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0日 10:29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日本漢學家古川裕:「漢語有資格成為下一個國際語言」
「我的人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跟中國、跟漢語打交道,這是很深的緣分,相信一輩子都分不開。」這位視北京為「第二故鄉」的漢學家,就是日本大阪大學語言文化研究科教授、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古川裕。
個頭不高,眼神清澈,笑聲爽朗,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古川裕與漢語結緣超過40年。「這個數字意味著我是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一路同步走過來的,我感到很幸運。」
1978年4月,在大阪外國語大學就讀漢語專業的古川裕,第一次接觸「活的」漢語和「活的」中國人。為什麼強調「活的」?「我們在日本念中小學就會讀到李白、杜甫的詩和《史記》《論語》等中國古典名著,也學習中國歷史。我上大學後開始專攻漢語,才見到中國老師,才知道現代漢語的正確發音。」自此,古川裕開啟了他的漢語人生。40年潛心學習,30年教授研究。
「學漢語、教漢語,要是沒有在中國的生活經驗,恐怕學不到家,永遠是書本上的水平而已。」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進修的兩年,讓古川裕「時時想念」。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一直在觀察中國的巨大變化以及中國帶給世界的各種影響。」古川裕以獨特的視角,一直在關心和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漢語能否像英語那樣成為國際語言?」在曾經發表的同題報告中,古川裕給出的答案是「能」。他告訴記者:「當今英語的崛起跟歷史上英美兩國各方面的強盛發達分不開,按這個邏輯來說,漢語當然有資格成為下一個國際語言。」
對當前各界熱議的漢語熱,古川裕給出了更為理性和具體的分析:「並不能說漢語在全世界升溫。有的地方因為起點低,所以容易升溫;有的地方漢語本來就有較高熱度,很難更熱。」
他以東亞的情況舉例,「雖然日本學生學習漢語的條件越來越成熟,但是目前大部分學習者只能學基礎或是初級階段的漢語,能夠學會用漢語跟漢語母語者進行日常交流的人才非常欠缺。下一步需要換個思維方式,從數量向質量轉換,關注培養中高級以上的漢語人才。韓國、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都有類似的背景和現狀。漢語國際教學的政策也要關注東亞幾個地區的特殊情況。這會給漢語國際化開闢高質量教學的一扇門」。
古川裕還強調:「各個地區的本土化,包括教師、教材和教學法都由當地資源來承擔,這樣才能實現具有針對性的漢語教學。」
「世漢學會會員人數已超過5000人,遍布全球79個國家和地區。這些數字說明我們學會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對全球各地的漢語教育發揮積極作用。」作為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古川裕表示,「我們學會的任務是有的放矢地根據各個地區的狀況了解各地的需求,按照不同需求提供適當的幫助。通過我們的漢語教學,努力培養漢語能力強且富有個性的人才,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文化中間搭起漢語的橋梁。」
(本報記者 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