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Biology:北大納家勇治課題組揭示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2020-12-10 腦科學君

想像你正在校園裡散步,突然收到好友喊你去體育館的訊息。這時候如果你不是新生的話,你可能很容易就能知道要從現在的位置去往體育館該朝哪個方向走,不論你在哪裡。這是你靈活地運用了記憶的一個例子。在這個過程中,你記得體育館在校園地圖上的位置,並根據當前不同的環境判斷去往體育館的方向。那麼,你的大腦是如何對記憶信息進行靈活運用呢?

2020年11月18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納家勇治課題組在PLOS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Hippocampal cells integrate past memory and present perception for the fu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設計了新穎的記憶任務,使用在體電生理技術,揭示了獼猴海馬神經元在記憶的運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該研究裡,猴子們做的任務和上文的例子十分相似。首先,在訓練階段,猴子們學習了8個物體在1個背景圖像上的方位(圖1a-b)。當猴子們記住了這些物體與方位的關聯關係之後,則進入測試階段,猴子需要根據每個試次的條件去回憶和運用物體-方位關聯(item-location association)信息。

具體地,每個試次將首先隨機呈現一個物體作為物體線索(item-cue),接著再呈現一個隨機旋轉的背景圖像作為背景線索(background-cue),最後猴子需要根據這兩個線索,選擇這個物體線索在背景線索上所關聯的方位(圖1c)。在這個過程中,獼猴需要根據物體線索回憶其關聯的方位信息,再根據背景線索所提供的感知信息對回憶的信息加以運用。

圖1 任務範式設計

結果表明,在物體線索呈現後,海馬神經元表徵了該物體所關聯的方位記憶信息。在背景線索呈現後,海馬不僅表徵了方位記憶信息,還表徵了背景線索所提供的感知信息。於是,記憶信號和感知信號在海馬個體神經元中進行,通過三個次序發生的操作(會聚、轉移和靶向)構建出目標方位信息(圖2)。

通過這一建構性過程,海馬將源於過去的記憶信息擬合到當下情形中,構建出可能指導未來行動的目標導向信息,由此實現對記憶的靈活運用。該研究的結果揭示了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並首次為認知心理學先驅Bartlett所提出的「記憶是建構性的」這一觀點提供了單細胞層面的依據。

圖2 建構性過程

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已畢業博士生楊岑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納家勇治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等項目支持。

參考文獻

Bartlett F.C. (1932).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pp. 197-214.

Yang C, Naya Y (2020). Hippocampal cells integrate past memory and present perception for the future. PLoS Biol, 18(11): e3000876.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2,NC | 神經指紋揭秘回憶中的「羅生門」來源:北師大自我研究組既然每個人經歷共同事件的方式都不同,那麼,是否可以通過找到獨特於個人記憶的大腦表徵形式以建構「神經指紋」呢?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建立了每個參與者大腦的功能模型,從本質上創建了他們神經活動的唯一特徵。3,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來源: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官網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1,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來源:小柯生命 11月10日凌晨0時,暨南大學任超然課題組、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及暨南大學蘇國輝課題組合作在Neuron雜誌發表了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深入闡釋了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機制。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中國科大揭示腦內穀氨酸合成新通路及相關神經環路機制
    本報合肥5月21日電 見習記者冀文亞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熊偉研究組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黃光明研究組合作,通過單細胞質譜、光遺傳、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及動物行為學等技術方法,揭示了曬太陽改善學習、記憶和情緒的神經環路機制和一條腦內穀氨酸合成新通路。
  • 2年2篇Neuron,揭示光療緩解抑鬱和增加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
    比如動物研究發現光照亮度不足或光照模式紊亂可導致學習與記憶能力受損、明亮工作環境可顯著提升人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光療對於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症狀也有著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目前光影響記憶功能的神經機制尚不明確。
  • 【學術前沿】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
    比如動物研究發現光照亮度不足或光照模式紊亂可導致學習與記憶能力受損、明亮工作環境可顯著提升人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光療對於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症狀也有著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目前光影響記憶功能的神經機制尚不明確。
  • 林映晞組揭示記憶印跡中功能不同的神經元群體
    林映晞組揭示記憶印跡中功能不同的神經元群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4 12:44:05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林映晞(Yingxi Lin)及其課題組揭示記憶印跡中功能不同的神經元群體
  • 暨南大學在運動調控神經可塑性及認知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課題組,利用雙光子在體成像平臺,在皮層突觸可塑性和學習記憶領域連續發表多篇論文,包括:揭示了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關鍵分子機制(Science Advances 2019, doi: 10.1126/sciadv.aaw1888);闡釋了一類急性運動障礙中皮層興奮-抑制環路活動異常及其幹預策略(iScience 2019,
  • 薛貴教授「記憶的神經激活模式再現假說」10周年,後續成果彙編
    同時,該研究也表明利用癲癇病人顱內腦電記錄為研究手段,在揭示人腦學習和記憶等高級認知功能中存在獨特重要的價值。這一發現揭示了測試練習促進記憶的新機制,為有效學習的神經激活模式再現假說(Xue,2018)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支持,並且表明激活模式再現不僅可以促進記憶的鞏固,還有助於整合和區分不同記憶。
  • 揭示TET蛋白底物偏好性機制
    今天,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教授課題組的論文。
  • 中山一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課題組揭示在腦膠質瘤中靶向EGFR的新方法
    膜受體EGFR擴增以及其下遊的絡氨酸激酶信號通路激活是腦膠質瘤的顯著特點之一,但維持腦膠質瘤中EGFR持續細胞膜定位以及EGFR信號通路激活的機制仍未完全明了。 近日,中山一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課題組發現來自於EGFR基因的14、15外顯子的環狀RNA環狀circ-EGFR在腦膠質瘤幹細胞系(BITC)中顯著高表達,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低表達circ-EGFR患者預後更好,提示其作為一個促癌基因的可能性。
  • 「雞尾酒會效應」的神經機制
    但是迄今為止,人們仍然無法解釋「雞尾酒會效應」的神經機制。這一問題的關鍵是人腦如何對混疊在一起的、來源不同的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 與以往研究不同,該研究充分發揮了fNIRS技術靈活、便攜等特點,並利用了多人同時腦成像技術在研究自然情境下人際互動問題時的獨特優勢,創設了較為自然的多人對話情境。在實驗過程中,兩個說話者同時對著傾聽者講話,但是傾聽者只選擇其中一人作為注意對象,同時忽略另一個人。研究實時記錄了三人的腦活動,並計算了傾聽者與說話者的腦活動信號隨著時間發生共同變化的趨勢,即腦活動同步。
  • 科學家揭示食物決定睡眠鞏固記憶的機制
    2020年12月3日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Amita Sehgal研究團隊利用果蠅揭示了調控大腦的記憶鞏固是如何在飢餓和飽食狀態下轉換的神經環路。果蠅蕈形體在氣味相關的記憶中發揮關鍵作用, 成年果蠅蕈形體由2500個固定的Kenyon cell組成.這些Kenyon cell進一步被細分為α/β, α′/β′ 和 γ型神經元,其中α′/β′型神經元與食物相關的記憶相關.然而在發育過程中α′/β′型神經元在空間上分為α′/β′m(內側)和α′/β′ap(前-後側)神經元。
  • 衛濤濤課題組合作揭示蛇床子素舒張氣道平滑肌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24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Signaling》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衛濤濤課題組與美國Creighton University屠亞平課題組以及中國藥科大學曹徵宇課題組合作完成的論文"Airway
  • 孫衍剛研究組揭示阿片類物質鎮痛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結合遺傳學操控、藥理學實驗、光纖鈣記錄、行為學實驗等技術手段,揭示了在炎症性疼痛中,外源性和內源性阿片分別通過作用於表達在穀氨酸能和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經元中的mu型阿片受體(MOR)發揮鎮痛作用。該研究為解析阿片系統的功能以及深入研究痛覺調控環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科技前沿】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2018年11月,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周軍教授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文章Ciliary defects caused by dysregulation of O-GlcNAc modific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complications,首次報導O-GlcNAc修飾這一細胞營養感受器與纖毛這一細胞天線之間的密切關係
  • 中國科大等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
    -1複合體的底物結合界面及催化機制,並通過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其在星體微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參與調節有絲分裂進程。通過解析SVBP/Vasohibin-1分別與α-tubulin羧基端模擬多肽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體外生化、質譜、細胞內酶活試驗,此研究揭示了VASH1蛋白具有非典型的催化活性中心(Cys-His-Leu),該催化活性中心在VASH2及其他物種的Vasohibin同源蛋白中保守,同時也揭示SVBP促進VASH1酶活的分子機制。
  • 章曉輝教授課題組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最新成果
    3月6日,《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章曉暉教授課題組關於大腦關聯學習的內嗅皮層?海馬環路機制的重要發現。此論文將作為封面推薦文章正式發表於4月刊《自然•神經科學》。
  • 外顯子組測序揭示散發性先天性腦積水成因
    外顯子組測序揭示散發性先天性腦積水成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0 15:36:36 耶魯大學醫學院Kristopher T.
  • Cell子刊:北大肖瑞平團隊揭示高糖抑制AMPK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另一方面,對於抑制AMPK活性的負調節機制,我們卻知之甚少,也因此缺乏對於AMPK信號通路調控方式的全面認識。研究能量過剩如何抑制AMPK信號通路,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全面了解AMPK信號通路的調控,而且對於探尋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分子機制和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