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

2020-12-17 萌貨說文史

丹陽,江蘇省轄縣級市,由鎮江市代管,位於江蘇省南部,《山海經》中有一條河叫「丹水」,即丹江,根據「山水陰陽,水北為陽」的理論命名丹陽。

這裡的天地石刻園,景色宜人,明淨的湖水倒映著青山白雲,晴空樹影,整體建築以鳳凰為原型,構築設計與地形高差相結合,形成了幾條飄帶,每一條飄帶都是一個主題展覽館,以走廊的形式展現,相連成環,每個館大大小小的展臺,都被鑲嵌在牆壁之中。這裡的龍慶禪寺位於丹陽市後巷鎮嘉山旅遊風景區內,與南朝齊梁帝王后裔蕭氏宗祠相近。原名「嘉山寺」,俗稱龍慶寺。北枕嘉山,南瀕九曲河,始建於北宋紹聖年間,距今已有九百一十五年的悠久歷史,從古至今在丹陽百姓特別是廣大佛教徒中有著深刻的影響,曾與鎮江金山江天禪寺齊名,是江南佛教的重要名剎。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包鹹:

包鹹,字子良,會稽曲阿(今江蘇丹陽)人。東漢經學家。年輕時為諸生,在長安學習,以博士從細君為師,學《魯詩》、《論語》。王莽末年,回鄉裡,在東海境被赤眉軍拘執。十多天,包鹹早晨晚上誦經自如,赤眉軍奇怪,把他遣發走了。因此住在東海,造精舍講授。建武年間,任職諫議大夫、侍中、右中郎將,官至大鴻臚。永平八年,去世。

韋曜:

韋曜,本名韋昭,字弘嗣,吳郡雲陽(今江蘇丹陽)人。是三國時期著名史學家、東吳四朝重臣。韋曜是中國古代史上從事史書編纂時間最長的史學家,後世《三國志》多取材其《吳書》。少時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中書郎等職。

公元258年,孫綝廢黜孫亮,立孫休為皇帝,改元永安,昭立五經博士而創設國學,立太學博士制度,韋昭官拜中書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國子學。264年,孫休去世,孫皓即位,韋昭封高陵亭侯,擔任中書僕射、侍中,領左國史。後為孫皓所害,時年七十歲。著有《吳書》(合著)、《漢書音義》、《國語注》、《官職訓》、《三吳郡國志》等。

丁仙芝:

丁仙芝,字元禎,曲阿(今江蘇丹陽市)人,唐開元十三年登進士第,仕途頗波折,至十八年仍未授官,後亦仕至主簿、餘杭縣尉等職,好交遊,其詩僅存十四首。

許渾:

許渾,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鹹陽城東樓》。

陳東:

陳東,字少陽,鎮江丹陽人,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出生於一個「自五世以來,以儒嗣其業」的家庭。

陳東很早就有聲名,灑脫不拘,不肯居於人下,不憂懼自己的貧寒低賤。十七歲(1103年)入學,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入太學。蔡京、王黼當時用事專權,人們不敢指責,只有陳東無所隱諱忌諱。他參加宴會集會,在座的客人害怕連累自己,都避開他。後來以貢士進入太學。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二十七日上書請誅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邦彥等「六賊」,以謝天下。

陳東上書請誅「六賊」,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最終獲得了完全的成功,宋徽宗時期把持朝政的「六賊」全部被貶謫,在半年左右的時間裡又相繼被賜死、病死或者仇殺。

儲嗣宗:

儲嗣宗,唐朝詩人,儲光羲曾孫。潤州延陵(今丹陽)人,《儲氏總譜》(世德堂光緒廿二)載:「公柔,諱調宗」。 《儲氏宗譜》(世德堂1989)載:「公柔,諱嗣宗」,《元和姓纂》記為「嗣宗」。

到過北方邊塞,有《隨邊使過五原》詩,與顧非熊、顧陶友善。崇仰王維,受王維、儲光羲影響,善寫山林幽景,多發塵外之思,缺乏社會內容。元辛文房謂其為詩「苦思夢索,所謂逐句留心,每字著意,悠然皆塵外之想」,並稱頌其「片水明在野,萬華深見人」,「蟬鳴月中樹,風落客前花」等警句為「皆區區所當避舍者也」。但藝術成就遠不及王、儲。《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十首,編為一卷。《全唐詩外編》補詩一首。《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有詩集一卷。

陶翰:

陶翰,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官宦之家出身,開元十八年登進士及第,連登博學宏詞、拔萃二科,授華陰丞。天寶年間,思陟大理評事、太常博士,官終禮部員外郎。所作詩文,以五言為主,寫有一些邊塞詩,多古意蒼勁的悲壯風格,與當時詩人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人詩風相近,為當時所稱。如《出蕭關懷古》,再如《古塞下曲》等。有詩文全集共17首。

張潮:

張潮(一作張朝),唐代詩人。曲阿(今江蘇丹陽縣)人,主要活動於唐肅宗李亨、 代宗李豫時代。他的詩在《全唐詩》中僅存五首(其中《長幹行》一首,亦作李白或李益詩)。張潮的詩,除了一首《採蓮詞》是寫採蓮女的生活,其餘都是抒寫商婦的思想感情。從這些詩的內容和形式來看,都不難發現深受南方民歌的影響。不僅《採蓮詞》、《江南行》,明顯地受民歌影響,其餘三首也全採用白描手法和歌行體。主要寫商人婦的思想感情,說明他對當時的城市生活比較熟悉。

林肇燦:

林肇燦,字月波,號步青,丹陽後松卜村人。自小愛唱京戲、崑曲。清同治末年,在上海一珠寶商店當店員,後從師學藝。

才思敏捷,口齒伶俐,善說多種方言,擅長灘簧「後灘」,工丑角。又在後灘基礎上首創「改良新曲」,以多種形式表現現實生活,揭露社會積弊,並注意吸收當時流行的新腔新調,以豐富「後灘」,使灘簧躍為當時上海較紅的「曲藝」之一。隨著林的成名,他演出的《賣橄欖》、《蕩湖船》、《馬浪蕩》等劇目在上海家喻戶曉。

法融:

法融,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俗姓韋,潤州延陵(江蘇丹陽縣延陵鎮)人。十九歲即盡通經史,因閱《般若經》,遂皈信佛法。後入茅山,依炅法師出家,二十年中專精匪懈,入大妙門。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法融於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別立禪室,潛修禪觀,淨侶四至,百有餘人。禪宗四祖道信大師聞之,往付頓教法門。以牛頭山為中心之法系遂稱為牛頭宗,自法融至慧忠,稱為牛頭六祖,盛極一時,入宋以後漸衰。貞觀二十一年,法融在幽棲寺開講《法華》。高宗永徽三年,應請至建業講《大品般若》,後又講《大集經》。顯慶元年,應請住建初寺,次年正月二十三日示寂,壽六十四,臘四十一。

你還知道哪些丹陽歷史名人呢?

相關焦點

  • 龍港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
    這裡不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陳堯英:陳堯英,字秀伯,溫州學者葉適稱之為「平陽豪士」。出生於陳營裡(在今江山辦事處),從小便有安邦濟世大志,對尸位素餐的名公巨卿一向鄙視。高宗紹興六年(1136),獨自奔赴行在(臨安)上書,陳述了十二道治國之策。
  • 許姓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許姓始祖!
    許姓不僅歷史悠久,也誕生出了很多歷史名人!許平君:許平君,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漢宣帝劉詢的元配皇后,漢元帝劉奭的母親。元鳳六年(前75年),與漢宣帝成婚。元平元年(前74年),生子劉奭。同年,漢宣帝繼位,封許平君為婕妤。
  • 壽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竟陵八友」之一!
    歷史上也寫作鉅定湖、距澱湖,原稱青丘濼,又稱作清水泊。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清水泊戰役就是發生在此地。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馬保三:馬保三,山東省壽光市牛頭鎮人,曾化名張炳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共壽光縣委根據上級指示,組建人民抗日武裝。遂即發動了聲震渤海平原的牛頭鎮起義,樹起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魯東遊擊隊第八支隊」的大旗。
  • 汝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的創始人!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劉希夷:劉希夷 ,唐朝詩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漢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
  • 黃岡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藥聖」之稱!
    黃岡,湖北省地級市,地處湖北省東部,這裡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這裡的五祖寺,原名東山寺,後世改稱五祖寺,位於湖北省黃梅縣五祖鎮東山之上,地處大別山主脈東端南沿,與九江隔江而望。建於唐永徽五年(654年),是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大師的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得法受衣缽之聖地,被御賜為「天下祖庭」。
  • 廈門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終生未婚的「萬嬰之母」!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蘇頌:蘇頌,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後徙居潤州丹陽。北宋中期宰相,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集賢殿修撰蘇紳之子。作為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製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錶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作品傳世。
  • 德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特級英雄」、民族英雄!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高節:高節,字公秉,號竹亭,別好大鶴,四川羅江縣人 。明嘉靖十一年(1532)林大欽榜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高節與其兄高簡、弟高第俱以文章馳名,人稱「三高」。嘉靖二十三年(1544),高節出任會試同考官。被捲入科場作弊案,發配充軍。
  • 洪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現代戲劇批評之父!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一些歷史名人!王繼賢:王繼賢,字翰城,洪江黔城長坡村人。幼聰慧,12歲應童子試,曾兩度入長沙嶽麓書院受業,由稟貢生赴京都入國子監。受工部侍郎何凌漢的器重,延至其家授業子孫。不久以便補導援列入任中書科中書,前後達16年。
  • 江陰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清代三大詞人之一!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劉半農:劉半農,江蘇江陰人,原名壽彭,後名復,初字半儂,後改半農,晚號曲庵,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曾參加辛亥革命,民國元年後在上海以向鴛鴦蝴蝶派報刊投稿為生。
  • 無錫歷史名人,個個家喻戶曉,最後一位竟是華太師的原型
    有88米高的靈山大佛,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二泉,江南第一山的惠山,久經滄桑的龍光塔,人來人往的錫惠公園,太湖隹絕處的黿頭渚,四季飄香的梅園,珍奇細巧的蠡園……這裡不僅環境優美,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要離:要離,春秋時期吳國人,生活在吳王闔閭時期。
  • 重慶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愛國民族女英雄!
    這裡不僅吸引了眾多文藝界的名流,這裡也誕生了很多名人!盧作孚:盧作孚,原名盧魁先,別名盧思,重慶市合川人,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民生公司創始人、中國航運業先驅,被譽為「中國船王」、「北碚之父」。
  • 漢中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四大妖姬之一!
    這裡的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嶺的山間大道,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幹道路,在中國歷史上開鑿早、規模大、沿用時間長。棧道始於戰國範睢相秦時,前314(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秦派張儀、司馬錯伐蜀,大軍即經此道,原來的谷道此時已開鑿成能通過大部隊和輜重的棧道了,此後,褒斜棧道一直是南北兵爭軍行和經濟、文化交流必行之道。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 佛教:禪宗五祖道信別傳法融,開創牛頭宗
    禪宗四祖道信傳道弘忍,是為五祖,但禪宗又有道信別傳法融,另開牛頭宗之說。《傳燈錄》一書中說:四祖道信到牛頭山時,看見法融住處很荒僻,野獸很多,「繞庵唯見虎狼之類」,於是故意假裝很恐懼的樣子。法融見了便說:「你還有這個在?」
  • 張家界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張家界史上唯一的狀元!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張兌:張兌,原名張文悅,張家界市慈利縣五雷山麓張家塌人。元朝至正元年(1341)進士,著有《溪堂集》等書。他能文、能武、能醫,先後在山東德州、江蘇丹徒、湖南茶陵等地作過官,後因不滿朝政腐敗,隱居道教名山五雷山,做了第二代道長,留下不少奇聞軼事。
  • 營口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清朝唯一的漢族公主!
    這裡的望兒山位於營口市熊嶽鎮東兩公裡處,建於明末清初,遠看如一位母親佇立山頭日夜守望大海,盼望遠方的兒子歸來,其修建的慈母館是我國唯一的母親紀念館。這裡的白沙灣位於營口市南部仙人島新區的白沙灣海濱公園境內,以海域風光為主,被譽為「遼東第一灘」,並且盛產白沙灣仙桃,故又被譽為「東北第一桃鄉」。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上饒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可愛的中國》的作者!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柴中行:柴中行,字與之,人稱「南溪先生」,南宋著名文學家,餘幹(今江西萬年縣南溪鄉營裡村)人。文公之子,後周世宗第十三代裔孫。 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第進士,授撫州軍事推官、江州教授,累遷西京轉運使、湖南提刑、崇政殿說書、知贛州。
  • 枝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三國時期「蜀漢四相」之一!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董和: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縣(今湖北枝江)人,東漢末期蜀漢官員。東漢末年,董和率家族西遷。在劉璋手下相繼擔任牛鞞、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任內以身作則,改善了崇尚奢華的風氣。
  • 馬姓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南楚開國皇帝!
    馬姓不僅歷史悠久,還出現了很多歷史名人!馬援:馬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 資興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資興史上第一位進士!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曾中生:曾中生,原名曾鍾聖,湖南省資興市人,軍事家。1926年6月,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前敵總指揮部組織科科長。他是共和國36位軍事家中開始軍事生涯較早的一位,也是軍事論著最豐富的一位。撰寫《與川軍作戰要點》、《遊擊戰爭要訣》、《與「剿赤軍」作戰要訣》等多篇軍事著作,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
  • 茂名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茂名名字的由來!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高力士: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唐代著名宦官,冼夫人第六代孫。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她歷經梁、陳、隋三朝,順應歷史潮流,致力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功勳卓著,先後被七朝君王敕封,被尊稱為嶺南「聖母」。《隋書》、《北史》、《資治通鑑》均為她立傳。陳鑑:陳鑑,字子明,明末清初化州樂嶺村人,其祖父乃有「藩臬清風」之美譽的名宦陳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