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和孩子發展的一個階段「肛欲期」有關。
肛欲期出現在2-4歲。通常1歲半以後的孩子,通過如廁引導,可以較規律地大小便。但進入2歲左右,很多孩子卻忽然出現了「退化」。並不是孩子一定要同大人作對,而是因為孩子的發育進入了「肛欲期」。
孩子通過憋尿、憋大便的過程,去體驗自己憋到什麼程度會憋不住了——他在找這個度,同時通過這種「憋」,能體驗到性的愉悅感。這是性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另外,有的孩子,他的大小便節律會完全發生改變:比如次數變多、變少。還有的孩子會研究自己的大小便。
這些現象,都是孩子「肛欲期」的正常表現。「肛欲期」兩個月左右就會結束,然後孩子的性心理會向著下一階段(生殖器期)邁進。如果在這一時期大人處理不當,孩子感覺緊張,心理壓力大,體驗反覆不能被完整經歷。「肛欲期」拖延的時間就越長了。甚至,這一時期的不良影響,還會對孩子將來產生長遠影響:比如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自我價值感很低等。所以在這兩個月中,家長需要有更多的理解、耐心和包容去陪伴孩子成長。
1、接納和尊重孩子在「肛欲期」的表現,不可以取笑和責罵孩子,別說「你怎麼越長大越沒用啦!」「哎呀,好臭啊。怎麼又拉褲子裡了?」等等。大人無意識的話會給他們留下印象:我這樣不好,別人會不喜歡這樣的我。這更容易造成孩子不願在學校便便的情況(因為害怕被老師和同伴取笑)。只有當孩子真正感受到這是很正常的、被接納的時候,他才能放鬆地度過。
2、不要在孩子體驗憋尿、憋大便的時候,隨意打斷、幹預。他的體驗沒有完成,可能就會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去反覆經驗,直到完成為止哦!
3、孩子有意識的憋尿、憋大便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不要將孩子大小便節律的改變當成便秘或尿路感染進行治療。當孩子把褲子弄髒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褲子尿溼了或有便便了,我們換一條褲子吧。」然後平靜地幫孩子換掉。
4、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和減壓。孩子剛上幼兒園,到了一個新環境。他要面對與爸爸媽媽的分離,還要適應不熟悉的環境。爸爸媽媽是不是一如既往地愛著自己,老師是否關注自己,同伴是否喜歡自己,新的生活節奏要如何適應,生活中的變動都可能導致孩子大小便反常。所以對剛入園的孩子,爸爸媽媽一定要給予更多理解、陪伴和支持。留意家庭中的氛圍,讓孩子更多感受到愛、溫暖和安全。
5、父母多和老師積極溝通。老師也要理解孩子肛欲期的現象,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地上洗手間,不要強行要求正在經歷「肛欲期」的孩子嚴格遵照規定時間解便。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家長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扶持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關於排洩這一點,中國從小「把屎把尿」的情況很普遍。其實,像吃飯、排便這些,都應屬於孩子可以自己做主的事。但家長總想介入,讓孩子不能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家長介入得越多,孩子反而不能很好地體驗身體的感覺,從而導致生命感覺的退化。
對孩子來說,當大人希望他拉,而他拉不出時,內心可能會產生羞愧、自責的情緒。有的孩子為了討好大人會去拉,但這個過程中,他的自我意識已經被剝奪了。另外有的孩子可能會因自主性被侵入而憤怒,形成比較倔強的性格。而無論哪種影響,都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所以,我們建議家長在孩子小時就不要「把屎把尿」,讓排洩成為一件自主、自然的事吧!
面對孩子憋尿、憋大便的情況,下面哪些做法是正確的?(多選)
A.在孩子專心玩耍時,對孩子說:「走!你都玩了這麼久了,我們去尿一個!」
B.在孩子玩耍時,只是中性地問:「寶貝,有沒有尿尿,感覺一下?」但不做引導和強迫。
C.孩子憋大便回家時,家長說:「在幼兒園時,你是不是很想大便沒有去,憋到現在挺難受的吧。那下次我們就可以在學校大便哦,沒有關係的。」
D.在孩子結束了體驗「憋尿—尿褲子」的過程之後,家長可以告訴他:「寶貝尿溼了,我們把褲子換掉,剛才是不是實在憋不住了呀?下次在快要憋不住的時候,我們就趕快去廁所了。」
上期(開學策劃 | 解讀:為什麼我們分不開?「分離焦慮」這鍋不能只讓孩子來背!)答案:ACD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