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評價可從各模式取長補短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課程評價模式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價值取向和研究路徑。總體而言,評價的對象從學生個體拓寬到了教學過程以及課程的各個方面,評價的主體從行政管理人員或專家組織拓展到了包括教師、學生以及其他所有課程利益相關者。

 

  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教育學家拉爾夫·泰勒明確提出課程評價的基本框架以來,對課程評價模式的討論一直是課程評價研究的核心話題。由於受不同歷史時期哲學思潮和課程理論的影響,課程評價的模式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美國課程評價專家麥可·帕頓就曾列出了多達79種不同的課程評價模式。縱觀課程評價的發展歷程,筆者以為,這些評價模式可以歸為以下幾種類型。

  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這種評價是指以教育目標為關注重點,以判斷教育目標是否實現為目的的價值判斷過程。泰勒的「目標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該模式認為,課程必須有清晰界定的教育目標,這既是計劃學習經驗的基礎,也是進行課程評價的前提。泰勒所謂的教育目標是為了使學生的行為發生變化,因此,評價過程實際上就是收集學生行為變化是否正在發生的證據的過程。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由於結構緊湊、易於操作而一度成為佔主導地位的評價模式。但它以學生的行為變化程度作為判斷教學效果唯一依據的做法顯然不夠合理,因為並非所有的教育目標都可以用可觀察的行為變化來進行描述。此外,過分關注預定教育目標的實現,容易使人忽視那些非預期的學習效果。再者,它對教育目標本身的合理性也無法做出判斷。因此,這種評價模式後來受到諸多學者的批判。

  以靜態特性為導向的評價。它指的是由外面專家進行的旨在判斷課程有效性的評價。被評價的一方通常需要收集和準備各種記錄材料和教學設備,等待專家團的到來。評估專家團審查這些靜態特性的記錄材料和設施設備,最後形成一份質量評估報告。這種自上而下的「專家判斷」模式雖然比較客觀全面,但也隱含著很多主觀、片面的價值判斷,而且往往對課程真正參與者的主體地位認識不足,不能積極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以過程為導向的評價。針對目標模式只注重學習結果的弊端,英國教育思想家斯騰豪斯提出了「過程模式」,認為促進教學的最好手段並不是明確目標而應是批判實踐,不是預測而應是診斷。他主張評價不應是課程開發的最後一環,而應引導課程開發,並融入課程開發,應由教師和教育管理者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啟發性的課程研究。在這種模式下,評價除了具有價值判斷的功能,還發揮了問題診斷的功能,從而豐富了課程評價的內容。但是,這一模式對教師判斷的依賴性很強,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很高,因而在實踐中較難實施。

  以決策為導向的評價。其核心觀點是評價應該為管理者做課程判斷和決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CSE模式」(該校「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的首字母縮寫)和美國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及其同事提出的「CIPP模式」(Context Evaluation、Input Evaluation、Process Evaluation以及Product Evaluation)。雖然兩個模式所劃分的決策類型不同,但它們都認為評價者應該根據不同決策的需要而系統收集和分析不同的信息。這種評價模式重視目標的合理性和收集信息的針對性,是一種比較靈活、實用的評價模式。但是,它同時也存在管理主義意識形態明顯、信息真實性難以保證等問題,而且它需要對龐大的數據信息進行專業分析,才能對課程的實施過程和結果做出儘可能客觀的判斷和決策。

  以當事人為導向的評價。這種評價的基本觀點是評價應重點考慮課程是否滿足當事人的需要、課程對當事人產生了哪些影響。代表性的例子有澳大利亞哲學家麥可·斯克裡文提出的「消費者導向評價模式」、美國課程評價專家羅伯特·斯特克提出的「應答評價模式」,以及美國學者古巴和林肯提出的「第四代評價模式」。「消費者導向評價模式」認為,評價應把重點由「方案的預期意圖」轉向「方案的實際效應」,尤其是那些目標以外的非預期效應,強調成本分析在評價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該模式為人們開展以需求分析為基礎、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評價活動提供了有益的借鑑。但是,它將課程比喻成教育產品,將教師、學生和家長等同於課程消費者,這種觀點帶有明顯的商業主義色彩,忽視了人文教育活動的特殊性。

  「應答評價模式」也認為評價的關注重點不是課程的診斷、改進和發展,而在於幫助當事人理解課程的優缺點。所謂的「應答」就是要關注所有當事人的經歷,感受他們的活動、緊張、困惑、價值觀等,尤其要關注課程的活動、課程的獨特性以及參與者的文化多樣性。評價者通過與當事人進行不斷的信息交流、協商和討論,從而發現和理解課程所存在的問題、不足與障礙等。但是,由於應答評價模式中不同當事人有著不同甚至是衝突的價值觀念和利益追求,因而很難形成一致的觀點和行動。

  「第四代評價模式」進一步繼承了以當事人為導向的評價模式,認為評價者需要收集評價主導者、評價受益者、評價受害者這三類當事人的三種信息,即需求、關注點和問題,主張通過「解釋性辯證環」,即當事人之間的共同建構來形成一致的判斷。這種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評價模式不僅注重評價內容和方法的多樣性,同時也強調價值的多樣性,即多種價值取向的有機融合,以實現共同構建價值的目標。因而,它是「應答評價模式」與建構主義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從而推動了課程評價理論不斷向前發展。

  以發展為導向的評價。麥可·帕頓於1994年首先提出「發展性評價」的概念。它指的是以支持課程、項目、結果、人以及組織的發展為目的的評價過程和活動。評價者作為團隊成員之一,與其他成員一起合作開展項目的設計、監控與檢測,以使課程持續不斷地發展、調整與變化。美國語言課程學者凱思琳·格雷夫斯的「動態模式」也強調要以人(包括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和課程的發展作為評價的最終目標,提倡各利益相關者通過共同參與和合作,形成改進課堂教學實踐的行動方案。事實上,「發展性評價」不是一種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以適應與改變為目的的評價理念,它尤其適用於教育目標不是預先規定的,而是自然發生和不斷變化的創新情境。

  課程評價模式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價值取向和研究路徑。總體而言,評價的對象從學生個體拓寬到了教學過程以及課程的各個方面,評價的主體從行政管理人員或專家組織拓展到了包括教師、學生以及其他所有課程利益相關者。評價的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從終結性評價轉變到了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評價。因此,價值多樣、主體多樣、內容和手段多樣,構成當今課程評價理論和評價模式的發展方向。

  顯然,這些類型的評價模式各有利弊,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評價者應該汲取各評價模式和理念的優勢,根據不同評價目的和教育情境的需要採用不同的評價模式。例如,國家和省市層面的課程開發可以採用以靜態特性為導向和以目標為導向的評價,以便發揮宏觀評價的示範引領作用。院校層面的課程開發可主要採用以決策為導向和以發展為導向的評價,以便發揮中觀評價在促進課程改進和組織發展方面的作用。而師生層面的課程開發則可以多採用以過程為導向、以決策為導向、以當事人為導向和以發展為導向的評價,從而發揮微觀評價在促進課程自身改進和師生全面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同類別的高校和不同類別的課程設置,也應根據各自的不同需要,選擇使用不同的評價模式。只有建立這樣分層分類的課程評價體系,才能在模式的運用上做到各有側重、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實現評價的判斷、診斷、導向、激勵、鑑定、諮詢決策、改變等多種功能。

 

  (作者單位:浙江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相關焦點

  • 課程評價模式
    在教師考試中,課程這個章節的知識是常考的一個知識。尤其課程評價的知識點。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並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關於課程評價的模式有以下幾種觀點:1.目標評價模式。此觀點由「課程評價之父」泰勒提出。
  • 課程評價的兩種模式
    課程是教育學研究中一個核心的內容,而課程的開發、實施及評價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也較為常見,今天就帶領大家來認識一下課程評價的兩種主要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目的游離評價模式。課程評價不僅有利於課程計劃的改進,對教師教學的效果提高同樣意義重大,所以課程評價的重要性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 常見的課程評價模式
    該考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一般以識記型的單選題出現,所以本知識點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做到模式-代表人物-觀點-地位的一一匹配,能夠做到相互反選即可。1.目標評價模式(1)代表人物:泰勒;(2)代表頭銜:課程評價之父(3)代表觀點:以預期目標為中心,只關注預期的目標。
  • 課程評價常考的目標模式與目的游離模式,記住了!
    這裡主要介紹兩種課程評價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與目的游離評價模式。一、 目標評價模式目標評價模式是美國課程評價專家,也是有著「課程評價之父」美譽的泰勒,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來的。其核心思想在於目標是課程評價的依據和出發點,通過測量目標的達到程度來判斷教學效果。
  • 泰勒「課程評價之父」
    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即:1.確定課程目標;2.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3.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4.根據目標評價課程。他認為一個完整的課程編制過程都應包括這四項活動。相關閱讀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由於課程評價有助於改進課程計劃,從而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因而引起許多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並在實踐中開發出各種課程評價的模式。常用的評價模式包括(一)目標評價模式、(二)目的游離評價模式、(三)背景、輸入、過程、成果(CIPP)評價模式、(四)CSE評價模式。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常見的課程評價模式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學公共基礎知識:常見的課程評價模式,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該考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一般以識記型的單選題出現,所以本知識點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做到模式-代表人物-觀點-地位的一一匹配,能夠做到相互反選即可。
  • 教育學知識點——課程評價
    教育學知識點——課程評價(一)課程評價的含義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並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二)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1.目標評價模式(1)代表人物:泰勒;(2)基本觀點:(注重預定的計劃和目標,注重邏輯順序)適合新老師①確定課程目標(最為關鍵的一步);②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③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④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 課程設計的模式
    典型代表人物:泰勒該模式產生於博比特提出的「活動分析」課程設計方法,由泰勒完善,他把課程設計過程概括為確定教育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評價學習結果這樣四個步驟或階段。其中,塔巴將其充實成診斷需要、形成具體的目標、選擇內容、組織內容、選擇學習經驗(活動)、組織學習經驗(活動)、評價、檢查平衡性和順序性八個階段。
  • 課程設計的兩種模式
    課程設計的兩種模式一、目標模式強調目標的設計,關注內部邏輯結構體系,注重操作性、條理性,重視整個學科邏輯。泰勒,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被譽為教育史上的「課程評價之父」。1944年泰勒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即「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1.確定目標: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這是最關鍵的一步)2.選擇經驗: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3.組織經驗: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 教師招聘考試之課程評價解析
    可以說,學生學業的評價和課程本身的評價是課程評價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課程評價的基礎。這裡主要介紹兩種課程評價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與目的游離評價模式。一、 目標評價模式目標評價模式是美國課程評價專家,也是有著「課程評價之父」美譽的泰勒,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來的。
  • 2021年寧夏教師招聘教綜之課程評價
    斯克裡文 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CIPP評價模式 斯塔弗爾比姆 步驟: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 CSE評價模式
  • 【智慧】目標模式:課程開發的理性精神蘊含其中
    目標模式是以明確的目標為核心開展課程研製的模式。其代表人物有博比特、泰勒和布盧姆。
  • 研學復盤|STEM課程在研學旅行中的實施與評價體系
    在研學旅行活動中有計劃地引入 STEM 教育、嵌入 STEM 課程,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迫切需要,有利於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二、STEM課程設計九大核心特徵跨學科、趣味性、體驗性、情景性、協作性、設計性、藝術性、實證性、技術增強性。(直播課程中王老師有詳細講解,有例子分析,在此不列舉了,感興趣的可以進入課程學習。)
  • 泰勒: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現代課程理論的聖經作者
    泰勒知識1:人物介紹及評價泰勒(1902 -1994),,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 課程理論專家、評價理論專家。現代課程理論的重要奠基者,科學化課程研究的集大成者,被譽為「當代教育評價之父」「課程評價之父」「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知識2:著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1949年)。
  • 號稱「課程評價之父」!無人能敵!另一位大咖又雙叒叕來啦!
    今天,我們要走進的是另一位教育大咖,號稱"課程評價之父"。他在課程理論研究上有著獨特的見解,無人能及。他到底是誰呢?我們來一起揭曉答案。他就是泰勒,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課程理論家,被稱為"課程評價之父"。
  • 號稱「課程評價之父」!無人能敵!另一位大咖又雙叒叕來啦
    今天,我們要走進的是另一位教育大咖,號稱"課程評價之父"。他在課程理論研究上有著獨特的見解,無人能及。他到底是誰呢?我們來一起揭曉答案。
  • 長沙開福英語名師齊聚 研討小學英語課程評價
    紅網時刻11月27日訊(通訊員 張佳純)昨日下午,開福區馮丹小學英語名師工作室「小學英語課程評價」專題研討會在長沙市開福區長沙師範附屬創遠小學成功舉辦。開福區內的各小學名師代表、馮丹小學英語名師工作室老師紛紛齊聚一堂參與研討學習。
  • 薩提亞模式專業證書課程
    請你安靜下來,好好想想:為什麼事業的成功讓我們擁有了舒適的生活,可幸福的感覺卻沒有相應的增加?在你的人生中,你和你所愛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情侶、兒女、朋友)是否有一段真正的親密關係?你是否真切地感受到被愛、被接納、被肯定、被尊重呢?
  • 《課程》中的泰勒
    泰勒在《課程》這一部分涉及到的考點主要圍繞泰勒的著作、地位,以及在課程設計和課程評價方面的模式來展開的。這一部分在考查的過程中,主要是以客觀題為主,因此需要我們梳理梳理總結,完成識記。(一)初識泰勒——著作和地位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被稱為「課程評價之父」,「現代課程理論之父」。
  • 以綜合素質評價推動綜合實踐課程實施進程
    校常態化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立場和遵循;這也就意味著,學校在開展綜合素質評價時,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引導廣大師生朝著正確的方向開展評價工作,而綜合素質課程的質量也就成了評價工作最重要的根基。新的評價體系重構了學生評價的內容體系,強調了綜合素養的綜合性和多元性,讓基礎教學的課程實現了跨學科、跨領域、可持續的有效整合,新的教育評價方向可以讓學生經歷有興趣的學習,有體驗的活動,親歷問題解決的過程,享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改造」的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