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時,和當時一位同學也是好友去逛書店,買了一本《鬼谷子注釋本》,好友說要借他先看,其實我心知他是看不懂得,他的聰明才智雖然好幾倍高於我,但他平時並沒有看書的基礎,像這種古文本不是一下子就能讀得了的,但礙於情面我還是借給了他。不料,在幾天後因為看不懂就把書還給我,同時還對我說了一番令我終生難忘,並且也間接的成就了我的話:「這本書雖然我看不懂,但我們(包括另一位好友)的聰明才智遠遠在你之上,即便你努力學習趕上了我們現在的程度,我們也早已超過現在的聰明了,所以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學習,你永遠都不可能會超過我們的。」
當時我是真的默然了,內心雖然很痛,卻不得不承認他說的話是正確的,當時他們的天分確實遠遠不是我所能寄想的,所以我只能暗暗地對自己說:「如果現在你們走一步,我走三步也趕不上的話,那我就走十步甚至更多步,總有一天這量的積累一定會呈現質的飛躍。」
……
二十歲待業在家時,有一位比我年長的朋友來找我喝茶,我剛好在看南師的《論語別裁》,他就義正辭嚴的批評了我,「你現還這麼年輕,你怎麼會去看這些書呢?」一泡茶的功夫,還給我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課,無法是這些書會毒害我之類的忠言,由始至終我都是微笑著點頭稱是,在他講課結束後同時也說了一番讓我哭笑不得的話:「這些書在我年輕的時候也稍微有看過一點,現在雖然都忘了,但如果我翻開來講給你聽的話,也要比你所能理解的更要深。」同時也勸我以後不要再看方面的書,多看一些有益的書。也從那時候開始,我都不太樂意讓他人知道我具體在看什麼書,這並不是怕被人嘲笑和教訓,而是懶得解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也自然難得清淨了。
後來學《易經》,別人一看到我家裡有關易學的書,多數都會說這樣的話,大概就就是:「唉呀,你現在怎麼連風水算命也都學了啊?」這句話我到現在為止還真的不知道該用感嘆號還是用問號好,但很明顯在別人的眼中我或許成了莫名其妙的異類或不入流的人吧。記得前幾年在公司培訓部學習演講的時候,第一次上臺所選擇的講題便是《易經的智慧》,開場白我就先聲明我完全不懂佔卜算命的,而且易學本身是智慧之學,絕不是人們平常所認為的風水算命看相這些江湖術數。
那場演講可以說很成功,因為吸引了所有人的專注力和興趣,在課後大家談論得也異常的興奮活躍,但令我最無奈的,所有的人依然還是只好奇算卦佔卜這些方面的,而對於《易經》本身所包含的智慧,卻可以說一丁點兒興趣或關注也都沒有。其實,在佛法還沒傳到中國之前,《易經》代表的是咱們中國傳統思想智慧的最頂端,被稱為百智之源,古代儒墨道三大家、包括諸子百家在內所有的思想智慧都是起源於《易經》,《易經》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鼻祖。
到了剛學習佛法時,很幸運能從書本上聽到南懷瑾大師講述羅睺羅尊者「密行第一」的事跡,從此便拜伏在尊者的座下,發心要以尊者「密行第一」作為自己學佛修持的準則。這裡的「密行」在小乘中是指「持戒嚴密」的修行,而在大乘則是指「蘊善於內而不外著」的修行。
所以學佛迄今為止,即便身邊的親人也少有人知曉,正是因為有了「密行第一」的護持,才能夠在心地上為自己創造了這一方淨土,所以不像之前的學習一樣外障不斷,在佛法上從未因為自己的修習而遭受到他人的牴觸、勸阻、妨礙、誹謗、嘲諷等等這些外緣障礙,這是一種殊勝的福分。再加上自己習性好靜厭事,所以也就沒有去接觸過任何佛教團體,更不曾參加過任何寺院的法會,或者跑到哪裡去聽經。雖然心裡對自己的行為是明明白白的,但這樣的行徑是否如法卻也始終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直到讀了蓮池大師《在家學佛 》一文後才豁然開朗。
今天我們就從大小乘這兩方面佛法對於「密行」的定義,嘗試著來講述一下羅睺羅尊者這個「密行第一」的修持,對於我們在家學佛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深刻意義。
「密行」在小乘中是指「持戒嚴密」這點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為漢傳佛教主弘的是大乘佛法,從一開始學的便是大乘佛法,所以特別看不起小乘佛法,認為小乘的自度精神過於自私狹隘。但隨著自己修習的深入,慢慢發現這個問題遠遠沒那麼簡單,如果一個人連自已都度不了卻要去度眾生的話,就好比泥菩薩要過河,自身尚且難保,又如何去度眾生呢?
《心經》後面心咒有「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這一句,譯成漢文便是:「自度,自度,快快自度,並度眾生。」觀自在菩薩也許是要我們明白:作為大乘佛子,一定要通過這無上般若層層深入的「自度」當中,再去度化一切眾生,而不是先讓自己迷失在這六道五濁的漩渦當中去,再以盲帶盲,硬生生的把這無上心咒變成了「自迷,自迷,快快自迷,並迷惑大家」這樣自欺欺人的魔咒,那就真的罪過了。
從佛陀對愛子的教育當中,我們也許更能深刻地體悟到這個道理。
羅睺羅尊者是佛陀的親生兒子又是太子,十幾歲隨佛出家,從小便嬌生慣養,調皮頑劣,常常喜歡說謊作弄人,再加上身份特殊,所以在僧團中也無人敢加以糾正,以致日久惡習漸生。佛陀知道後決心加以教訓。
佛命羅睺羅端大盆水為佛洗足,洗後就問他說:「這些水可以喝嗎?」「不,不能喝。」佛說:「這盆水一旦變髒後就不再受人珍惜,只會被丟棄。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常常說謊,以後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嗎?」羅睺羅聽後立刻覺得慚愧。
佛命他將水倒掉,再問他:「這個盆叫什麼盆?」答:「這是洗足盆。」佛問他:「可以用它來盛水洗米洗菜嗎?」「沒有人會用它洗米洗菜了。」佛說:「對。如果你的內心不清淨,滿心藏著不實的垢穢,大道之糧又怎麼能裝進你的心中呢?」
佛陀又用腳將該盆踢到遠處,問:「我現在踢掉這個盆,你覺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為它只是一個粗盆而已。」佛陀說:「對。同樣的道理,你如果不重威儀,戲弄妄言,顛倒是非,就會像這個盆,別人自然也不會去尊重和愛惜你了。即便到了命終時,也不能覺悟,你會處在迷中更增迷!」
羅侯羅尊者聽訓後慚愧得無地自容,隨即生起深深的懺悔心,向佛陀發願決心痛改前非。
所以我們再進一步來講大乘佛法對於「密行」的定義,而對於「蘊善於內而不外著」的這一層深義,阿秋法王對在家居士所作的開示更加透徹:
「我們對自己所修的法也應該嚴守秘密(特別指本尊法等不共之法)。原則上,在自己沒有親見本尊之前,不可公開自己的本尊。同理,這樣可以避免外在幹擾因素對自身本尊法信心的動搖。比如,可以避免偏執之徒有意、無意在自己面前宣揚其他菩薩的功德、以及其它法的殊勝,以此貶低自己所修持的法門,從而削弱自身修法上的信心。信心是我們成辦解脫的巨大原動力,信心的動搖將大大的減弱我們修行的力量。事實上,法無高下,關鍵在相應。只要一門深入,成就一尊佛,就成就了一切佛。
最後,我們對自己修法的功德也應該保密。原則上,在我們還沒有獲得持明果位之前,不可公開自己的修法功德。同樣,保密就是為了減少、避免因我們自身福慧資糧欠缺,自心還不具備堅定、不退轉的正信時,所導致的種種障礙。」
像我們這樣的平常人,不管學什麼或做什麼,總喜歡不停地往更高的地方走去,但卻常常忘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向自己腳下的步伐看一看。我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回到學校讀書,但因為犯錯,老師罰我為同學講一節課,是講一首詩,這首詩我會講但不會背,結果在講課時卻在我自己的課本上找不到這首詩,就一直在翻書找這首詩,怎麼翻也找不到,索性將整個書包都倒出來,一本一本找也還是沒找到,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心裡越是焦急難奈,這樣找書的時間就這樣用去了差不多整節課的時間,直到我醒來後那首詩還是沒有找到。醒來後內心一直平靜不了,會講有什麼用?也不過是鸚鵡學舌而已。那我們真正屬於自己的智慧呢?
說到這裡,想起我以前在讀《西遊記》第二回,孫悟空剛拜師的時候,千裡迢迢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的尋來,本就是為了學長生不老之術,結果菩提老祖每天只是讓他學習怎樣灑掃衛生和應對禮儀,老猴因此感到很鬱悶也很氣憤,於是我就寫了一首《灑掃》的小詩:「本為修真出二門,偏教灑洗應對禮;原來神仙無他道,皆因世人高處迷。」
對於菩提老祖的用心,我們大家是不是也是覺得很難理解啊?布袋和尚有一首《插秧》詩偈也許會有答案,詩偈是這樣的:「手把青秧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咱們學佛的人,與其跟著一般所謂學佛的信徒紛紛擾擾、渾渾噩噩的到處跑,還不如先停下自己的步伐學學羅睺羅尊者「密行第一」,踏踏實實的修持好自己的功德和智慧來得實在,也許「退步」真的就是「向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