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鞋服上新季,「80後」心中的「鞋王」達芙妮近日宣布將「徹底退出中高檔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包括大陸及臺灣市場」的公告,給實體零售店吹來一陣冷風。
經濟導報記者採訪獲悉,濟南市場上,達芙妮自去年開始陸續關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15家專賣店登記狀態為「註銷」或「吊銷」,還在營業的實體店正力推「國潮」新品,未來其會「芙搖直上」嗎?
濟南城區僅剩下兩家門店
22日下午3點多,一名達芙妮「粉絲」倩倩來到濟南八一人防店,試穿了一雙秋季上新款的鞋,現場活動價為八折,折後價格為210元。
當時,達芙妮淘寶旗艦店線上直播「下單返紅包」活動正在進行,線上店「滿減返券」活動也已啟動,用戶如果參加活動,這款鞋的到手價僅為170元。
「你看,同樣的一款鞋,在實體店試了合適,可以直接在線上下單,用一兩天送貨上門的等待時間,省了40元。」倩倩說。
實體店的客流,有很大一部分像倩倩這樣,從線下走到了線上,對這部分客人而言,越來越習慣在實體店看一看新品的款式,試一試舒適度,然後,到線上對比下「秒殺」活動的到手價。
該店的收銀臺檯面上,擺放著社群二維碼,每當有客人進店試鞋,店員會提醒客人掃碼關注。
如是,實體店也在往線上導流,以擴大自己店面的「粉絲」社群。儘管這樣,還是沒能逃離關店潮。
「泉城廣場地下的銀座購物廣場、老東門萬貨匯、山師東路、嘉華購物廣場等幾家店,都經常去。」倩倩回憶,來濟南10多年,逛達芙妮店和「鞋櫃」的經歷,拼湊成了她對濟南商圈的認知。
21日下午,老東門萬貨匯購物廣場上,達芙妮店的招牌還在,只是大門緊鎖,店面空置,「關了有近半年了。」知情者介紹,達芙妮在市區的實體店有16家,多分布於客流量大的商圈,例如堤口路大潤發、老東門萬貨匯、華潤萬家大眾廣場店、天橋區水屯路、和諧廣場等,但因「鞋價漲不動,房租和店員工資降不下來,客流還在流失」,陸續有門店關門,「目前市區僅有八一人防店和丁豪廣場兩家還在營業。」
工商信息顯示,地址在濟南(包括周圍縣區)的達芙妮實體店曾註冊數量為17家,這些店多成立於2000年到2009年之間,僅歷下區就有5家店,而如今,這15家店已退出,達芙妮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和濟陽達芙妮鞋店還「在業」。
向新零售靠攏
儘管關店潮在不少城市上演,但達芙妮對外界回應稱,從未徹底退出線下實體零售,正在實現向「輕資產」業務模式的戰略轉型,線下渠道將與線上渠道協同合作。
但其自2015年以來連續5年共計虧損近40億港元的「業績」,讓不少「粉絲」感到惋惜。
相關統計顯示,達芙妮實體店在2003年到2013年間,出現了暴增:由739家到了6702家,門店數量支撐起了營業收入的快增。而自2015年開始,達芙妮國際年報現虧損。2015年虧損3.79億港元,2016-2019年,分別虧損8.19億港元、7.34億港元、9.94億港元、10.7億港元。
也是自2015年開始,達芙妮開始關閉門店,陷入了業績下滑、門店減少的「怪圈」。去年,達芙妮門店數量從2820家收縮至425家,平均每天關店6家,明顯向新零售靠攏:其與蘇寧物流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圍繞線上線下供應鏈協同,聚焦用戶全場景服務體驗,推動鞋服供應鏈在智慧零售趨勢下的創新升級。
對此,達芙妮COO劉傑曾表示,為滿足新一代女性的消費需求,鞋服行業亟待對供應鏈模式進行智能化升級。
達芙妮濟南八一人防店,店面貨品的陳列「一分為二」,其中,運動休閒鞋佔了近一半貨架,達芙妮轉型的嘗試可見一斑:推出「國潮」系列的「芙搖直上」,期待「蛻變重生」。
鐵桿「粉絲」心中,達芙妮一直是款式時尚、性價比高的女鞋品牌,「國潮」會否讓達芙妮打個漂亮的翻身仗?
看國貨老品牌的「戰績」,多少讓人充滿了期待。借力於拼多多平臺的「國潮」熱,今年上半年百雀羚銷量飆升10倍;回力被「95後」買爆,銷量一個月破13萬雙。
有行業觀察者認為,鞋服品牌都在研究如何適應新零售,達芙妮老品牌的「國貨復興」路,很需要找到價格、渠道、產品等等各方面的突破口。
(編輯:徐松麗 陳德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