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業的評價和課程本身的評價是課程評價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課程評價的基礎。這裡主要介紹兩種課程評價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與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一、 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是美國課程評價專家,也是有著「課程評價之父」美譽的泰勒,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來的。其核心思想在於目標是課程評價的依據和出發點,通過測量目標的達到程度來判斷教學效果。
課程的有效性取決於課程實施時學生行為發生的變化,評價者關注課程是否真正發生了作用。因此,課程開發者的任務就是描述可以測量的行為目標,行為目標可以通過標準參照測試予以測量。該評價原理主要分為七個步驟或階段即
1、 確定教育計劃的目標
2、 根據行為和內容來界定每一個目標
3、 確定使用目標的情境
4、 設計呈現情境的方式
5、 設計獲取記錄的方式
6、 確定評價時使用的計分單位
7、 設計獲取代表性樣本的手段
在這七個步驟當中,確定目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其他所有步驟都是圍繞目標展開的,也就是說該種評價模式強調的是要用明確的、具體的行為方式來陳述目標,並以預先設定好的目標為中心來設計、組織和實施評價,從而確定學生通過課程教學所取得的進步,也就是確定學生達到目標的程度,找出實際結果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差距,並對這些信息進行反饋以作為修訂課程計劃的依據。
該評價模式相對而言,是一種較為客觀有效的評價模式,因為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評價學生成績的好壞,還在於課程開發的改進,並且結構緊湊、操作性強,又容易見效,所以在課程評價領域很長一段時間佔據主導地位。
但其自身的不足在於它只關注預期的目標,並且是在課程實施以後才開始實施評價的,過多注重普遍性,從而忽視了非典型性,僅僅局限於可以測量的目標也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更忽視了課程實踐過程,由此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評。
二、 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該種評價模式是由美國學者斯克裡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不足而提出來的。認為在評價過程中,不僅應該考慮測試的結果,還應該考慮多種因素,認為研究課程運行的整個過程是了解課程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即倡導環境對課程的影響以及課程運行的整個過程。斯克裡文認為與評價目標的實現程度相比,對目標本身進行評價更加重要。課程必須實現其預期目標,而預期目標首先應該是值得實現的目標。
由此他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認為評價者不應該受預期目標的影響,儘管這些目標在編制課程時可能有用,但不適合作為評價的原則。我們說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該種評價模式也不例外,它認為評價除了要關注預期的目標之外,還要關注非預期的結果,而且重點分析產生特定結果的各種條件和方法。也就是說評價不僅僅是考慮課程滿足目標的程度,更應該考慮課程滿足實際需要的程度。
但是如果只是把目標擱置在一邊去尋找各種實際結果,也導致了背離評價的主要目的,而且完全游離目的的評價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該評價客觀性不夠,難以歸納評價結果,從而影響評價結果的可靠性與可信性,難以把評價結果推廣運用到其他環境中去,以及在評價過程中,強調那些意想不到的或非尋常的情況,從而導致評價對象是不突出的。所以該種評價模式不是一個完善的評價模式,因為它沒有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
小編希望大家每日進步一點點,早日拿證。
教師資格交流群:551293500
教師招聘交流群:558064286
幼兒教師交流群:169128759
微信群:請加管理員微信(yskt16、youtaohhhhh)備註加哪個群,我們會進行拉入
文章來源:網友投稿(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教師之夢」)
投稿、合作QQ:595659825(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