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丁格貓佯謬假設了這樣一種情況:
將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裡。鐳的衰變存在機率,如果鐳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存活。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由於放射性的鐳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兩種狀態的疊加,貓就理應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這隻既死又活的貓就是所謂的"薛丁格貓"。這使微觀不確定原理變成了宏觀不確定原理,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貓既活又死違背了邏輯思維。
哥本哈根詮釋:
薛丁格挖苦說:按照量子力學的解釋,箱中之貓處於"死-活疊加態"--既死了又活著!要等到打開箱子看貓一眼才決定其生死。請注意!不是發現而是決定,僅僅看一眼就足以致命!正像哈姆雷特王(引用自莎士比亞的名言) 所說:"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只有當你打開盒子的時候,疊加態突然結束(在數學術語就是"波函數坍縮(collapse)") ,哈姆雷特王子的猶豫才終於結束,我們知道了貓的確定態:死,或者活。哥本哈根的機率詮釋的優點:只出現一個結果,這與我們觀測到的結果相符合。有一個大的問題:它要求波函數突然坍縮,可物理學中沒有一個公式能夠描述這種坍縮。儘管如此,長期以來物理學家們出於或許實用主義的考慮,還是接受了哥本哈根的詮釋。
付出的代價:
違反了薛丁格方程。這就難怪薛丁格一直耿耿於懷了。
多重宇宙詮釋:
兩隻貓都是真實的。有一隻活貓,有一隻死貓,它們位於不同的世界中。問題並不在於盒子中的放射性原子是否衰變,而在於它既衰變又不衰變。當我們向盒子裡看時,整個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在其餘的各個方面都是全同的。區別只是在於其中一個版本中,原子衰變了,貓死了;而在另一個版本中,原子沒有衰變,貓還活著。也就是說,上面說的"原子衰變了,貓死了;原子沒有衰變,貓還活著"這兩個世界將完全相互獨立地演變下去,就像兩個平行的世界一樣。格利賓十分讚賞這一詮釋,故他接著說:"這聽起來就像科幻小說,然而……它是基於無懈可擊的數學方程,基於量子力學樸實的、自洽的、符合邏輯的結果。在量子的多世界中,我們通過參與而選擇出自己的道路。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沒有隱變量,上帝不會擲骰子,一切都是真實的。"按格利賓所說,愛因斯坦如果還活著,他也許會同意並大大地讚揚這一個"沒有隱變量,'上帝'不會擲骰子"的理論。這個詮釋的優點:薛丁格方程始終成立,波函數從不坍縮,由此它簡化了基本理論。它的問題:設想過於離奇,付出的代價是這些平行的世界全都是同樣真實的。這就難怪有人說:"在科學史上,多世界詮釋無疑是目前所提出的最大膽、最野心勃勃的理論。"
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家已先後通過各種方案獲得了宏觀量子疊加態。此前,科學家最多使4個離子或5個光子達到"薛丁格貓"態。如何使更多粒子構成的系統達到這種狀態並保存更長時間,已成為實驗物理學的一大挑戰。"薛丁格貓"態不僅具有理論研究意義,也有實際應用的潛力。比如,多粒子的"薛丁格貓"態系統可以作為未來高容錯量子計算機的核心部件,也可以用來製造極其靈敏的傳感器以及原子鐘、幹涉儀等精密測量裝備。
四、 EPR悖論 (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局域實在論與量子力學之爭1935年,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發表了題為《能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全的嗎》的論文。文中考慮量子力學的二粒子糾纏態
如果人們毫不幹擾一個體系而能確定地預言它的一個物理量的值,則對應於這個物理量就存在物理實在性的一個元素。
根據這個判據,粒子2的坐標和動量都是物理實在的元素,但量子力學認為粒子的坐標和動量不能同時具有確定值,因此它的描述是不完備的。在論證中,愛因斯坦等人設想了一個測量粒子坐標和動量的思想實驗,稱為"EPR思想實驗",可以凸顯出局域實在論與量子力學完備性之間的矛盾。後來D.玻姆把它簡化為測量自旋的實驗:考慮兩個自旋為
EPR論證並沒有質疑量子力學的正確性,它質疑的是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量子力學不能預測物體的確切性質,只能預測物體的統計性質,不能存在單獨量子系統,只能描述一個系綜的量子系統。或許在不久的未來,物理學家會想出更完備的量子理論。但是,這論文是建立於貌似合理的假設--局域論與實在論(局域實在論)的基礎之上。簡略解釋,局域論不允許"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實在論主張,月亮依舊存在,即使無人賞月。EPR悖論揭露了測量過程的基本非經典性質,從而推進了物理學家對於量子力學的了解。在EPR論文發表之前,測量時常被視為是一種物理攪擾,直接作用於被測量系統。例如,測量電子的位置可以想像為照射一束光波於電子,這會攪擾電子,造成電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在談述量子力學的科普文章裡,時常會遇見這類解釋。EPR悖論指出這類解釋的錯誤之處,並且表明,測量一個粒子的性質,不一定要攪擾這粒子,可以改為依靠測量遙遠糾纏粒子的性質來預測這粒子的性質。EPR悖論發展出了貝爾不等式以及以後一系列以A·阿斯佩克為首的精確實驗,無異議地支持並深化了量子力學觀點,同時也開闢了量子信息學等這樣一些有廣大應用前景的新研究方向。由此而看,無論是玻爾還是愛因斯坦,都在這場爭論中促進了量子物理學的巨大發展,儘管愛因斯坦本人認為「上帝不擲骰子」。
無論這些悖論給原本理論的提出者帶去了多大的麻煩,它們既有趣又推動了物理學的蓬勃發展,這裡推薦大家一本書——《物理學史話》,再深入了解一下有趣的物理學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