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庭的孩子,一出生就和父母分床睡 ,而有些孩子5、6歲了,還吵鬧著要和媽媽一起睡呢!
有人說,3歲分床,5歲分房,這樣做對嗎?到底什麼時候與孩子分床睡合適呢?其實分床睡不應該按照年齡段來劃分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應該用固定的年齡段來劃分。家長要允許孩子存在個體差異。
有些家長不禁要問,如果不按年齡段劃分,那應該按什麼標準劃分呢?
其實當孩子出現這些意識或是表現之後,家長就可以著手準備了。
1、孩子有了獨立意識
有些孩子,特別依賴爸爸媽媽。這種黏父母的表現最強烈的時間是在入幼兒園之前的階段。但是當孩子走進校園,慢慢適應校園的集體生活之後。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孩子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於是也有自己的小秘密。
這個時期孩子的大腦裡,逐漸產生了一些隱私意識和獨立意識,為了順應孩子這種成長需求,建議家長及時準備,和孩子進行分床睡。
2、孩子有了性別意識之後
一般來說,孩子在3歲左右的時間,可以分辨男、女,有一定的性別意識。比如他們可能會通過頭髮長短、穿衣服的顏色來判別男、女。
當然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有的孩子可能2歲左右就會辨別男女了,而有些孩子可能到4歲左右才對此感興趣。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髮育空間,家長可以給孩子購買一個兒童床,放在大床的邊上,給孩子進行分床睡。
3、孩子沒有主見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家庭,對孩子都比較嬌慣、比較寵溺。以至於有的孩子到了8、9歲,沒有一點主見性。
對於任何事情都沒有自己的想法,也沒有什麼要求。衣食住行等等,一切都有父母全權代理。
這一類孩子往往沒有自己的想法,什麼事情都依賴父母。因此及時和孩子分床睡,可以有效地鍛鍊孩子的自主意識及獨立性。
很多家長表示,孩子可能還小,無法照顧好自己,特別是睡覺的時候,踢被子如果不及時蓋上會著涼生病。
也有一些家長會說,孩子膽小,不和父母一起睡的話,擔心夜裡會醒,從而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找各種理由,不想和孩子分床睡。
其實孩子和家長一起睡,弊大於利
1、孩子獨立性不強
到了一定的階段,家長需要和孩子分床睡。如果家長仍和孩子一起睡的話,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一定影響,同時對於孩子的積極主動性和獨立性的發展都有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2、孩子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當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性,並且有很強的性別意識之後,家長不願意和孩子分床睡。
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很強烈的不安全感。因此這種情況,家長需要順應孩子的需求,不要過於幹涉孩子的意願,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
既然寶寶到了一定的階段,需要分床睡,這對於家長和孩子都有好處。為了讓寶寶更好地適應分床睡覺的情況,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給孩子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如何引導孩子獨立睡覺
1、逐步進行
分床睡需要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這樣孩子更能接受。比如先分床睡。在父母的房間裡放上兩張床,如果寶寶膽小的話,可以讓兩張床距離近一些,慢慢地拉開兩張床的距離,或是在中間拉上個布簾。
當這種情況下孩子已經能很好適應的時候,然後家長再考慮分房睡。剛開始分房的時間,家長可以順應孩子的要求。
比如:兩個臥室的門都打開,或是孩子的臥室門關上,父母臥室門打開等,這樣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心理恐懼影響會小一些。時間長了,孩子就可以完全適應分房睡的習慣了。
2、和孩子一起布置房間
帶孩子一起挑選孩子房間裡的家具、裝飾。房間裡的家具都是孩子自己喜歡的,這樣孩子的接受度更高一些。
同時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設置房間的布局。「小小的設計師」,看著自己人生第一次設計自己的小窩,這樣孩子更願意分床睡。
3、從心理發展角度教育孩子
大多數的孩子,可能並不是十分情願分床睡的。因此當孩子第一次和父母分床睡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留意孩子心理上的變化情況。
家長需要孩子:父母和孩子分床睡,並不是不要他了。分床睡的目的是給孩子一定的獨立空間。分開睡之後,爸爸打呼嚕也不會打擾到孩子的睡眠了。用正面的方法教導孩子,而不要用片面、偏激的方法嚇唬孩子。
記得小時候分床睡,爸爸媽媽嚇唬說:如果不好好睡覺,會有老虎來吃孩子。為此孩子夜裡經常做噩夢,夢見自己被老虎吃了,好幾次都被噩夢嚇醒了。
看似嚇唬孩子的小故事,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不少的傷害,產生的恐懼感有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寄語:分床睡,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經階段。當孩子出現一些表現之後,家長就需要有意識地進行準備了。
在分床(房)睡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同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對孩子做好正面的引導,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