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以往購物、餐飲、娛樂的業態經營「黃金比例」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購物、餐飲、休閒1:1:1聯袂主演的消費模式。而餐飲業態細分以及業態組合趨勢也在面臨調整,主要歸納為「三減少,三增加」,即高端餐飲比重減少,主題休閒餐飲比重增加;高樓層餐飲比重減少,各樓層穿插的餐飲比重增加;大店面餐飲比重減少,小店面餐飲比重增加。
購物中心輕餐飲受熱捧,高端餐飲遇冷
餐飲系列產品類型眾多,我們對全國100個以「體驗式消費」為業態組合定位模式的購物中心進行統計,有約20000個商鋪,而餐飲商鋪共計3600家,佔購物中心商鋪總數的18%。
隨著消費習慣的升級,購物中心的餐飲業態也正在向主題化、娛樂化的體驗型方面發展。近兩年,購物中心對於高端餐飲的爭搶熱度降到最低點,一方面由於高端餐飲經營業績差,對租金貢獻值低。另一方面,因為高端餐飲進入購物中心的物業要求高,經營面積大,並需要單獨的交通組織。這對於購物中心的工程設計要求較高,而且增加了購物中心後期業態調整難度。這些因素疊加一起,都讓購物中心「想說愛你不容易「。
然而與大型高端餐飲現狀不同的是中檔精品餐飲。都市白領作為購物中心的主要消費群體,其生活和生存壓力一直不減,但內心深處卻仍然有著強烈的關於信仰、精神的自我解放的需求,因此,很多裝修精美、情調小資、服務細緻周到而且價位合理的餐廳受到都市白領追捧。
購物中心更愛「縮小版」精品餐飲業態
隨著購物中心對於租賃回報要求的不斷提高,餐飲業態相對偏低的租金支付能力也促使其自身不斷改良,不少進入商場的餐飲為提高收益率,更多地選擇了150平米左右的精緻小店。
根據餐飲業態細分來看,雖然正餐的吸客能力強,但面積和選址要求高,但簡餐、中西快餐、休閒餐飲對樓層要求不高,面積在100-300平方米左右,更能滿足青年主力消費群體休閒娛樂和約會之用。「簡餐+快餐+休閒飲品+外賣」的多樣化餐飲組合模式,在總面積上與大型正餐相當,但聚客能力會更強,對於購物中心而言,租金收益也會更高。
餐飲業態的聚客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商場培育期的長短。目前餐飲業的整體回報周期為2-3年,若是小面積的餐飲店,最快的回報周期是8-9個月。比大部分大型餐飲的營業收入更多,租金回報率高,而且帶動的客流也更多。
各樓層的「雨露均沾」,勝過頂層的「噴淋效應」
在今年各商場的業態調整中,各大購物中心都在絞盡腦汁增加餐飲業態的比例,力圖通過打造特色餐飲挽回流失客流。
消費者在超市逗留的平均時間是45分鐘,而真正的配有較大比例餐飲、休閒、娛樂的體驗購物中心,消費者逗留時間約為2.5到3小時。如果有就餐的話,那麼逗留時間最長能達到4-5個小時。
以上海、北京兩地休閒餐廳為樣本,分析數據顯示:朋友聚會和休閒、情侶約會是主要就餐方向,佔比達到84%。
而由於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變化,除朋友聚餐的目的性強之外,休閒以及情侶約會的餐飲選擇更具有隨機性,因此餐飲業態也不再只集中在商場高層,而是從頂層穿插在各個樓層。按樓層進行餐飲與其他品牌的組合對於體驗式購物中心來講更能吸引客流和促進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