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江蘇省轄縣級市,由鎮江市代管,位於江蘇省南部,《山海經》中有一條河叫「丹水」,即丹江,根據「山水陰陽,水北為陽」的理論命名丹陽。
這裡的天地石刻園,景色宜人,明淨的湖水倒映著青山白雲,晴空樹影,整體建築以鳳凰為原型,構築設計與地形高差相結合,形成了幾條飄帶,每一條飄帶都是一個主題展覽館,以走廊的形式展現,相連成環,每個館大大小小的展臺,都被鑲嵌在牆壁之中。這裡的龍慶禪寺位於丹陽市後巷鎮嘉山旅遊風景區內,與南朝齊梁帝王后裔蕭氏宗祠相近。原名「嘉山寺」,俗稱龍慶寺。北枕嘉山,南瀕九曲河,始建於北宋紹聖年間,距今已有九百一十五年的悠久歷史,從古至今在丹陽百姓特別是廣大佛教徒中有著深刻的影響,曾與鎮江金山江天禪寺齊名,是江南佛教的重要名剎。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包鹹:
包鹹,字子良,會稽曲阿(今江蘇丹陽)人。東漢經學家。年輕時為諸生,在長安學習,以博士從細君為師,學《魯詩》、《論語》。王莽末年,回鄉裡,在東海境被赤眉軍拘執。十多天,包鹹早晨晚上誦經自如,赤眉軍奇怪,把他遣發走了。因此住在東海,造精舍講授。建武年間,任職諫議大夫、侍中、右中郎將,官至大鴻臚。永平八年,去世。
韋曜:
韋曜,本名韋昭,字弘嗣,吳郡雲陽(今江蘇丹陽)人。是三國時期著名史學家、東吳四朝重臣。韋曜是中國古代史上從事史書編纂時間最長的史學家,後世《三國志》多取材其《吳書》。少時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中書郎等職。
公元258年,孫綝廢黜孫亮,立孫休為皇帝,改元永安,昭立五經博士而創設國學,立太學博士制度,韋昭官拜中書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國子學。264年,孫休去世,孫皓即位,韋昭封高陵亭侯,擔任中書僕射、侍中,領左國史。後為孫皓所害,時年七十歲。著有《吳書》(合著)、《漢書音義》、《國語注》、《官職訓》、《三吳郡國志》等。
丁仙芝:
丁仙芝,字元禎,曲阿(今江蘇丹陽市)人,唐開元十三年登進士第,仕途頗波折,至十八年仍未授官,後亦仕至主簿、餘杭縣尉等職,好交遊,其詩僅存十四首。
許渾:
許渾,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鹹陽城東樓》。
陳東:
陳東,字少陽,鎮江丹陽人,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出生於一個「自五世以來,以儒嗣其業」的家庭。
陳東很早就有聲名,灑脫不拘,不肯居於人下,不憂懼自己的貧寒低賤。十七歲(1103年)入學,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入太學。蔡京、王黼當時用事專權,人們不敢指責,只有陳東無所隱諱忌諱。他參加宴會集會,在座的客人害怕連累自己,都避開他。後來以貢士進入太學。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二十七日上書請誅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邦彥等「六賊」,以謝天下。
陳東上書請誅「六賊」,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最終獲得了完全的成功,宋徽宗時期把持朝政的「六賊」全部被貶謫,在半年左右的時間裡又相繼被賜死、病死或者仇殺。
儲嗣宗:
儲嗣宗,唐朝詩人,儲光羲曾孫。潤州延陵(今丹陽)人,《儲氏總譜》(世德堂光緒廿二)載:「公柔,諱調宗」。 《儲氏宗譜》(世德堂1989)載:「公柔,諱嗣宗」,《元和姓纂》記為「嗣宗」。
到過北方邊塞,有《隨邊使過五原》詩,與顧非熊、顧陶友善。崇仰王維,受王維、儲光羲影響,善寫山林幽景,多發塵外之思,缺乏社會內容。元辛文房謂其為詩「苦思夢索,所謂逐句留心,每字著意,悠然皆塵外之想」,並稱頌其「片水明在野,萬華深見人」,「蟬鳴月中樹,風落客前花」等警句為「皆區區所當避舍者也」。但藝術成就遠不及王、儲。《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十首,編為一卷。《全唐詩外編》補詩一首。《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有詩集一卷。
陶翰:
陶翰,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官宦之家出身,開元十八年登進士及第,連登博學宏詞、拔萃二科,授華陰丞。天寶年間,思陟大理評事、太常博士,官終禮部員外郎。所作詩文,以五言為主,寫有一些邊塞詩,多古意蒼勁的悲壯風格,與當時詩人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人詩風相近,為當時所稱。如《出蕭關懷古》,再如《古塞下曲》等。有詩文全集共17首。
張潮:
張潮(一作張朝),唐代詩人。曲阿(今江蘇丹陽縣)人,主要活動於唐肅宗李亨、 代宗李豫時代。他的詩在《全唐詩》中僅存五首(其中《長幹行》一首,亦作李白或李益詩)。張潮的詩,除了一首《採蓮詞》是寫採蓮女的生活,其餘都是抒寫商婦的思想感情。從這些詩的內容和形式來看,都不難發現深受南方民歌的影響。不僅《採蓮詞》、《江南行》,明顯地受民歌影響,其餘三首也全採用白描手法和歌行體。主要寫商人婦的思想感情,說明他對當時的城市生活比較熟悉。
林肇燦:
林肇燦,字月波,號步青,丹陽後松卜村人。自小愛唱京戲、崑曲。清同治末年,在上海一珠寶商店當店員,後從師學藝。
才思敏捷,口齒伶俐,善說多種方言,擅長灘簧「後灘」,工丑角。又在後灘基礎上首創「改良新曲」,以多種形式表現現實生活,揭露社會積弊,並注意吸收當時流行的新腔新調,以豐富「後灘」,使灘簧躍為當時上海較紅的「曲藝」之一。隨著林的成名,他演出的《賣橄欖》、《蕩湖船》、《馬浪蕩》等劇目在上海家喻戶曉。
法融:
法融,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俗姓韋,潤州延陵(江蘇丹陽縣延陵鎮)人。十九歲即盡通經史,因閱《般若經》,遂皈信佛法。後入茅山,依炅法師出家,二十年中專精匪懈,入大妙門。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法融於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別立禪室,潛修禪觀,淨侶四至,百有餘人。禪宗四祖道信大師聞之,往付頓教法門。以牛頭山為中心之法系遂稱為牛頭宗,自法融至慧忠,稱為牛頭六祖,盛極一時,入宋以後漸衰。貞觀二十一年,法融在幽棲寺開講《法華》。高宗永徽三年,應請至建業講《大品般若》,後又講《大集經》。顯慶元年,應請住建初寺,次年正月二十三日示寂,壽六十四,臘四十一。
你還知道哪些丹陽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