老是、總是。「龍」是融,指田泥融軟。水流下,田泥總是融軟之方是東方。東的本義就是流下的意思。
「西白虎」意思就是:犁旱地。「西」是犁。「白」是裂開。「虎」是乾枯。地勢高,缺水,做旱業之方是西方。西的本義就是犁地。
犁地有悠久的歷史,原初是用人拉,我們不知道犁地具體有多少年的歷史,但是從語言來考古,在漢語形成之前就已經會犁地種植了。因為漢語的耕耘詞彙用壯語才能解源,所以說會耕地是在漢語形成之前。「南朱雀」意思就是:海水鹹清。「南」是鹹。「朱雀」是清澈的意思。大海之方是南方。南就是鹹的意思。
「北玄武」意思就是:耕作熱鬧。「北」是鋤,指用農具鋤耕。「玄武」是「喧囉」,意即熱鬧。農耕熱鬧之大陸方是北方。北就是鋤耕的意思。
我們現在已經明白了方位詞東西南北的本義,這是很簡單的,很自然的,符合實際情況的語言,是中國人代代傳下來的講法,後來它就被記錄在風水地理書裡面,現代風水師也都熟悉東青龍西白虎這些口訣。
風水地理書雖然有迷信糟粕,但藏有珠寶,很多珍寶我們還沒有去看。其中那些話「青龍抬頭,白虎俯伏,朱雀翔舞,真武踏龜蛇」,都是上林壯語,都是補充講地理和歷史,墳墓風水也是述史方式。例如「真武踏龜蛇」是進一步補充「北玄武」,意思就是種稻吃飯,意思就是講我們的祖先是種稻吃飯的民族,請讀者自己也試試破譯這句一下,「龜」是什麼意思?「蛇」是什麼意思?不難,很容易的。「青龍抬頭」,這種講法也是高超地運用了符法藝術,包含有多信息,其中一種信息是對方位東的補充解釋,意思就是講由於水源充足,水稻豐收,「抬頭」意即垂頭,指稻穗下垂,「抬」是壯語「拜」(念第三調),意即低垂,「頭」是壯語「勾」,意即頭,稻穗垂頭就是豐收的意思了。「白虎俯伏」意即由於缺水,水稻減產,「俯」是壯語「怒」,意即不豐滿、不飽滿、數量少,「伏」是壯語稻穗的意思,指穀粒少的稻穗,稻穗粒少就是減產的意思了。「朱雀翔舞」意思就是講海水涼爽,「翔舞」是涼爽的意思,「涼受」,「涼受受」。
風水地理書真實地記錄有歷史地理知識,我們不能夠認為全是迷信而丟進火裡,如果沒有這些迷信書,那麼方位詞東西南北就不能解源,人們就永遠不能知道何以言東西南北。
風水地理那些迷信其實是用山水模擬天下,用山水作為語言來述說史詩,它的名稱叫做「風水堪輿」,這個名稱就是上林壯語,意思是用山喃句,是用山水來記史詩,因為他們尚未有文字,他們就用這種方式來述說祖史,後來有了文字才被編成地理書。「風水」即用山,「風」是封,意即用,「水」是山。「堪輿」即喃句,「堪」是喃,「輿」是句,指史詩。風水師對墳墓風水有嚴格的要求,認為有一點不合就會招災致禍,實際上就是講歷史一點也不能更改,墳墓就是用地形來述史,不合句就是不合史。舉個例子來講,遠古人說他們居住的大地是東方低,水向東流,墳墓風水就是濃縮版的大地,必須符合遠古人的述說,墳墓風水是陰間的大地,要與實際的陽間大地相反,這就要求墳墓東方青龍山要抬頭高起來,西方白虎山要俯伏低下去,形成東高西低相反的陰間地理。當然在實際運用中,人們規定左邊為東方。如果你去選擇青龍俯伏,白虎抬頭的地造葬,那就是等於錯誤傳史了,沒有人會接受,親人都會本能地反對你這樣荒唐的選擇。
關於東西南北的其它的意義,比如說買東西的東西,意思是物品,跟方位無關,人們不會說去買南北,只會說去買東西,這是怎麼回事呢?這種問題也得用壯語才能搞定。也十分簡單,物品有大有小,那就用大小來言物品,大的小的,大大小小,大的壯語叫做「目」(請讀者念成正確的壯語),小的壯語叫做「細」(請念壯語,聲母是y),物品可以叫做「目細」。但是,「目細」意思是大小,用來泛指事物雖然是可以,但是就造成一音多義問題,如果一音多義現象太多,語言就變得模糊,如果加上的,說成大的小的,語音又變多了,會麻煩口舌。怎麼辦?那就用取象的辦法,取個近似音做成專屬的新詞彙,這樣「目細」轉音成「動史」,用來泛指事物。東西就是「動史」。這裡我們只是講語音,沒有講文字,先不要聯繫到文字。
下面才試試探討文字。
東的甲骨文是在一根木桿上用葉子包裹食物,用來做燒烤。燒烤要講效率,小塊的食物需要包成大包,大塊食物也要用杆穿起來轉動加熱,這樣才能儘快烤熟填飽肚子,如果逐小塊燒烤,費時間費柴火,太陽落山了孩子還不得吃。總之,為了效率,要儘量烤大。那麼,東的造字本義就是:大包食物。
西的甲骨文,有的人認為是鳥歸巢之象,認為天晚鳥歸巢對應於夕陽,而夕陽方是西方,所以以鳥歸巢言西方。這樣的解讀似乎有點道理,但是古人直接用夕陽之象來表示西方不是更簡單省事嗎?為什麼要這樣曲折地表意自找麻煩?其實,西的甲骨文明顯是小薯塊或者小瓜果,裡面斜劃了兩三條直線,意思就是講小瓜果被切成幾小塊。那麼,西的造字本義就是:小塊食物。
原來,東和西的造字本義是大小塊食品。上面講過,在壯語中,大小叫做「目細」,轉音成為「動史」以泛指事物。這個「動史」只是語音,還沒有配製文字。後來,需要造字,就造了東西兩字配給「動史」兩音。東西兩字的本義是食品、物品、事物,後來它們被用來記音以表示方位,這就是事物稱東西而不稱南北的原因。
北的甲骨文是兩個背對的人。有些人解釋成以背言北,但是,北的讀音與背的讀音差別很大,韻母不同,不能算是近似音,所以以背言北不對。在普通話中,北與背同音,這不能說明北是背的引申,因為要引申就要先轉音取象,它沒有轉音,它們是同音,所以北不是背的象音,不是背的引申。那麼,北的造字本義到底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北有失敗之義,例如說敗北,我們追溯失敗概念的起源,失敗的本義是男人疲累喪氣(在壯語中,男人叫做「特」。北是「特」的象音),部落打架肯定是「特」衝上去,但是「特」累了怕了,不敢上了,這叫做失敗。北的甲骨文是兩個人背對之象,意思就是講戰士喪氣了,雙方都不敢面對面打了,各自走開了,雙方都失敗了,沒有贏方,都失敗。北的造字本義是失敗,後來被用來記音表示方位。因為讀音相同,懶得造新字,所以被用來記音。我們再嘗試破解南的甲骨文。雖然我們沒有研究過文字,但是在這裡臨陣學武要嘗試探討一下方位詞。有些書裡面講南的甲骨文是一個掛鐘的形象。到底是不是鍾?鍾與南方有什麼關係?鐘有三條掛繩嗎?方位詞難道不比金屬掛鍾要早產生嗎?這些都是問題了,所以說掛鍾說很牽強,是不對的。我們用上面講的源頭知識試試破解一下。上面講過南是鹹,海水是鹹的,那麼,甲骨文可能也是與鹽有關。確實,南的甲骨文很象一隻用竹筒做成的鹽聽,上面蓋著蓋子以隔絕潮氣,蓋子上還有草提把,有的甲骨文在鹽聽裡面還刻了一個小小的四方形,以表示鹽晶。
我們已經嘗試從源頭文化來破解這幾個方位詞的甲骨文了,輕鬆就得出結論了,看來是個好辦法。但是,這是站在專家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探索,如果事先沒有人告訴我們這個甲骨文是南字,那麼我們就會感到渺茫。破解甲骨文是艱巨的工程,合作才有希望。
東西南北就講到這裡,上林文化講不完,如果網友感興趣,那我們可以再講更多的天下最古老的上林故事,傳承中華文化,把上林瑰寶發掘出來,讓上林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