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X醫生 上海市血液中心
今天我們再談一下獻血前飲食的問題。
在之前的科普「
獻血前連豆漿也不能喝?」中, X醫生解釋了豆漿、牛奶和雞蛋等食物的脂肪含量並不高,不會引起血脂升高——哪怕是一過性的,因此,不會影響獻血。
但確實有相當多的獻血知識宣傳會建議在獻血前不要吃這些食物,認為可能引起脂血,導致獻血前檢測不合格。
因為很多獻血工作者的經驗是:有很多因脂血而不合格的獻血者,在獻血前吃過豆漿、牛奶、雞蛋,還有鹹菜!
這大概就是「獻血(單採)前只能吃白粥白饅頭」的由來吧。
那麼,如何看待這個實踐經驗呢?
之前有網友建議X醫生寫科普時開門見山先告知答案,這次就從善如流:
這個所謂實踐經驗是一種歸因謬誤。
簡單來說,就是把時間上的先後關係,當作事件的因果關係。
讓我們把前面提到的食物再列一下:
豆漿、牛奶、雞蛋、鹹菜……
是不是很面熟?
沒錯,這些都是典型的中式早餐成員,對於很多很多人來說天天見面。
很容易推測出,因「脂血」而不合格的獻血者中,必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早上吃過這些食物。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獻血點一天接待了100個獻血者,其中5個因「脂血」不合格,而這5個不合格獻血者中有3個人吃過豆漿、牛奶、雞蛋和鹹菜中的一種或幾種,是不是一點也不意外?
如果這種情況日復一日經常發生,是不是也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一種印象:吃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脂血」?
做出這種判斷的邏輯缺陷是:除了那5個不合格獻血者之外,我們並沒有調查另外95個獻血者(假設檢查項目都合格)在獻血前都吃過什麼,所以也無從判斷獻血前吃豆漿牛奶雞蛋鹹菜與「脂血」的相關性。
如果另外95個人中也有6、70人吃過豆漿牛奶雞蛋鹹菜,佔比跟不合格的5個人差不多,那就說明沒有明確證據支持這些食物跟「脂血」具有相關性。
這就是醫學研究中強調的「對照」的概念。
例如,我們要研究某種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能僅僅研究使用疫苗的人群,而應該同時設立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和對照組(controlled group),試驗組是接受該疫苗的人群,對照組是未接受該疫苗的人群,然後比較兩組人群中發病率(疫苗保護效果)的不同。
這樣還遠遠不夠。
接種疫苗本身就可能會影響試驗人群的生活行為方式以及對疫病症狀的關注程度,產生偏倚。因此,要給予對照組跟「疫苗接種」形式一樣的「安慰劑注射」,並且對相關信息嚴格保密,對受試者保密,對研究實施者要保密,對數據統計者也要保密。這就是醫學研究中常說的「雙盲對照」(其實是三盲)。只有在全部數據統計完成後,再由專職人員予以「解盲」,得出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終結論。
此外,受試者的選擇也至關重要。如果納入試驗組和對照組的人群本來就不同(比如不同年齡段),那麼也會干擾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因此,要保證受試者是完全隨機納入並分配到兩個組,這就是非常重要的「隨機」原則。
隨機雙盲對照試驗(RCT)是醫學研究的金標準。
回到獻血前飲食的問題。我們可以做個思維體操:
首先,獻血前不能吃豆漿牛奶雞蛋鹹菜,這個「實踐經驗」缺乏對照組,無法得出有效結論;
其次,如果因「脂血」不合格,工作人員或獻血者自己可能會細究獻血前都吃了什麼,而合格了就不會,這導致信息偏倚;
再者,易發生脂血的人可能本身對飲食要求及熱量攝入較高,從而早餐更「豐盛」,也更可能會吃豆漿牛奶雞蛋等食物,造成樣本偏倚。
以上說明,獻血前不能吃豆漿牛奶雞蛋鹹菜,這一「經驗」並不可靠。
最後給大家講個故事:
前耶魯醫學院院長劉易斯.託馬斯(Lewis Thomas, 1913-1993)在《最年輕的科學:觀察醫學的札記》一書中講到,他父親也是一名醫生,1911年在紐約羅斯福醫院曾經跟隨一位名醫。這位名醫以其能準確診斷早期傷寒而鼎鼎有名。
名醫的方法是用手捏病人的舌頭,根據其硬度和觸感判斷該病人是否得了傷寒,而病情發展也往往如其所料。因此,這位醫生查房時的景像是這樣的:每位病人都伸出舌頭,等待其逐一捏之。
我們現在知道,捏舌頭當然診斷不出傷寒。傷寒由傷寒桿菌引起,經消化系統傳播。捏舌頭的唯一作用是將傷寒桿菌從一個病人傳播給另一個,捏舌名醫的手就是傳染的媒介。
經驗不可靠。
這期我們從獻血前飲食聊到了傷寒,跨度有點大,內容有點雜,X醫生只希望大家記住:
時序關係不等於因果關係。
下期再見。
◆ ◆ ◆ ◆ ◆
熱點
▼ Love&Joy丨安義夜巷這一晚,紅了
▼ 國際志願者日丨總隊召開2020年志願者工作會議
▼ 成分獻血高校行,讓青春的愛和熱血延續
▼ 雙十一結束了,這份「快遞」還在路上
科普
▼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或是進化遺蹟?
▼ 獻血前連豆漿也不能喝?
▼ 獻血能降血脂?
▼ 獻血能喝咖啡嗎?
......
原標題:《獻血前不能吃豆漿牛奶雞蛋鹹菜,這些「經驗」是怎麼來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