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一篇文章《你憤怒的樣子,其實很脆弱》裡的承諾,這一次我們專題來談一談到底該如何對待自己瀕臨失控的情緒。
按照我的一貫性格,我要分享的肯定不是 「控制情緒」這麼簡單的道理。這裡面有很多難以擺上檯面、只能做不能講,現實裡卻真正有用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法則。
裡面的每一條,都是基於我對社會現實和人性的分析和理解,不一定準確,某一些內容甚至很厚黑,希望大家批判地吸取正向能量。
另外,考慮到本文內容有些「邪氣」,希望大家只收藏,不要轉載和分享了。
文章不短,乾貨在最後。
01
有一段時間,我所在的辦公室離單位一把手的辦公室只有「一步之遙」。
關於一把手的故事,我在一篇關於國企領導有多讓人無語的長文裡講過一些。
他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人。文革時期一直在鄉下放牛,直到恢復高考才考進了一所理工類名校。
畢業進了一家研究所,一步步從小小的技術員成長為一家大國企的一把手。
他有關係嗎?有背景嗎?
有,那就是他自己。
他現在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關係和背景,就像那些我們在生活裡常見到的某個官二代、白富美那「優秀的爹」一樣。
但從普通農家子弟走到現在這一步,當年的他除了自己,別無憑籍。
我之所以敢這麼肯定,是因為我曾詳細了解過他的過去。
去年夏天,我被臨時抽調去幹了一件影響我很深的事情——審核人事檔案。
當那些形形色色的領導、普通員工、關係戶的檔案資料毫無保留地展現在你面前時,從裡面真的可以讀出太多的東西了。
深夜裡,我翻開一把手那厚厚的檔案盒,一頁紙一頁紙地仔細查看有些泛黃的舊材料,反覆去思考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現在這個位置的。
我在檔案裡看到了他的努力,從大學裡的成績到工作初期獲得的各種榮譽和表彰,再到當上領導之後無數次帶領團隊取得成果……我還看到了他的機遇,恢復高考考上大學是一次機遇,大學畢業進研究所是一次機遇,從技術員轉型做管理是一次機遇,國企改制是一次機遇……
他的經歷驗證了一句老話:沒有任何成功來自僥倖。
更有意思的是,從一些犄角旮旯裡,我還看到了他一項非常厲害的本事:善於搞團結。
幾乎所有的民主推薦和總結評價裡,都會提到他善於和大家打成一片,群眾公認度高,同事評價好。
光看這一點,簡直就是老好人一個啊!
BUT,也就是這一點,與我現實中的觀感正恰恰相反。
02
因為辦公室離的近,工作中我會時不時聽到一把手的聲音透過牆壁傳來。
很響亮,也很可怕。
因為凡是能透過牆壁傳到我這裡聽到的,大部分都是訓人的聲音。
所以在我看來,一把手的脾氣並不是很好。
經常有部門經理或者是事業部負責人在他的辦公室裡被訓得狗血淋頭。
有時候經理會上,他眼睛一瞪、嗓子一粗,就能把一個中層領導懟得下不來臺。
所以,很多人都怕他。
但就是他這樣的性格和脾氣,偏偏每次一搞領導測評或者民主生活會,員工們對他的評價都很好,甚至是那些被他訓得面紅耳赤的經理們,私底下談起來語氣裡也很尊敬。
難道這些人都是媚上或者刻奇嗎?
我覺得並不是。
在長期的觀察中,我發現他雖然看起來脾氣不好,但事實上每次發火都非常有原則。
第一,他從不對普通員工發火。比如對我,即使我在他面前犯過很多低級錯誤(唉,不堪回首),也從沒見過他對我說重話;甚至對那些大白天闖進他辦公室無理取鬧的員工或者家屬,他也從不動怒。他的怒火,一般只對那些中高層的領導發,對公司裡的絕大多數普通員工而言,他都是給人一副謹慎低調、如沐春風的感覺。
換句話說,能看到他「另一面」的,僅僅只是圍繞在他身邊的一小部分人,而這些人恰恰又佔據著決定公司運轉的關鍵位置。沒有一點脾氣,能管得住這些人嗎?至於普通員工,「我」跟你生得著氣嗎,生了有用嗎?
這也就是我上一篇文章裡說的,做大事者不生小氣。
第二,重要緊急關頭不發火。這幾年裡,公司曾遭遇過一次極其慘重的損失,我們一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發的新產品,批量投產並提供給客戶後,客戶在他的競爭對手面前作演示時,我們那號稱「可靠度高達99.999999%」的優秀產品,現場短路,燒了。
這臉打得親媽都快不認識了。
退貨、賠償再加上前期投入,損失直接上了九位數,一把手氣得肺都快炸了。
在分析問題的會上,所有人都提心弔膽、噤若寒蟬。
按理說接下來的劇情就應該是一把手黑著臉進來,然後一拍桌子,把所有人大罵一頓。
沒想到他一反常態地並沒有訓任何人,反倒是主動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對那些直接參與研發和生產部門頭頭、專家骨幹們更是親切慰問,一臉真誠地鼓勵他們不要灰心,要繼續努力。
只是在快散會的時候,才忍不住發了一句牢騷:
幸好我們公司不是做食品的,要不然我非得被你們弄進去勞改幾回。
讓原本壓抑沉悶的會場裡,居然響起了悉悉索索的笑聲。
03
我曾經說過,憤怒和生氣,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情緒。
但總有人會把它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不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軟柿子、沒脾氣,但又不至於經常被激怒,情緒失控。
這中間需要把握的度,有些人靠的是天賦,而更多的人,需要後天不斷的思考、分析和訓練。
就像我們單位的一把手,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
其中一點就是:每一個能當上高層領導的人,必然都有其過人之處。
他讓我明白了,其實他所謂的「發火」從來都是有的放矢,有因而發,而不是簡單的宣洩情緒。
他所有表現出來的情緒,很可能都不是他真實的情緒,至少不是他當下最強烈的那股情緒。
在他這裡,情緒已經不僅僅是「控制」這麼簡單了,而是變成了處理問題、解決難題,塑造個人性格的一種手段。
從他身上觀察和分析出來的東西,在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曾經給予了非常多的幫助。
比如如何處理憤怒的情緒,我把它們歸納成了四條。
04
第一條 暫緩處理, 而不是不處理
克制憤怒,這是很多人經常說的話。
但事實上,一味的克制只會讓身心壓抑。
我們怕憤怒。因為怕,便會去壓抑和克制它。
問題在於,這種壓抑和克制往往只是暫時的,終究它會另一種方式出現,比如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或者生理疾病。
那些從小憤怒被壓制的人,長大後往往會變得暴戾冷漠,或是行為怪異。
每一次經歷的憤怒都像是打開了一座火山口,無論再怎麼壓抑,終究也會有一天噴湧而出,而當那一天真的來臨的時候,這種積蓄已久的破壞力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憤怒一定要處理,只不過不是當場處理。
這就是我的經驗之一,越是憤怒、越是情緒激烈,越不能在現場任其爆發出來,因為彼時彼刻你的思維往往是混亂的,無論是破口大罵還是大打出手,最後的局面一定非常難處理。
所以最佳的方法莫過於,「讓怒氣先飛一會兒」。
我們之所以要暫緩處理,是因為我們需要時間,來推論反省為何憤怒,了解它,過濾出所有的成分,從無邏輯中過濾出邏輯的,從不合理中過濾出合理的。
先冷處理,再想辦法宣洩出來。
宣洩情緒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運動、冥想、傾訴,甚至是按摩等等,因為怒氣會使你的頸部和肩部內的肌肉緊張引起頭痛,自我按摩頭部或大陽穴,有助於減少怒氣,緩解肌肉緊張。
這樣的內容,許多書裡都會談到,所以這並不是我想要談的重點。
真正困難的,其實是第一步,如何才能在當場控制住自己?
這就需要不斷去鍛鍊自己的心理容量,像是庫區蓄水一樣,蓄水量越大,面對洪峰過境時就越能遊刃有餘。
心理容量和怒氣的爆發是成反比關係的,心理容量越小的人,就越容易怒氣傾胸。而心理容量較大的人,卻能經受較強的刺激而不動怒。
這是一個需要反覆提醒自己、不斷鍛鍊的過程,做到了這一點就摸到了「喜怒不形於色」的邊角。
而每一次經歷情緒刺激,卻能做到當場忍而不發,本身就是提高心理容量的最佳方法。
05
第二條 可以轉移注意力,但不要遷移情緒
許多人在遭遇負面情緒,或者心裡藏著某種強烈的情緒難以排解時,都自然而然地會去嘗試轉移。
這是一種成本低、效果好的方式,比如心情不好時去吃個火鍋、看場電影甚至睡個懶覺。
但很多人並沒有將轉移注意力和遷移情緒分清楚。
我們很多人都聽說過「踢貓效應」,一個人被領導罵了,就去罵他的下屬,下屬只能回家罵兒子,兒子被罵了也很惱火,便將自己家裡的貓狠狠地踢了一腳,最後只有貓沒辦法轉移仇恨,只能「喵」一聲表示憤怒。
這是空間上,負面情緒的遷移過程,即壞情緒是可以不斷傳遞的。
但我發現更可怕的是,一個人負面情緒在時間上的遷移。
我相信,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兩口子吃飯,男的突然對菜的口味橫加指責,女的莫名其妙、因為平時也是這口味,於是忍不住反駁起來。
等兩個人吵累了,女的才發現,男的發火跟菜一點關係沒有,是因為前兩天她花錢太多。
他忍了兩天,終於憋不住找了個由頭髮出來。
這種情況在悶騷型的男人身上更為明顯,你覺得你有件事得罪他了,他卻一再表示沒生氣,等到過了幾天甚至一個月,卻又可能在另一件事情上發出來。
很多人面臨負面情緒,特別是諸如憤怒這種特別強烈的負面情緒時,如果當場壓抑,事後又沒有得到正確的宣洩和開解,最喜歡做的就是將這種情緒遷移下去。
但很少有人意識到一點,我們遷移情緒的對象往往都是經常打交道或者身邊最親近的人,比如父母、孩子或者朋友。
你在其他人那裡引起的負面情緒,最終卻由最不該承擔的人承擔了。
這,就是所謂「假聰明」。
06
第三條 為反應過度道歉,而不是為憤怒道歉
這是一種有點厚黑的心理戰術。
無論再會調節情緒,再會控制自己,情緒也總有壓抑不住的時候。
如果那一刻你腦子一熱,激烈爆發出來,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那一定要記住:
事後,不要為你的憤怒道歉。
因為,為憤怒道歉,其出發點是「你不該憤怒」,這是從源頭否定了你的所有行為。
但事實上,絕大部分情緒失控,都一定是有某項事情強烈的刺激到了你。
你憤怒,一定有你憤怒的理由。
如果一切正常,你又何必發那麼大的火?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為你「憤怒後的行為」道歉。
兩個人吵架後,你如果說「我剛才不應該生氣」,那說明你從一開始就做錯了,你變成了錯誤的一方。
你要表達的應該是「我應該生氣,但我不應該那樣做。」
做錯的是對方,你生氣沒有錯,只不過反應有點過度。
這在男女交往中,最容易得到應用。
多數男女吵架時,不管哪一方一開始佔理,但只要另一方做出過激行為後,多數時候都會演變成對過激方的單向指責。
而許多過激方,也從有理說不清變成了無理瞎取鬧,搞不好最後還得送禮物、請吃飯,才能換來對方「原諒」。
那你的憤怒和生氣還有何意義?
憤怒,永遠都不是只發洩情緒,而應該是表達態度、處理問題的一種手段。
就像我在一本關於外交的書裡看到的一段話:「做外交可以發怒,但一定是先想好的,決定發怒,再發怒。也可以發表憤怒的文章,但哪一篇不是在冷靜的情況下寫成的呢?」
同樣,也是在這本書裡,美國的外交官們這樣評價日本人:「在談判桌上,你無法激怒他們,所以很難佔日本人的便宜」。
這,就是所謂的「心術」。
07
第四條 表達憤怒, 而不是表現憤怒
相對於前面的三條,這一條已經是戰略思維層面的東西了。
完全沒有脾氣的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會非常累。你必須要學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學會生氣。
只不過這種憤怒也好,生氣也罷,實際都是經過自我修飾後的產物,並不是你當下最真實的情緒反映。
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你會發現裡面的曹操、孫權、劉備等等,動不動就會「大怒」或者「大喜」。
但事實上,他們大喜的時候並不是真的大喜,大怒的時候並不是大怒,他們只是在需要的場合準確地表達出了最適合的一種情緒。
比如,劉備「怒摔阿鬥」,他的這一「怒」,就收服了趙子龍這一員猛將的心。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最高的演技就是把情緒給演出來。
只有當你把憤怒的情緒當成是表達自己態度的一種方式時,你才能真正拿捏到位。
而周圍的人,也能從你的情緒表達中了解了你的內心感受,他們會覺得更易與你溝通,你的個性也就更為鮮明了。
反之,如果你水遠不生氣,對方將水遠不知道自己錯得有多嚴重,有永遠也不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
這就像是我前文中提到的一把手,當他訓斥下屬時,他真的有那麼「生氣」嗎?
他不過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某項工作的不滿,甚至這只是他御下的一種方式而已。
事實上,當工作真的出現大的問題,他真的快暴跳如雷的時候,反而不會讓這種真實的情緒「表現」出來。
這,就是所謂的「城府」。
08
最後,把上一篇文章和這一篇文章合起來,總結一下。
憤怒是一種很可怕的情緒,因為它具有驚人的爆發力,同樣也具有可怕的破壞力。
它就像是藏在我們心中的洪水猛獸,如果我們能馴服它,使其為我所用,那它可以變成一種可怕的心理武器;但如果我們被它所掌握,那很可能毀掉的就是自己。
從暴躁易怒到喜怒不形於色再到不怒自威,至少需要四步。
第一步,需要懂得什麼是憤怒,明白自己在憤怒時到底是怎樣一種模樣,做不到的人可以試試在自己生氣發火的時候去照照鏡子,看看鏡子裡的那個人有多可怕。
第二步,學會提醒自己不要當場讓憤怒升級、情緒失控,最終導致一切無法收拾,而是通過暫緩處理、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漸漸平息怒火,這也是拓寬自己心裡容量的最佳方式。
第三步,學會正確地表達憤怒,你既要通過發火,清楚明了地傳達自己的態度、性格和想法,也要避免過猶不及,造成不良影響。
第四步,從心所欲地利用憤怒。這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古往今來,我們從很多歷史書裡能看到它的影子,秦皇漢武、高宗宋祖,朱元璋、雍正、曾國藩、毛爺爺,都是精通這門學問的大宗師,但很少會有人告訴你,怎樣才能走到這一步。
這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觀察、分析和鍛鍊。
要不然,你以為長者的那句「I'm angry」是隨口說的麼?
「獨立於萬物之上,乃為有志;能屈於萬人之下,乃為有養。」— 周亮工
——————
寫完這一篇5000字長文,關於情緒管理方面的內容,僅僅只是打開了一道門縫。
這裡面還有更多更深刻的東西,需要我們慢慢去挖掘和研究。
就像我曾經說過的,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東西,但情緒不是。而情緒的改變又能深深地影響我們的行為、狀態,以及大腦的決策和判斷。
後面,我還將持續分享我在這方面的思考和總結,當然,按照我的一貫性格,我不會採用學院派的說教或者什麼專業的術語,我的所有這一切思考和總結,都來源於現實生活的賜予。
—— END ——
本文來源於公眾號:栩然說。微信上寫毛澤東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於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毛澤東,學習毛澤東,實現從三觀到認知的重塑。
如果你想讀到有深度、有洞見的好文章,推薦關注:栩然說,作者栩然將藉助於對歷史、現實和人們行為規律的分析,幫助你預測事情的走向,看透世界的本質,甚至洞悉人性的秘密。
關注「栩然說」,後臺回復「毛澤東」可獲取更多關於毛主席的精彩好文;
回復「合集」,可獲取關於毛主席的全網獨家資料合集;
回復「君主論」,可獲取「帝王心術」系列解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