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的起承轉合

2021-02-19 詩畫天地
↑點擊上方「詩畫天地」免費訂閱本刊

律詩的結構,其實也就是所謂的章法,是我們通常都知道這四個字「起、承、轉、合」。一般來說,寫作近體詩,這是決定寫作是否成功的最關鍵的因素。 
在下筆之前,至少在你的心裡,這幅畫的大致布局你是要心裡有數的。雖然旁觀者看你隨意揮墨,但是,你自己心裡明白,你的筆墨不是亂潑灑的,而是「心裡有數」的。哪裡該點重彩,哪裡該輕淺的渲染,那裡應該留白,在落筆前自己是有思量的。做過雕塑朋友的都知道,一副雕塑作品的完成,第一步是要有構思,而操作時最先要做的,就是先搭「骨架」。所有最後的形體表現,都是建立在這個「骨架」之上的。「構思」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立意」。如何搭好這個「骨架」,就等於我們說的「結構」,也就是章法。其實,單就「起、承、轉、合」來說,它不是一個呆板的概念,更不是所謂詩學上的寫作「框框」。他體現的是基本的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我們淺顯地理解一下。萬事皆有開端,所謂開端就是「起」。事物的進一步發展就是「承」。事物發展的本身就是變化,藝術性的提煉,那就是「轉」。有開始就有結束,世界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是吧?曲終人散去,來年再相聚,那就是尾聲,也就是所謂的「合」。這個規律,其實也是我們一般性的審美依據。所以,動輒輕視這個章法的人,他輕視的不是這個詞本身,而是自然世界的發展規律。換句話說,他所輕視的其實是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這個有序的世界。毫不誇張的說,看著很簡單的四個字,其實是需要我們認真領會終生的。我們在詩學上的進步,其實就取決於對這四個字的領悟。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蓋房子。蓋房子,如果基礎不打牢,大梁搭的歪,那麼,最後裝修的再好有什麼用?這樣的房子經不起推敲的,一碰就倒,這就是家喻戶曉的「豆腐渣」工程。對照我們寫近體詩而言,就是蓋房子,就是在繪畫。我們寫詩其實是在追求一種美感的享受,我們都需要這種美要美的自然和真實,而不是「豆腐渣」之美。如果詩之文體的結構不穩,無異就是一個「豆腐渣」作品,不管你用的辭藻是多麼精心挑選的,多麼華麗的材料,都是無用的。華而不實,就是這意思。給大家講個故事:「神似坡公,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清代學者像傳》。鄭板橋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為竹傳神寫影,他曾有詩寫道:他在少年時,屋旁有一片竹,他於是在窗上糊上白紙,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將竹影投射到窗紙上,他覺得零亂的竹影就是天然圖畫。後來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過觀察和藝術創作的實踐,提煉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論。「眼中之竹」是自然實景,是對自然的觀察和從中體驗畫意:「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時的構思:「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實現。主觀與客觀、現象與想像、真實與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師承自然,而又高於自然。這個境界應該是我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律詩起承轉合的獨立性

我們仍就之前那首詩進行分析,以便於大家對比學習。

先看例詩: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起的獨立性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我們知道首聯寫了四個地方,其主要的內容,就是交代地點,說明所處的環境。

 表面上不帶有其他不相干的物或感情色彩(其中的色彩,是隱藏著的,表面上不明顯)。

這裡解釋一下,這個暗藏的色彩。比如,我們看電影、看電視、看武俠小說,經常看到說「青山不改,後會有期」,還有「青山不改,綠水長流」這樣的話。

古代呢,這個「青山」,就有後會有期的含義。李白是送別朋友的。那麼,與朋友分手之後,難道不盼望將來再會嗎,難道不希望還有重逢的一刻嗎?當然盼望、當然希望。

「白水」,在古代也常用,自漢朝到清朝,這兩個字,通常有「發誓、誓言」之類的含義。

李白用在這裡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說,我們一定會再見面。我們看到,整個起的兩個分句,無論物或是隱藏的含義,與承轉合,有明顯的區別。這,就是起的獨立性。

2、 承的獨立性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從這一聯中,我們看到,作者已經完全、徹底、乾淨的離開了起句的物,從而走向了更為開闊、廣闊的視野。

無論是「為別」,或是「孤蓬」「徵」,就其義而言,已經與起句的四個景物,完全不是一碼事。區別非常明顯,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把讀者,帶向更為遠大的空間。

別、孤蓬、徵,構成了承句的獨立性。這個獨立性,誰都能夠一眼看到,與起的區別,很清楚,猶如楚河漢界。

3、轉的獨立性

一個「轉」字,已經清楚的說明了對這個句子或這一聯的要求。

注意:轉,是話題和意境上的轉折、轉移,自然就是不可以停留在原來的地方。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所闡述的,無論是「意」或是「情」,都是將要分別的朋友真實的心理寫照「意」者,心音也;「情」者,心動也。

古人說人的心動 ,是天然的,是與生俱來的。但無論意或是情都是與心有關的。這個轉從景語到了情語,其獨立性,與起與承的區別較大,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在此就不再多羅嗦了。

4、合的獨立性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班馬的鳴,不僅是聲音 ,更是送別雙方的心情。這個心情與轉的心情各是各的,同樣區別明顯。

整個合,與前面的三個步驟相比較,其獨立性更是一目了然。如果要說獨立性注意些什麼,那就是起承之間,因為起和承是一個話題,一個意境,容易混淆。

容易把「起、承」寫成一個樣子。所以必須引起注意。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連貫性」與「獨立性」,二者並不矛盾。不僅不矛盾,並且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的關係,是唇齒的關係,相互依賴。

一定不要以為二者是對立的,它們是和諧的統一體。

,引起話題,或者創造一個意境;===引領。

,是對起的擴展、提升或深入。===進一步,深一層,上一個臺階。

,話題和意境的轉折和轉換。===另一個話題或意境,往往是主題所在。

,關合全篇。===照應全篇,照應起,留有餘味。

要注意寫出起、承、轉、合之間各自的特點,使其既有連貫性,又有獨立性。

律詩起承轉合的連貫性

先看例詩: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詩採用的布局方法是什麼呢?

是典型的起承轉合法。起承轉合分別對應著首頜頸尾聯。友情提示:七律、五律作品的大部分都是這個布局。本地圖片,請重新上傳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層次分明,筆墨平均,更能體現律詩莊重典雅,嚴整工穩的特點。

現在我們分步來講講詩的各句之間是如何連貫的。本地圖片,請重新上傳

1、起承之間的連貫性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起,「青山、北廓、白水、東城」,它們均為地點。一橫一繞,突出了此地與其它地方的不一樣。也使四個死板的地名靈動起來了。

這是李白送別朋友的地方。看頷聯的首二字「此地」,此地指的是什麼?當然就是起的內容,特別是四個地點的最後一個「東城」。

所以,此地就是說的東城。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東城」 和「此地」的關係,是非常連貫的,連貫到近乎重複的地步。

其連貫性,緊密到不能再緊密。任何一位讀者,都可以不必動腦筋費事去猜測。因為作者寫得再清楚不過。然後,在「此地」的基礎上,逐步擴展開來。 

2、承轉之間的連貫性

我們接著看承和轉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承,頜聯,最後三個字是什麼呢?

是「萬裡徵」我們注意一下「萬裡」,這個是個空間的概念,表示距離遠、空間巨大。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景物,可以達到萬裡之遙呢?可以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行萬裡呢?雲,是不是其中一種?當然是的!即使是今天的雲也是這樣。

一天行萬裡,對雲來說,不需要人為的動力,沒有什麼難度。「萬裡」與「浮雲」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沒有一絲一毫的斷裂,和起承之間的連貫性相比較,是完全一致的。

徵是什麼意思?《爾雅》的解釋:徵,行也。浮雲的特點是什麼?動,飄動,也是一種「行」。

我們可以注意到,連貫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前分句的句尾(萬裡徵),一個是後分句的句首(浮雲)。

這點,請大家特別的留意。具體說來,連貫的時候,不可以句尾接句尾,也不可以句首接句首,一定是一尾一首。

更具體的講,承轉之間的連貫。就是在前分句的後三個字中與後分句的前二個字中,不得超出這個範圍去完成連貫性。

3、轉合之間的連貫性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根據剛才講的,尾首的連接。這裡,我們可以同樣清楚的看到。前分句的尾「故人情」,其突出的,是一個「情」字,與人有關。

合句的前二字,是「揮手」。揮手這個動作,當然是人做的。如果不是人,只能是「揮爪」或者「揮前腿」啥的。通常情況下,無論古代或是現代,揮手這個動作。表現出的是距離略遠告別的時候常用的一個動作。

這,就是人情。大家看「揮手」是不是與前分句最後的「故人情」關聯很緊密呢?當然是的。

 所以,我們看到,李白在轉合之間連貫性,依舊完美,沒有任何瑕疵。

4、合起之間的連貫性

這個連貫性,就不如前三個連貫性,那麼的明顯。通常,我們把這個連貫性,叫做 「照應」。

我們繼續看作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揮手自茲去,說的是「別」。是送友人的最後動作,是前六句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是對題目、主題和前六句總的照應。

再看最後一句:「蕭蕭班馬鳴」。整首作品的起是「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我們注意看,「班馬」是什麼?是離群的馬。

在這裡,有三種可能:

A、獨自上路的馬。---友人獨自上路;

B、回程的馬。---作者單獨回程;

C、送與被送者所乘的所有的馬。——上路和送人後各自離開

如果是回程的馬,從哪兒來,回哪兒去,這裡的馬,自然就是往「東城」去。另外,「班」字除了分割、分離,還有返回的意思。

 咱們分析一下。這裡是作者一個人乘馬去送一行人,自然,這一行人也是乘馬的,這個班馬,就是回程的馬,是李白所乘的馬。

 送別朋友後,作者獨自一人乘馬返回東城。通過合句我們看到的是,李白不僅簡單、且非常清晰的照應到起——東城。

我們知道,連貫,當然比斷裂美麗,不連貫當然就不好看。比如一條馬路,斷斷續續的,車開在上面,也不舒服。

就拿學習來說,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同樣不連貫,效果自然就難以如意。 

本文摘於網絡

圖書

網上優惠價

原創首發:現代詩5首;古韻10首合輯,20首專輯

投稿郵箱:1978227900@qq.com

投稿主編四世同堂微信:sstt500609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網頁

相關焦點

  • 絕句和律詩如何營造意境(不談格律)?
    普遍文法 作為格律詩的絕句和律詩,有其本身普遍文法,那就是「起承轉合」。 文學藝術作品是用來敘述世間滄桑、描寫人物百態、記錄王朝興衰的,所以只能按照「起承轉合」的底層規則來呈現。
  • 杜甫經典律詩十二首,堪稱古典律詩的最高成就
    律詩是唐代的新型詩體,唐詩的成熟是以律詩的確立與完成為標誌的,而這個歷史任務正是由杜甫最終完成的,杜甫以其精湛的藝術修養和驚人的藝術才能在這方面作了重大的探索和努力,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五律名篇和七律佳作。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七言律詩的最高水平!
    今天想給大家分享另一個體裁:七言律詩。律詩句數固定、講究平仄、押韻嚴格,要求對仗工整,起承轉合,是近體詩最成熟也最難以創作的體裁。雖說創作七言律詩,猶如帶著鐐銬跳舞,但是唐朝人才輩出,湧現了無數大詩人,創作了非常多經典的七言律詩。《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經典七言律詩50首,《全唐詩》中,七言律詩保守估計也有幾千首,那麼這幾千首作品中,最光輝耀眼的是哪些呢?小仙今天就鬥膽給大家盤點一下。
  • 中國畫中的「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來源於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承轉合」同時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古人寫作時所使用的行文方法,也是我們所泛指文章寫作的手法。同時也是中國繪畫的行筆技巧和墨韻的分發手法。
  • 古風詩文創作——律詩與絕句
    今天帥呆老師就來以律詩和絕句為例,整理一下平仄及其粘對。不求完全,只求一得。    什麼叫律詩呢?就是「講究格律的詩」。絕句有兩類,一類是律絕,還有一類是律詩興起以前就有的,與律詩相對立的古絕。這裡只講律絕。
  • 七言律詩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講究
    七言律詩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講究文/@成長新視點七言律詩,是律詩中的一種風格,遵從了律詩的統一要求,即篇幅固定、押韻嚴格、講究平仄和要求對仗。七言律詩的具體要求,篇幅上,是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押韻上,全篇為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二、四、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平仄上,要符合平仄律,指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替安排;在對仗上,是要求三四句、五六句為對仗。
  • 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而這件事發生在公元964年,比律詩成熟年代晚了三個多世紀,所以由此推斷出對聯來源於律詩。 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早在唐玄宗開元十年即公元722年抄錄的經文中,就有「三陽始布;四序初開」和「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等多副春聯,並特別標明「書門左右」,為盛唐時期就有對聯提供了確鑿的物證。
  • 學寫律詩的要領
    所以律詩也稱四韻詩,絕句稱二韻詩,單數句不能用韻。           4,無論律絕,原則上不要求首句押韻。如果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               5,一首詩中不允許重韻。           6,五絕首句通常不入韻,前兩句適用對仗。           7,七絕首句通常入韻,前兩句少見對仗。
  • 學習寫詩:律詩有哪些特點?這四步教你清晰掌握
    從形式上來講,律詩可以稱為「最苛刻」的一種詩體,為啥?因為律詩不僅講究格律、章法,還需要把嚴謹的對仗安排進去。所以,這就使得許多朋給律詩貼上了「難寫」的標籤。而我們之所以在這裡把律詩先安排過來,主要也是考慮到律詩形式中的對仗。
  • 以律詩之名,頌歌「春和景明」
    七言律詩:詠春 何永強 2020年6月4日 曉眠忽熱解晨窗, 蕊出芽生枝綠長。 雪去飄搖無凍土, 花來吹拂有溫陽。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這其實是一個中國古詩詞的基礎問題,只不過在回答中如果概念不清晰,容易造成混淆。在共同遵守平仄關係的律句規則下,四句五七言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律絕」,分別稱為「五絕」、「七絕」;八句五七言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律詩」,分別稱為「五律」、「七律」;超過八句,十句以上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排律」,即「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所以,按照題主的問題來回答的話,答案當然是近體詩。
  • 王和尚詳解律詩的字法
    第一節:律詩的字法律詩在用字上有一些講求,這裡擇其要者作些介紹和討論。一、旁犯講律詩對仗時我們曾說過,律詩不能用「同字對」。除此以外,律詩中不同聯的字,特別是中間兩聯的字,都要避免重複出現。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說:「兩聯(按,指中兩聯)最忌重字。」違反這個用字條例而出現相同的字,就叫「旁犯」。
  • 肇慶市2020年「全民閱讀」活動之《行吟拾粹》作品分享暨律詩創作...
    肇慶市2020年「全民閱讀」活動之《行吟拾粹》作品分享暨律詩創作交流會 2020-07-18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現存最早的七言律詩,是哪位詩人寫的?可能沒有答案
    因為用了樂府古題,所以常常被歸類為樂府詩,其實這是當時比較罕見的標準七言律詩: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獨不見》因為唐高總時期,五言的排律成了科舉的主要詩體。
  • 詩詞常識:律詩和絕句分不清?教你分清,除句數不同還有不同處!
    歸納來說:律詩源自於南北朝時期齊朝的沈約,定型於初唐沈佺期與宋之問,而最終成熟於盛唐。盛唐最能代表律詩成就的是杜甫。絞盡腦汁去湊字還要符合律詩規範。所以律絕就出現了或者借鑑於古絕參照律詩而興起。3、創作上,絕句常常洗鍊,律詩容易囉嗦。
  • 起承轉合,卡點寫作並不難
    也就是說,寫小說也要在情節上變化,表現在結構上就是起承轉合,給讀者的感覺就是有著強烈的節奏感。劇情節奏是掐住讀者脈搏的關鍵點。以前談過語言節奏,這次我們就來談談劇情節奏的問題吧。寫一本小說,你肯定有一個規劃。這個規劃就是如何卡準劇情點——從哪裡寫起、在哪裡鋪墊、哪裡會爆發或轉折,如何結尾——嗯,不錯,你就是在卡節奏點。
  • 犀利點評,立足實戰,做好三點寫出絕妙律詩,王和尚點評詩友作品
    關注六不和尚,感悟詩詞之美律詩應該如何寫?王和尚以為,其一,詩中要貫注真情,唯真情可以動人。發之由心,不造作,不扭捏,此寫詩第一要義。其三,律詩要求體格和聲律,故須掌握律詩寫法之要求。一般而言,律詩要求格律工穩,含蓄蘊藉,不可直露,不可卑弱。王和尚以為,要寫好律詩,得做好以下準備:其一,要多讀律詩,積累詞彙與手法。律詩之寫作要求最多,其風格與題材也最多樣,故想寫好律詩,必須要多讀律詩。
  • 《超級瑪利歐3D世界》從遊戲中體驗起承轉合的感動與哲學
    簡單好玩,從遊戲中體驗起承轉合的感動與哲學。在上個世代中,任天堂雖然靠著Wii大舉獲勝,但是也讓任天堂在後期吃足了苦頭。因為跟其他廠商相比,任天堂相當晚進入HD時代,也代表著任天堂在這方面的技術相當不足。雖然過去的遊戲單純又好玩,但是我相信所有人應該都想看到高解析度的瑪利歐、薩爾達傳說以及旗下的更多作品。所以當我初次接觸這款作品時,只有滿滿的感動。
  • 七言律詩:輾轉一程又一程,三生三世自無爭
    格律淺釋此詩為七言律詩,沿平水韻押庚韻。
  • 吳曉嬌:用好「起承轉合」賡續奮進譜新章
    寫文章講究「起承轉合」,起得巧、承得順、轉得妙、合得好,方為佳作。當前,我國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這篇新起點的新文章,年輕幹部也需持玲瓏心、秉鴻鵠志,運用好起承轉合,回答好歷史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起」於初心,堅定理想信念。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基層幹部幹事創業的「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