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評價常考的目標模式與目的游離模式,記住了!

2021-01-18 教師之夢


學生學業的評價和課程本身的評價是課程評價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課程評價的基礎。這裡主要介紹兩種課程評價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與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一、 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是美國課程評價專家,也是有著「課程評價之父」美譽的泰勒,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來的。其核心思想在於目標是課程評價的依據和出發點,通過測量目標的達到程度來判斷教學效果。

課程的有效性取決於課程實施時學生行為發生的變化,評價者關注課程是否真正發生了作用。因此,課程開發者的任務就是描述可以測量的行為目標,行為目標可以通過標準參照測試予以測量。該評價原理主要分為七個步驟或階段即

1、 確定教育計劃的目標

2、 根據行為和內容來界定每一個目標

3、 確定使用目標的情境

4、 設計呈現情境的方式

5、 設計獲取記錄的方式

6、 確定評價時使用的計分單位

7、 設計獲取代表性樣本的手段

在這七個步驟當中,確定目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其他所有步驟都是圍繞目標展開的,也就是說該種評價模式強調的是要用明確的、具體的行為方式來陳述目標,並以預先設定好的目標為中心來設計、組織和實施評價,從而確定學生通過課程教學所取得的進步,也就是確定學生達到目標的程度,找出實際結果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差距,並對這些信息進行反饋以作為修訂課程計劃的依據。

該評價模式相對而言,是一種較為客觀有效的評價模式,因為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評價學生成績的好壞,還在於課程開發的改進,並且結構緊湊、操作性強,又容易見效,所以在課程評價領域很長一段時間佔據主導地位。

但其自身的不足在於它只關注預期的目標,並且是在課程實施以後才開始實施評價的,過多注重普遍性,從而忽視了非典型性,僅僅局限於可以測量的目標也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更忽視了課程實踐過程,由此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評。

二、 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該種評價模式是由美國學者斯克裡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不足而提出來的。認為在評價過程中,不僅應該考慮測試的結果,還應該考慮多種因素,認為研究課程運行的整個過程是了解課程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即倡導環境對課程的影響以及課程運行的整個過程。斯克裡文認為與評價目標的實現程度相比,對目標本身進行評價更加重要。課程必須實現其預期目標,而預期目標首先應該是值得實現的目標。

由此他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認為評價者不應該受預期目標的影響,儘管這些目標在編制課程時可能有用,但不適合作為評價的原則。我們說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該種評價模式也不例外,它認為評價除了要關注預期的目標之外,還要關注非預期的結果,而且重點分析產生特定結果的各種條件和方法。也就是說評價不僅僅是考慮課程滿足目標的程度,更應該考慮課程滿足實際需要的程度。

但是如果只是把目標擱置在一邊去尋找各種實際結果,也導致了背離評價的主要目的,而且完全游離目的的評價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該評價客觀性不夠,難以歸納評價結果,從而影響評價結果的可靠性與可信性,難以把評價結果推廣運用到其他環境中去,以及在評價過程中,強調那些意想不到的或非尋常的情況,從而導致評價對象是不突出的。所以該種評價模式不是一個完善的評價模式,因為它沒有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

小編希望大家每日進步一點點,早日拿證。

教師資格交流群:551293500

教師招聘交流群:558064286

幼兒教師交流群:169128759

微信群:請加管理員微信(yskt16、youtaohhhhh)備註加哪個群,我們會進行拉入

文章來源:網友投稿(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教師之夢」)

投稿、合作QQ:595659825(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

相關焦點

  • 課程評價模式
    在教師考試中,課程這個章節的知識是常考的一個知識。尤其課程評價的知識點。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並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關於課程評價的模式有以下幾種觀點:1.目標評價模式。此觀點由「課程評價之父」泰勒提出。
  • 課程評價的兩種模式
    課程是教育學研究中一個核心的內容,而課程的開發、實施及評價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也較為常見,今天就帶領大家來認識一下課程評價的兩種主要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目的游離評價模式。課程評價不僅有利於課程計劃的改進,對教師教學的效果提高同樣意義重大,所以課程評價的重要性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 常見的課程評價模式
    該考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一般以識記型的單選題出現,所以本知識點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做到模式-代表人物-觀點-地位的一一匹配,能夠做到相互反選即可。1.目標評價模式(1)代表人物:泰勒;(2)代表頭銜:課程評價之父(3)代表觀點:以預期目標為中心,只關注預期的目標。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常見的課程評價模式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學公共基礎知識:常見的課程評價模式,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該考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一般以識記型的單選題出現,所以本知識點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做到模式-代表人物-觀點-地位的一一匹配,能夠做到相互反選即可。
  • 課程評價可從各模式取長補短
    縱觀課程評價的發展歷程,筆者以為,這些評價模式可以歸為以下幾種類型。  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這種評價是指以教育目標為關注重點,以判斷教育目標是否實現為目的的價值判斷過程。泰勒的「目標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該模式認為,課程必須有清晰界定的教育目標,這既是計劃學習經驗的基礎,也是進行課程評價的前提。
  • 教育學知識點——課程評價
    教育學知識點——課程評價(一)課程評價的含義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並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二)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1.目標評價模式(1)代表人物:泰勒;(2)基本觀點:(注重預定的計劃和目標,注重邏輯順序)適合新老師①確定課程目標(最為關鍵的一步);②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③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④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 教師招聘考試之課程評價解析
    可以說,學生學業的評價和課程本身的評價是課程評價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課程評價的基礎。這裡主要介紹兩種課程評價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與目的游離評價模式。一、 目標評價模式目標評價模式是美國課程評價專家,也是有著「課程評價之父」美譽的泰勒,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來的。
  • 如何把握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的優點
    如何把握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的優點目標模式:以目標為課程設計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設計的模式。目標模式是20世紀初開始的課程開發科學化運動的產物。因此,目標模式被看做課程發、課程設計的傳統、經典模式,其主代表是被尊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的拉爾夫?泰勒(R.Tyler)所創立的「泰勒模式」。
  • 泰勒目標模式-教招常考知識點
    1.四個階段泰勒認為,課程的編制包括四個階段:首先,確定課程目標;其次,根據目標來選擇課程內容;再次,根據目標來組織課程內容;最後,依據既定目標評價教學結果。泰勒原理的實質是以目標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稱為「目標模式」。
  • 泰勒「課程評價之父」
    (4)如何確定這些教育目標是否達到?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即:1.確定課程目標;2.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3.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4.根據目標評價課程。他認為一個完整的課程編制過程都應包括這四項活動。
  • 2021年寧夏教師招聘教綜之課程評價
    代表人物 步驟/特點 目標評價模式 泰勒「當代課程評價之父」 以目標為中心展開,確定目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目標游離評價模式【單選】泰勒認為:「課程評價是為了找出結果與目標之間的差異,並利用這種反饋信息作為修訂課程計劃的依據。」據此提出的課程評價模式是( )。   A.目標評價模式 B.目標游離評價模式   C.背景、輸入、過程、結果評價模式 D.差距評價模式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課程評價模式。
  • 【智慧】目標模式:課程開發的理性精神蘊含其中
    目標模式是以明確的目標為核心開展課程研製的模式。其代表人物有博比特、泰勒和布盧姆。
  • 課程設計的模式
    課程設計需要考慮學科、學生、社會及科技發展等因素,以下為常見的課程設計模式:一、目標模式根據課程設計者對學習者行為變化的期望而確定的教育目標進行課程設計的思路。典型代表人物:泰勒該模式產生於博比特提出的「活動分析」課程設計方法,由泰勒完善,他把課程設計過程概括為確定教育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評價學習結果這樣四個步驟或階段。其中,塔巴將其充實成診斷需要、形成具體的目標、選擇內容、組織內容、選擇學習經驗(活動)、組織學習經驗(活動)、評價、檢查平衡性和順序性八個階段。
  • 課程設計的兩種模式
    課程設計的兩種模式一、目標模式強調目標的設計,關注內部邏輯結構體系,注重操作性、條理性,重視整個學科邏輯。泰勒,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被譽為教育史上的「課程評價之父」。1944年泰勒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即「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1.確定目標: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這是最關鍵的一步)2.選擇經驗: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3.組織經驗: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 自考教育學臨考背誦要點:第7章
    目的在於將設計的課程標準與實際的課程表現加以比較,找出彼此之間的差距,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作為改進課程的依據,並且決定是繼續課程計劃,還是重複或終止課程計劃。這種模式把評價與系統管理理論結合在一起,由四個成分和五個評價階段組成。
  • 教師考編每日乾貨,新課改重點內容匯總,快快來背!
    教材是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的根本依據是課程標準,教材編寫的主要依據是課程標準。課程設計模式1 目標模式:泰勒。目標、內容、方法、評價。關鍵詞(目標、選擇、組織、評價)。四大課程基本問題關鍵詞:目標、教育經驗、有效的組織、達到。2 過程模式:斯騰豪斯。與寬泛目的保持一致。是對泰勒「目標模式」批評的基礎上提出的。
  • 矮油~真題來了NO.5:社會目標模式怎麼考?
    原題:小組工作的社會目標模式出處:2012年武漢大學相關試題:簡述社會目標模式小組工作的優勢和限制出處: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參考答案:社會目標模式小組工作的內容包括B.小組:小組作為一個整體有共同期待的社會目標,即社會變遷;小組成員為了社會整體利益有一套共同信仰的價值觀;小組作為一個行動整體共同輔助社會行動;小組成員在社會行動中足部自我完善和發展。C.組員:社會目標模式下的小組成員可是是全社會的所有公民,特別是鼓勵那些社會弱勢邊緣群體參與。一般,屬於同一社會分層,居住在同一社區或者有相同背景的民眾容易聚集在此類小組。
  • 教育學常考簡答題總結
    教育學常考簡答題總結 本文主要是關於教師招聘考試中常考的教育學簡答題總結,希望可以給正在準備考試的你帶來幫助。 1.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點①教育的終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 安徽教師考編《教育綜合知識》三大人物理論 速度一遍過!
    人物理論在歷年來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是「重頭戲」,今天向大家介紹三位教育學常考人物:蘇格拉底、馬卡連柯和泰勒~ 蘇格拉底
  • 「3+1」前置課堂教學模式下課堂評價解讀
    每一個體系都有自己的評價目標,教學的有效性指的是對每一個體系目標的達成。課堂觀察是實現課堂評價的有效保障。課堂觀察是實現課堂評價的有效保障,這是因為課堂觀察能夠在「第一現場」發現問題、記錄問題、反饋問題。課堂觀察有利於課堂教學模式在「形」上得到目標實現,有利於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