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統一度量衡,人類有多拼

2021-02-13 大明白老師
馬老闆是2018年中國首富,財富達2300多億元——前句是定性,後句是定量。
在古代,人們認為,只要腦袋夠聰明,就能直接給事物定性,解決「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但是,人們慢慢發現,如果不定量,解決「是多少」的問題,很多事物就沒辦法定性。比方說:有一種冷,叫作「你媽覺得你冷」。可見,沒有定量的定性,是盲目的。

所以,我們就要給溫度定一個客觀的、大家公認的標準:多少度?18°C。大家秒懂。生活離不開定量,科學就更離不開定量。甚至可以說,整個現代文明,都是在量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古人一般是用人體來搞量化。比如我國早期,把食指和拇指張開,就是「一尺」,用來量化長度;兩手一捧,就是「一升」,用來量化體積。

這樣搞法,用腳趾頭都想得到,不可能愉快地玩兒下去:你去買布,姚明當售貨員,你買兩尺,夠做一件衣裳;但蔡明當售貨員,你買兩尺,可能只夠做一頂帽子。英國為了統一長度,讓國王亨利一世把手臂平伸出去,取指尖到鼻尖的距離,做個標準原器,定為「一碼」。全國不管哪裡製造量尺,都要參照這個標準原器來造。

但是,問題照樣存在:一是古代從愛丁堡跑去倫敦對照原器,不方便;二是原器不管啥材質,時間長了都會變形、損耗,不準確;三是我大宋從開封跑到倫敦取長度,憑啥呀,還不如讓我家宋欽宗趙桓伸伸胳膊呢,不統一。人體不行,自然物行不行呢?漢武帝時期,鑄造五銖錢的重量,就是500粒大黃米的重量。但是,大黃米今年風調雨順,可能就大點,明年鬧旱災,可能就小點。再說匈奴不產大黃米咋辦?他還想用600顆草籽做標準呢。這樣一鬧,自家麻煩還好解決,搞起國際貿易就麻煩了。

鬧到200多年前,法國人規定,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四千萬分之一,叫作1米,為了增加精度,採用十進位,分割下級單位:分米、釐米、毫米等,比如1米等於10分米,1分米等於10釐米,以此類推。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C時,它的體積,是1升。它的質量,是1千克。這樣的定義,不僅增加了準確性、統一性,還增加了客觀性,總算找到一個大家可以公認的標準,一用就是很多年。但問題依然存在:地球子午線的長度也在變化,南極冰山厚一點、薄一點,都不行,何況,隕石雖然不多,但地球總體在長胖

1983年,國際計量大會用真空中的光速定義了「米」: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時間跑的長度,就是1米。因為真空中的光速是不變的,是個常數,誰測都一樣,啥時候測都一樣,準確性、客觀性、方便性、統一性,都解決了,所以這個定義才算靠譜。2018年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修訂國際單位制」決議,利用物理常數進行定義、推導,更新了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4個國際單位的定義,這是最近一次統一度量衡。

-END-

主創:劉繼軍(劉蘿蔔鍋)

文案:劉繼軍

漫畫:張嫻

[主創簡介]知名科普作家。科普暢銷書《鬼臉物理課》《文盲正侃時間史》《愛因斯坦:想像顛覆世界》作者。

中學物理:學物理開掛|什麼是力學|時間 描述直線運動|速度 勻直運動|測速實驗 | 加速度

中學生物:噬菌體|DNA複製|發現DNA作用

中學歷史:西亞史上

中學古詩:古詩起源|屈原|《孔雀東南飛》|曹操(一)|曹操(二)|陶淵明(一)|陶淵明(二)|花木蘭

小學古詩:李商隱|蘇軾上|蘇軾下|賀知章|王之渙

生物拓展:基因測序|細胞分化|思維與神經|大腦與認知

物理拓展:對稱性破缺|怎樣測量地球|怎樣測量太陽

物理拓展:宇宙極簡史|地球極簡史|地球年齡極簡史|能源極簡史|溝渠與星空

化學拓展:石油成因極簡史

地理拓展:地球大氣極簡史|西亞極簡史

歷史拓展:人類極簡史|中華文明極簡史|服裝極簡史|貨幣極簡史

相關焦點

  • 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簡史
    在商貿方面沿用「廣東通制」,即度制單位為排錢尺(合37.42釐米),它的依據是由10個歷代的標準銅錢並排而成的1尺長度。而九五尺(合35.55釐米),其長度則以廣東規定的「排錢尺9寸5分為1尺」,該尺為廣西省普通用尺的總稱。廣西各地多用九五尺外,柳州、梧州沿岸還有雜貨店使用的度器特例,如:紅布尺(28.44釐米),其長度以九五尺之八寸為1尺。
  • 「千克」變了:人類思維是宇宙的度量衡 | 睡前聊一會兒
    這標誌著人類將不再依賴於自然界的實物、而是運用自然界的法則來定義千克,正如國際計量局局長馬丁·米爾頓所言,「國際單位制的重新定義是科學進步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刻」。國際千克原器,這塊從19世紀以來就扮演千克等價物的鉑銥合金圓柱體,將成為人類科學發展的一個優雅的註腳。大多數人看到這個消息的第一感覺,也許是難以置信,什麼?
  • 明明「斤」是我國傳統的度量衡,為何現在一斤剛好500克?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統一度量衡,中國從秦朝就開始這麼幹了這個影響很大,一直到現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受其影響,比方說曆法吧,中國現在用的是公曆,但民間節日什麼的,用的還是傳統的農曆,於是中國特色:一年過兩個新年。
  • 美國人堅持使用英制度量衡,造就了多少不便?
    但是有一點很奇怪的是,這個眾多方面都強大無比的國家,卻一直沿用古老的英制單位,與這個瞬息萬變而又處處相連的世界格格不入。關於度量衡的單位,這世界估計只剩下兩種,公制和英制。公制大家很熟悉,例如表達長度的米,表達質量的公斤,表達容量的升等等,都是從小就學習,並且全球通用的單位。
  • 一斤剛好500克,一寸剛好3.33釐米,我國的度量衡是如何演變的?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統一度量衡,中國從秦朝就開始這麼幹了這個影響很大,一直到現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受其影響,比方說曆法吧,中國現在用的是公曆,但民間節日什麼的,用的還是傳統的農曆,於是中國特色:一年過兩個新年。這有時候還讓外國人十分驚詫。
  • 薦讀│生活要有度量衡
    魯迅在談日本和中國的區別時嘆:中國人實在太不認真,什麼都不以為意,大有馬虎從之之病。「即使排斥了日本的全部,它那認真精神的這味藥,還是不得不買的」。魯迅說的不認真是什麼意思呢,至少在生活裡,它表現為心裡沒數。對這款病我很有同感,光說購買家中需拆換的零部件就沒少受不認真的罪,買回來不是尺寸不對,就是恍然一聲:啊?!還有這區別啊。
  • 古代為何以8兩為半斤,筷子長度為7寸6分?其實這裡面大有講究
    例如,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度量衡還是每公斤16兩。就連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筷子的長度,在古代也被嚴格規定為七寸六分。時至今日,大部分筷子已經"高矮胖瘦",參差不齊。為什麼古人把筷子的長度定為七寸六分,你知道這其中的真正含義嗎?[0]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人為什麼以16兩為一斤\\。在秦朝建立之前,這一規則是不存在的。貿易往來多以數量為單位,"二"。"
  • 法國革命勝利度量衡重來,為解決問題無心插柳,卻成為後世的典範
    法國大革命,度量衡也要革命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當天災與人禍的雙重壓力到達頂點,往往造成政權更替。 1780 年代,法國因為連續乾旱與極端天氣氣候導致糧食不足、民不聊生,一般人民更無力繳稅給地主、教會與政府。然而王公貴族與教會等上層階級卻幾乎無需繳稅,人民早已憤恨不平。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孝公立志變法圖強,所以才有了商鞅大展拳腳的平臺。 商鞅在秦國一共進行過兩次變法 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
  • 秦滅六國後,從這幾個方面實現了真正的統一!確實了不起
    為首的第一個是統一文字,因為六國時代出現了一個什麼現象呢,文字不統一。比如說一個戰馬的馬,六國就有六種寫法,七雄就有七種寫法,如果同一個字有不同的寫法,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戰國時期七雄爭霸,各有各的度量衡,你說你這是你的一尺,他在一尺跟你那一尺長短不一,這是你的一畝地,跟他那一畝地都不一樣,你說你這叫一斤,我就說你只有半斤。 如果度量衡不統一,天下的經濟肯定是又亂了,所以秦國秦始皇統一後,國家統一規定度量衡,所以我們今天可以看得到,秦國的度量衡一直保存到今天,上面還有秦始皇的詔書,在上面刻成模子。
  • 古代中國的數字、音樂和度量衡,都來源於崑崙山下的一根竹子?
    古中國的數字、音樂和所有的度量衡,竟都來自於一根竹子。班固的《漢書》記載:「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我們的人文初祖黃帝,派遣一個叫「泠綸」的人,跋山涉水翻山越嶺,越過大夏,一路向西,到達了崑崙山的北面,那裡有一片幽深的山谷,叫「解谷」,泠綸在解谷中砍下了一根竹子,截取了長得最均勻的兩端為節的一段竹子,也就是一根標準的圓柱體竹筒,再從最中間截斷,這就製成了著名的樂器——黃鐘。往裡面吹氣,就發出了黃鐘的音律。
  • 秦滅六國後,從這幾個方面實現了真正的統一!確實了不起!
    比如說一個戰馬的馬,六國就有六種寫法,七雄就有七種寫法,如果同一個字有不同的寫法,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可能會導致有人不認得,秦始皇建的統一的帝國以後,他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他要保證政令通暢,秦始皇下一道詔書,必須要全國36郡知曉,全國所有的縣令拿到詔書以後都要認得才行,如果這些縣令和郡主拿到皇帝的詔書,不認得裡面的字,那不誤了大事了嗎?
  • 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度量衡
    可以說,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度量衡。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 日本戰國時代,長度、重量、面積換算有多複雜?現代人都覺得棘手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長度、重量、面積換算有多複雜?現代人都覺得棘手即使身在現代日本,依舊有機會接觸到日本戰國時代傳下的度量衡單位。能了解這些單位的定義,也就能有益於理解戰國時代。在當時,各地由戰國大名割據,分成許多國家。
  • 古人為什麼規定16兩為1斤,筷子的長度為7寸6分?
    一斤十六兩這個標準執行的時間就相當久遠了,如果按照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時間來算的話,應該是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當然,在此之前,一斤十六兩這個標準可能也已經存在了,只不過並沒有普及,而只是在某個或某些諸侯國裡被使用。
  • 其實少得多
    歷史劇《大秦賦》持續熱播,在劇中麃公被罷官一段,麃公提到了等嬴政統一六國後,他必當「飲美酒十斤」,為大王慶賀。許多觀眾感慨他的酒量之好,其實,若以今天的一斤(500克)來理解詞語,很不準確,當時秦國的10斤,比現在少得多。這要從古代的計量發展談起。
  • 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度量衡-光明日報-光明網
    可以說,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度量衡。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其中有何道理?
    不過,對於細節的把控,古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比如「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大家知道,隱藏在其中的奧秘麼? 不過,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掉6國之後,為了鞏固統治和便於管理,便確立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標準,其中既包括制度上的改革,又包括經濟上的調整,除此之外,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度量衡。所謂「度量衡」,就是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輕重的工具,這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半點也馬虎不得。
  •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其中有什麼智慧和道理?
    在《朱子語類》卷9《論知行》中,有一句名言:「不可有名。就這樣吧,我要這樣做。」作為華夏兒女,必須對歷史有一點了解,應該知道,古人的思想雖有狹隘之處,卻有無限的智慧。事實上,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前,就沒有這種規定,七國各有各的主張,各有各的規定。然而,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六國,為鞏固統治、方便管理,建立了一整套利國利民的標準,其中既有制度改革,也有經濟調整,除此之外,還有度量衡,大家耳熟能詳。我們所說的「度量衡」,是生活中用來衡量事物的長短、輕重的工具,它和老百姓有很大的關係,半點也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