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筵
信仰 | 職場 | 生活
一個人,30個春秋寒暑,
只為那一聲呼召。
今年7月8日,廈門鼓浪嶼的申遺成功,讓發生在這美麗小島上的許多歷史故事和人物再次被世人所了解,所記念。在林語堂,林巧稚,舒婷等名人的光環下,呂振中牧師並不耀眼。但他一人歷時30個寒暑春秋,獨力翻譯了中文聖經。
專注一件事,把它做好
在Unix系統下開發軟體有個著名的原則,叫:
Do one thing and do it well. 專注一件事,把它做好。
可以說,呂振中牧師的一生,特別是後半生是這個原則的完美彰顯。他專注翻譯聖經一件事,把它做好了;因此,祝福了全世界的華人基督徒,也成了眾人的榜樣。
他所翻譯的中文聖經,也就是呂振中譯本聖經,被譽為是最接近原文的中文譯本。該譯本從原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直接翻譯成中文,堅持原文結構逐字直譯,因此語言不那麼流暢易懂,被當做平日閱讀的不多;卻對於深入研習聖經涵義有很大幫助,是信徒研讀聖經的必備參考資料。為了表彰呂振中的貢獻,香港大學於1973年授予他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要知道,翻譯聖經可是世界上難度和挑戰最大的工作,或許沒有之一。因為基督徒相信聖經是神所啟示的話語,裡面藏著關乎永恒生命和救恩的真理,她在所有信徒的心中具有神聖的地位;任何一個翻譯的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都是恐懼戰兢,如履薄冰的。耶穌的教會也是傾盡全力,把最好的獻上,渴望能把神的話準確、清楚的帶給人,好讓人可以聽的真切。目前印刷聖經的紙張是專用的聖經紙,紙輕、薄軟,很有韌勁,不容易損壞,經得起多次的翻閱。翻譯聖經的人也都是傑出的語言學家,特別是希伯來、希臘語專家或者聖經學者。
因著翻譯聖經的挑戰和難度,一般來說,翻譯聖經都是由一個團隊來進行的。這100年來,最流行的中文聖經是和合本聖經,是由16個西方宣教士一起,歷時29年才完成[1];後來的和合本修訂本由30多位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的華人聖經學者耗時27年修訂而成[2]。
根據全球最大的聖經翻譯機構——美國威克利夫聖經公會現任CEO,Bob Creson的敘述,在沒有使用電腦幫忙翻譯聖經的年代,一個團隊(具體人數未知)一般要花掉20–35年來把新約翻譯成一種語言[3]。現在聖經翻譯協會使用最先進的軟體系統來輔助聖經翻譯,不僅能保證從原文翻譯的準確性,還能即時的獲取所需要的當地的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的相關信息,好使聖經的意義能準確的傳達,這樣能減少一半的時間,但也需要7–15年。加上舊約的翻譯,整本聖經的翻譯,就是在高質量的使用IT信息科技的今天至少也需要20–30年。現在的聖經中文標準本(CSB)就是結合最先進軟體技術的方法翻譯出來的;筆者從負責的Global Bible Initiative這個機構了解到,他們的新約團隊有10個人,花了10年(1998-2008)才把新約翻譯出來;而完成整本聖經的翻譯要24年。
有了這些背景,你就會了解,在沒有電腦、信息科技的幫助下,呂振中牧師能以一人之力,耗費30年完成新舊約的準確翻譯,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壯舉!
在鼓浪嶼聽到上帝的呼召:翻譯聖經
經朋友介紹,我有幸採訪了呂振中牧師的孫子呂子峰牧師,透過他更多的了解了呂振中牧師的生平故事和他蒙召翻譯聖經的前前後後。相信老一輩的生命和見證會繼續激勵我們!
呂振中牧師,於1898年4月生於福建南安縣(現已經是一個縣級市)一個基督徒家庭,祖父就已經是基督徒,父親都是當地的傳道人。他的父母早逝,被當時的西方宣教士收養,在當時的教會學校培元中學讀書,因成績優異,被保送到香港大學讀書。1922年畢業後,進入北平燕京大學(現北京大學)宗教學院讀神學。後來回到故鄉閩南聖道專門學校(後來改名為:閩南神學院)任教,並擔任副校長職務。當時的閩南神學院就設在鼓浪嶼,這就是鼓浪嶼與中文聖經翻譯的淵源。
關於呂振中牧師決定翻譯聖經的過程,他在1946年出版的《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寫道∶「1939年8月4日,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唯認為上主指令耳。時譯者隨閩南神學院遷居漳平之永福;廈鼓海口已被封鎖;交通阻梗,盤費無養,困難重重,絕無北上希望。乃示像夢境,相繼而來;時譯者心中毫無成見或狂想。全能上帝即用各種方法,開闢道路。繼則步步引領,隨事供給,使譯者得於翌年2月24日,蹈入淪陷區之母校校園,實行工作。」
在他的兒子呂榮安寫的回憶錄,《呂譯舊新約聖經》的翻譯過程[4]提到:「(1939年)在父親(呂振中)視察永福閩南神學院新地址樓上房間。當晚父親親眼看到房間牆上、天花板,整個房間充滿發光的『經』字。經過那晚所看異象,使父親深信這是上主的旨意,要他從事譯經的工作。」
這段記載的背景是,因為日本侵華戰爭的關係,當時在鼓浪嶼島上的閩南神學院需要遷到內陸一些的地方,呂振中牧師正是為此到漳平地區的永福鎮考察,而就在那當口,他見到了上述所描述的屬天的異象,從此確定了上帝對他的旨意。
不過,子峰牧師告訴我,其實這個異象只是上帝引導呂振中牧師翻譯聖經過程中,所賜下的諸多異象、感動的一個,雖然是蓋棺確定的那一個。在此之前,如呂振中牧師自己記載:「1939年8月4日,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唯認為上主指令耳。」我們有理由相信,呂振中牧師是在鼓浪嶼的時候開始得到從上帝而來的感動,要翻譯聖經。
鬥室30載:一如既往,初衷不改
1939年,呂振中牧師確定了神呼召他翻譯聖經之後,就全家到了北平開始翻譯聖經新約。於1946年完成新約初稿,由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出版,以供新約學者評判好做未來的修訂。當時的校長司徒雷登為其寫序,特別肯定呂譯新約的成就:「聖經所涵真理,原無盡藏……聖經每一新譯,均可視為一種注釋」[5]。每一個聖經譯本都包含了譯者對聖經的解釋,呂振中牧師所做的不僅是在做一一對應的原文翻譯,而是在忠心的闡釋聖經——神的話。
後來為了能夠更好的翻譯聖經,呂振中牧師又到美國英國的神學院進修深造,最後在香港定居。幾經輾轉,世事變遷,歷時30年(1940–70),他最終在1970年底由香港聖經公會代印出版了呂譯《新舊約全書》。他的兒子這樣總結呂振中牧師的譯經事奉:」30年來,父親在鬥室中工作和生活,』無間冬夏,坐於斯,行於斯,食於斯,臥於斯』,以他對上主堅定的信心和虔誠的信仰,專心工作。」[6]這是順服上帝旨意的僕人的服事心志和生命樣式,是我們這一代的年輕基督徒的楷模。
呂振中對鼓浪嶼及閩南的情懷
呂振中牧師對故鄉閩南有一種很深的情誼。子峰牧師告訴我,他爺爺在解放前到了香港,後來就一直住在香港,相信這也是神的保守和憐憫,好讓他繼續翻譯聖經。他後來從大陸去了香港,有5、6年的時間跟爺爺一起生活。當時他們就去香港九龍的閩南三一堂聚會;爺爺也經常在家用鋼琴彈奏讚美詩 –《閩南聖詩》裡的讚美詩。他彈的時候,完全不用看譜;歌譜全部都烙印在他腦海裡了。當我問子峰牧師,爺爺晚年有沒有回過鼓浪嶼?他說:沒有。沒有機會啊。1978年,才改革開放,環境上不允許;而且那時候,爺爺也已經80歲了,身體也不允許。我相信,如果有條件,呂振中牧師是一定會回到他所成長、所服事、所鍾愛的閩南故鄉和鼓浪嶼看看的。
但是,這種對故鄉愛的情誼不是一種連接於世上鄉思鄉愁的文化情結,而是深深連接於對永生上帝救贖大愛的感恩情懷。子峰牧師分享說,他爺爺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到香港大學讀書,那時候是1922年。想想看,將近100年前香港大學的畢業生如果留在香港,將會前途似錦。但他畢業後,卻選擇回到大陸,去燕京大學讀神學。而讀完神學之後,按著他的學識和資歷,加上他跟當時的校長司徒雷登的私交,在燕京大學謀個職位應該不在話下。但他說:「閩南哺育了我,那是我屬靈生命的搖籃;我理當回到那裡去服事那裡的人,報答神的恩典。」於是,呂振中牧師從香港到北平,從北平到閩南,一路往下走,在鼓浪嶼的閩南神學院任教。
結語
或許正是這種在神浩大的恩典中看見自己的位置,隱藏自己,走到卑微之地,才使得他的後來能夠甘心在一個狹小的「鬥室」中工作30年,不問世事,一心只做一件事,卻全力以赴,充滿激情的把它做好。他做到了!因為神,狹小的鬥室,成了他最寬廣的舞臺:他所翻譯的聖經被千萬中國基督徒所翻閱,帶給他們神的話語裡所隱藏的亮光和靈感,祝福了他們的生命。因為神,他在裡面的「鬥室」服事了外面一整個世界。
在世人眼中,他的人生沒有獲得本能得到的功名、財富和享受;但他已經得到了那上好的福分,是沒有任何其它東西可以比擬的!願你和我也都得到了,因此也能在上帝量給我們的「鬥室」中寬廣!
那美好的杖我已經打過了;
當跑的路已經跑盡了。
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提摩太後書4:7
作者簡介:
耶書侖,原名林偉清;曾經是北京一小教會牧師,加爾文神學院道學碩士畢業;現在就讀加爾文神學院神學碩士,新約方向。同時也是丈夫和3個孩子的父親。個人異象是國內神學教育和植堂牧養。
請留言
發表您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