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的兩種模式
一、目標模式
強調目標的設計,關注內部邏輯結構體系,注重操作性、條理性,重視整個學科邏輯。
泰勒,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被譽為教育史上的「課程評價之父」。1944年泰勒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即「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
1.確定目標: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這是最關鍵的一步)
2.選擇經驗: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3.組織經驗: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與學生已有經驗切合
4.評價結果: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真正得到實現?
泰勒認為,如果要對教育目標做出明智的選擇,必須考慮三方面的因素:
(1)學科專家的建議(也有人稱為學科的邏輯)
(2)學生的研究(學生的心理發展邏輯)
(3)對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社會的要求)。
基本評價:
目標模式提出並發展了一種至今最具權威的、系統化的課程設計理論,為課程設計的探究奠定了基礎。
優點:
①目標模式提供了可用於修改課程計劃的反饋方式;
②目標模式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③目標模式把課程評價關注的焦點轉向整個課程方案。
缺點:
①忽視了實際教學情況;
②降低了師生在教育過程中處理問題的自主性;
③對於無法被觀察和測量的行為目標無法檢驗。
二、過程模式
強調學生體驗課程過程,才是一種價值;強調學生自主活動、學習,可以師生共同完成。
1.代表人物:斯騰豪斯
2.基本觀點:課程開發的過程模式是通過對知識和教育活動的內在價值的確認,鼓勵學生探索具有教育價值的知識領域,進行自由自主的活動。
3.基本評價:
①它強調教育的功能在於發展學生的潛能,使他們自主而有能力地行動;
②它強調過程本身的教育價值,主張教育過程給學生以足夠的活動空間;
③它強調教師和學生的交互作用。
【試題再現】
被稱為「現代課程之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斯塔弗爾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奇
答案:C
中公教師題庫上線啦!點此進入題庫,海量題,隨心刷!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招教備考」,查看教師招聘備考資料
回復「教招面試」,查看說課稿|教案模板範例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