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講究謙虛和氣節,而最能象徵這兩種美德的自然事物,莫過於竹子。竹子虛心中空而節節向上,是四大君子「梅蘭竹菊」中最高大秀麗的,自古都是文人墨客、謙謙君子歌頌和描繪的對象。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例證之一。
不僅如此,竹子還是中國文化的始祖之一。古中國的數字、音樂和所有的度量衡,竟都來自於一根竹子。
班固的《漢書》記載:
「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
我們的人文初祖黃帝,派遣一個叫「泠綸」的人,跋山涉水翻山越嶺,越過大夏,一路向西,到達了崑崙山的北面,那裡有一片幽深的山谷,叫「解谷」,泠綸在解谷中砍下了一根竹子,截取了長得最均勻的兩端為節的一段竹子,也就是一根標準的圓柱體竹筒,再從最中間截斷,這就製成了著名的樂器——黃鐘。往裡面吹氣,就發出了黃鐘的音律。
而這一段竹筒,不僅能發出最響亮最悅耳的音樂,它還是中國所有數字和長度、容積、重量單位的起源!
數字,來源於黃鐘。
「數者,一、十、百、千、萬也,所以算數事物……本起於黃鐘之數。」數字,就是一、十、百、千、萬,是用來計算統計事物的,本源就產生於黃鐘的律數。而黃鐘產生了十二律,古人用三從一開始乘,經過十二次的相乘,就窮盡了天地間所有的數字,即:177147。
而數字的算法,也是用竹子:
「始於一而三之,三三積之,歷十二辰之數,十有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數備矣。其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 (《漢書·律曆志》)
音樂,來源於黃鐘。
「五聲為本,生於黃種之律。九寸為宮,或損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五聲,古代音樂的五個音調:宮、商、角、徵、羽,它們的根本,產生於黃鐘的音律。以九寸作為宮調,通過減少或者增加,用來確定其它四個音。
長度,來源於黃鐘。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用竹為引。」
長度單位,包括分、寸、尺、丈、引,是用來測量長短的,起源於黃鐘的長度。用中等大小的黍來測量,一顆黍的寬度是九十分,剛好是黃鐘的長度。而最長的長度單位「引」,也是用竹子來製作的。
容積,來源於黃鐘。
「量者,侖、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侖,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侖,以井水準其概。合侖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
古代的容積單位,包括侖、合、升、鬥、斛,起源於黃鐘的竹管,用長度的數字來確定它能容納多少,用1200顆中號的黍子來裝滿竹管,再注入井水讓它平整。一黃鐘的竹管的容積,就是一合,十合就是一升,十升等於一鬥,十鬥便相當於一斛。
重量,來源於黃鐘。
「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銖、兩、斤、鈞、石,就是古代的重量單位,本來起源於黃鐘的重量,一黃鐘的竹管裝滿1200顆中號的黍子,重量就是十二銖,十二銖的兩倍,就是一兩,即二十四銖。一斤就是十六兩,「半斤八兩」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千鈞一髮」,一根頭髮吊三萬斤的重物,實在是驚險萬分啊。
來自崑崙山的一根竹子,竟產生了影響中華幾千年的標準數字、音樂和度量衡,我們祖先的智慧,讓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無比的自豪。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祖國的傳統文化。而文化,有著永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