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 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他一生的詩作數於千計,但與茶有關的詩作只有一首, 即為《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
茶場
唐時,當陽玉泉寺有一高僧中孚(俗名李英),他通曉佛理,善於詞翰,喜愛飲茶,對制茶也頗有研究。每年清明節前後,他會吩咐小沙彌到玉泉寺前的乳窟洞周邊採摘茶樹鮮葉,通過曝曬殺青,然後手工製成形狀如手的茶葉,取名為仙人掌茶,這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制茶工藝。
天寶三年(744年)春天,中孚又製得一批上等好茶,也詠得詩篇佳作,於是他帶上香茶,雲遊四海,廣結佛緣。一日,中孚來到金陵(今南京)棲霞寺,與李白不期而遇。李白正是中孚的族叔。族侄與族叔在金陵相見,別有一番驚喜。出家人雖然塵緣已斷,但人情還在,況且李白是大名鼎鼎的詩人,中孚正有詩作求教。中孚一時無以為贈,就將自己親手製作的仙人掌茶奉與李白,權當見面之禮,也只道是禪茶一味。中孚又和族叔聊起了仙人掌茶的生長環境和製作方法。這一年,李白在長安(今西安)遭宦官和外戚讒言詆毀,把他從翰林供奉位上拉下馬來,被玄宗皇帝「賜金還山」,「體面」的逐出了皇城長安。這意味著他遠大前程的破滅,曾經「大濟蒼生」的躊躇滿志,曾經「長揖蒙垂國士恩,壯士剖心酬知己」的激情滿懷,都隨著一道「賜金還山」的聖旨化為烏有。
為傳承技術,當陽建起了專門生產仙人掌茶葉的企業
他不得不再次踏上了雲遊四方的旅程。見著侄子,品著香茶,聽著中孚的介紹,李白神清氣爽,離開長安時的煩悶心情一掃而光,頓時詩興勃發,揮毫寫下這篇絕妙傳神的詠茶詩並序:
餘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後,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採而飲之,年八十餘歲,顏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餘遊金陵,見宗僧中孚,示餘茶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 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餘答之,遂有此作。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文,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生產車間
李白在詩和序中對玉泉仙人掌茶的生長環境、製作方法、外形內質作了詳細而形象的描繪。用誇張浪漫的筆觸稱讚仙人掌茶的神奇。借茶抒豪,飲仙人掌茶,能使人心靈受到滌蕩,身心可以無拘無束逍遙到天界。實現他那「神遊八極之肖」的理想。這是一種何等曠達,何等恬淡的境界呵,真不愧為「謫仙人」。
玉泉仙人掌茶
當代茶史專家朱自振先生在《古代茶葉詩詞選注》之《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篇中說「本詩不僅具體說明了玉泉仙人掌茶的情況,更可貴的是以確鑿的文字,證明了我國唐代以前就存有曬青的事實」。「本詩『曝成仙人掌』之句,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曬青史料」。
李白飲仙人掌茶有感而發,寫下了他一生中唯一的詠茶詩作,成為中國茶葉史上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