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佛陀的兒子羅候羅尊者,學習「密行第一」

2021-02-08 俺林老豬

初中時,和當時一位同學也是好友去逛書店,買了一本《鬼谷子注釋本》,好友說要借他先看,其實我心知他是看不懂得,他的聰明才智雖然好幾倍高於我,但他平時並沒有看書的基礎,像這種古文本不是一下子就能讀得了的,但礙於情面我還是借給了他。不料,在幾天後因為看不懂就把書還給我,同時還對我說了一番令我終生難忘,並且也間接的成就了我的話:「這本書雖然我看不懂,但我們(包括另一位好友)的聰明才智遠遠在你之上,即便你努力學習趕上了我們現在的程度,我們也早已超過現在的聰明了,所以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學習,你永遠都不可能會超過我們的。」

當時我是真的默然了,內心雖然很痛,卻不得不承認他說的話是正確的,當時他們的天分確實遠遠不是我所能寄想的,所以我只能暗暗地對自己說:「如果現在你們走一步,我走三步也趕不上的話,那我就走十步甚至更多步,總有一天這量的積累一定會呈現質的飛躍。」

……

二十歲待業在家時,有一位比我年長的朋友來找我喝茶,我剛好在看南師的《論語別裁》,他就義正辭嚴的批評了我,「你現還這麼年輕,你怎麼會去看這些書呢?」一泡茶的功夫,還給我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課,無法是這些書會毒害我之類的忠言,由始至終我都是微笑著點頭稱是,在他講課結束後同時也說了一番讓我哭笑不得的話:「這些書在我年輕的時候也稍微有看過一點,現在雖然都忘了,但如果我翻開來講給你聽的話,也要比你所能理解的更要深。」同時也勸我以後不要再看方面的書,多看一些有益的書。也從那時候開始,我都不太樂意讓他人知道我具體在看什麼書,這並不是怕被人嘲笑和教訓,而是懶得解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也自然難得清淨了。

後來學《易經》,別人一看到我家裡有關易學的書,多數都會說這樣的話,大概就就是:「唉呀,你現在怎麼連風水算命也都學了啊?」這句話我到現在為止還真的不知道該用感嘆號還是用問號好,但很明顯在別人的眼中我或許成了莫名其妙的異類或不入流的人吧。記得前幾年在公司培訓部學習演講的時候,第一次上臺所選擇的講題便是《易經的智慧》,開場白我就先聲明我完全不懂佔卜算命的,而且易學本身是智慧之學,絕不是人們平常所認為的風水算命看相這些江湖術數。

那場演講可以說很成功,因為吸引了所有人的專注力和興趣,在課後大家談論得也異常的興奮活躍,但令我最無奈的,所有的人依然還是只好奇算卦佔卜這些方面的,而對於《易經》本身所包含的智慧,卻可以說一丁點兒興趣或關注也都沒有。其實,在佛法還沒傳到中國之前,《易經》代表的是咱們中國傳統思想智慧的最頂端,被稱為百智之源,古代儒墨道三大家、包括諸子百家在內所有的思想智慧都是起源於《易經》,《易經》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鼻祖。

到了剛學習佛法時,很幸運能從書本上聽到南懷瑾大師講述羅睺羅尊者「密行第一」的事跡,從此便拜伏在尊者的座下,發心要以尊者「密行第一」作為自己學佛修持的準則。這裡的「密行」在小乘中是指「持戒嚴密」的修行,而在大乘則是指「蘊善於內而不外著」的修行。

所以學佛迄今為止,即便身邊的親人也少有人知曉,正是因為有了「密行第一」的護持,才能夠在心地上為自己創造了這一方淨土,所以不像之前的學習一樣外障不斷,在佛法上從未因為自己的修習而遭受到他人的牴觸、勸阻、妨礙、誹謗、嘲諷等等這些外緣障礙,這是一種殊勝的福分。再加上自己習性好靜厭事,所以也就沒有去接觸過任何佛教團體,更不曾參加過任何寺院的法會,或者跑到哪裡去聽經。雖然心裡對自己的行為是明明白白的,但這樣的行徑是否如法卻也始終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直到讀了蓮池大師《在家學佛 》一文後才豁然開朗。

今天我們就從大小乘這兩方面佛法對於「密行」的定義,嘗試著來講述一下羅睺羅尊者這個「密行第一」的修持,對於我們在家學佛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深刻意義。

「密行」在小乘中是指「持戒嚴密」這點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為漢傳佛教主弘的是大乘佛法,從一開始學的便是大乘佛法,所以特別看不起小乘佛法,認為小乘的自度精神過於自私狹隘。但隨著自己修習的深入,慢慢發現這個問題遠遠沒那麼簡單,如果一個人連自已都度不了卻要去度眾生的話,就好比泥菩薩要過河,自身尚且難保,又如何去度眾生呢?

《心經》後面心咒有「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這一句,譯成漢文便是:「自度,自度,快快自度,並度眾生。」觀自在菩薩也許是要我們明白:作為大乘佛子,一定要通過這無上般若層層深入的「自度」當中,再去度化一切眾生,而不是先讓自己迷失在這六道五濁的漩渦當中去,再以盲帶盲,硬生生的把這無上心咒變成了「自迷,自迷,快快自迷,並迷惑大家」這樣自欺欺人的魔咒,那就真的罪過了。

從佛陀對愛子的教育當中,我們也許更能深刻地體悟到這個道理。

羅睺羅尊者是佛陀的親生兒子又是太子,十幾歲隨佛出家,從小便嬌生慣養,調皮頑劣,常常喜歡說謊作弄人,再加上身份特殊,所以在僧團中也無人敢加以糾正,以致日久惡習漸生。佛陀知道後決心加以教訓。

佛命羅睺羅端大盆水為佛洗足,洗後就問他說:「這些水可以喝嗎?」「不,不能喝。」佛說:「這盆水一旦變髒後就不再受人珍惜,只會被丟棄。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常常說謊,以後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嗎?」羅睺羅聽後立刻覺得慚愧。

佛命他將水倒掉,再問他:「這個盆叫什麼盆?」答:「這是洗足盆。」佛問他:「可以用它來盛水洗米洗菜嗎?」「沒有人會用它洗米洗菜了。」佛說:「對。如果你的內心不清淨,滿心藏著不實的垢穢,大道之糧又怎麼能裝進你的心中呢?」

佛陀又用腳將該盆踢到遠處,問:「我現在踢掉這個盆,你覺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為它只是一個粗盆而已。」佛陀說:「對。同樣的道理,你如果不重威儀,戲弄妄言,顛倒是非,就會像這個盆,別人自然也不會去尊重和愛惜你了。即便到了命終時,也不能覺悟,你會處在迷中更增迷!」

羅侯羅尊者聽訓後慚愧得無地自容,隨即生起深深的懺悔心,向佛陀發願決心痛改前非。

所以我們再進一步來講大乘佛法對於「密行」的定義,而對於「蘊善於內而不外著」的這一層深義,阿秋法王對在家居士所作的開示更加透徹:

「我們對自己所修的法也應該嚴守秘密(特別指本尊法等不共之法)。原則上,在自己沒有親見本尊之前,不可公開自己的本尊。同理,這樣可以避免外在幹擾因素對自身本尊法信心的動搖。比如,可以避免偏執之徒有意、無意在自己面前宣揚其他菩薩的功德、以及其它法的殊勝,以此貶低自己所修持的法門,從而削弱自身修法上的信心。信心是我們成辦解脫的巨大原動力,信心的動搖將大大的減弱我們修行的力量。事實上,法無高下,關鍵在相應。只要一門深入,成就一尊佛,就成就了一切佛。

最後,我們對自己修法的功德也應該保密。原則上,在我們還沒有獲得持明果位之前,不可公開自己的修法功德。同樣,保密就是為了減少、避免因我們自身福慧資糧欠缺,自心還不具備堅定、不退轉的正信時,所導致的種種障礙。」

像我們這樣的平常人,不管學什麼或做什麼,總喜歡不停地往更高的地方走去,但卻常常忘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向自己腳下的步伐看一看。我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回到學校讀書,但因為犯錯,老師罰我為同學講一節課,是講一首詩,這首詩我會講但不會背,結果在講課時卻在我自己的課本上找不到這首詩,就一直在翻書找這首詩,怎麼翻也找不到,索性將整個書包都倒出來,一本一本找也還是沒找到,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心裡越是焦急難奈,這樣找書的時間就這樣用去了差不多整節課的時間,直到我醒來後那首詩還是沒有找到。醒來後內心一直平靜不了,會講有什麼用?也不過是鸚鵡學舌而已。那我們真正屬於自己的智慧呢?

說到這裡,想起我以前在讀《西遊記》第二回,孫悟空剛拜師的時候,千裡迢迢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的尋來,本就是為了學長生不老之術,結果菩提老祖每天只是讓他學習怎樣灑掃衛生和應對禮儀,老猴因此感到很鬱悶也很氣憤,於是我就寫了一首《灑掃》的小詩:「本為修真出二門,偏教灑洗應對禮;原來神仙無他道,皆因世人高處迷。」

對於菩提老祖的用心,我們大家是不是也是覺得很難理解啊?布袋和尚有一首《插秧》詩偈也許會有答案,詩偈是這樣的:「手把青秧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咱們學佛的人,與其跟著一般所謂學佛的信徒紛紛擾擾、渾渾噩噩的到處跑,還不如先停下自己的步伐學學羅睺羅尊者「密行第一」,踏踏實實的修持好自己的功德和智慧來得實在,也許「退步」真的就是「向前」呢?

相關焦點

  • 十六尊者的故事 | 羅睺羅尊者,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㝹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佛說阿彌陀經》雲臺海會的朋友們,今天我們繼續一起學習十六尊者的故事。第十位尊者羅睺羅,譯為「覆障」。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佛陀聲聞弟子中,密行第一。他為什麼取名覆障呢?覆,是蓋覆、障是障礙的意思。
  • 佛陀對羅睺羅尊者生氣的故事
    比如,羅睺羅尊者小的時候說謊。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很生氣。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你聽。有一次,本師釋迦牟尼佛從外面回來,羅睺羅尊者打了一盆水,給釋迦牟尼佛洗腳。釋迦牟尼佛洗過腳以後,說道:「羅睺羅,請你把這盆水喝了。」  羅睺羅尊者說道:「佛陀,這洗腳的水已經很髒了,不能喝呀。」「那你用這個盆子拿去盛飯吃吧。」
  • 釋迦牟尼有妻子和兒子?佛陀家庭成員介紹
    在佛陀悟道的時候,她分娩生下了羅睺羅,大家方信她貞節無失。  當耶輸陀羅知道悉達多太子離開皇宮後十分驚訝。在太子出走後,按印度習俗,她可以再婚,也確有幾位王子曾向她求婚,但都被她拒絕了。當她聽見丈夫修苦行時,她卸下身上所有珠寶,穿上簡單的素色衣服,也學丈夫一日食一餐。
  •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者。東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三子。其季開士也。尊者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目淨多羅。第二子功德多羅。皆曰。
  • 在千年古剎靈巖寺,探秘海內第一名塑
    羅睺羅尊者(密行第一)攝影/六月迦延尊者(議論第一)攝影/六月阿菟樓陀尊者(天眼第一)攝影/六月解空須菩提尊者(解空第一)攝影/六月律藏會上優婆離尊者(持戒第一)攝影/六月迦留陀夷尊者(宮廷老師)攝影/六月摩訶俱絺尊者(答問第一)攝影/六月摩訶劫賓那尊者(眾僧第一)攝影/六月雲山牧牛難尊者(聲音美妙)攝影/六月孫陀羅難陀尊者(調和諸根第一)攝影/六月牛嘶比丘尊者(受供第一)
  • 大迦葉尊者生於婆羅門望族,出生瑞相與佛陀相似
    假若有人從兩千五百年前到現在肉體還活在世上的話,那就是佛陀弟子中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  不久之前,法國的柏林森博士在印度的雞足山上,還見過尊者大迦葉,並且皈依了他。這位富傳奇性聖者的生涯,介紹起來實在是一段很美麗的故事。  我們還是從尊者的出生說起吧!
  • 佛陀弘法的見證者——阿難尊者
    正法由佛陀說出,眾弟子們向四方傳播,向後世傳承他們以自己的身、口、意為示範,續佛陀慧焰於他人,令佛法有了生命,令正法能夠長存人間。而在佛陀無數的弟子中又有「十位第一弟子」,最值得我們效法學習。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走近佛教裡以「多聞第一」聞名的阿難(也稱「阿難陀」)尊者,共同感受他的偉大與神奇。天快亮了,月亮漸漸下沉,這是菩提樹下的第七夜。當悉達多抬頭看見天邊第一顆閃現的晨星時,便證得了最高的智慧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就在這一夜,王舍城中誕生了一位哇哇啼哭的男嬰,他是斛飯王之子,也是佛陀血脈相連的堂弟。
  • 阿含經故事 | 佛陀對羅睺羅的教導
    —— 《阿含經故事選》有一次,尊者羅睺羅跟在佛陀後面,從祇樹給孤獨園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乞食。這時,尊者羅睺羅心想:「世尊為何要在路上教誡我這些?有誰會在聽了佛陀的教誡後,還不顧修學而繼續去乞食的?」於是,尊者羅睺羅立刻折回住處,到一棵樹下盤腿端坐,提起專注力,思惟佛陀剛才所教導的內容。佛陀乞食回來,食畢,在園內經行,然後走到尊者羅睺羅所在處,繼續教導他說:「羅睺羅!
  • 蘇東坡求學定情的地方,諾距羅尊者的道場,陸遊:「川南第一山」
    」陸遊誇獎中巖是「川南第一山」,但實際上,中巖山並不大。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中巖的仙,有李白、有蘇軾、有黃庭堅、有範成大、有陸遊、有楊慎,有滿山無頭的佛,有五百羅漢中的諾距羅尊者據說諾距羅尊者是武士出身,力大無窮,諾距羅可以譯作大力士,所以可以叫他大力羅漢,因為佛祖常常讓他靜坐,「靜坐羅漢」也是他。
  • 雜談羅睺羅密行到底是什麼
    羅睺羅密行, 惟我能知之,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眾生.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安住於佛法, 以求無上道.——授學無學人記品這是法華經裡面的一段揭語,很多人對於羅睺羅密行到底是什麼有疑問,其實羅睺羅的密行就是一行三昧,老子道德經裡面曾經說過,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羅睺羅表面雖然跟其他人沒有區別,但從內修所顯現出來的種種行徑,已經具足三千威儀,八千細行,他的一言一行,無不是禪,無不是密,而這個密,其中包涵了成佛的功德
  • 米勒日巴尊者:遇逆緣時不能幫助的佛法,都是深可悲嘆的不幸
    佛陀在《德護長者經》中說:「嫉妒痴濁故,則失於善心。惡見三毒緣,如是貪增長。」嫉妒是一種愚痴,會覆蓋我們的善心,令貪嗔痴等三毒不斷增長。有一則公案,米拉日巴尊者經常受到施主們的恭敬供養,但當地一寺院有兩位著名的法師,達羅和羅頓,因對尊者十分嫉妒,經常誹謗。 一次法會上,此二人和米拉日巴尊者及徒弟惹瓊巴一併被邀請。
  • 神通第一 目犍連尊者的故事
    佛陀有十大弟子,今天跟你們講目犍連,他是神通第一。他的修行,當年,在2500年前,開天眼:能看得到前世和來世。
  • (24)沙利子尊者的兄弟姐妹全部證得阿拉漢果,他們都是誰?
    他們六個人全都在佛陀的僧團出家,並證得阿拉漢果。準達以「準達沙馬內拉」之名為人熟知,即使在成為比庫之後依然如此,這是為了和瑪哈準達長老區別之故。在沙利子入滅時,準達是他的侍者,他帶著沙利子的遺骨,去向佛陀通知沙利子入滅的消息。這故事記載在《準達經》中,後面還會談到。
  • 《法華經》序品第一之佛陀現祥瑞之相,眾皆惑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法華經》,今天講序品第一之佛陀現種種祥瑞神通之相,與會四眾皆疑惑。另有四位阿修羅王,即: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阿修羅王,各自率領數百千計的眷屬前來赴會。另有四位迦樓羅王,即: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自率領數百千計的眷屬前來赴會。韋提希夫人的兒子阿闍世王與其數百千計的眷屬等來赴此會。他們各自頂禮佛足後,便退坐一側,俟佛說法。
  • 佛教: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卻被佛陀懲罰不得滅度,原因令人不解
    對於佛陀的十大弟子的名字,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只有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和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對於其他的尊者很多人可能就沒有那麼熟悉了,實際上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特點,每個人都能夠證悟出屬於自己的東西,但是有這麼一個弟子,他因為喜歡賣弄神通,更是喜歡用神通來招搖惑眾,結果被佛陀知道後
  • 佛陀親自編的減肥口訣
    我們說了,佛陀在世的時代,古印度大概分成十六個國家,佛陀出生在迦毗羅衛國,這個國家很小很小,在他的北面就是憍薩羅國,可就大多了,憍薩羅國的首都就是佛經裡常常提到的舍衛城。
  • 佛教真實故事:佛陀開示一切眾生都是由依業力所決定
    當時,摩偷羅國王是西方的王子,他來到摩訶迦旃延尊者的住所,恭敬頂禮尊者後,退坐一旁。摩偷羅王請示尊者:『婆羅門自稱:「我們婆羅門第一尊貴,其他種姓都是卑劣階級;我們是善的,其他人都是惡的;婆羅門是清淨的,非婆羅門則是不清淨的。婆羅門是梵天從口所生之子,乃梵天所生、梵天所化作,是梵天的繼承者。」尊者,請問這是什麼道理呢?』尊者回答摩偷羅王:『大王!這只是一般世間人的說法。
  • 佛陀說不食葷腥,是不是等於「吃素」?
    但這是站在保護僧侶的立場,而非以保護動物生命為第一考量因素,原因有三:(1)十種肉中,若吃下兇猛屬性的動物,身體會殘留它的味道,當比丘尊者在森林中禪修時,容易受到其同類或者天敵的攻擊,這裡特別指出的是蛇肉;(2)十種肉中,若吃下古時用於軍事用的戰騎獸力,比如象和馬,會受到國王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