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無上乘幾種深喻,觀照明白即明心見性,真得實利真修行

2020-12-22 法華三昧

佛法的實質是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萬法萬相的本來、眾生本來面目,實際上,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念,就是一個萬能的靈性,叫自性,這一個念,是絕對待的一個,就是眾生共同的真心,叫妙明真心、如來藏。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既曰變,就是無量,既曰現,當是一個,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這些道理用文字來講可能不好理解,但是用打比喻的方式就好懂了,真懂了,也就明心見性了。即便不很明白或者時常迷糊,以這些比喻來觀照,也有大利益,因為這幾個比喻揭示諸法實相,是圓教(化法之四教:藏、通、別、圓)一乘的法義。

水波喻波浪和水,水有動靜二相,動有波。水喻如來藏、自性。靜水喻真空(無形無相之心體)、空如來藏。波喻萬法萬相(一切時空及時空內的一切)、不空如來藏。動喻體之用。

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是說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或者說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因為通教次第將萬法萬相說為妄,空為真如,以此喻可知,妄即是真,真即是妄。

在水的本位來講,沒有動靜,比喻空有二俱非,妄真同二妄,也可以說妄真同二真。因為動靜都是水。水非動非靜,現動現淨。如來藏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換句大白話,真心本來面目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是。

水冰喻水喻空,冰喻有(萬法萬相)。暖時為水,冷則成冰。水變成冰的時候,水滅了嗎?冰生了嗎?冰不就是那水嗎?不增不減,無生無滅。冰化成水亦然。有不異空空不異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明白其中道理,也就知道什麼是無生法忍了。冰與水是一個,現在我們知道可以用H2O表示,H2O非冰非水,隨緣現冰隨緣現水。H2O喻我們的妙明真心、眾生本來面目、如來藏,如來藏非空非有,隨緣即空即有。就眾生來說,眾生與佛不二,迷惑顛倒是眾生,遇緣明心見性則為佛,佛不從修得,不修不得。明白了這些,再看《心經》就一目了然了,四大、五蘊、十八界、世出世間與空是以不是二,就是一個妙明真心。

金器喻金子做的鍋碗瓢盆,相上各有不同,都是金子,鍋碗瓢盆即是金,金即是鍋碗瓢盆,既然都是金子,盆即是鍋,鍋即是碗,碗即是瓢。

《華嚴經》不是有四無礙法界嗎,剛好可以一一對應。金子喻性喻理,鍋碗瓢盆喻相喻事。鍋碗瓢盆是事法界;金子是理法界;鍋碗瓢盆即是金,金即是鍋碗瓢盆,是理事無礙法界;盆即是鍋,鍋即是碗,碗即是瓢,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是事事無礙法界。

凡夫是事法界,執著在事、相上,執相昧性、執事昧理,就像只看到鍋碗瓢盆,看不到金子,活在分別裡,妄隨生滅,故有輪迴;通教次第上,破相歸空,實際上說的是理法界,以空為真如(小乘的是人我空還不夠,還得加上大乘的法我空),很多禪宗初學執理昧事、執性昧相,其實是偏空,需要進一步圓悟,《楞嚴經》說,「言妄顯著真,妄真同二妄」;到了事事無礙,是圓教菩薩的境界,法法平等,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我就是水,水就是樹,樹就是一個人,一個人就是兩條魚,兩條魚就是高興,高興就是魔,魔就是佛。法法皆真,法法圓融,隨拈一法,無不是諸佛法身真常,乃至一粒微塵,也具足無量大千世界。

夢喻夢中有時間和空間,有我,有人,有物,夢境喻萬法萬相,即妙有,即不空如來藏;夢中的我不見做夢的我(心),做夢的我(心)喻真空,即空如來藏,夢境中有生、住、異、滅,而夢境虛幻,做夢的我(心)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做夢的心無相,變現夢中一切相,夢境與做夢的我(心),兩者是一不是二,不空如來藏即空如來藏,真空即妙有,不是兩個,就是一個如來藏,就是真心本來面目。

夢境虛幻,是妙有非有,故不空如來藏不空而空;而夢中一切皆是做夢的我(心)變現,空而不空。空如來藏雖然無形無相,卻具足萬法萬相,真空不空,這兩方面綜合起來,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三個如來藏是一個,也就是如來藏空、不空、空不空的特點。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絕對待)如來藏,如來藏非有非空,隨緣現空現有。

同時,夢中的我即夢中的別人,夢中的別人即夢中物,夢中物即做夢的我。所以,我們生活中沒有哪一法不是如來藏,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如來藏即一棵樹,一棵樹即兩個人,兩個人即一匹馬,一匹馬即一片風,一片風即黑色,黑色即歡喜,歡喜即魔鬼,魔鬼即如來藏,這也是事事無礙法界,是真平等,平等也是方便說,是一真法界。

夢中我、他,都有言行、思維,那麼此心是妄心,做夢的念是真心。但是,實際上妄心還是真心,因為夢中的一切都是做夢的心變的,所以妄即是真。夢中妄有我相、人相,妄心當下是真心。夢中人往往意識到是在做夢時,即將醒來。佛做的一切無非是將我們從夢中喚醒,我們以為這個世界實有,其實與夢是一樣的。

這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個人、這個妄心,其實當下是妙明真心,眾生本來面目實乃當人當下一念。真正認識到這個,我們妄心當下回歸真心,當下與真心融為一個。說「回歸」、「融」,還是方便說,實際上妄心當下就是真心,只是我們迷惑顛倒時,自私其小,執為真實,一旦開悟,妄即是真。我們不是要往生淨土嗎?妄心轉為真心就是往生,人不是死了往生,是活著往生,明心見性即往生,見性之後,不論什麼時候死,都能往生淨土,因為在明心見性的時候妄心已經往生到真心。

淨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師說,「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聞即往生」,就是明心見性的當下即往生,因為妄轉為真,即已入佛知見,即已是佛,不一定是圓滿佛,一般是分真即佛,在圓教初住位菩薩到等覺位菩薩之間,「位齊等覺」。「即」字,就是強調明心見性的當下即成分真即佛,因為這個「聞」,是究竟的聞、圓教一乘的聞,不是走一步看一步,是一下子到底了。圓頓大教就是這樣,不像通教、別教的明心見性,還要解行並重。當然,分真即佛不是圓滿佛,開悟以後還是要解行並重,悟後進修,漸至圓滿,但是不遭歧路,不退失,手拿把攥了。

與印光法師的話相似的,《法華經》中有一句:「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鞞跋致」,也有「聞」,還有「隨喜」,「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隨喜是信解相,是明心見性了。不光如此,哪怕是一念,也實在不虛:「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在第十七品中,「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一念信解,電光火石那一剎那明白,可能馬上又迷糊了,功德還是有,因為第七識已經明白,不會退失。禪宗有句話頭,「二人同飲一杯水」,說的是妄心和半真的第七識,第七識不眠不休,智慧是妄心的九倍,甚至你感覺沒有懂,第七識可能就已經懂了。我們人死以後,六識消亡,第七識做主,聽經聞法的功德現前,明心見性則自然淨土現前,起碼不會往三惡道跑。這就是圓教的明心見性當下成就的奧秘,這裡只略微說明一下,詳細展開,就又是一篇長文了。

相關焦點

  • 《天道》: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無住而住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每天在日更《天道》解析,每天同步在寫很多字,每天同樣在思考自己的思想,有沒有更多新收穫?我們整天都在喊著我們要修行,可我們要如何修行。當時五祖對神秀大師說,你這種偈很好,依照此修行,可以讓人不落三惡道,卻並非究竟。
  • 真修行當發無所得心
    我在很多學佛圈裡,看到不少人修行法門換來換去,就像走馬觀花一般。比如今天看到某個大悲咒感應錄很精彩,於是發心修大悲咒;過幾天看到準提百無禁忌,於是又修準提……一山望著一山高,終無所成。當然,法門換來換去,浮躁不堪,這本身是沒福報的表現。按說為腎水不足,心火熾盛。
  • 利真汽車延保靠譜嗎?看看利真車主的真實反饋
    這裡小編為大家推薦上海利真汽車服務諮詢有限公司,有人會問:它靠譜嗎?接下來看看利真車主們的真實回答,你便知道了。寶馬3系車主劉先生是在去年底購買的利真延保,根據車型與車況選擇的是利尊系列。劉先生說:當初選擇利真是看中它的名聲,作為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汽車經銷商商會副會長單位,上海利真在我心中便戰勝了其他公司。
  • 如何在丹道修煉中巧妙運用「真陰」與「真陽」?
    也不使自己非常清醒,防止產生後天的分別心,卻要於靜寂虛無之中,保持著一點真意的警覺性,對我們的真意來講是不隨氣機之靜而失去意識觀照,這種情形就像是秋冬之際的陰中含陽。唯有將凡陰凡陽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口鼻的呼吸之氣若有若無,思慮的識神一點也沒有出入,在這種狀態下自己完全聽任它保持寂靜杳冥的境界,只是元神所發的真意這個主人翁在中間觀照主持,不動不搖。這樣溫養下去,自然會有真陽之氣從虛無的境界中生出。
  • 西遊真解│打坐修行如何得定?來看黃風怪的寓意:無心之心歇狂心
    《西遊記》中的三家,以人物來象徵,就是悟空——真命,八戒——真性,沙僧——真意;以真意修道,即是以無心之心修道,方能性命合一,成就大道。不僅能止假意之妄動,也能破一切修行障礙。所以黃檗禪師云:「學道人但學無心,一切佛法總不用學。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脫。」
  • 法華經:真法不可言傳,勿著文字相,佛經所指才是真理(19)
    因為在晝夜六時的某些時候,他們總有那麼一點明心見性的意思,乃至微弱得連他自己都沒有覺察到。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淨業因緣,他們內心深處常顯得比一般人清淨一些,淡薄名利一些,乃至有出離世間的願望。但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幾分,則隨各自的業力。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
  • 夢參老和尚: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正見正知
    平常在你修行觀想當中,一個斷、一個常,這兩種知見,平常的你經常這樣觀想。色、心二法,心法又分受、想、行、識,把五蘊就說成色心二法——千萬別把五蘊當成是我,五蘊非我。一定要修行最起碼要離開你的蘊,離開你的境界相,離開你的妄想心;如果這個離不開,你修什麼都危險。這是說假使你不能修真如三昧、直心觀你的心性,你會著這些魔的。
  • 這麼多人是真在修行嗎?
    七菩提分是工程面,三三昧是技術面,這三個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這個是你真正修行的地方,你修什麼定沒用有,一定要修這個三昧。  這個三昧是怎麼修的,這裡頭牽涉到技術面很重要的工程。我跟各位談技術面的,第一個是有一個修行陷阱,叫舒服坑,禪堂裡這是一番大工程。第二個陷阱,這叫禪定坑,我們是橫出三界,從這裡來講叫羅漢坑。
  • 舌柱上顎與觀照玄膺
    如果再配合觀照玄膺,生津的效果就更明顯。一個功法在前期訓練中,有沒有津液產生,是一個功法優劣的重要標誌。再說觀照玄膺     玄膺是舌下舌系帶中間的一個穴位,它位於舌下玉液、金津的兩個穴位中間。有些針灸書上,把玄膺的穴位標為海泉。玄膺一穴是津液之海、升華之源,能用內視去觀照玄膺,則真精自然攝提而上。
  • 最上乘打坐,以真心為坐
    問:打坐才算是真正的能於佛學於修行而有所成就,您能多談談關於打坐嗎?
  • 何為三昧真火?
    其實,三昧乃是修行的重要方法,也可稱為修行的境界。佛家有三昧之說,道家有真火之說。我們常常看到武俠小說中有三昧真火這個詞彙,乃是很高的武功。這個所謂的「真火」,就是來源於道教的內丹修煉學說。上乘真火是:「以天地為鼎爐,日月為水火,陰陽為化機,鉛汞銀砂土為五行,性情為龍虎,念為真種子,以心煉念為火候,息念為養火,含光為固濟,降伏內魔為野戰,身心意為三要,天心為玄關,情來歸性為丹成」。道家稱此為上乘延生之道,可證仙果。
  • 學佛修行必備六個先決條件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可見學佛首先是從做人開始,做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需要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呢?《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有了這些基礎,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開始學佛的人。但是,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之前,必需對什麼是修行?需要什麼心態?修行的宗旨又是什麼?
  • 法華經:貧子認父記,為什麼聲聞法是最上乘的成佛法門(32)
    【其家巨富,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象馬牛羊,輦輿車乘,田業僮僕,人民眾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人,無處不有。】「這個家非常富有,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等珍寶應有盡有。還有象車、馬車、牛車、羊車等種種輦輿車乘。田業僮僕以及人民無論出城、入城、停息都有功德利益。
  • 《法華經》中說: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一乘」心才是真正的妙法
    這部偉大的《妙法蓮華經》是我們學佛修行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因為就是在這部《妙法蓮華經》裡,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宣講出了三個甚深密義。而這三個甚深密義完全解決了我們修行路途上的所有問題。所以經中明言,如果沒有學習《妙法蓮華經》,即「不善行菩薩道」。《妙法蓮華經》中講道: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
  • 淨土宗: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
    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此法性真如像大海般的深廣,故云法性真如海。由真如法身衍生出來的報身度化登地菩薩,由報身應眾生機緣顯現的無量化身,對此法、報、化三身諸佛悉要平等地恭敬歸命。同時還要一心歸命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諸菩薩。一一菩薩又有無量眷屬,無量的身相莊嚴及無量神通。
  • 為什麼說吃飯、走路都是修行?
    實相佛法修行的要點是:時時保持正念。正念,是要我們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要知道當下有什麼,發生什麼,那麼我們就會在當下欣賞到月圓、藍天、柏樹的美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流失在妄念中,會為未來憂慮,被貪、嗔、痴迷惑,認識不到當下的美妙。試著想一下,如果有三十個人觀賞美麗的落日,究竟會有多少人,能真正欣賞到這其中的美妙呢?
  • 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自古以來修行都是:一加法、一減法
    一、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炁」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修行人必須讀《黃帝內經》,對醫學知識,對人體的生理結構要有所了解。修行人必須通醫理,這是「」五明」之一的「醫方明」,只有通達醫理才會知道人體經脈,修行時脈絡通暢了才能入道。
  • 《法華經淺釋》193.佛具有這十種力量,三乘都是佛神力所化的城!(宣化上人)
    雖然說權變之法,但究竟的指歸、歸趣,還是為的這個實法;恐怕眾生怕佛道遙遠,而不敢修行,所以就分別說出來三乘的法門,有聲聞乘、有緣覺乘、有菩薩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雖然說三乘,三乘都是化城,是佛神力所化的城;將來只有叫眾生得到佛果,這是唯一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