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申遺成功的冷思考:中國仍需「大武德」

2020-12-21 西部網

12月17日,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可謂是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最大的「正名」。歡欣鼓舞之後,我們仍然需要一些「冷思考」:近年氤氳在太極拳等一些傳統武術文化頭頂的「無腦式」質疑和「滑稽式」陰謀,乃至無底線的消費,究竟還會持續多久?

從2020年5月在各大平臺引發「武林界地震」到11月底視頻被下架,「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馬保國火出圈子,以過億級的視頻播放量進入「鬼畜之王」榜單。他的「金句」——「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好自為之)成為年輕網友們剪輯加工的熱門素材。有人統計,最火爆的時候,B站網友平均每小時便會上傳近50個馬保國視頻。「武德」二字以這種低級方式「出圈」,究其根本是資本推手和主要渠道傳播者的惡意和無知。

吃透「武德」:尚武、道義、為國為民

武德源於兼併與融合的原始戰爭,它由戰爭決定並為戰爭服務。春秋各國爭霸可見一斑。《燭之武退秦師》中,晉文公對以不正當手段取得戰爭勝利的行為憤然不屑。戰爭過程定要合規矩,即「程序正義」。齊桓公在葵丘之盟同與會各國約定:凡同盟諸侯國皆友好。可見,維護國與國間的合理秩序、減少混亂才是霸主們對壘的目的,也就是「合乎道義」。

晉楚兩軍爆發戰爭,晉軍一敗塗地,撤退中戰車陷進泥坑動彈不得。這時,楚兵竟幫助晉軍修理戰車,脫離泥淖。對兩國兵將來說,堅守武德、信仰和榮譽感遠高於戰事輸贏。楚軍勝利,窮寇莫追,既圓禮儀,又合道義,是真正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近代中國發揚武德,被看成是重鑄國民道德、振作國家的希望。鴉片戰爭使清王朝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以「武」救國,愛國主義此時此刻上升為武德的核心要義。

尚武,不僅是對身體強健的呼籲,更在於改造國民性的精神需求。在梁啓超看來,洋務派只是簡單停留在買槍炮、造輪船等器物層面,倡揚民族自強氣質,一掃「老大病夫之國」的羸弱才是拯救國家的應有邏輯。

一批英雄武師在該時期大放異彩。社會學家涂爾幹認為,擁有共同價值觀、遵守共同行為準則的群體會組成一個「道德共同體」。霍元甲的武德就被賦予了厚重的家國意識,作為霍元甲精武會的集體記憶,更作為近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與想像的有力代表被代代流傳。

「凡有絕大之戰爭,往往頗有雄偉之文字,淋漓之詩歌,而後其印象日留於國民心目之間。」近代中國武俠文學的創作成為武德的快速傳播通道,成就了霍元甲從「武師到民族英雄」角色的升華,對社會群眾具有廣泛的宣傳教育作用,是影響人們理解武德的重要源流。

近代武俠文學播撒武德種子的進步作用,聚焦當下,優質的軍旅劇作可與之媲美。中國軍旅文化的重心是武德文化。武德文化令軍旅劇作充滿戲劇性張力:堅守「圖國忘死,貞之大」的民族氣節,強調「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大局觀念,推崇「以身殉國,壹意而已」的犧牲精神。譬如《亮劍》中,李雲龍所部勇於爭取勝利的「亮劍」精神,又如《女子特戰隊之火鳳凰》中,女子特戰員巾幗不讓鬚眉的拼搏精神。

反觀那些受嘲諷、已停播的「抗日青春偶像劇」「抗日神劇」:「八路軍住豪華別墅」「師長在戰場喝咖啡抽雪茄」「清一色髮膠髮蠟」……不難看出,只有充分吃透武德文化,才能理解軍旅作品呈現的精神氣質及劇中人物的價值追求,進而履行作為宣揚武德教育「播種機」的職責。

扭轉武德教育式微

部分習武者的精神信仰與追求,在世俗化的「向錢看」和「向厚看」中日漸消散。弘揚武德的願望並沒有在當下現實生活中完全落地,一些武德規範對習武者而言形同虛設:將「內力」發揮極致的「宗師」閆芳,以「隔山打牛」這一表演糊弄百姓;同樣修煉「內功」的雷公太極,能讓頭頂直冒熱氣「嚇跑」對手。傳統武術的攻防擊打變成了馬保國「閃電五連鞭」的濫竽充數,口口聲聲「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他逃避敗局的藉口。

在被流量和金錢裹挾的「大師」馬保國等人背後,「網紅」推手們一直致力於在各自的地盤裡收割「韭菜」,「武德」則成為網友們高頻調侃的消費品和資本牟利的犧牲品。

武德約束力式微是顯在的,並且遺憾的是,武德教育也出現了裂縫。競技武術人才的培養以取得優異成績為最終目標,將武德教育形式化、表面化,使武者習練武術失去了內外兼修的意義。不光武術圈,放眼體育比賽,黑哨、年齡造假、服用興奮劑等問題屢禁不絕。

隨著中考、高考體育測試密集進行,曾有身體素質不佳的考生通過服用所謂「神藥」提高體測成績,網絡中不法商家的興奮劑生意火熱。當然,我們須厲聲譴責黑心商家大賺昧心錢,同時也應關注青少年武德培養這一重要教育環節。

學員們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一個家庭拳館內練拳(2020年1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嘉南攝

已有地方體育中考落定100分,距離叩響高考大門絕不遙遠。國內不少城市湧現出大量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特別是此前鮮有人問津的跳繩課,如今線下收費從幾千元至上萬元不等,水漲船高。體育成績加重,的確有助於學生和家長重視體能鍛鍊,但不可否認的是,承受一輪又一輪「內卷」傷害碾壓的家長和孩子或因功利心、僥倖心,加劇被興奮劑吸引的可能。若如此,考試的公平性和考生德行教育都將蒙上一層陰影。

武德教育不是像電影《都靈之馬》中的父女每天為了生存吃的土豆那般必要卻索然無味,而是志趣盎然、頗具深度。譬如在家校生活中佐以武德典故和諺語——武德典故通常感染力強、形象生動,如聞雞起舞、越女論劍、紀昌學射;武德諺語言簡意賅、富含深意,如「拳以德立,無德無拳」「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輕」。

新時代下,武德教育亦不可缺。武德代表進取、勇氣和社會擔當。今天的武德教育既要從傳統出發也要立足當下,既要有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為國為民」「俠者情懷」,也需具備「進取、愛國、擔當、誠信」的國家公民氣質

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太極拳祖祠內,一家太極拳學校的學員在練拳(2020年1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嘉南攝

大時代呼喚「大武德觀」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踐行武德是一種主觀的體驗和感受,行俠仗義、樂善好施使內心產生愉悅。內心自願認同武德規範,則更願意在精神生活上形成矢志不渝的追求,並堅持以「慎獨」為特徵的武德自律,從而實現「大武德觀」。

弘揚武德不偏離「人」,體現關懷生命的向度,因此,武德不僅是社會之學,更是生活之學、生命之學。

武德謀求社會關係平衡,將長遠利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其內涵傾向於以和平方式解決各種爭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要求人們共同應對當今社會出現的各種危機和挑戰,不為一己之私把地球搞亂。「一帶一路」倡議給各國帶去滿滿的發展機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助力區域內更多人口實現脫貧。世衛組織提議在全球範圍內建立病原體材料和臨床樣本共享體系,基於科學的新冠病毒溯源調查避免政治化。這些,都旨在說明人們不能僅局限於獨善其身,更需要以積極合作的態度應對全球化挑戰,以風雨同舟、同心同德的精神共建、共享人類文明發展成果。

在現代語境下,弘揚武德的優秀內涵,可以讓人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國防,形成休戚與共之感。特別是面對好戰、富有侵略性的民粹主義思潮等不良外部文化,大武德的價值觀念是構建和諧共生倫理文明體系的指南。正是如此,大武德在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引領意義。

(原題為《太極拳申遺成功!冷思考:中國仍需「大武德」》)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如何與世界共舞 太極拳申遺成功後還需「冷思考」
    如何與世界共舞 太極拳申遺成功後還需「冷思考」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 題:如何與世界共舞 太極拳申遺成功後還需「冷思考」  新華社記者周欣  2019年,「武術太極服」「武術太極劍」兩項武術太極裝備產品國際標準通過國際標準化組織評審發布;2020年1月8日,武術(太極拳
  • 太極拳申遺成功 不忘對文化遺產保持敬畏
    太極拳申遺成功,意味著太極拳受到的關注度會更高,獲得支持將更大,國內外的太極拳愛好者會更多。對於太極拳發源地河南焦作,對於太極拳各門派傳承人、研習者而言,這是一個歡欣鼓舞的重大利好。對一個國家而言,一項文化遺產走向世界視野,則需承擔更多的保護傳承責任。其前提是正本清源,讓世人看到此項文化遺產的本質屬性、本真面貌,看到它與世界、與人類產生更密切關聯的可能性。
  • 太極拳申遺成功
    12月17日晚,激動人心的消息從大洋彼岸傳來,中國太極拳成功申遺。牙買加當地時間12月17日7時30分(北京時間17日20時30分),在金斯敦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宣布,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聚東方文化精髓的太極拳進一步得到世界認可!
  • 昨晚,中國太極拳申遺成功!
    以靜制動(攝影:楊廣智)2020年12月17日晚,激動人心的消息,從大洋彼岸的加勒比海傳來,中國太極拳#成功申遺。紮根於肥沃的道家文化土壤,歷經歷史演變,散枝開花,太極拳已成長為一株參天大樹,枝繁葉茂,蔭及全世界愛好健康的人們。太極拳正成為對外交流的窗口,世界從這扇窗口了解了中華文化、了解了中國。
  • 太極拳歷經12年的艱難坎坷,終於申遺成功,成功
    太極拳終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並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上,太極拳確定申遺成功!當然,這是中國的太極拳,和韓國沒什麼關係,和印度也沒什麼關係。拳迷們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嚴雙軍是當時申遺領導小組的副組長,他在太極拳申遺期間一直都疲於奔走忙碌,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 五大洲21國中醫專家 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
    原標題:海內外中醫界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共享太極、擁抱健康」——海內外中醫界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大會22日在線上舉辦。本次會議由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主辦,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指導,天津中醫藥大學和河南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承辦。
  • 申請六次,12年等待,中國太極拳申遺成功了!
    太極拳太極拳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集合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太極、陰陽等理念為核心,集怡情養生、強身健體、競技對抗等多方面為一體,在為我國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直接既有各自的傳承也同時相互借鑑學習
  • 中國武術協會:太極拳申遺成功為人類健康增福祉
    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陳恩堂21日表示:「這是中國武術奉獻給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是全球數億太極拳習練者的驕傲與榮耀,必將全面推動太極拳在世界範圍的普及推廣,為增進人類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太極拳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健康文化和時尚健身的潮流,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識,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都具有重要意義。
  • 太極拳申遺成功,南通「拳友」軍山練拳慶祝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遺成功消息傳來,市區從事和推廣太極拳運動的各界人士都很振奮。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總數位居...
    目前太極拳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有4億多人,被公認為21世紀人類最佳健身運動方式。  「這是自太極拳創立以來,最值得慶賀的一件大喜事。」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說:「從開始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到成功入選,太極拳終於實至名歸地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大道之源,法式於地,取象於天。」
  • 中國太極拳成功申遺,同批還有哪些國家申遺成功?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中國「太極拳」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與此同時,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同批通過審批,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12年長跑太極拳申遺成功,將高標準打造世界級全新IP
    一場主題為「共享太極·共享健康」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在這裡舉行。陳氏、楊氏等國內七大社區「太極人」歡聚一堂,共同慶祝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了解到,太極拳自2008年第一次申遺失敗之後,一直堅持不懈,最終在2020年12月17日申遺成功。前後共經歷了12年時間。
  • 太極拳申遺成功「圖」
    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中國太極第一村」陳家溝 盛大慶典驚豔世界!
    被譽為「中國太極第一村」的焦作市溫縣陳家溝,南臨黃河,北依太行,聞名中外的太極拳就誕生於此。而在陳氏太極拳基礎上發展出的80多套拳術、器械套路和20多種推手方法,現已傳遍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人數達到4億,陳家溝也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太極第一村」。
  • 歷經十餘年申遺成功!太極拳,你真的了解嗎?
    北京時間17日晚佳訊傳來,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個在中國幾乎隨處可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運動,除了已經成為人們強身健體的重要選擇之外,還有著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歷時十餘年的申遺之路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中國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
  • 專訪|太極拳申遺成功,專家:健身功能將引起全世界重視
    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太極拳愛好者在練習中。日前,太極拳申遺成功的消息令人欣喜,在武術圈內,這一新聞也讓大家頗感振奮。能夠在歷經多年的努力之後申遺成功,意味著太極拳作為一項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對於其自身的推廣也大有裨益。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中國武術九段、武壇名宿王培錕就表示,「(太極申遺成功)不僅在國內,在國際也能看到積極影響,其健身功能可能引起全世界的重視。」
  • 太極拳申遺成功 「對外有了更好的通行證和邀請函」
    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太極拳申遺成功了!」12月17日晚,這一特大喜訊傳來,河南人的朋友圈一片歡騰。一直在焦灼等待消息的鄭州大學體育學院中原武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魏真終於放下心來。他說,中國傳統體育和武術的強大文化影響力再一次得到了證明。
  • 太極拳申遺成功:讓中華文化遺產更好地活在當下與未來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太極拳申遺成功:讓中華文化遺產更好地活在當下與未來新華社記者 周瑋「太極拳」申遺成功!我們欣喜,自17世紀中葉形成的太極拳,其所蘊含的圓融通達、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將為更多人了解,也將收穫更多知音。我們樂見,遍布世界各地的習練者,成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傳承者,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親近、傳承著中華文化的基因。
  • 中國再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十二年的堅持,終於申遺成功
    大家好,我是小二黑,記得關注並轉發來支持作者哦12月17日,中國再添2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項分別為: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以及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如今中國可是擁有
  • 太極拳申遺成功!河南又多一張世界級文化名片
    河南省旅遊規劃評審專家、國家文旅部青年旅遊培養專家張立生激動地表示:「太極拳申遺成功,河南又一世界級遺產品牌得到確立,為太極文化的正名、傳承、發揚起到了推動作用,可以說,是太極文化發展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