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常見的課程評價模式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常見的課程評價模式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課程評價的兩種模式
課程是教育學研究中一個核心的內容,而課程的開發、實施及評價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也較為常見,今天就帶領大家來認識一下課程評價的兩種主要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目的游離評價模式。課程評價不僅有利於課程計劃的改進,對教師教學的效果提高同樣意義重大,所以課程評價的重要性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
課程評價模式
在教師考試中,課程這個章節的知識是常考的一個知識。尤其課程評價的知識點。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並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關於課程評價的模式有以下幾種觀點:1.目標評價模式。此觀點由「課程評價之父」泰勒提出。
-
課程評價可從各模式取長補短
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教育學家拉爾夫·泰勒明確提出課程評價的基本框架以來,對課程評價模式的討論一直是課程評價研究的核心話題。由於受不同歷史時期哲學思潮和課程理論的影響,課程評價的模式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美國課程評價專家麥可·帕頓就曾列出了多達79種不同的課程評價模式。
-
課程評價常考的目標模式與目的游離模式,記住了!
這裡主要介紹兩種課程評價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與目的游離評價模式。一、 目標評價模式目標評價模式是美國課程評價專家,也是有著「課程評價之父」美譽的泰勒,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來的。其核心思想在於目標是課程評價的依據和出發點,通過測量目標的達到程度來判斷教學效果。
-
課程設計的模式
課程設計需要考慮學科、學生、社會及科技發展等因素,以下為常見的課程設計模式:一、目標模式根據課程設計者對學習者行為變化的期望而確定的教育目標進行課程設計的思路。典型代表人物:泰勒該模式產生於博比特提出的「活動分析」課程設計方法,由泰勒完善,他把課程設計過程概括為確定教育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評價學習結果這樣四個步驟或階段。其中,塔巴將其充實成診斷需要、形成具體的目標、選擇內容、組織內容、選擇學習經驗(活動)、組織學習經驗(活動)、評價、檢查平衡性和順序性八個階段。
-
泰勒「課程評價之父」
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即:1.確定課程目標;2.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3.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4.根據目標評價課程。他認為一個完整的課程編制過程都應包括這四項活動。相關閱讀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由於課程評價有助於改進課程計劃,從而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因而引起許多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並在實踐中開發出各種課程評價的模式。常用的評價模式包括(一)目標評價模式、(二)目的游離評價模式、(三)背景、輸入、過程、成果(CIPP)評價模式、(四)CSE評價模式。
-
教育學知識點——課程評價
教育學知識點——課程評價(一)課程評價的含義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並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二)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1.目標評價模式(1)代表人物:泰勒;(2)基本觀點:(注重預定的計劃和目標,注重邏輯順序)適合新老師①確定課程目標(最為關鍵的一步);②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③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④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
2021年寧夏教師招聘教綜之課程評價
【單選】泰勒認為:「課程評價是為了找出結果與目標之間的差異,並利用這種反饋信息作為修訂課程計劃的依據。」據此提出的課程評價模式是( )。 A.目標評價模式 B.目標游離評價模式 C.背景、輸入、過程、結果評價模式 D.差距評價模式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課程評價模式。
-
課程設計的兩種模式
課程設計的兩種模式一、目標模式強調目標的設計,關注內部邏輯結構體系,注重操作性、條理性,重視整個學科邏輯。泰勒,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被譽為教育史上的「課程評價之父」。1944年泰勒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即「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1.確定目標: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這是最關鍵的一步)2.選擇經驗: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3.組織經驗: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
教師招聘考試之課程評價解析
可以說,學生學業的評價和課程本身的評價是課程評價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課程評價的基礎。這裡主要介紹兩種課程評價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與目的游離評價模式。一、 目標評價模式目標評價模式是美國課程評價專家,也是有著「課程評價之父」美譽的泰勒,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來的。
-
【智慧】目標模式:課程開發的理性精神蘊含其中
目標模式是以明確的目標為核心開展課程研製的模式。其代表人物有博比特、泰勒和布盧姆。
-
研學復盤|STEM課程在研學旅行中的實施與評價體系
在研學旅行活動中有計劃地引入 STEM 教育、嵌入 STEM 課程,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迫切需要,有利於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二、STEM課程設計九大核心特徵跨學科、趣味性、體驗性、情景性、協作性、設計性、藝術性、實證性、技術增強性。(直播課程中王老師有詳細講解,有例子分析,在此不列舉了,感興趣的可以進入課程學習。)
-
《課程》中的泰勒
泰勒在《課程》這一部分涉及到的考點主要圍繞泰勒的著作、地位,以及在課程設計和課程評價方面的模式來展開的。這一部分在考查的過程中,主要是以客觀題為主,因此需要我們梳理梳理總結,完成識記。(一)初識泰勒——著作和地位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被稱為「課程評價之父」,「現代課程理論之父」。
-
以綜合素質評價推動綜合實踐課程實施進程
校常態化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立場和遵循;這也就意味著,學校在開展綜合素質評價時,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引導廣大師生朝著正確的方向開展評價工作,而綜合素質課程的質量也就成了評價工作最重要的根基。新的評價體系重構了學生評價的內容體系,強調了綜合素養的綜合性和多元性,讓基礎教學的課程實現了跨學科、跨領域、可持續的有效整合,新的教育評價方向可以讓學生經歷有興趣的學習,有體驗的活動,親歷問題解決的過程,享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改造」的素質教育。
-
泰勒: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現代課程理論的聖經作者
泰勒知識1:人物介紹及評價泰勒(1902 -1994),,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 課程理論專家、評價理論專家。現代課程理論的重要奠基者,科學化課程研究的集大成者,被譽為「當代教育評價之父」「課程評價之父」「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知識2:著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1949年)。
-
號稱「課程評價之父」!無人能敵!另一位大咖又雙叒叕來啦!
今天,我們要走進的是另一位教育大咖,號稱"課程評價之父"。他在課程理論研究上有著獨特的見解,無人能及。他到底是誰呢?我們來一起揭曉答案。他就是泰勒,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課程理論家,被稱為"課程評價之父"。
-
號稱「課程評價之父」!無人能敵!另一位大咖又雙叒叕來啦
今天,我們要走進的是另一位教育大咖,號稱"課程評價之父"。他在課程理論研究上有著獨特的見解,無人能及。他到底是誰呢?我們來一起揭曉答案。
-
薩提亞模式專業證書課程
薩提亞致力探索人與人之間及人類最深層、最本質的問題,特別是探索人在家庭中學習到的溝通模式是如何深遠地影響他一生的命運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薩提亞女士相信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不斷地在演變、成長,而且永遠都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由她設計並不斷發展完善的薩提亞模式訓練課程正擴展到全球各地,幫助人們邁向身心一致,高自我價值感及責任感。
-
「3+1」前置課堂教學模式下課堂評價解讀
每一個體系都有自己的評價目標,教學的有效性指的是對每一個體系目標的達成。課堂觀察是實現課堂評價的有效保障。課堂觀察是實現課堂評價的有效保障,這是因為課堂觀察能夠在「第一現場」發現問題、記錄問題、反饋問題。課堂觀察有利於課堂教學模式在「形」上得到目標實現,有利於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