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度量衡-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3 光明數字報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 文藝創作的成功與否,不在於題材的大小,而往往取決於作者體驗的深淺與情感的真偽

    ● 文藝作品傳遞的善解人意,是更高層次的溫柔與善良

    ● 在終極意義上,文藝作品都是以美為旨歸的 

    對真善美的追求歷來是一切文藝創作的起點,也是最終的歸宿和目的。優秀的文藝作品,不管採取的是哪種形式,書寫的是什麼內容,發表於哪個時代,其內在都是對真善美的具體呈現與深刻探尋。可以說,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度量衡。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好的作品有真感受、真體悟

    受「天人合一」觀念的深刻影響,中國文藝之「真」,往往並非客觀物象之「真」,而是生命體驗之「真」。故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又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真情實感賦予文藝以生命力,缺乏真情實感的作品,如「七寶樓臺,炫人耳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只有用真情與心血去澆灌,文藝作品才能煥發出生機活力。

    古人云:「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隕,金石可鏤。」做人是如此,文藝創作亦復如是。蘇軾最佩服的「真」人,莫過於陶淵明。他說:「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陶詩亦是一任真情流露,不假雕琢:「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洗盡鉛華,真淳自然,讀來令人如飲醇醪,不覺自醉。

    世道滄桑,華夏民族歷經幾千年農耕、幾百年工商,眼下正在經歷一場巨變,即由現代化時代跨入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在無限地拓寬,認知世界的能力在極大地增強,虛擬世界越來越多地介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圖像強勢地僭越本屬於表意文字的領地,人工智慧在幾分鐘內就能創作出「標準」的格律詩……傳統文藝創作模式受到種種衝擊和挑戰,然而,無論如何,我們說,「真情實感」永遠是文藝的命脈所在,現實生活永遠是文藝的創作之源。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文藝界迅速行動起來,創作了一部分質量不錯的作品。這些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寫得真切,於是動人心弦,映現出情感的溫暖與深摯。

    明代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所記亦無非家常瑣事,惟其所寫皆真光景、真性情,所以幾百年來,一直感動著人們。這就表明,文藝創作的成功與否,其實不在於題材的大小,而往往取決於作者體驗的深淺與情感的真偽。記錄一個偉大的時代,宏大敘事是必要的,但不是必然的,可以是大江東去,也可以是小橋流水;可以是黃鐘大呂,也可以是洞簫牧笛;可以是國色天香,也可以是小草閒花;可以是鯨魚碧海,也可以是翡翠蘭苕……只要有真感受、真體悟,就都有可能創造出感人肺腑的佳作。

有仁愛、善良的內心,才有資格在藝海馳騁遨遊

    不同的文明類型有著不同的本體論和世界觀,世代沿襲、潛移默化,成為各民族的精神依歸與基因密碼。農耕民族靠河而居,祖祖輩輩,安守田園,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有著與生俱來的依賴與維護。因而,仁民愛物情懷,向為華夏民族所推崇。

    如果說,道家之「善」,主要體現在自我修為,儒家之「善」,則重在推己及人,由血緣親情,向外逐漸擴展,延及整個家族,然後延及陌生人,「泛愛眾,而親仁」,再延及國家、天下,「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儒家對血親關係的體認,漸漸超出同類的範圍,進一步延伸到動植物、無生命的自然萬物,「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只有擁有這樣開闊的胸襟與善感的心靈,作為創作主體的詩人,方能「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才能說出這樣的心聲,「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外有萬不得已者在。此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而能以吾言寫吾心,即吾詞也」。不只是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等各種藝術形式的創作,無不強調「修心」這一前提之重要性。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先有博大、仁愛、善良的內心,然後才有資格在藝海馳騁遨遊。

    士人風範,無論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皆歸結為一個「善」字,有能力造福天下蒼生,那就剛健奮發、積極作為;無條件施展抱負,那就持堅守白,安頓好自己的身心,抽身社會,回歸自然,同樣都是在追求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與之相對應,歷代文藝作品,總的來說不外乎「載道」與「自適」兩大類別。很多時候,「載道」與「自適」也並無截然分明的界限,而是相互交融在一起。杜甫的《北徵》,是經典的「載道」之作,但詩中也流露出詩人潛意識中對「自適」的嚮往。兩種旋律明暗交替,使詩歌充滿內在的張力,但貫徹始終的,是詩人對國與家、人倫與自然的善和愛,而這正是這首作品最令人感動的地方。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有名的「自適」之作,我們從中也依稀可辨作者「載道」之隱衷,「與民同樂」之意出於言外。文學創作,自古有「歡愉之辭難工,窮苦之音易好」之說。《醉翁亭記》從頭至尾都在寫「歡愉」,卻如此見好,千古為人傳誦,終因其有「與民同樂」的「善」做底子。

    不久前,一位馳援武漢的白衣天使創作了小詩《守夜》,寫的是自己與值夜班的武漢大哥的交往片段,最後兩段是這樣寫的:「天氣預報說,武漢要降溫了/雷電,大風,冰雹,暴雪/你在軍大衣裡縮緊身體/縮進內心的風暴,假裝/聽不見這個壞消息//半夜,我送去了一點食物/沙發裡的身體發出鼾聲/讓我久久止步。是的/不要驚動一個人睡覺/讓他回到中年人的日常/讓他在夢裡享受子孫滿堂……深夜寒冷/『我』給武漢大哥送去食物/然而卻又停下了腳步。」這一送一停的小小曲折,令讀者禁不住為之感動。善解人意無疑是更高層次的溫柔與善良。

表現美、守護美是文藝作品的使命

    與商業文明重思辨、重理性相比,農耕文明重感性、重直覺,芳菲悱惻,多愁善感,華夏民族對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心靈之美擁有異乎尋常的敏感和信仰,自古就有山水比德的人文傳統,這一傳統將美與善牢牢地結合在一起。

    山川風物,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通;花草樹木,總是寄託著人的美德與情操、願望與期盼:梅花堅韌、翠竹有節、蘭花脫俗、菊花清高,牡丹雍容富貴、石榴多子多福……善美並重,是華夏民族悠久的禮樂文化的突出特徵,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因其達到了「盡善盡美」之境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時空變遷,詩曾一直肩負著陶冶、淨化和升華世人靈魂的使命,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詩人在作品中盡情描繪和表現自然美、人情美、心靈美。還是童稚之時,我們便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裡想見山水之奇,在「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裡感受友情真摯,在「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裡景仰君子風骨……愛與善,總是這樣伴隨著美的感染、情的薰陶,在內心深處生根發芽,隨著生命的成長而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當然,文藝作品並非只是表現美、歌頌美,對惡的事物的批判、對醜的事物的鞭撻,同樣也是在守護美、弘揚美,是在「曲線救美」。各種文藝形式——詩、書、畫、樂,乃至小說、散文等,在終極意義上,都是以美為旨歸的。儘管它們在表現手法上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便是都注重意境的營造。意境,並非只是詩歌的專利。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幾百年來,常讀常新,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作者高妙的意境營造功力。現當代受人們喜愛和讚譽的作家,亦莫不如此。畫家深明此理,創作時,講究意在筆先,就是要用心經營意境。有意境,創作就成功了一大半。現代漫畫大師豐子愷先生善於從古人詩句中擷取最能體現意境的部分入畫,寥寥數筆,情態畢現,極富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無盡的美的享受。

    時代發展到如今,社會生活日益紛繁複雜,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技術與開放便捷的新媒介傳播方式,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文藝創作的隊伍中來,這使得當今的文學藝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態勢,古典審美文化的優美、崇高、莊嚴、秩序性呈現,與當下流行審美文化的日常、隨意、流動、碎片化敘事並存共生,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都可以一展歌喉,都不乏知音見賞。相應的,文藝的評價體系也隨之發生著改變。但無論如何,人們在內心深處對真善美的追求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文藝當以真動人、以善感人、以美育人,這是文藝永恆的魅力之所在。

    (作者:趙海菱,系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度量衡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 文藝創作的成功與否,不在於題材的大小,而往往取決於作者體驗的深淺與情感的真偽  ● 文藝作品傳遞的善解人意,是更高層次的溫柔與善良  ● 在終極意義上,文藝作品都是以美為旨歸的
  • 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簡史
    1933年4月,廣西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廣西度量衡製造所,地址在南寧市凌鐵村,同時制定發布《廣西度量衡製造所規程》和《廣西度量衡製造所職工服務細則》,明確該所隸屬省工商局管理。同年10月,根據中央部署,設立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這是廣西最早的度量衡管理機構,也是廣西首次獨立設置的度量衡行政管理機構。
  • 明明「斤」是我國傳統的度量衡,為何現在一斤剛好500克?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統一度量衡,中國從秦朝就開始這麼幹了這個影響很大,一直到現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受其影響,比方說曆法吧,中國現在用的是公曆,但民間節日什麼的,用的還是傳統的農曆,於是中國特色:一年過兩個新年。
  • 「千克」變了:人類思維是宇宙的度量衡 | 睡前聊一會兒
    對日常生活而言,度量衡的微小變化並不會被察覺,沒有人會糾結於千克重新定義之後自己買一千克肉是否缺斤少兩。但是在科技發展中,度量衡的穩定性和精確性,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比爾·菲利普斯說:「這是法國大革命以來度量衡領域最大的革命。」除了對科技發展實際的好處,重新定義千克,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是人類想像力的勝利。用純粹理性世界的法則來定義現實世界,用制約著每一個可能世界的法則來定義我們這個世界的標準單位,這是人類想像力和知識發展對於現實的超越。
  • 美國人堅持使用英制度量衡,造就了多少不便?
    關於度量衡的單位,這世界估計只剩下兩種,公制和英制。公制大家很熟悉,例如表達長度的米,表達質量的公斤,表達容量的升等等,都是從小就學習,並且全球通用的單位。而英制的話,大家應該也有所耳聞——包括表達長度的英寸/英尺/碼,表示質量的磅,和表示容量的加侖都屬於英制單位。
  • 一斤剛好500克,一寸剛好3.33釐米,我國的度量衡是如何演變的?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統一度量衡,中國從秦朝就開始這麼幹了這個影響很大,一直到現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受其影響,比方說曆法吧,中國現在用的是公曆,但民間節日什麼的,用的還是傳統的農曆,於是中國特色:一年過兩個新年。這有時候還讓外國人十分驚詫。
  • 沙漠中的藝術館-光明日報-光明網
    :您在新近出版的《敦煌談藝錄》一書中,開篇即論述敦煌藝術的價值。能否向讀者簡要介紹,敦煌藝術的主要內容和價值?    趙聲良: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其後陸續營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從4―14世紀延續了1000年,至今仍保存洞窟735個,包括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唐宋木構窟簷5座。
  • 重新定義光明評論
    光明日報以思想見長、以觀點立報,從真理標準大討論以來,長期被看作公共討論的引導者、社會價值的灌溉者。這是歷史榮光,也是沉甸甸的壓力。因此,在公共空間的網絡化過程中,光明日報很早就提出了觀點立網、觀點立端理念,光明評論是報社內最早適應網際網路傳播的內容生產模塊,近十年來形成了報網端微一體化的策劃及採編機制,以報紙評論版、光明網時評頻道、光明日報客戶端時評頻道、光明日報和光明網微博微信為輸出載體,形成了貫通多個平臺的評論矩陣,在社交媒體和分眾傳播的時代努力賡續光明評論的觀點影響力,也多次獲得包括中國新聞獎在內的各類獎項。
  • 薦讀│生活要有度量衡
    是生活裡的度量衡。不然,你辛苦地把家翻新上一遍,終於坐在煥然一新的沙發上那一刻並沒給你多少撫慰,因為過程中你早被各種沒掌握好的數字氣死好幾回了。計劃為什麼多半流產?嚷嚷好幾年的肥為什麼不減反增。買那麼多健身器材怎麼最後都蒙塵或被當廢品賣掉。至少你身邊好多人都向你介紹過經驗:家裡千萬別買跑步機,沒用。她所說的沒用,是利用不起來。我們自己也明白,不是跑步機沒用,而是我們自己沒用。
  • 《荊州驕傲》之少小離家: 陸先高 向著光明的事業
    從1949年到2016年,這張以「光明」命名的報紙,始終守護著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追尋著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光明之路。有一位從公安縣南平鎮走出去的讀書人,大學畢業後就選擇了《光明日報》,直到把這份職業做成了事業。他就是《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
  • 真善美和體相用
    真善美是希臘哲學的產物,體相用則是中國大乘佛學的術語。這兩者之間是否有著一些值得探討的未知函數呢?我相信是有的。真,就是不假,就是以本來面目不加掩飾地表現出來。所以,真必須是先驗的,即未曾賦予任何人為的價值觀的。因為,價值觀本身就是有所偏執、有所局限的。任何刻意的人為追求,都不可能到達真的境界,其所能達致的極限,就是「逼真」。所以,真的本質是絕對的。
  • 陳先達:行走在思想與時代之間-光明日報-光明網
    2015年7月3日和2016年3月2日,先後兩次在《光明日報》頭版發表理論文章《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和《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引起我國理論界和學術界廣泛關注。    從《走向歷史的深處》到《問題中的哲學》,從《漫步遐思》到《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一部部飽含哲學智慧和現實思考的論著引起學術界的強烈反響。
  • 古代中國的數字、音樂和度量衡,都來源於崑崙山下的一根竹子?
    古中國的數字、音樂和所有的度量衡,竟都來自於一根竹子。班固的《漢書》記載:「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來自崑崙山的一根竹子,竟產生了影響中華幾千年的標準數字、音樂和度量衡,我們祖先的智慧,讓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無比的自豪。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祖國的傳統文化。而文化,有著永恆的力量。
  • 為統一度量衡,人類有多拼
    2018年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修訂國際單位制」決議,利用物理常數進行定義、推導,更新了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4個國際單位的定義,這是最近一次統一度量衡。-END-主創:劉繼軍(劉蘿蔔鍋)文案:劉繼軍漫畫:張嫻[主創簡介]知名科普作家。
  • 照相-光明日報-光明網
  • 民以食為天-光明日報-光明網
  • 邀你直觀「衡變發展」 特變電工衡變公司迎新春文藝匯演超精彩
    1月15日,特變電工衡變公司舉行迎新春文藝匯演。由各工會分會選送的節目,從不同角度,以各異的形式呈現了衡變公司一年來的發展成績。豐富的文化大餐給員工們的精神生活帶來營養補給。由各工會分會選送的節目,從不同角度,以各異的形式呈現了衡變公司一年來的發展成績。在衡南雲集這片熱土,特變電工南方智能電網科技產業園破土新生,高端智能化、數位化工廠以驚人的「衡變速度」拔地而起,為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再升級蓄積動能,技術分會選送的節目《數位化工廠進行曲》以創意十足的形式將這一過程呈現在觀眾面前。
  • 光明日報刊文:不能為了「流量擔當」放棄「歷史擔當」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認為,「雷劇」時有所現,根本原因在於創作觀念的偏差,「娛樂化」的片面追求壓垮了歷史真實的創作底線。中國傳媒大學彭文祥教授也提出,主流價值敘事的「年輕態」藝術創作生產,帶給人們耳目一新的藝術質感和審美共鳴。但假「致敬」之名、行娛樂之實,或假「年輕態」之名、行違背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實的做法、弊端,值得高度警醒。
  • 從清華簡看戰國精神的形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只有沉靜的心能夠做出謀劃、稽核、度量、品鑑,身體各個器官之所以能夠採取正確的決定,是因為心在那裡起作用。和荀子一樣,《心是謂中》特別強調「心」具有認知的能力。但這裡,作者的用意並非僅僅在於突出心的認知功能,而是通過這一功能,大大提升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即人的意志力可以是如此強大,甚至達到「心與天兩」,與天並駕齊驅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