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仍就之前那首詩進行分析,以便於大家對比學習。
先看例詩: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起的獨立性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我們知道首聯寫了四個地方,其主要的內容,就是交代地點,說明所處的環境。
表面上不帶有其他不相干的物或感情色彩(其中的色彩,是隱藏著的,表面上不明顯)。
這裡解釋一下,這個暗藏的色彩。比如,我們看電影、看電視、看武俠小說,經常看到說「青山不改,後會有期」,還有「青山不改,綠水長流」這樣的話。
古代呢,這個「青山」,就有後會有期的含義。李白是送別朋友的。那麼,與朋友分手之後,難道不盼望將來再會嗎,難道不希望還有重逢的一刻嗎?當然盼望、當然希望。
「白水」,在古代也常用,自漢朝到清朝,這兩個字,通常有「發誓、誓言」之類的含義。
李白用在這裡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說,我們一定會再見面。我們看到,整個起的兩個分句,無論物或是隱藏的含義,與承轉合,有明顯的區別。這,就是起的獨立性。
2、 承的獨立性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從這一聯中,我們看到,作者已經完全、徹底、乾淨的離開了起句的物,從而走向了更為開闊、廣闊的視野。
無論是「為別」,或是「孤蓬」「徵」,就其義而言,已經與起句的四個景物,完全不是一碼事。區別非常明顯,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把讀者,帶向更為遠大的空間。
別、孤蓬、徵,構成了承句的獨立性。這個獨立性,誰都能夠一眼看到,與起的區別,很清楚,猶如楚河漢界。
3、轉的獨立性
一個「轉」字,已經清楚的說明了對這個句子或這一聯的要求。
注意:轉,是話題和意境上的轉折、轉移,自然就是不可以停留在原來的地方。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所闡述的,無論是「意」或是「情」,都是將要分別的朋友真實的心理寫照「意」者,心音也;「情」者,心動也。
古人說人的心動 ,是天然的,是與生俱來的。但無論意或是情都是與心有關的。這個轉從景語到了情語,其獨立性,與起與承的區別較大,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在此就不再多羅嗦了。
4、合的獨立性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班馬的鳴,不僅是聲音 ,更是送別雙方的心情。這個心情與轉的心情各是各的,同樣區別明顯。
整個合,與前面的三個步驟相比較,其獨立性更是一目了然。如果要說獨立性注意些什麼,那就是起承之間,因為起和承是一個話題,一個意境,容易混淆。
容易把「起、承」寫成一個樣子。所以必須引起注意。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連貫性」與「獨立性」,二者並不矛盾。不僅不矛盾,並且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的關係,是唇齒的關係,相互依賴。
一定不要以為二者是對立的,它們是和諧的統一體。
起,引起話題,或者創造一個意境;===引領。
承,是對起的擴展、提升或深入。===進一步,深一層,上一個臺階。
轉,話題和意境的轉折和轉換。===另一個話題或意境,往往是主題所在。
合,關合全篇。===照應全篇,照應起,留有餘味。
要注意寫出起、承、轉、合之間各自的特點,使其既有連貫性,又有獨立性。
先看例詩: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詩採用的布局方法是什麼呢?
是典型的起承轉合法。起承轉合分別對應著首頜頸尾聯。友情提示:七律、五律作品的大部分都是這個布局。本地圖片,請重新上傳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層次分明,筆墨平均,更能體現律詩莊重典雅,嚴整工穩的特點。
現在我們分步來講講詩的各句之間是如何連貫的。本地圖片,請重新上傳
1、起承之間的連貫性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起,「青山、北廓、白水、東城」,它們均為地點。一橫一繞,突出了此地與其它地方的不一樣。也使四個死板的地名靈動起來了。
這是李白送別朋友的地方。看頷聯的首二字「此地」,此地指的是什麼?當然就是起的內容,特別是四個地點的最後一個「東城」。
所以,此地就是說的東城。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東城」 和「此地」的關係,是非常連貫的,連貫到近乎重複的地步。
其連貫性,緊密到不能再緊密。任何一位讀者,都可以不必動腦筋費事去猜測。因為作者寫得再清楚不過。然後,在「此地」的基礎上,逐步擴展開來。
2、承轉之間的連貫性
我們接著看承和轉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承,頜聯,最後三個字是什麼呢?
是「萬裡徵」我們注意一下「萬裡」,這個是個空間的概念,表示距離遠、空間巨大。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景物,可以達到萬裡之遙呢?可以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行萬裡呢?雲,是不是其中一種?當然是的!即使是今天的雲也是這樣。
一天行萬裡,對雲來說,不需要人為的動力,沒有什麼難度。「萬裡」與「浮雲」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沒有一絲一毫的斷裂,和起承之間的連貫性相比較,是完全一致的。
徵是什麼意思?《爾雅》的解釋:徵,行也。浮雲的特點是什麼?動,飄動,也是一種「行」。
我們可以注意到,連貫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前分句的句尾(萬裡徵),一個是後分句的句首(浮雲)。
這點,請大家特別的留意。具體說來,連貫的時候,不可以句尾接句尾,也不可以句首接句首,一定是一尾一首。
更具體的講,承轉之間的連貫。就是在前分句的後三個字中與後分句的前二個字中,不得超出這個範圍去完成連貫性。
3、轉合之間的連貫性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根據剛才講的,尾首的連接。這裡,我們可以同樣清楚的看到。前分句的尾「故人情」,其突出的,是一個「情」字,與人有關。
合句的前二字,是「揮手」。揮手這個動作,當然是人做的。如果不是人,只能是「揮爪」或者「揮前腿」啥的。通常情況下,無論古代或是現代,揮手這個動作。表現出的是距離略遠告別的時候常用的一個動作。
這,就是人情。大家看「揮手」是不是與前分句最後的「故人情」關聯很緊密呢?當然是的。
所以,我們看到,李白在轉合之間連貫性,依舊完美,沒有任何瑕疵。
4、合起之間的連貫性
這個連貫性,就不如前三個連貫性,那麼的明顯。通常,我們把這個連貫性,叫做 「照應」。
我們繼續看作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揮手自茲去,說的是「別」。是送友人的最後動作,是前六句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是對題目、主題和前六句總的照應。
再看最後一句:「蕭蕭班馬鳴」。整首作品的起是「青山橫北廓,白水繞東城」。我們注意看,「班馬」是什麼?是離群的馬。
在這裡,有三種可能:
A、獨自上路的馬。---友人獨自上路;
B、回程的馬。---作者單獨回程;
C、送與被送者所乘的所有的馬。——上路和送人後各自離開
如果是回程的馬,從哪兒來,回哪兒去,這裡的馬,自然就是往「東城」去。另外,「班」字除了分割、分離,還有返回的意思。
咱們分析一下。這裡是作者一個人乘馬去送一行人,自然,這一行人也是乘馬的,這個班馬,就是回程的馬,是李白所乘的馬。
送別朋友後,作者獨自一人乘馬返回東城。通過合句我們看到的是,李白不僅簡單、且非常清晰的照應到起——東城。
我們知道,連貫,當然比斷裂美麗,不連貫當然就不好看。比如一條馬路,斷斷續續的,車開在上面,也不舒服。
就拿學習來說,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同樣不連貫,效果自然就難以如意。
本文摘於網絡
圖書
網上優惠價
原創首發:現代詩5首;古韻10首合輯,20首專輯
投稿郵箱:1978227900@qq.com
投稿主編四世同堂微信:sstt500609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