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歷時30年翻譯中文聖經,司徒雷登曾為之作序

2021-01-09 騰訊網

愛 筵

信仰 | 職場 | 生活

一個人,30個春秋寒暑,

只為那一聲呼召。

今年7月8日,廈門鼓浪嶼的申遺成功,讓發生在這美麗小島上的許多歷史故事和人物再次被世人所了解,所記念。在林語堂,林巧稚,舒婷等名人的光環下,呂振中牧師並不耀眼。但他一人歷時30個寒暑春秋,獨力翻譯了中文聖經。

專注一件事,把它做好

在Unix系統下開發軟體有個著名的原則,叫:

Do one thing and do it well. 專注一件事,把它做好。

可以說,呂振中牧師的一生,特別是後半生是這個原則的完美彰顯。他專注翻譯聖經一件事,把它做好了;因此,祝福了全世界的華人基督徒,也成了眾人的榜樣。

他所翻譯的中文聖經,也就是呂振中譯本聖經,被譽為是最接近原文的中文譯本。該譯本從原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直接翻譯成中文,堅持原文結構逐字直譯,因此語言不那麼流暢易懂,被當做平日閱讀的不多;卻對於深入研習聖經涵義有很大幫助,是信徒研讀聖經的必備參考資料。為了表彰呂振中的貢獻,香港大學於1973年授予他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要知道,翻譯聖經可是世界上難度和挑戰最大的工作,或許沒有之一。因為基督徒相信聖經是神所啟示的話語,裡面藏著關乎永恒生命和救恩的真理,她在所有信徒的心中具有神聖的地位;任何一個翻譯的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都是恐懼戰兢,如履薄冰的。耶穌的教會也是傾盡全力,把最好的獻上,渴望能把神的話準確、清楚的帶給人,好讓人可以聽的真切。目前印刷聖經的紙張是專用的聖經紙,紙輕、薄軟,很有韌勁,不容易損壞,經得起多次的翻閱。翻譯聖經的人也都是傑出的語言學家,特別是希伯來、希臘語專家或者聖經學者。

因著翻譯聖經的挑戰和難度,一般來說,翻譯聖經都是由一個團隊來進行的。這100年來,最流行的中文聖經是和合本聖經,是由16個西方宣教士一起,歷時29年才完成[1];後來的和合本修訂本由30多位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的華人聖經學者耗時27年修訂而成[2]。

根據全球最大的聖經翻譯機構——美國威克利夫聖經公會現任CEO,Bob Creson的敘述,在沒有使用電腦幫忙翻譯聖經的年代,一個團隊(具體人數未知)一般要花掉20–35年來把新約翻譯成一種語言[3]。現在聖經翻譯協會使用最先進的軟體系統來輔助聖經翻譯,不僅能保證從原文翻譯的準確性,還能即時的獲取所需要的當地的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的相關信息,好使聖經的意義能準確的傳達,這樣能減少一半的時間,但也需要7–15年。加上舊約的翻譯,整本聖經的翻譯,就是在高質量的使用IT信息科技的今天至少也需要20–30年。現在的聖經中文標準本(CSB)就是結合最先進軟體技術的方法翻譯出來的;筆者從負責的Global Bible Initiative這個機構了解到,他們的新約團隊有10個人,花了10年(1998-2008)才把新約翻譯出來;而完成整本聖經的翻譯要24年。

有了這些背景,你就會了解,在沒有電腦、信息科技的幫助下,呂振中牧師能以一人之力,耗費30年完成新舊約的準確翻譯,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壯舉!

在鼓浪嶼聽到上帝的呼召:翻譯聖經

經朋友介紹,我有幸採訪了呂振中牧師的孫子呂子峰牧師,透過他更多的了解了呂振中牧師的生平故事和他蒙召翻譯聖經的前前後後。相信老一輩的生命和見證會繼續激勵我們!

呂振中牧師,於1898年4月生於福建南安縣(現已經是一個縣級市)一個基督徒家庭,祖父就已經是基督徒,父親都是當地的傳道人。他的父母早逝,被當時的西方宣教士收養,在當時的教會學校培元中學讀書,因成績優異,被保送到香港大學讀書。1922年畢業後,進入北平燕京大學(現北京大學)宗教學院讀神學。後來回到故鄉閩南聖道專門學校(後來改名為:閩南神學院)任教,並擔任副校長職務。當時的閩南神學院就設在鼓浪嶼,這就是鼓浪嶼與中文聖經翻譯的淵源。

關於呂振中牧師決定翻譯聖經的過程,他在1946年出版的《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寫道∶「1939年8月4日,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唯認為上主指令耳。時譯者隨閩南神學院遷居漳平之永福;廈鼓海口已被封鎖;交通阻梗,盤費無養,困難重重,絕無北上希望。乃示像夢境,相繼而來;時譯者心中毫無成見或狂想。全能上帝即用各種方法,開闢道路。繼則步步引領,隨事供給,使譯者得於翌年2月24日,蹈入淪陷區之母校校園,實行工作。」

在他的兒子呂榮安寫的回憶錄,《呂譯舊新約聖經》的翻譯過程[4]提到:「(1939年)在父親(呂振中)視察永福閩南神學院新地址樓上房間。當晚父親親眼看到房間牆上、天花板,整個房間充滿發光的『經』字。經過那晚所看異象,使父親深信這是上主的旨意,要他從事譯經的工作。」

這段記載的背景是,因為日本侵華戰爭的關係,當時在鼓浪嶼島上的閩南神學院需要遷到內陸一些的地方,呂振中牧師正是為此到漳平地區的永福鎮考察,而就在那當口,他見到了上述所描述的屬天的異象,從此確定了上帝對他的旨意。

不過,子峰牧師告訴我,其實這個異象只是上帝引導呂振中牧師翻譯聖經過程中,所賜下的諸多異象、感動的一個,雖然是蓋棺確定的那一個。在此之前,如呂振中牧師自己記載:「1939年8月4日,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唯認為上主指令耳。」我們有理由相信,呂振中牧師是在鼓浪嶼的時候開始得到從上帝而來的感動,要翻譯聖經。

鬥室30載:一如既往,初衷不改

1939年,呂振中牧師確定了神呼召他翻譯聖經之後,就全家到了北平開始翻譯聖經新約。於1946年完成新約初稿,由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出版,以供新約學者評判好做未來的修訂。當時的校長司徒雷登為其寫序,特別肯定呂譯新約的成就:「聖經所涵真理,原無盡藏……聖經每一新譯,均可視為一種注釋」[5]。每一個聖經譯本都包含了譯者對聖經的解釋,呂振中牧師所做的不僅是在做一一對應的原文翻譯,而是在忠心的闡釋聖經——神的話。

後來為了能夠更好的翻譯聖經,呂振中牧師又到美國英國的神學院進修深造,最後在香港定居。幾經輾轉,世事變遷,歷時30年(1940–70),他最終在1970年底由香港聖經公會代印出版了呂譯《新舊約全書》。他的兒子這樣總結呂振中牧師的譯經事奉:」30年來,父親在鬥室中工作和生活,』無間冬夏,坐於斯,行於斯,食於斯,臥於斯』,以他對上主堅定的信心和虔誠的信仰,專心工作。」[6]這是順服上帝旨意的僕人的服事心志和生命樣式,是我們這一代的年輕基督徒的楷模。

呂振中對鼓浪嶼及閩南的情懷

呂振中牧師對故鄉閩南有一種很深的情誼。子峰牧師告訴我,他爺爺在解放前到了香港,後來就一直住在香港,相信這也是神的保守和憐憫,好讓他繼續翻譯聖經。他後來從大陸去了香港,有5、6年的時間跟爺爺一起生活。當時他們就去香港九龍的閩南三一堂聚會;爺爺也經常在家用鋼琴彈奏讚美詩 –《閩南聖詩》裡的讚美詩。他彈的時候,完全不用看譜;歌譜全部都烙印在他腦海裡了。當我問子峰牧師,爺爺晚年有沒有回過鼓浪嶼?他說:沒有。沒有機會啊。1978年,才改革開放,環境上不允許;而且那時候,爺爺也已經80歲了,身體也不允許。我相信,如果有條件,呂振中牧師是一定會回到他所成長、所服事、所鍾愛的閩南故鄉和鼓浪嶼看看的。

但是,這種對故鄉愛的情誼不是一種連接於世上鄉思鄉愁的文化情結,而是深深連接於對永生上帝救贖大愛的感恩情懷。子峰牧師分享說,他爺爺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到香港大學讀書,那時候是1922年。想想看,將近100年前香港大學的畢業生如果留在香港,將會前途似錦。但他畢業後,卻選擇回到大陸,去燕京大學讀神學。而讀完神學之後,按著他的學識和資歷,加上他跟當時的校長司徒雷登的私交,在燕京大學謀個職位應該不在話下。但他說:「閩南哺育了我,那是我屬靈生命的搖籃;我理當回到那裡去服事那裡的人,報答神的恩典。」於是,呂振中牧師從香港到北平,從北平到閩南,一路往下走,在鼓浪嶼的閩南神學院任教。

結語

或許正是這種在神浩大的恩典中看見自己的位置,隱藏自己,走到卑微之地,才使得他的後來能夠甘心在一個狹小的「鬥室」中工作30年,不問世事,一心只做一件事,卻全力以赴,充滿激情的把它做好。他做到了!因為神,狹小的鬥室,成了他最寬廣的舞臺:他所翻譯的聖經被千萬中國基督徒所翻閱,帶給他們神的話語裡所隱藏的亮光和靈感,祝福了他們的生命。因為神,他在裡面的「鬥室」服事了外面一整個世界。

在世人眼中,他的人生沒有獲得本能得到的功名、財富和享受;但他已經得到了那上好的福分,是沒有任何其它東西可以比擬的!願你和我也都得到了,因此也能在上帝量給我們的「鬥室」中寬廣!

那美好的杖我已經打過了;

當跑的路已經跑盡了。

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提摩太後書4:7

作者簡介:

耶書侖,原名林偉清;曾經是北京一小教會牧師,加爾文神學院道學碩士畢業;現在就讀加爾文神學院神學碩士,新約方向。同時也是丈夫和3個孩子的父親。個人異象是國內神學教育和植堂牧養。

請留言

發表您的真知灼見

相關焦點

  • 57年前的今天,一輩子愛中國的美國人司徒雷登去世,死也要葬回中國
    他的童年在美麗的西湖度過,會講一口純正的杭州話。11歲時,司徒雷登回到美國讀書,被同學譏笑為不會說英語的怪物。他很快適應了新環境,後來進入神學院學習。26歲時,司徒雷登成為一名牧師。1904年(28歲),司徒雷登攜帶新婚妻子來到中國杭州,也成了一名傳教士。
  • 他從未來到中國,卻榮登來華傳教士第一名,只因他翻譯了中文聖經
    隨手君 編  首發於隨手傳福音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第一個將《聖經》全文翻譯成中文並予以出版的人是傳教士馬禮遜,但另一個傳教士馬士曼於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中文版《聖經》,早馬禮遜一年。
  • 張達民博士論中文聖經翻譯百花齊放
    上周六《環球聖經新譯本》奉獻禮之"不變的聖言與銳變的譯本"專題講座上,該譯本主編、聖經學者張達民博士講論中文聖經翻譯百花齊放現況。
  • 東傈僳文《新舊約聖經》於雲南楚雄發行 該版聖經翻譯歷時21年
    該《聖經》由雲南省基督教兩會組織東傈僳文聖經翻譯組翻譯,基督教全國兩會出版,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聯合聖經公會、雲南省民宗委等有關機構的支持。‍‍據東傈僳文聖經翻譯組有關同工介紹,該少數民族《聖經》的翻譯於2013年12月完成,並已經過校對。從1992年至2013年,翻譯組同工們歷時21年,讓此版本聖經得以面世。‍‍
  • 聖經在中國的翻譯
    (上圖為宣教士馬禮遜在翻譯聖經。1814年出版了他單獨翻譯的新約全書,1823年,他和另一位新教傳教士米憐合作下完成舊約全書之後出版中文聖經全譯本,取名《神天聖書》,線裝本,共21冊,史稱「馬禮遜譯本」。
  • NBA新科狀元Zion譯為「錫安」:聖經翻譯對中文的影響
    他的名字,國內媒體的譯法可謂五花八門,比較常見的就有「錫安」「蔡恩」,著名籃球評論員蘇群還寫成了「柴昂」。最終,大部分媒體,將Zion譯成「錫安」。然而,與他同名的美國猶他州Zion National Park,中文一般譯為「宰恩國家公園」。那麼,「錫安」這個人名譯法是怎麼來的,這種現象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 現象與思考 |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修訂本」風波之透視
    為防失聯摘 要這次現代中文譯本聖經風波的發生,不僅僅是一處經文翻譯的爭議問題,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窺視中國當前教會生態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能看到有些問題需要反思。一、現代中文譯本「風波」的直接起因:有關經文翻譯的是是非非這場風波的直接起因是有關羅馬書一處經文(羅8:3)的翻譯。「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的翻譯是這樣的:「摩西的法律因人性的軟弱而不能成就的,上帝卻親自成就了。上帝差遣自己的兒子,使他有了跟我們人相同的罪性,為要宣判人性裡面的罪,把罪除去。」
  • 訪談︱馬敏:傳教士馬士曼與第一本中文《聖經》的誕生
    近代來華的第一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是1807年到達澳門的,而他翻譯的《聖經》是在1820年以後出版的,這裡出現大量1810年前後的中文《聖經》譯書讓我感覺很奇怪。後來去查檔案發現有另一個傳教士,我翻譯成馬士曼——浸禮會傳教士馬士曼,在印度傳教時將英文聖經翻譯成中文。這些版本的史料價值是相當高的,因為我們國內之前認為第一部中文《聖經》是澳門的馬禮遜翻譯的,學術界公認的成果。
  • 和合本聖經100年|不能不知的中文聖經歷史源流
    適逢此時,特別推出深入一窺中文聖經的過往史跡與現況。過去100年來在全球華人教會中,使用和合本聖經做為神話語最權威的表達。實際上這本最受華人基督徒或慕道友愛戴的聖經譯本背後,還有許多各種譯本的源流。  聖經翻譯早在公元三世紀便已開始,但要到公元約七、八世紀才有把聖經譯成中文的文獻-《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即羅馬;景教即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
  • 聖經中文譯本這麼多,我該如何選擇?
    3聖經當代譯本修訂版《聖經當代譯本修訂版》(Chinese Contemporary Bible) 由Biblica(前身為1809年成立的紐約聖經公會)於2011年出品,在翻譯時使用當代語言風格,從聖經原文(希伯來文、亞蘭語和希臘文)直接翻譯而成。當代譯本有如下特點: 直譯和意譯相結合,格式與意思相平衡。
  • 譯史||中國語境中的外來經典——嚴復之《馬可福音》翻譯嘗試
    這四章在1908年3月1日由當時中國最大的出版公司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聖經公會把他的翻譯樣本印刷了400本,同時邀請傳教士和華人教會中70位著名學者對樣本提出批評性意見。有33位學者應邀給予了評價,其中29位是傳教士,4位為華人基督徒。其中一個傳教士的回應代表了杭州傳教士協會30至40位傳教士的意見。這些文獻並不為人所知,現存於劍橋大學的聖經公會檔案中。
  • 西方傳教士 為中國各地方言注音翻譯聖經
    他一生最好的時光都在中國度過。被遺忘的大師,被忽略的業績。他將《聖經》翻譯成溫州方言,將《論語》翻譯成英文,他的譯本是牛津大學最認可的經典翻譯,至今已印了三十多版。他建立了浙南地區最早的西醫院,溫州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一戰期間,他負責英國青年會華工事務,獲民國政府授予的文虎勳章和雙龍寶星勳章。他受聘為牛津大學漢學教授,翻譯《妙法蓮華經》,編纂《中英佛學辭典》。他還是英國庚子賠款退還中國的有力推手。
  • 《聖經》(和合本)的百年曆程
    《聖經》翻譯是基督教傳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基督教本土化和本國化的邏輯起點。基督教《聖經》中譯的工作甚至早於基督教入華。1807年,第一個西方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來華前,拉薩和馬士曼就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印英學院開始了中文譯經工作。到了19世紀末,百餘種《聖經》譯本流行於中國各地基督教會,其中包括20多種中文譯本,70餘種方言譯本,這顯然造成諸多不便。
  • 世界第一份中文日報創辦人司徒源祖籍廣東開平
    美國華僑司徒源於1856年12月創辦的《沙架免度新錄》,是中國新聞界公認的由海外華僑創辦的第一份中文日報,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日報。據考證,司徒源祖籍為廣東開平。司徒源當時在沙架免度唐人街的興泰洗衣館,設址經營《沙架免度新錄》。業務包括接刻印唐字,承接刊登廣告。司徒源是一個通曉文墨、懂得英語的知識分子。
  • 翻譯大家許淵衝:曾被指為提倡亂譯的千古罪人
    為楊振寧新婚寫賀詩  在西南聯大第一堂英文課上,許淵衝就認識了楊振寧。但各自的人生道路讓他們分開了50年。晚年的楊振寧回清華定居,兩人又將這斷了50年的友誼續上了。通信、電話和聚餐成了他們保持晚年友誼的方式。從西南聯大的回憶到科學和藝術的最尖端問題,兩人相談甚歡,楊振寧還親自為他的《追憶逝水年華》英文版作序。
  • 孫中山葬禮的主持人是他,溫州人!
    因禮堂不能多容人眾,故得入內觀禮者僅為二百人。主禮者為劉廷芳,贊禮者為朱友漁。先奏樂行開會禮,次由劉主禮宣訓,次唱歌、次祈禱、次念聖經、次又唱歌,歌畢,劉主禮致詞,略謂:孫先生屢困難,百折不回,是一種最富之信仰性。共和尚未成功,民眾仍須努力,是一種優美之希望心……次孔庸之代表家屬致謝詞。詞畢。禮成。遂由汪兆銘、于右任等,行舉柩出院之禮」。
  • 和合本100周年 | 珍惜上帝給我們的聖經
    百年間,和合本印刷過億,流傳甚廣,為廣大華人基督徒所喜愛。和合本聖經是如何翻譯而成的?我們若知曉其中的艱辛與上帝僕人的奉獻,該怎樣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聖經呢?今天分享的4篇文章,內容包括和合本歷史、特點的簡要介紹,並鼓勵大家以謙卑、渴慕的心,每日領受神的話。
  • 因理解的偏差所造成的問題(以"唯獨聖經"與"信徒皆祭司"教義為例)
    路德將聖經翻譯成德文;慈運理(Ulrich Zwingli  1484—1531)將聖經翻譯成蘇黎世當地語言;威廉·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1494年-1536)將聖經翻譯為英文,並因此獲罪殉道。
  • 「John」翻譯成「瓊」還差不多,為什麼有中文叫「約翰」?
    假設你遇到的John,他比較的憨厚,你要給他翻譯成「阿囧」也無所謂。 但是,「約翰」這個翻譯是怎麼來的呢?這就要從英語的爸爸說起了。英語是從日耳曼語系裡面分離出來的,他的爸爸是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