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愛玲《傾城之戀》啟示:女人當學白流蘇

2021-01-12 暖暖風荷

白流蘇,白公館裡一個離異又遭家人嫌棄的女子。就是這樣一個女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段傾城之戀,找到了那份屬於自己的幸福。我們不得不感慨流蘇的運氣,但這運氣卻是來之不易。我常想女人當學白流蘇,學的好了,也許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當學不懼世人眼光

二十年代的上海被成為東方的巴黎,即使是東方的巴黎,但是夜幕下隱藏的依舊是舊日中國的氣息,離婚在那個年代依然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兒。流蘇不僅離了婚,而且還在娘家生活了七八年,即便是拿些首飾出來家用,還是被哥嫂嫌棄。嫁出去的女兒終究還是個外人,流蘇似乎明白了這些,她毅然決然的接受了範柳原邀約香港的邀請,去赴那場不知結局的舞會。不成功則成仁,流蘇已經一無所有,也不怕再輸個精光。

當學拒絕命運的安排

離過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婦,讓人家笑掉了牙齒。流蘇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哥哥的提議。回去做他的寡婦似乎可以守著一份家財過活,但這也只不過是從一個籠子跳進另一個籠子過活罷了。流蘇看透了這一點,她不想按著世人的安排活著,更不想按著花光她錢財想著急於將她掃地出門哥嫂的安排活著。流蘇的命運,只有流蘇可以掌握。

當學敢於爭取

本是給白寶絡相親,到頭來卻成了白流蘇一個人的獨舞,範柳原就這樣被她捕獲了。這本該沒有白流蘇什麼事兒,流蘇似乎為了發洩自己內心多年的不快,舞池成了流蘇發洩的對象,無心插柳柳成蔭,就這樣範柳原深深的被她吸引了。即使沒有流蘇,範柳原也絕對看不上白寶絡這個中國傳統的大家閨秀。之後範柳原邀請流蘇一同去香港,為了自己的幸福,她決定賭一把,去爭取自己未來的幸福,儘管走向幸福的路漫漫長遠,但依然可以爭取。

當學拒絕自貶身價

流蘇雖然離了婚,但在她自己心裡她依然是那個豆蔻年華的好女子。你是個富家子弟又如何,我還是我,是那束不一樣的煙火。流蘇並沒有像妓女一樣倒貼著央求範柳原去娶她,即使範柳原說什麼做不了主,說什麼我們人是那麼的渺小,說什麼我犯不著娶一個不愛我的人管束我,這些都沒用,白流蘇依然是那朵開在春風裡最美的花。流蘇要的是明媒正娶,不是隨風飄搖的依附。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願大家都能夠像白流蘇一樣找到自己的幸福。

相關焦點

  • 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刻畫了三種人間悲劇,並通過獨有的視角和反差烘託等,將其中的悲劇色彩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對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的悲劇色彩進行簡析,並對其中悲劇色彩的產生原因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悲劇色彩;小說解讀 - 1 - 目錄引言​- 3 -1、緒論​- 3 -1.1 《傾城之戀》悲劇色彩的研究價值​- 3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4 -2、《傾城之戀》中對人間悲劇刻畫​- 5 -
  •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名裡也是命裡!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名裡也是命裡!看了無數遍的《傾城之戀》,不由得在心裡嘆服張愛玲的輕靈睿智,單一個名字,幾乎就能表達出人物的一生。白——流蘇、範——柳原、小編印象中除了紅樓夢裡的人名以外,大概白流蘇這個名字是我見過的最極致的表現。
  • 張愛玲與她的《傾城之戀》
    張愛玲(1920.9.30—1995.9),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
  • 文學欣賞: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亂世中的凡夫俗子,既無意於推動歷史,也不幻想融入大眾以求集體性永生,要的只是個人生命、此生此在的實存。所謂「浮生若夢」所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無非是這種亂世人沒法兒擺脫的無常感。由於這種以個人生命價值為本位、對個體生命時間流逝的急迫關注,《傾城之戀》包括了流離失所、危城劫難、亂世求存這些特殊感受,它兼容了一代代亂世中背井離鄉漂泊到海外的中國人的蒼涼記憶。
  • 從《傾城之戀》之中,看張愛玲的愛情觀
    因此對張愛玲的研究從未停歇,可以這麼說,張愛玲是時代的一個符號,她詮釋了那個時代所具有的特徵,而這特徵又深入到社會底層,達到了她所追求的「蒼涼中的更多的回味」。《傾城之戀》作為張愛玲小說創作中的代表性作品,在張愛玲小說思想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決定性作用。
  • 《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張愛玲筆下的美滿結局?
    關於張愛玲,我簡單的說兩句,奇女子一位,有不同尋常的才情和風骨,早年家境優渥,是真正的上海富家,自小就見過了花園,使喚過了傭人,她筆下的香港或是上海等等地方的奢華景致,包括《傾城之戀》與她自身經歷過的有很大相關。
  • 從白流蘇的命運看女性地位與女性解放之路 ——讀張愛玲《傾城之戀》
    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中,女性的地位普遍很大的低於男性,少數女性想要衝破男性主體地位思想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白流蘇也妥協了,這也是她在當時社會下唯一能做的。 一、在婚姻中尋求依靠白流蘇離婚後,回到自己家居住,即使在她自己的家中也受到了親人的冷眼,被嫌棄和嘲弄,即使是母親也無能為力,只是加以安慰。
  • 《傾城之戀》:從張愛玲的生活經歷,解析張愛玲感情觀
    而張愛玲真正被人熟知是1938年在上海《紫羅蘭》雜誌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後又較陸續發表了《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而《傾城之戀》被很多人肯定並喜歡。從表面上看《傾城之戀》講述是的一個離婚女人白流蘇在娘家受到的冷眼與鄙視,後又與範柳原陰差陽錯的愛情。
  •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原本收錄在她的小說集
  • 從《傾城之戀》普通人的傳奇中,解析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和藝術目的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愛情故事中唯一以圓滿收尾的作品,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小說主要寫了離婚後的白流蘇住在娘家,受盡哥嫂,家人的嫌棄和白眼,不得已,想通過嫁人來尋求出路;而富家公子範柳原愛她卻無意婚姻,在淪陷的香港中,患難與共的兩個人,終結秦晉之好。
  • 毀了一座城,成就一雙人——讀張愛玲《傾城之戀》有感
    我卻說:「打死都不要生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太沒安全感,人似浮萍四處漂,做為弱者的女人更會雨打風吹嗟嘆嗟嘆。 張愛玲現世中有許多人自詡為小資,瘋狂營造小資的交際圈和生活方式,像朝聖上帝般崇拜張愛玲,奉之為「小資聖母」。
  •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書分享
    《傾城之戀》的情節很簡單,講述一個離異後寄居娘家的白流蘇遇上了一個熱愛風花雪月的花花公子範柳原,白流蘇急於找一個歸宿,然而,範柳原卻因童年的悲劇,對家庭失去了責任心。在兩人步步為營,玩心理戰術的一番愛情角逐後,故事最終以大團圓結局的收場。當第一次讀完的時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戰火中成就一段傾城之戀。經過細讀與深思後,覺得雖然結局是圓滿的,但是心中總是有些難以釋懷的地方。
  • 張愛玲《傾城之戀》:當婚姻與愛情無關
    也許你沒看過張愛玲的書,但一定聽過陳奕迅的《紅玫瑰》《白玫瑰》這兩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林夕就是根據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寫的詞。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
  • 所謂男女愛情,就是一場博弈——張愛玲《傾城之戀》
    在張愛玲的筆下,沒有傻白甜的風花雪月、甜膩戀情,有的只是愛情中的防備、博弈、算計。她往往毫不留情地諷刺男人女人們的裝腔作勢、各自盤算。正因為張愛玲文風的刻薄和現實,因此她小說中圓滿結尾的愛情並不多。據說張愛玲本人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最喜愛自己寫的哪部小說,她淡淡一笑說「我的小說結局大多不完滿,《傾城之戀》算是擁有完滿結局的一部,要說喜愛應該是它了。」
  • 《傾城之戀》:白流蘇—張愛玲的「自我投射」
    2009年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電視劇《傾城之戀》,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上海,家族走向衰亡後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蘇(陳數飾演)嫁給了唐家少爺唐一元(王學兵飾演),但是由於結婚之前並不了解唐家少爺的性子,所以結婚以後,整天花天酒地、沾花惹草的唐一元徹底傷透白流蘇的心。
  • 《傾城之戀》與《色戒》:沒有悲壯,只有蒼涼
    我不禁想,若是像《傾城之戀》這樣的張愛玲小說,還需配上古典二胡曲子《二泉映月》,因為小說裡有太多的蒼涼以及蒼涼的啟示;而《色戒》,則需配上古典琵琶曲子《十面埋伏》,因為那裡面有太濃的愛恨情仇與殺氣。來自直覺的東西常常是靠不住的,雖然藝術有相通之處,但音樂就是音樂,小說就是小說。
  • 張愛玲《傾城之戀》:如果婚姻與愛情無關
    也許你沒看過張愛玲的書,但一定聽過陳奕迅的《紅玫瑰》《白玫瑰》這兩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林夕就是根據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寫的詞。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在作家身份之前,張愛玲更是一個女人張愛玲是一個很時髦愛美的女人,她就把自己的第一筆稿費買了一支口紅。如果在現在她活在現在,一定是一個每天發發自拍,寫寫字的文藝女青年。
  • 是成功的逆襲,卻不是浪漫的愛情,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我覺得張愛玲算是作家中最早的標題黨之一。早年提到張愛玲,都說她是言情作家。初次看到《傾城之戀》這題目,滿心以為是講一個傾國傾城美女的浪漫戀愛故事,於是被吸引了去讀,才發現跟想像完全不一樣。遺老家的六小姐白流蘇,因為不堪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而離婚,這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舊中國,要算是膽大妄為了。
  • 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再次討論「愛」的含義
    張愛玲的小說總是透著悲觀和蒼涼,映刻著其對人性的深度刻畫。《傾城之戀》是一部以愛情為題材的短篇小說,男女主人公的戀愛過程一直以來都是讀者關注的焦點。可以說,在「傾城」之前,二人並沒有真正誠摯的愛,只是基於依賴的戀。(一)性格、家世、經歷成就的愛白流蘇,作為一個傳統女人,丈夫的負心讓其忍無可忍,選擇離婚跑回娘家。她沒有像大多數傳統女人那樣選擇隱忍度日,說明在她是個剛強有骨氣的女人。範柳原作為私生子,接受過海外教育,也受過海外文化的薰陶,思想較為開放自由,故不會在乎白流蘇是殘花敗柳之軀。
  • 傾城不傾城 | 紙上電影張愛玲—— 《傾城之戀》的誤讀和再讀
    《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1944年12月,張愛玲曾親自將這部作品改編成舞臺劇於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