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 忻曉松 羅惟巍
人物名片
李敬
長江上遊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4月剛完成的一份社科報告——《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川渝毗鄰地區合作發展》擺在李敬的案頭,伸手可碰。「報告得到重慶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認可,馬上我們會根據批覆意見,啟動更細化的調研工作。」
對李敬而言,專注於成渝兩地的經濟發展研究,是學術責任,也是情感投射。「我也曾是『四川人』,升學考試都在成都參加。」生於重慶萬州,李敬經歷過川渝兩地的分與合,「雖然後來重慶『分』出來了,但我與四川的往來是非常多的。」
基於工作原因,李敬與四川的高校往來密切,往返成渝是家常便飯。如今的來往通達,對比起過去的舟車輾轉,令他感慨,「1993年到成都考學時,從萬州到重慶,再到成都,整整需要24小時。」如今,高鐵把兩地的距離拉近到1小時車程。
成都望江樓旁望江流。攝影 楊濤
城市日新月異,李敬感知著生活變化,捕捉著大事變遷。他直言,從2011年的「成渝經濟區」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再到今天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生在巴蜀大地上的一切,迅猛而劇烈。這一發展歷程體現了三個重要變化:一是更加明確了成渝經濟區在西部地區和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成渝經濟區的發展不只是「一域」的事情,而是事關「全局」的大事。二是更加明確了成渝城市群的發展定位,明確了在西部地區形成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目標。三是更加明確了發展思路,更加凸現了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釋放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城市動力源。
推動成渝合作共贏的提法與時俱新,宏偉的發展藍圖越來越清晰。「成渝經濟區」首次為兩地的合作喊響了口號;「成渝城市群」樹立兩地「一盤棋」的思想,徹底扭轉「背向發展」為「相向而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兩地合作確定為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強調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
李敬認為,變化是對城市主體形態發展規律的客觀遵循,「當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然出現一種城鎮化高度密集、城鎮體系龐大、空間聯繫緊密的城鎮空間組織,唱的就是『雙城記』,甚至『多城記』。」
曲調已經明了,成渝地區到底該怎麼唱好這齣「雙城記」?李敬總結三個視角:「比較優勢視角」「增長極視角」「開放視角」。
他認為,適用「增長極」理論,是基於目前成渝地區經濟體量逐步擴大,創新資源不斷聚集,內陸開放態勢良好,具備高質量發展增長極的優勢條件。
「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還要遵循比較優勢規律,實現區域的特色發展。」早在2016年國務院批覆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對成渝兩地的定位,已經明確了不同內涵。以核心功能為例:
提升重慶核心功能。圍繞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重慶大都市區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載體功能,充分發揮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的作用,加快兩江新區建設,全面增強集聚力、輻射力和競爭力。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強化城市規劃約束性作用,根據山地特色合理控制建築物高度,提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形象。以主城區為核心,以城市發展新區為腹地、聯動沿江城市帶和四川毗鄰城市發展,構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大都市區。
提升成都核心功能。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加快天府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完善對外開放平臺,提升參與國際合作競爭層次。強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發揮自然因素在城市風貌特色塑造中的基礎作用,提升城市形象。充分發揮成都的核心帶動功能,加快與德陽、資陽、眉山等周邊城市的同城化進程,共同打造帶動四川、輻射西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李敬認為,發揮比較優勢的關鍵是要承認發展的差異性,保障各地區發展的多樣性。比如發揮通道比較優勢,打造特色通道經濟;優化城市規模結構,打造一批區域特色化中心城市,「比如萬州、黔江、綿陽、樂山、南充、瀘州、宜賓等」。他強調,開放視角提醒雙城經濟圈建設要融入國家戰略,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切記「閉門抱團」。
專家訪談
封面新聞:你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意義是?
李敬:這是成渝兩地內生的需求,也是國家發展的需求。
西部大開發進入了第3個10年,要實現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的發展,需要有一個新的增長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基礎實力,決定了它是有能力來承載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這樣的增長極。
所以說,從新時代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尤其是振興西部,更好地促進西部大開發這樣的需求來講,雙城經濟圈是符合發展要求的。
同時,這個增長極是需要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將來能夠作為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載體。可以這樣理解,雙城經濟圈建設不僅是成渝兩地的責任和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們整個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的責任和需求。
封面新聞:實現國家賦予的重任,成渝兩地怎樣再出發?
李敬:要實現目標,最重要的就是要發揮兩個核心的作用,也就是成都和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這種帶動作用。
兩個地方目前從體量來說,從發展規模上來說,任何單獨一個,都還達不到作為一個重要增長極的要求,還不能在國際上有影響力。所以我們還得要做大規模,重慶要做大規模,成都也要做大規模,才能夠承載國家賦予它們的任務。
那麼做大做強的過程當中,更多的是需要合作,一起來完成國家賦予我們的使命。
競爭無法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實際上競爭往往就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當中。當把成渝兩地放在一個面向全球開放的環境、開放的市場中時,可以看到發展的舞臺是很大的。比如放在「一帶一路」這樣的開放舞臺上,只有抱團發展,兩個地方的合作發展才能產生真正的影響力。
可以看到,在世界上具有真正強大影響力的產業,它一定是個集群,比如日本的機器人產業、德國的汽車產業,都是在這個地方聚集了很多的企業,而且很多的地方在做這個東西,而形成了其品牌。
儘管說完全沒有競爭並不利於效率的提高,但是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在面向全球開放的背景下,成都和重慶要想在國際上有影響力,單打獨鬥肯定不行,必須是合作大於競爭。
封面新聞:具體的合作路徑在哪裡?
李敬:合作有這樣幾個層面的合作,有時間順序的選擇,還有難易程度的安排。
首先是在體制機制上的融合。我們要從體制機制上要能夠對接,又能夠進行融合發展,就再也不能夠各自為政,這一點就非常的重要。如果不打通的話,我們後面的合作就無法開展了。
過去可能認為這很難,但只要去做它就不難。以前我們這方面可能做的比較少,現在形成共識之後再做,就不會那麼難了。為什麼不難呢?首先我們的發展取向,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各自為政。另外,最近兩地已經做過一些嘗試,應該說做得很好了。
兩地實際上已經在合作做很多事情。3月17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舉行了第一次視頻會議。四川省委書記,重慶市委書記,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兩地的所有高層領導,都有參會。
4月25日的2020「蓉漂人才日」主場活動,特意邀請了重慶市人才工作代表團參加。重慶兩江新區和四川天府新區,過去兩個月,已經進行多次視頻連線的會議。還有各個政府部門,各個區縣,兩地的口岸、班列,這兩個月都在緊鑼密鼓的做深入的對接,推進合作。 這些都是兩地邁入深入合作的重要標誌。
第二,我們要做好互聯互通這樣的合作基礎,這個支撐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互聯互通的路網建設,這一點非常的重要,一定要通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視野來設計,要把雙城經濟圈置於全球舞臺上來,而不是僅鎖定四川,或者重慶來設計。
以開放的通道為例。現在有成都過來的貨,很多是先到瀘州港,然後進入長江水道,然後再出海,這是過去的一種主渠道,這個通道我覺得是可以的。但實際上還有經濟主體它的需求是更多的選擇,比如說從成都來的貨物,通過鐵路運到達州,然後到萬州,融入長江黃金水道,這樣出來也是一個很好的通道,並且這個通道的時間成本更少。
根據不同載重的貨船,選擇不同的港口、路線,這些都需要去謀劃設計開放通道,來將雙城經濟圈能夠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相連。
這些工作要做起來之後,就真正能帶動一些相鄰城市的開放。比如說達州這樣的城市,目前看來依舊是比較封閉的,為什麼?它離成都很遠,又不屬於重慶。如果說雙城經濟區建起來後,有了「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這樣的地方,他們就很容易湧入長江水道了,像這樣過去較為封閉的地方,可能就進入了相對開放的前沿。
第三個方面的合作,在建立在開放的基礎上,我們要在開放的平臺上進行很好的合作。應該說,成都、重慶在內陸開放方面,已經是全國走得最早的,而且也是成熟的。你看中歐班列,2011年3月,首列中歐班列從重慶開出,然後緊接著成都也開行了,並且兩地班列的運行佔比是很高的。另外還有西部陸海新通道。如此看來,雙城經濟圈已經擁有三條出海的主通道。
我們要加強合作,就是要徹底摒棄在通道建設與利用方面的競爭,比如過去存在的不同補貼方式等,真正合作起來,兩地特別要著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歐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
我覺得還有開放的口岸建設方面,也要進行合作,包括建設成渝城市群立體綜合大口岸體系,提升保稅港區、綜保區和保稅物流中心開放功能,擴展進口指定口岸功能等。
必須要說,通道上的合作已經在做,和老百姓生活最相關的,就是你看我們現在開車,在兩地來往,高速路上是不需要停換的,是暢行的。不會有「出省」的感覺。
另外還有一個要合作推進的,就是要做大產業。目前川渝兩地在國際上並不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兩邊要整合,比如說電子信息產業,兩地各自的體量都比較大,且各自有優勢,像重慶的終端生產,成都的電子元器件;還比如汽車,兩地的體量都不小。
圍繞這些優勢產業,就要做好產業鏈的規劃,在雙城經濟圈打造一些世界級的有影響的產業集群。只有做好這些產業,它才能真正形成一個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並且,具有國際影響的產業,對其他的產業帶動力是比較強的。
封面新聞:成渝兩地的強強聯手,是否有「大樹底下不長草」的風險?周邊城市的出路呢?
李敬:「雙城」肯定是重慶和成都,這兩個重要的集合他們自身要做大。另外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要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所以在做大兩個集合的同時,要能夠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
當然首先要能夠使雙城經濟圈內部的二級城市能發展起來。那麼如何才能夠產生帶動作用呢?我想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充分發揮成渝兩個核心城市的帶動功能,而帶動的功能怎麼來體現呢?比如說在產業鏈,在開放市場等這些方面,就要能夠把這些周邊城市,衛星城市和節點城市融入進來,要讓這些城市融入到「雙城」的產業鏈,能夠融入到兩個核心城市的開放平臺。
實際上已經有一些做得比較好的例子了,比如說四川的鄰水,它緊靠重慶,把幾乎8成的產業融入到了重慶的產業鏈,成為重慶主導產業上的一環,實現很好的融合。那麼它如果要搞開放型的產業體系建設,也就很容易通過雙城經濟圈開放的平臺進入大通道。
現在成渝就要按照這樣的思路,來梳理這些二級城市,根據他們所在的區位,與重慶或成都的距離關係,來謀劃其發展戰略。
封面新聞:可以怎麼來分類嗎?
李敬:在成渝經濟圈,應該說周邊的城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就是處在兩個核之間的,比如遂寧。諸如這樣的城市,其定位應該是「雙核」能夠互動的橋梁和樞紐。在這些地方,我們要形成「雙核」之間的交通樞紐,要形成「雙核」之間的一個交易中心,相當於貿易中心、商貿中心。這些地區應該通過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來使成都和重慶的資源能夠得到交流整合,這是主要的發展的方向。
另一類地區什麼地區呢?只離重慶較近,或只離成都較近的,這一類地區就要採用融入主城戰略。比如離成都比較近的地方,就是儘快融入成都,借力成都被帶動起來。這裡又可以提到之前說的鄰水,就是距離重慶近,但遠離成都的地方,它就是很好融入了重慶。
第三類就是離成渝都很遠的地方了,比如川東北的達州,渝東北的萬州、開州、雲陽等地區,這些地區他們就必須要「獨立門戶」,換句話說,就是要形成新的第二梯隊的增長極,要能夠獨立成長起來。
攝影 楊濤
封面新聞:據您的了解,成渝兩地已經邁出了哪些合作步伐?
李敬:除了我之前提到的,再比如說我們在人才上,最近川渝兩地籤訂了相關的建設協議。試圖打破政策壁壘,比如重慶評選的英才,拿到「英才卡」的人,在四川同樣可以享受相關的待遇;四川的人才到重慶,也可以享受相應的待遇。
種種方面的政策,已經在推動了。再比如說還有一些科技創新的領域,都籤了相關的協議。
這些協議的籤訂,也就是意味著雙邊的政策會逐漸走向融合,不存在各自為政、各自為戰。
封面新聞:在成渝合作共贏的過程中,周邊地區的機遇在哪裡?
李敬:從增長極的理論來說,它的作用要發揮,實際上是有兩個階段。第1個階段就是成為增長極「集合」的成渝雙城,往往會吸收、吸引更多的資源,周邊的資源,甚至全球的資源,這是「集合」發展的基本規律。
但增長極的第二階段是什麼呢?「集合」做大了,它必然會反哺,會帶動周邊也發展起來。
在兩個階段,怎麼來平衡「集合」和周邊的關係,這個其實是很重要的。來平衡關係,首先在這個區域內,還要培養更多的增長極。比如剛才我講的,遠離成渝的地區,率先去做一些增長點。
第二就是,在做相關的政策設計時,還是要按照資源優化配置的原理,來引導資源在經濟圈內高效率地分配。
這裡就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叫作比較優勢。在引導資源分配時,要結合地方的條件,按照各個地方的不同優勢,嚴格遵循發揮出比較優勢的原則,去制定相關政策。
比如說旅遊資源,重慶達州、城口的一些地方風景很好,那它的這種優勢就要發揮出來,政策就應該是激勵他們在旅遊方面做好做強。不能說所有的推動促進政策,都用在一個地方,這是不科學的,挖掘各個地方的增長潛力,並且給予合適的政策,才能吸引匹配的資源,進而吸引人才等等。
接下來是做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時期,準確做好調研,挖掘出地方上的比較優勢,是各地都應該做好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