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信仰成為一種生活,不要因「我執」把生命擱淺在輪迴的河岸上!

2021-01-14 重樓逾陀

文/寂慧

當信仰,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大家以各自的善根、因緣聚集在道場,在龍天護法、諸佛菩薩的加持下,呈現以信仰的力量。

孔子看著奔流不息的河水,感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但實際上,我們的人生很短暫,同時又因為缺乏思考,所以生命很容易就被擱淺在沙灘上 。 晝夜向前,不是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能如江流一般的。

我們的分別意識太多,入不了如江流一樣的時空。 師父說修行人要帶三分呆,他說自己從小就不活絡,往一個地方一站就可以站半天。 這其實就是生命的一種厚重和淳樸,這樣的生命有能力在天地間如江流一樣奔湧向前不舍晝夜。

電影《大聖歸來》裡的江流兒,那是誰? 是觀音菩薩。 第七末那識如瀑流,以觀音菩薩的智慧才能安止其中。 而我們大多數人,分別意識強,我執重,擱淺在輪迴的岸上,得不到水的滋潤,所以身心疲憊,心神不安。

佛法雖然在人間,但佛法的真諦是什麼,修行是什麼,戒定慧是什麼,我們越來越不知道了。 實際上,皈依後你有沒有三皈體,你的戒體有沒有在防非止惡,在夢中都在保護著你呀?

所以學佛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很神聖的生活。 我們凡人想要轉為聖人,不是一步可以達成的,它要有一種生活方式,甚至也要有師長、同伴的陪伴。 就像小孩子學琴要爸爸媽媽陪著,我們修行也是同樣。

我今天穿的這件衣服叫百衲衣,是作為一種表法。 這上面的每一塊布是從每一位師父的衣服上剪下來的。 所以我穿的不僅僅是一件衣服,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信仰。 我穿的是一身信仰!

這衣服上是每個人黃金一樣的信仰,從佛陀到歷代祖師到我們師父再到我們這一代,我們之間延續著佛陀的教法。

佛陀在《金剛經》裡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但佛陀也說——我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解脫之路是金剛、是真實的、是不可 摧毀的,眾生業報的鎖煉是可以斷除的。

佛陀的智慧是遍知的,既知道輪迴也知道解脫。 以哲學的觀點來講,如果要說輪迴是虛妄的,必須了解輪迴的真實,這樣才有資格說它是虛妄的;如果想要合理地建立解脫佛國,也必須了知佛國不可思議的般若 特性,才能如理地建立彼岸的世界、諸佛的淨土。 所以佛陀的智慧都是符合於哲學的命題的,正因如此,祂才可以那麼自信地否定輪迴。

輪迴是我們的手銬腳鐐,是套住我們脖子的絞索,所以佛陀否定輪迴,祂就是我們最大的恩人! 否則,當一個生命擱淺在河岸上的時候,缺水、缺氧、被曝曬,那種痛苦是無法想像的。

因為有信仰,能信仰裡吮吸到佛法,能安定我們的身心。 表面的一些勞作,一些別人無法理解的奉獻,實際上恰恰表明我們的生命正安置在佛光之中。 這是超越一般人想像的一種幸福。

相關焦點

  • 情執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礙 佛法叫我們放下情執 放下情執 就斷除了欲界輪迴的緣分
    ( 三)G   、 【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聞、覺、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胎、卵、溼、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溼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想變易,所有受業
  • 佛教常說的「我執」究竟是什麼?怎樣才能斷「我執」?
    什麼叫「我執」?認為生命中具有永恆不變之觀念,這樣的執著,即是「我執」。「我」就是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每個人都具足,具體點說就是《六祖壇經》裡面講的:「不思善,不思惡」,真心本來就是這個狀態;「執」的本意是用手抓住,這裡指的是你佛性真心起的一種功用。
  • 《邊城》:我是對一切無信仰的人,我只信仰生命
    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這部小說只有短短的十幾萬字,卻濃縮了沈從文的生命美學與淳樸理想。有評論家說到:《邊城》濃縮了沈從文的文學理想、生活境遇和詩性體驗,描繪出一幅悲劇和死亡不期而遇的生命圖景。
  • 生命,因信仰而精彩
    作為臥底,「老鬼」使盡了渾身解數,躲過了數次的試探,可惜的是還是被盯上了,犧牲了自己的寶貴的生命。但也依舊把任務完成,將消息傳遞了出去。「西風」是對「東風」故事的補充,從另外一個當事人的角度將「老鬼」這個核心人物的故事刻畫得更加完整。「西風」中的「老鬼」比「東風」中的更加真實,更加有血有肉。
  • 為什麼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數要遠遠多於信仰佛教的人數?
    但18世紀以後,歐亞地區的經濟、軍事力量發生重大轉變,歐美國家快速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經濟、軍事強國;亞洲地區的日本、印度和晚清中國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這場經濟、軍事較量中,古老的東方亞洲敗下陣來。
  • 《死亡擱淺》遊戲劇情全解析
    冥灘被小島套上科幻的殼兒以後,在遊戲裡就好似一個平行空間的存在,一些特殊的條件或者能力可以讓你往返其間。亡者世界與生者世界的交疊,彼此消滅,被遊戲設定為一種大自然的現象,毀滅重生的循環(後來又很矯情的給戴上了生命進化的自我選擇的光環,頑強的存在著,著實有點矯情肉麻)。
  • 不要把信仰掛在嘴上,哪怕是信仰愛情
    那麼,信仰是什麼?信仰就是比現在活得好一點,而且,不是物質上變得更好,而是精神上變得更好。信仰是一種超越物質的嚮往,它不一定是佛教,不一定是基督教,不一定是天主教,它甚至沒有任何名字。做一個好人,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你爸爸會不讓你做個好人?你媽媽會不讓你做個好人?你老婆會不讓你做個好人?如果你想做好人,他們會跟你絕交?我不相信。絕對不會這樣。
  • 理想被磨滅,是否還值得擁有信仰?
    當刻骨的現實蠶食掉最後的理想,還剩下什麼值得信仰?網絡圖片在那場名為青春的旅行中,我從春暖花開,歷經人間四月的芳菲,八月的酷暑和熾烈,在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之後,走到冬天,至此,生命的脈絡才一一可現,我無數次認真而又細緻地審視自己的青春,它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匆匆掠過我的生命
  • 【解惑】何為「我執」
    大安法師:這個「我執」是與生俱來的,有時候叫「俱生我執」。通常講的八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在八識裡面,這個「我執」表現在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就是執著「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再執著前六識為「我」所用。「我執」的一種表現形態就是在見解上認為身體是真實的,叫「身見」。
  • 答疑︱大量學法是不是「法執」?
    問:老師,有一位南京的師兄退出,他說我們是法執,還影響了南京幾位學法不深的師兄,老師,什麼時候就不要像他們說的學法了?答:萬不可做如是想。心離正法,必屬邪見!何以故?心不自心,因色而心,色不自色,因心而色。我們尚未解脫輪迴之前,身心自我就是由累世劫妄想、習氣聚合川流而成,你能停止自己的思維念頭嗎?
  • 生命中的信仰
    23:3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趙娜      當提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公正在身邊,他說,你不要把我們軍人和軍嫂們寫的那麼悲情
  • 《死亡擱淺》劇情解讀 談談大家對死亡擱淺的理解
    Clifford先生是美國特種部隊的精英,最受部下愛戴的上尉,還有一個非常愛他的老婆,本來挺好的,老婆孩子都懷上了,結果一次反物質爆炸把他老婆炸成植物人,天真的大兵Clifford求助於美國政府,正中我們精分總統的下懷,完美的still mother的早產兒啊,她騙Clifford說會保住老婆的命
  • 《極樂願文》之發願臨終斷除貪執
    己二、發願死時斷除對輪迴之貪執分二:一、對輪迴之痛苦生起厭離心;二、斷除貪執。庚一、對輪迴之痛苦生起厭離心為了在死亡之時能夠現見諸佛菩薩聖眾並接引我等隨即往生,要在活著的時候遠離對輪迴的耽執,亦即斷除往生之諸障礙。
  • 實體聚會未到之先,基督徒當安靜察驗自我信仰與生活
    這種區分似乎沒有必要,但在實際信仰生活中,應該是每個基督徒必須清楚的。否則,我們就很容易陶醉在自我的烏託邦似的信仰狂熱中,自認為是「因信稱義」了,自信就是基督的門徒了,而與實際的距離卻是相差甚遠的,以致連邊兒都不沾半點,甚至是背道而馳。
  • 想脫離輪迴,必須修十二緣起!
    由「無明」來的,這又是一種關係;若能淨除「無明」,即可淨除「行」,這是一種關係;淨除「行」是怎麼來的?是從淨除「無明」來的。這也是一種關係。共有四種關係。 佛經中說,菩薩們為了增長智慧、鍛鍊智慧,會依靠思惟十二緣起。六地菩薩,在智慧度上是特別殊勝的修行。殊勝在哪裡?六地菩薩在十二緣起的思惟上,已經臻至極高的境界。《入中論》第六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 放下我執
    大圓滿法不只是觀心、禪坐、修行、研究或儀式,還是一種日常生活和存在的方式。大圓滿法認為心的本性是清淨、安詳、圓滿的。
  • 破除我執,讓心靈解放,收穫自在美好人生!
    這些情志是心理活動中,激發各種負面情緒的根因。而這些情緒就成了控制我們內心世界,影響內在的自我正確認知客觀世界,並由此形成錯誤行為。那這些現象的產生,實際上是由於生命的本體--心靈,有了我執有關。那麼什麼是我執呢?
  • 一切輪迴皆因男歡女愛
    當知輪迴愛為根本。」也就是說有愛欲之心,就會輪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脫。一切輪迴皆因男歡女愛(圖片來源:資料圖)1、男歡女愛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
  • 《前世今生 - 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02
    前世和輪迴的觀念和她的宇宙觀並不相容,但她的記憶是那麼鮮明,那些景象、聲音、氣味那麼清楚,這經驗太強而有力了,以致她感到自己必定曾去過那裡。但她也不禁忖度,這個新發現要怎麼和她的教養與信仰合在一起。那個禮拜中,我把在哥倫比亞大學念比較宗教的教科書拿出來看,結果發現,《舊約》和《新約》中的確提到過輪迴的觀念。在公元325年,羅馬康士坦西大帝和他母親海倫娜,下令刪掉了《新約》中提及輪迴的部分。
  • 信仰生命的三部曲:起點,成長到事奉
    我要追逐這聲音,將禰擁入我心。請禰不要對我掩住禰的面容,因為看不到禰的真面目,也就等於死亡……」——奧古斯丁前者是靜態的靈修,後者是動態的靈修,前者是主動的尋求主,後者可能是被動地與主相遇,前者是為了叫我們得生命,後者能使我們得豐盛的生命。民間信仰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這神明只有我想去見他的時候才去見他,平時可以置之不理;而基督信仰讓人糾結的地方是,我想見神的時候好像他隱藏了,我不想見神的時候神卻偏偏要來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