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7歲的吳高國是個老「鐵路人」,19歲開始在鐵路上工作,最初是在北京往返長沙的T1/T2次列車上當乘務員。現在他是長沙客運段的一名列車長,負責長沙到汕頭的K9011次列車。
在鐵路上一幹就是28年的他,見證了這些年來列車的升級和春運的變化。
△2010年,工作中的吳高國(左),當時他是負責K1162次列車的列車長。 圖/受訪者提供
去長沙客運段填寫運行情況表,然後召集客運班組的人員進行發車前的重點工作布置……最後籤字交接,等著列車進站。這一整套發車前的準備工作,吳高國已經不知道準備了多少次了。
1月11日下午,2020年春運的第二天,他像往常一樣準備再次出發。
△2020年1月11日,長沙至汕頭的K9011次列車停靠在長沙火車站,列車長吳高國正在車上工作。圖/記者張雲峰
「老照片裡爬窗戶的畫面」以前經常看到
說起這麼多年的鐵路經歷,吳高國很有感觸。從1992年在鐵路上工作開始,他對鐵路的印象就是人多,擁擠。「因為那個年代,高速公路不像現在這麼發達,鐵路是當時很多人出遠門的唯一選擇。」吳高國說,那時候根本不用等到春節,日常就能看到鐵路車廂、車站裡「人從眾」,逢年過節更甚。老照片裡,那種自己在窗戶上往車廂裡爬、別人在車廂裡把你往裡拽的畫面,他經常在列車裡見到。
吳高國回憶,因為父親也是鐵路上的職員,他十來歲就跟著父親跑過春運列車。「那是1987年還是1988年了,我坐過那種棚車,就是平時裝貨,因為春運人太多,所以臨時用來載人。」吳高國記得,那種車就是一個四四方方的車廂,中間有個門,沒有窗戶,也沒有座位,車廂與車廂之間也不是連通的,上下車都靠一個木樓梯,上下車的時候,把木樓梯架下去擺好,用完了就把梯子抽上來,橫放在門口,用繩子固定好。「那種貨車也沒有餐車、廁所,所以春運時都是用於省內短途運輸。」
鐵路上本來就一票難求,所以那時候也沒有什麼超員、超載的概念,只要你能擠上列車就行,自己帶個小板凳,上了車之後再補票都可以。所以吳高國做稽核員的時候,經常是從長沙開了一個多小時,到嶽陽了還在給乘客補票,感覺「補也補不完」。
現在春運的車票相對容易買一些,不光有好多春運期間的加開列車,並且還可以在12306上用候補購票功能。實在買不著票了,還可以考慮飛機、客運大巴等交通方式出行。
當時只有北上列車才賣康師傅方便麵
那時候的列車,除了沒有空調以外,也沒有電動茶水爐,只有茶爐車,現場燒煤燒水,再由乘務員給每個車廂送水,所以想在列車上喝到一口熱水也是比較困難的。吳高國說,那時候一列車大概有18節車廂,有餐車、行李車、郵政車、發電車,還有茶爐車。「就是一個不大的房間,裡面有個煤爐,用鏟子往裡面鏟煤,上面的茶爐在燒水。」水燒開之後,再由乘務員往車廂裡送水,每一茶爐的水大概也就夠兩到三個車廂的旅客使用,燒一次水大概要個把小時。吳高國說,所以那時候,想喝口熱水,或者用熱水泡方便麵吃,是有點「奢侈」的,要排隊等熱水。一列火車上大概有兩到三個茶爐車。那時候的方便麵最洋氣的就是「康師傅」,他印象中,當時只有北上的列車上才有康師傅方便麵賣。
那時候,火車上也有盒飯賣,但是吃的人不多,火車上的其他食物種類也不算特別豐富。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在火車停靠站時,從站臺上的小商販那裡買些吃的。「上海的嘉興粽子、信陽的燒雞、韶關的雞腿。」吳高國說,這些吃的,不光旅客買,他們有時候也會買來嘗一嘗。
現在的列車上,不光每節車廂都有電茶水爐,隨時可以喝到熱水,食物也越來越豐富。除了列車餐車上售賣的食品外,還能提前手機預約下單,車到站時,會有專人幫你把預約點單的食物送到車上,再由乘務員送到你的座位上來。
記憶
過去發車前提前6小時上車打掃
吳高國記得,自己剛開始工作時,列車都是沒有空調的綠皮車,每次發車前,他們整個客運班組都要提前6到8個小時上車打掃衛生。吳高國說,那時候沒有專門的保潔隊伍,他們乘務員就負責車上的衛生。「從車頂棚、牆壁、窗戶、玻璃,到座椅,還有地板,我們都要拿抹布、刷子擦洗好幾遍。」吳高國說,包括座椅凳固定在地板上的那個角,有時候擦不乾淨,就要拿刷子在地板上來回刷。因為是進京列車,所以他們把列車的衛生都打掃得特別乾淨,有時候6個小時幹下來,一身汗。
「我現在還經常跟我兒子說,你爸爸以前還在火車上用鋼絲球刷過廁所,我兒子都不太相信。」吳高國說,以前的廁所是金屬的,用的時間太長了,普通的刷子和水衝都弄不乾淨,他就手上套個塑膠袋,用鋼絲球刷廁所。
現在不管是普通列車,還是動車組,都有了專門的保潔隊伍,衛生狀況好多了。乘務員的工作相對也輕鬆了一些,「但是也有了更多新的任務和挑戰」。
瀟湘晨報記者黎棠長沙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