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一場永不停息的逃逸】~蔣銳藝術創作解析

2021-02-19 ARTTALK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人在中國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不僅是因為他們經歷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所有大小運動,改革、跨越(在此,我就不再去重述大家嫻熟於心的歷史了),而且這五十年正好是他們這批人生命成長,生產和創造最活躍的時期。從十幾歲至五十幾歲,第一個四十年,人生的上半場已經謝幕。當然,這絕不意味著結束。相反,或許最精彩的部分正在到來。

那麼,今天的這代人,他們在何處?他們生活的如何?他們的精神和意識狀態是怎樣的?得益於網際網路,通過同學群、朋友圈、藝術群、同事群、海外圈....我們或許略知大概,此處不做褒貶。他們中間功成名就的人不在少數,正如在他們少年時期所被期待的那樣,儼然已成國家棟梁,或在各自的行業內成為權威和佼佼者;當然,還有一些人默默無聞,但仍堅實或哪怕虛妄地活著。我們對他們今天的蹤跡、所作所為、輝煌或沉寂,都無以一言以蔽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不是碰瓷的那一代,也不是玩VR虛擬世界的新新人類。在理想和信仰之間游離,是這代人的共同特點。因為七十年代的效忠、八十年代的叛逆、九十年代的開放,二十一世紀的競爭,都使得這代人在對主場若即若離的關注中,試圖保持著一種純真和詩意。我認為這代人的人生註定是一場逃逸、寄居、和回歸的歷程。

蔣銳,無疑是這代人當中的一員。他與上述六十年代生人特徵相符的典型性是在我看到他的作品時確認的。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是他,讓我對這代人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蔣銳在美國,我在法國;我們從未謀面。我跟他通過幾次電話,不知是巧合還是必然,抑或是我的錯覺(天底下其實沒有絕對的錯覺),每次跟他通話時,我的感覺是他好像總是在開車。(第一次)聽到他電話裡的聲音,我竟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這讓我想起老友朱文的小說「達馬的語氣」(我一直認為這小說很牛,順便說一句,老朱亦生於六十年代)。小說裡的「我」能夠通過一個陌生人在電話亭裡打電話的聲音和語氣判斷自己跟這人有一個共同的朋友,叫達馬。儘管大家可能不知道達馬在何處,甚至都不是特別喜歡他。然而,達馬的語氣卻像「病毒」一樣傳染迅速,以至於「我」能夠在人群中一眼識別誰是達馬的「朋友」。朱文的這種擬人化寫作手法或許應該稱為「擬物法」;因為「達馬」這個人非常可能根本就不存在。「達馬」代表的只不過是那個時代、那個地區或某個圈子的一種顯著特徵,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印記。它甚至是學不來,抹不去,防不慎防的。

蔣銳在地球的另一端開著車,以我熟悉的「語氣、語速、語言習慣」說著話,前行好像我就坐在他的旁邊。我得知,二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們幾乎同時從同一個地方分別出發,奔向不同的方向;他去了美國,我來了法國。他(開著車)告訴我,他本來的首選也是來法國的,可是法國拒籤了他,但美國接受了他。接著他不免自認天命一番。我很想跟他說,事到如今,去到哪裡其實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去了,離開了,出發了。我把它稱為一種逃逸。一種屬於我們那一代人的逃逸。逃逸,是地球一切生物的本能。動物以此防禦和活命;人類以此躲避和立命。六十年代生人的逃逸除上述兩種之外,還有更多複雜的東西。比如不服與冒險,比如掙脫之後的喜極而泣和遊戲之中不言而喻的快感。普通的逃逸是為得到安全和保障,六十年代生人式的逃逸,用現在的流行語來形容或許再確切不過:是為了「詩與遠方」。他們付諸於行動,而不單單只是發個朋友圈。

法國也好,美國也好,這些都是人們暫時寄居的地理和物理概念。對於藝術家來說,寄居只是暫時的形式,出發才是永遠的常態;藝術家自帶此功能,並深深地印刻在他們的DNA和骨髓裡,汩汩奔騰。正如叔本華所說:「人能做其所意願,但不能意願其所意願。」也就是說,人永遠不會有哲學意義上的自由,每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受到外界的迫使,還要符合內在的必然。藝術家是最逃脫不了這一宿命的人群。看到蔣銳發來的作品時,我再次證實這一點。它們讓我小小地吃了一驚。粉色、亮色、女性、肢體,裸露….顯然,這已經不是之前的那個類似「達馬」的情景劇,藝術家蔣銳已經從某個或若干個場景中抽離,或逃脫。並且逃離得非常徹底和堅決。

這種反差通常被當作是一個藝術家的底色,更是他們賴以立命的根本,在這裡,我不得不說:「老蔣,祝賀!」但我同時更清楚,對於蔣銳來說,其中則另有含義,因為這何止不是他的另一場成功的逃逸和寄居。一個新的庇護所?或許連蔣銳本人也不自知。但我可以肯定,他很受用其過程。正如我想像他抓著方向盤驅車前行的情景,我一樣好奇他創作這些作品時的狀態和初衷。我記得我好像向他提出過類似的問題,但他的回答語音不詳。不知是信號不好,還是故意而為之。語音不詳是對的,藝術家不是撰寫咖啡機使用說明書的人。一如難以琢磨的風格和主題,當代藝術理應承載著當代社會危機所有的突如其來和始料未及。個人與社會,現實與夢想、男人與女人,邪惡與善良,都在各種悲劇、喜劇與鬧劇的混亂中對峙和調解。老蔣深諳其道。蔣銳或許無意中正在嘗試的是一個女性主義藝術創作的實驗,他的手法介於表現主義和具象或喻意主義(figurative art)之間,後一種概念「figurative art」甚至在中文闡釋文本中無法找到對應的詞語,「寫意」一詞與之接近,但嫻熟中國藝術史的人很清楚,這完全不足以表達,因為「figurative art」藝術所追求的範本更多是反映當下社會文化正在發生的晴雨表。這可能也是蔣銳之所以排斥隸屬於某個流派或藝術組織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說過他只對色彩的使用和視覺效果負責任,我很理解他。但是作為文本敘述,我們暫時還無法迴避一些通用概念。所以我在去年撰寫關於呂克·圖耶曼(Luc Tuymans)藝術創作分析 « 皮相:失望來自欺騙和誤讀 »一文時,將figurative art一詞翻譯為喻意主義藝術。在這裡,我花費筆墨說明此事,是因為我認為蔣銳作品的表現手法非此莫屬。圖耶曼曾經說過:「這個世界的詬病必須以繪畫的方式來呈現,而繪畫對於藝術家的樂趣則是製作它和對畫布的撫摸」。蔣銳的「對色彩的使用和視覺效果的負責」在邏輯上與此一脈相承,異曲同工。同時,蔣銳還認為,藝術家無論男女,或何種宗教信仰,他們都有畫任何事物的自由,包括性或其他...在我看來,任何好的作品,無論是性與暴力,悲傷還是恐懼,它所呈現出來的一定不只是性或恐懼,而是比這些東西本身更大的色情歡樂或悲哀,比暴力更殘忍的質疑和恐怖。

藝術的主體是作品,藝術家負責創造藝術的邏輯框架,這種創造能力來自天賦,閱歷和悟性,他們可能作品不多,但厚積薄發,步步到位,蔣銳以及他們這代藝術家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剩下的就是執意和堅守。接著,一旦作品生成,它們則不再單單屬於藝術家本人,而是所有人。因為當作品公布於眾,被呈現在觀者面前時,它便開始被不同的個體消化和分解。正像所有的逃逸,我們每次前往的方向都不可預測並吉兇未卜,藝術作品的意義同理。與此同時,也只有這種新的開端和新世界的到來才能使得「自由」產生意義,而由藝術所定義的自由是所有自由的最高境界。正如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哲學家兼社會學教授阿蘭·巴蒂歐(Alain Badiou)所說的:「非帝國藝術不僅是一場精密而堅固的論證,更有黑夜伏兵一樣的出乎意料,和星星般的崇高非凡」。(L』art non impérial doit être aussi solidement lié qu』une démonstration, aussi surprenant qu』une attaque de nuit, et aussi élevé qu』une étoile.)祝願蔣銳藝術前行的道路上收穫豐厚並充滿驚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藝術家簡介

蔣銳,旅美藝術家,自稱擺渡人,美中藝術家協會會長,美國青年大使基金會主席,曾任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全景中國單元主席。90年代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於90年代末赴美深造。1998年獲得聖.託馬斯大學全額獎學金,並於2002年完成碩士學位。榮獲碩士。從事藝術實踐及研究近30餘年,創造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收藏。蔣銳通過抽象和具象的形式以及絢麗的色彩表達深刻的精髓與人的情感,巧妙地運用視覺語言來傳達超越文化的深度。分別參加了2014, 2015,2016,2018, 2019的巴塞爾邁阿密藝術愽覽會(紅點展區)2017 聖塔菲北美藝術節。近年成功地協辦了休斯頓國際電影節,並成功地推出「全景中國「単元, 這是北美最大讓中國的幾十部電影走向世界,從而為中國電影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國際平臺。許多中美有識之士這樣評價道:「老蔣一位真正的來自民間的中美文化交流大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宇紅,法國亞洲藝術家聯合會UAAF創始人。旅法華裔作家、藝術評論家、策展人,資深媒體人,全法記者協會會員,法國獨立民主聯盟UDI成員以及國際女性運動的倡導者。組織策划過數十場國際大中型藝術展覽、拍賣會等項目,撰寫出版有長中短篇小說《請不要去教堂尋找上帝》、《乘著空空的帆船去流浪》、《夜眼》、《自殺者》等;音樂劇劇本《石頭的家書》,藝術評論《將藝術鑲嵌在生命的總背景之中》、《當代藝術的峰迴路轉》、《基弗:廢墟神話的締造者》,《馬塞爾杜尚獎及其文化反思》以及世界當代著名藝術家的三十餘篇訪談傳記等等。作品及言論見諸於國際各種專業文學藝術雜誌、網站及媒體諸如雅昌藝術、鳳凰藝術、鳳凰衛視、畫刊、RFI(法廣)、TV5(法國電視五臺)、芙蓉、人民網、新華日報等等,文字除中文之外,已被翻譯成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等語種。

相關焦點

  • 當時裝從自然界永不停息的再生中走出
    ,永不停止的成長與進化,永不停止的生命脈搏。」Riccardo 攜手享譽國際的德國當代藝術家 Anne Imhof,共同打造出一場英國戶外精彩盛宴。的長期合作夥伴、同為藝術家與音樂家的 Eliza Douglas 也傾情參與了此次現場表演,為演出提供了獨特的現場配樂,進一步探索了藝術、時裝與現場活動之間的模糊界限。
  • 中國畫的靈感來源和藝術創作
    #鄭輝賢原創藝術#中國畫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何處呢?如果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那是創作不出好的作品出來的。眾所周知,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在未經創作這個階段的前提下,還必須要作者擁有豐富的基本繪畫基礎,以及藝術表現能力。這絕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者在擁有基本藝術功底之後,還要深入透徹地去了解生活與藝術的互聯關係以及對生活的感悟與表達。為什麼說藝術是來源於生活呢?
  • 翻開《藝術永不眠》,讓你透過鏡頭直接觀察藝術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日前,作家孫琳琳攜新書《藝術永不眠》,對話知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姜傑,談藝術的創作和靈感。《藝術永不眠》是一份展示當代藝術與中國社會方方面面關聯的田野調查文本,該書獲2019年度中國編輯學會優秀美術圖書銀獎。藝術史學家呂澎認為,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有現場感。「孫琳琳就是當代藝術的戰地記者,這十二年來她一直在藝術前沿穿梭,進行報導也進行分析。
  • 愛馬仕(Hermes)絲巾藝術創作的故事【藝術與時尚】
    這是一隻印度支那豹(Panthera pardus delacouri),也被稱作華南豹,習慣獨居在原始的熱帶叢林中。這個世界上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縱貫於澳大利亞東北部的昆士蘭州海岸附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龐大的大堡礁海域居住著各種迷人的海洋生物。一座座珊瑚礁,宛若鬼斧神工的生物雕塑,珊瑚礁周圍聚集著眾多的海洋物種,形形色色,來回遊弋,猶如一場永不停息的芭蕾。
  • 萬妮達,用歌聲與你相隨,永不停息
    本周四,唱作歌手萬妮達作為唱作新聲的代表登上大熱音綜舞臺,呈現新歌《Never Say Never 永不停息》,成功進入第二輪突圍賽。萬妮達深情款款、不凡唱功,展露著她在說唱風格以外的另一面。的確,如果你對她的印象還止於《場上稱霸》的Rapper,這首《Never Say Never 永不停息》勢必要跌掉你的眼鏡:細膩的低吟與高聲唱頌皆信手拈來,大氣弦樂搭配仙音合聲,將失親之痛化作溫柔勇氣,在廣闊的音景中,她開疆擴土,強大不止說唱。這首新曲寫在剛剛過去的、格外嚴酷的冬天。
  • 大地藝術:用自然創作藝術
    奔跑的柵欄以上兩幅作品是典型的大地藝術,看了之後是否有一絲震撼或者不適。用石頭堆成的一個神秘的巨型符號;用布組成的「長城」。這也是藝術嗎?是藝術,並且是在特殊的環境下應運而生的藝術。20世紀60年代,經濟發展迅猛,物質生活提升,大家開始追求精神生活,開始重視文化產業。很多藝術家為了掙錢,一直迎合市場,大眾喜歡什麼,那就創作什麼,他們根本不想創作出好的藝術,只想創作出能賣個好價錢的藝術。並且當時工業發展迅速,自然環境受到嚴重汙染,破壞了生態平衡。
  • 多元的藝術表現,瞿子竣的藝術創作
    來源:【北國網】藝術家瞿子竣的作品表現是多元的,需要與其身臨各種環境中方能體會到他的作品語言的獨特與魅力,許多藝術家會用固定的某種形式或手法或者是某個母題作為創作手段,但對於瞿子竣來說,他的藝術創作跨界於當代藝術、潮流藝術、商業藝術、空間藝術、繪本、創意美學等諸多領域,他的創作是豐富的
  • 藝術創作與生活的關係密不可分,從生活採擷創作,豐富藝術的對象
    藝術創作與生活的關係密不可分,從生活中採擷創作題材,豐富拓展藝術表現的對象;在生活中運用發展傳統的藝術語言,實現筆墨當隨時代的創新。江蘇省美術館的藝術家們始終堅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的創作思想,深入生活,積極創作。
  • 走,來一場藝術之旅|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藝術遊學
    來一場藝術之旅,讓孩子感受藝術的氛圍,文化的薰陶,將幫助孩子更深層次體會到藝術的意義,幫助孩子更深一步的提高。威斯康辛大學位於美國威斯康辛州首府麥迪遜市,是威斯康辛大學系統的旗幟性學校。威斯康辛大學是美國著名的研究性公立大學,也是美國中部知名的十大聯盟之一。其中,頗負盛名的藝術系在全美最好的藝術系中排名十五,綜合性大學裡排名第五,版畫和玻璃藝術專業位列全美第一。
  • 誰說藝術創作是「小眾」的?線上「鏈式傳播」為藝術創作破圈擴容
    文藝人切身體會到,在「雲端」,一個文化產品、文化項目的成功不再只取決於內容和藝術家本身,能夠善用平臺,集結大眾力量打造創作傳播生產自循環體,將大大延長文化藝術的生命力 而對院團藝術家來說,受眾所生產的「買家秀」,某種程度上就是文藝「上雲」的二度內容生產,在為藝術的推廣普及提供影響力傳播力的同時,也為文藝創作打開全新視野,為創作模式擴容。
  • 皈依與創作——淺談基督教藝術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 福建:「火花」點亮舞臺藝術創作
    原來,名單才公布3天,深感壓力的參評單位福建省文化廳就迅速召開了第19期「火花茶會」,邀請專家學者為薌劇《谷文昌》把脈開方,參會各方圍繞新舊劇本融合、思想內涵深化、劇種特色強化等主題,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  「這是『火花茶會』的典型模式,參與者代表了劇目生產創作的重要相關方。」與會專家齊建華認為,「火花茶會」開創了新型藝術的對話機制。
  • 藝術有讀044 | 談郭鳳怡的創作:氣功繪畫?靈性創作?自學藝術?
    第四十四期談郭鳳怡的創作:氣功繪畫?靈性創作?自學藝術?郭鳳怡第一次接觸並參與到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中是在2002年的「長徵—— 一個行走中的視覺展示」活動期間。在這一項目中,她特意與傑出的美國女藝術家Judy Chicago合作,在長徵途中的一站——雲南麗江站,以諸如「瀘沽湖」、「麗江」、「摩梭」、「昆明」及「假如女性統治世界」為名進行了一系列創作。
  • 【世界藝術】畢卡索名畫的創作背景
    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於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它不僅標誌著畢卡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 抽象藝術的解析——德庫寧
    與德·庫寧同時代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中,有很多致力於推動烏託邦式的純潔藝術, 這意味著要把藝術和生活絕然分開,而德·庫寧卻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他想開啟所有的事物,無論高低、貴賤、古新、雅俗,然後統統壓榨成藝術——歸根到 底
  • 在360度的藝術環境中,來一場兒童藝術瑜伽
    剛剛過去的六一兒童節,西岸美術館蓬皮杜中心典藏展「時間的形態」展廳內,迎來了一場特別的直播活動——多感官兒童瑜伽藝術體驗。 節奏不僅在抽象藝術的誕生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對動態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因此,西岸美術館特別把這場精心策劃的兒童瑜伽的舉辦地選在了「時間的形態」展覽專注抽象藝術和動態藝術的「平衡之舉」這一展區。
  • 人教社70年:一場永不停息的接力賽
    在書籍裝幀設計界大名鼎鼎的呂敬人,目前受聘擔任人教版第11套教科書的藝術設計總顧問,他帶領自己的團隊已經為人教版教材的整體設計傾注了多年心血。他認為,中國特有的優雅、疏朗的閱讀美感,應自從小讀的課本中得以自然而然地薰陶,「義務教育教科書影響面巨大,關係到上億少年兒童受眾,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極佳渠道。如果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來的是一群群有知識的『美盲』,實乃不完美的教育」。
  • 藝術聯名:一場潮流文化的藝術表達
    回顧這種商業模式背後的文化現象可以看出,在各大潮牌與各類藝術家的推動下,這種從藝術中衍生出來的「潮流藝術」,以極其「親民」的姿態,多樣化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斷衝擊著潮流愛好者的視覺感官。而這些引領潮流的當代藝術家,也同樣藉助這些實體載體,讓藝術創作的理念不止於單一的視覺呈現。
  • 左派思想如何影響藝術創作
    泰特利物浦美術館藝術總監弗朗西斯科·馬納柯達如是說。泰特利物浦舉辦的展覽「藝術左轉:價值觀如何改變了創作1789-2013」於今年2月落下帷幕,展覽通過「藝術能滲透日常生活嗎?」「我們需要知道誰在創作藝術嗎?」「藝術如何以集體的嗓音發聲?」「追求平等會改變藝術創作方式嗎?」「參與藝術會自動分配平等嗎?」等一系列問題為線索交織出左派的藝術圖景。
  • 親子學堂&藝術成長微課堂|將想去的目的地創作成立體畫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澎湃新聞親子學堂攜手尤倫斯(UCCA )兒童藝術中心將免費為全國兒童提供線上藝術成長課,希望「藝術成長微課堂」欄目可以為待在家的孩子們提供獨特的藝術學習體驗。藝術成長微課堂|《心中的風景6-8歲》(09:11)本期藝術老師將帶領孩子們一起解析風景畫的秘密,通過對風景的不同視角的觀察,嘗試不同角度的構圖,並完成風景立體畫的創作。在藝術分享環節中,老師為小朋友們介紹了卡米爾·畢沙羅、大衛·霍克尼和文森特·威廉·梵谷三位藝術家創作的風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