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狀肌是臀部的深層肌肉,起於第2、3、4骶椎前面,分布於小骨盆的內面,經坐骨大孔入臀部,止於股骨大轉子後面,坐骨神經走行恰好經梨狀肌下方穿出骨盆到臀部
【主要表現】
疼痛以臀部為主,並可向下肢放射,嚴重時不能行走或行走一段距離後疼痛劇烈,需休息片刻後才能繼續行走。
雙腿屈曲困難,夜間睡眠困難。
大小便、咳嗽、打噴嚏等因為能增加腹壓而使患側肢體的竄痛感加重。
【發病原因】
梨狀肌與坐骨神經解剖位置異常,坐骨神經從梨狀肌中間穿出(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梨狀肌過度使用,痙攣壓迫到坐骨神經。
梨狀肌損傷,大部分患者都有外傷史,如閃、扭、跨越、站立、肩扛重物下蹲、負重行走及受涼等。
不良姿勢的久坐便是導致梨狀肌綜合症的罪魁禍首,經常翹二郎腿,也會壓迫到梨狀肌。
【運動康復】
在康復過程中,主要採用的方法是放鬆。
包括:拉伸、肌肉鬆解、低頻電療以及DMS。
拉伸——牽拉的時候要緩慢用力,不可使用暴力,時間持續15-30s左右。在牽拉過程中不可憋氣,正常呼吸。
梨狀肌坐位拉伸
梨狀肌仰臥位拉伸
最後,也要對臀大肌進行鍛鍊
練臀又護腰
還能穩定骨盆
▼▼▼▼
仰臥臀橋
啟動臀大肌非常好的動作
▼▼▼▼
深蹲
最經典最常用的動作
▼▼▼▼
跪撐屈膝抬腿
膝蓋彎曲(左右腿交換練)
▼▼▼▼
跪撐屈膝抬腿
膝蓋繃直(左右腿交換練)
手法——很重要的一點是找準梨狀肌的位置。由於梨狀肌在深層,解剖位置並不好找。所以我們在找的時候使用骨性標誌來定位體表投影。
具體步驟:
找到疼痛側的骶骨邊緣(上下分別可以記作ab兩點)和大轉子(c點),ab線的中點到c點即為梨狀肌。
可以嘗試用手上下撥一撥,確定肌肉位置。因為在臀大肌下面,最初可能摸不出來,不要緊,找到一個大概的位置即可,下一步繼續確定。
接下來一手(X)按壓剛才找到的梨狀肌上(此時無需用力,能感受到變化即可),另一手(Y)抬起小腿,屈膝(90度),向兩側擺動,擺動的同時,X手明顯感覺到肌肉的收縮和拉伸,即為正確位置。
找到正確位置後此處較深,可考慮用肘。按壓梨狀肌,從 c點一直到ab中點緩慢滑行(也可選多點按壓),Y手非常緩慢的速度擺動。持續5分鐘左右即可。
注意:力度在覺得有些疼,可以忍,同時很舒適的範圍即可。過輕沒作用,過重反而會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