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2篇Neuron,揭示光療緩解抑鬱和增加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

2020-12-13 騰訊網

01

外界光照條件的改變可影響機體的認知、情緒及節律等非成像功能(Non-image-forming function)。比如動物研究發現光照亮度不足或光照模式紊亂可導致學習與記憶能力受損、明亮工作環境可顯著提升人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光療對於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症狀也有著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目前光影響記憶功能的神經機制尚不明確。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0日凌晨0時,暨南大學任超然課題組、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及暨南大學蘇國輝課題組合作在Neuron雜誌發表了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深入闡釋了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機制。

作者首先發現長期光療(Light treatment)可在不影響小鼠生物節律及視覺功能的情況下來顯著提升空間記憶能力。鑑於大腦海馬區神經元群體振蕩在空間記憶調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者推測光療在提升空間記憶能力的同時,可能會對海馬神經元群體振蕩產生影響。

為了驗證此假設,作者在接受光療處理的小鼠進行空間記憶任務時實時記錄了其海馬CA1區場電位變化,並發現光療可特異性增強海馬神經元的Gamma振蕩。這說明光療在提升空間記憶的同時伴有海馬神經元活動模式的改變。

由於研究已知海馬無法接受來自視網膜細胞的直接投射,接下來作者推測光療對海馬功能的調控作用應由可編碼光信息的腦區所介導。為了驗證此假設,作者首先通過c-Fos mapping實驗在全腦尺度深入分析了哪些與海馬功能調節相關的腦區可被光療刺激所激活。作者發現長期光療可顯著激活丘腦連接核(Re)。

由於Re可通過直接及間接投射與海馬產生聯繫,而且Re在調節海馬神經元活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接下來作者進一步推測光療可能通過影響Re內神經元的生理功能特徵進而對海馬神經元活動及空間記憶產生影響。與此假設相符合,作者發現長期光療後Re神經元興奮性增強,而抑制Re神經元的信息輸出則可顯著降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上述結果表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有賴於Re的激活。

與海馬類似, Re同樣無法接受來自視網膜細胞的直接投射。據此作者推測Re應可接受來自特定光信息傳導相關腦區的直接投射,並且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也應需特定光信息傳導相關腦區的介導。作者通過逆向跨單突觸示蹤標記技術發現丘腦腹側外膝體/膝狀體間小葉(vLGN/IGL)和上丘(SC)這兩個經典的光信息傳導相關腦區均可直接投射至Re,而且光療也可同時激活vLGN/IGL和SC。

上述結果提示光療有可能通過激活vLGN/IGL和SC來實現對Re神經元功能的調節,進而實現空間記憶提升作用。為了明確vLGN/IGL和SC能否介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作者在光療過程中分別特異性抑制投射至Re的vLGN/IGL神經元和投射至Re的SC神經元,並發現抑制投射至Re的vLGN/IGL的神經元可顯著降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而抑制SC神經元沒有顯著改變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這說明是vLGN/IGL,而非SC在介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

接下來作者繼續對vLGN/IGL至Re通路的解剖及生理學特徵進行了研究,發現vLGN/IGL內部分CaMKIIα神經元可通過直接投射來激活Re內部分CaMKIIα神經元。由於vLGN/IGL和Re的激活對於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是必須的,而且vLGN/IGL又可直接激活Re,接下來作者推測人為特異性激活vLGN/IGL-Re通路可能會模擬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與此假設相符合,作者發現通過化學遺傳學方法特異性激活vLGN/IGL-Re通路同樣可提升空間記憶能力,並伴隨有Re神經元興奮性及海馬CA1區Gamma振蕩的增強。

作為一個經典的光信息傳導相關腦區,vLGN/IGL可接受來自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GCs)的直接投射。接下來作者推測小鼠腦中可能存有一條retina—vLGN/IGL—Re跨雙級突觸光信息傳導通路。作者通過逆向跨雙突觸示蹤標記技術發現視網膜內部分表達SMI-32的給光反應型RGCs可直接投射至vLGN/IGL-Re通路。由於RGCs突觸末梢主要釋放興奮性神經遞質穀氨酸,且vLGN/IGL-Re通路激活可提升空間記憶能力,作者推測直接興奮投射至vLGN/IGL的RGCs應也可提升空間記憶能力。

為了驗證此假設,作者採用化學遺傳方法對投射至vLGN/IGL的RGCs進行了長期激活,並發現激活該類RGCs可提升空間記憶能力,並伴隨有Re神經元興奮性及海馬CA1區Gamma振蕩的增強。最後作者對這類RGCs在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中的貢獻進行了驗證,並發現抑制投射至vLGN/IGL的RGCs可顯著降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

綜上,該研究發現了一條新的記憶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作者證明了光療信息可經由retina-vLGN/IGL-Re通路的介導來增強空間記憶能力。

暨南大學博後黃曉丹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黃鵬程博士及暨南大學黃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暨南大學任超然研究員為首要通訊作者(Lead contact),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教授、暨南大學蘇國輝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特支計劃、廣州市重點研發計劃、教育部111引智計劃資助。該工作還得到了中國科技大學薛天教授課題組,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徐富強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朱鈴強教授,北京大學濮鳴亮教授,暨南大學徐安定教授、陳功教授、雷文亮研究員、閻森研究員、曲宜波研究員、陶倩副教授及林嵩博士等合作夥伴的材料與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Huang, L., Xi, Y., Peng, Y., Yang, Y., Huang, X., Fu, Y., Tao, Q., Xiao, J., Yuan, T., An, K., et al. (2019). 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Habenula Underlies the Antidepressive Effects of Light therapy. Neuron 102, 128-142.

02

抑鬱症是以持久自發性情緒低落、快感缺乏等抑鬱症狀為特點的精神系統疾病。抑鬱症病因複雜,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藥物及心理諮詢來緩解患者的症狀。但上述治療手段存在起效慢、個體差異性大、副作用高等缺點。研究提示光療可有效緩解多種類型抑鬱患者的臨床症狀。但目前光療抗抑鬱作用產生的神經機制尚不明確,光療的最佳應用模式也存在爭議。從了解光調控抑鬱情緒的神經機制入手,將會是研究抑鬱症發病機制及研發該病新型診療方法的一種重要策略。

2019年2月19日,暨南大學任超然課題組和蘇國輝課題組合作在Neuron在線發表了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Habenula Underlies the Antidepressive Effects of Light Therapy的研究論文,深入闡釋了光療抗抑鬱作用產生的神經環路機制

在該研究中,作者首先發現小鼠丘腦腹側外膝體及膝狀體間小葉(ventral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intergeniculate leaflet,vLGN/IGL)內部分GABA能神經元可通過直接投射來抑制外側韁核(lateral habenula,LHb)內神經元的活動。由於前期研究提示長期負性打擊可通過增加LHb內神經元簇狀放電及興奮性等異常電活動來誘發抑鬱狀態,那麼vLGN/IGL—LHb通路可能會對LHb內神經元活動狀態及抑鬱樣行為產生影響。為了驗證此假說,作者分別在慢性負性打擊及社交挫敗抑鬱樣小鼠模型中採用化學遺傳方法特異性激活vLGN/IGL—LHb通路,發現vLGN/IGL—LHb通路激活可顯著減少抑鬱樣行為,並能抑制LHb內神經元的異常放電

由於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可直接投射至vLGN/IGL,那麼小鼠腦中可能存有一條RGCs—vLGN/IGL—LHb跨雙級突觸光信息傳導通路。作者通過逆向跨雙突觸示蹤標記技術發現視網膜內一部分表達黑視蛋白(melanopsin)的RGCs可直接投射至vLGN/IGL—LHb通路。由於RGCs軸突末梢主要釋放興奮性神經遞質穀氨酸,這一發現提示光信息可能通過興奮vLGN/IGL內的GABA神經元來抑制LHb的活動,進而減少抑鬱樣行為。為了驗證此假說,作者首先給予抑鬱樣小鼠光療幹預,發現光療可顯著減少抑鬱樣行為,並可抑制LHb內神經元的異常電活動。接下來,為了檢驗RGCs—vLGN/IGL—LHb通路在光療抗抑鬱中所發揮的作用,作者在光療過程中通過化學遺傳方法對RGCs—vLGN—LHb通路進行了逐級阻斷,並證明光療抗抑鬱作用的產生有賴於RGCs—vLGN/IGL—LHb通路的激活

該研究發現了一條新的抑鬱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加深了我們對光在調控情緒中的功能及機制的理解,有助於回答光療為何能夠緩解抑鬱這一關鍵科學問題,並有望為臨床新型光療策略的制定及推廣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任超然副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暨南大學黃魯博士,博士研究生席月、黃曉丹和蘇國輝院士為共同第一作者。

註:兩篇文章介紹內容綜合自BioArt和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官網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
    比如動物研究發現光照亮度不足或光照模式紊亂可導致學習與記憶能力受損、明亮工作環境可顯著提升人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光療對於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症狀也有著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目前光影響記憶功能的神經機制尚不明確。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1,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來源:小柯生命 11月10日凌晨0時,暨南大學任超然課題組、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及暨南大學蘇國輝課題組合作在Neuron雜誌發表了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深入闡釋了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機制。
  • 中國科大揭示腦內穀氨酸合成新通路及相關神經環路機制
    本報合肥5月21日電 見習記者冀文亞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熊偉研究組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黃光明研究組合作,通過單細胞質譜、光遺傳、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及動物行為學等技術方法,揭示了曬太陽改善學習、記憶和情緒的神經環路機制和一條腦內穀氨酸合成新通路。
  • Neuron:與神經遞質血清素相關的特殊受體或能增強記憶的形成
    2018年5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療中心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和神經遞質血清素相關的特殊受體,或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增強大腦記憶的靶向藥物,本文研究未來或許有一天也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治療認知損傷的患者。
  • 駱利群院士近年科研成果盤點:4篇Cell,2篇Science,1篇Nature等
    駱利群在發育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對於突觸分枝以建立和維持神經迴路領域的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幾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4篇Cell,2篇Science,1篇Nature和 1篇 Nat Protoc。
  • 暨南大學在運動調控神經可塑性及認知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課題組,利用雙光子在體成像平臺,在皮層突觸可塑性和學習記憶領域連續發表多篇論文,包括:揭示了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關鍵分子機制(Science Advances 2019, doi: 10.1126/sciadv.aaw1888);闡釋了一類急性運動障礙中皮層興奮-抑制環路活動異常及其幹預策略(iScience 2019,
  • Neuron重磅:首次揭示成年新生神經元在動物睡眠中的活動和功能
    近期研究者發現,在小鼠睡眠期間的記憶鞏固過程中,這些成年期產生的神經元發揮著此前未知的重要作用。相關研究6月4日發表於Neuron期刊。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類成年新生神經元(ABNs)的存在與記憶過程和神經突觸可塑性有關,因此從理論上來講,成年新生神經元很可能也參與到睡眠期間記憶鞏固的過程中。
  • 科學家揭示食物決定睡眠鞏固記憶的機制
    2020年12月3日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Amita Sehgal研究團隊利用果蠅揭示了調控大腦的記憶鞏固是如何在飢餓和飽食狀態下轉換的神經環路。果蠅蕈形體在氣味相關的記憶中發揮關鍵作用, 成年果蠅蕈形體由2500個固定的Kenyon cell組成.這些Kenyon cell進一步被細分為α/β, α′/β′ 和 γ型神經元,其中α′/β′型神經元與食物相關的記憶相關.然而在發育過程中α′/β′型神經元在空間上分為α′/β′m(內側)和α′/β′ap(前-後側)神經元。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駱利群(LIQUN LUO),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史丹福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畢業,在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97年起在史丹福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神經生物學課程,並組建實驗室研究神經通路的發育和功能。
  • 段樹民團隊2020年連續在Neuron、elife和Glia等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圖1 圖文摘要:LPBN環路調控生理性和病理性疼痛機制模式圖為進一步研究LPBN神經元是僅作為神經痛的傳遞中間站還是主動參與了神經病理性痛的產生,研究人員採用藥理遺傳學方法,發現連續特異性激活LPBN穀氨酸能神經元(1周),就可以在正常小鼠產生長期的慢性疼痛行為,完全模擬了神經損傷引起的神經病理性痛。
  • PNAS:神經炎症破壞獎賞環路,腦成像可以預測兒童體重的增加
    這些發現表明,腰圍較大的個體中存在細胞內擴散增加(受限)和細胞外擴散減少(受阻),在尾狀核、殼核和蒼白球有更大的細胞結構。但NAcc與腰圍(圖2)和BMI的關係最為密切。 圖4:腰圍1年後變化的體素預測。限制擴散分數與腰圍變化(包括基線腰圍在內的協變量)之間的關係顯示了腹側紋狀體的空間特異性。
  • 簡單瑜伽動作,增強脊椎的伸展性,緩解神經抑鬱
    2.沿右腿內側放低右手手臂,手放在腳內側地上。臉向上轉,左手臂向頭側前方伸展,上臂貼太陽穴部位。3.保持30-60秒,平穩地呼吸,吸氣起身,重複另一側。註:集中注意力伸展背和脊柱;胸向上方和後方伸展,最終做到胸、髖、臂形成一條直線。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1,朱景寧課題組在強迫症和焦慮症共病的神經環路機制和潛在改善靶點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來源: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圖註:激活組胺H3受體改善由光遺傳學選擇性激活PrL-NAc穀氨酸能神經環路誘導的焦慮伴發強迫症樣行為
  • PLOS Biology:北大納家勇治課題組揭示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2020年11月18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納家勇治課題組在PLOS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Hippocampal cells integrate past memory and present perception for the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2,Nature | 腦腸軸的又一新證據——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來源:BioArt存在感受腸道菌的環路,可控制投射至腸道的交感神經活動性外周神經系統中,自主神經系統(也稱植物神經系統)7月8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Daniel Mucida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Microbiota modulates sympathetic neurons via a gut-brain circuit的研究論文,通過使用揭示中樞和外周聯繫的神經環路研究技術,揭示了外源性腸相關神經元在識別腸道菌及其代謝物的作用。
  • 周嚴/吳旻等揭示SETD2在皮層圖式形成和自閉症樣行為中的作用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發現在小鼠大腦皮層特異敲除Setd2導致大腦皮層圖式形成和皮層-丘腦投射建立缺陷。SETD2功能缺失小鼠具有社交障礙、空間記憶和運動學習能力下降等異常行為,模擬了類Sotos症候群和自閉症患者的部分臨床表型。分子機制上SETD2以依賴H3K36me3甲基轉移酶的方式維持成簇原鈣粘蛋白基因(clustered Protocadherins, cPcdh)的表達。
  • 腦認知和感知神經射精過程《二》
    此套生物控制論是腦認知和感知的神經基礎 (第十二篇)腦認知和感知神經射精過程
  • 研究揭示多巴胺在學習過程中的功能
    研究揭示多巴胺在學習過程中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9:16 美國哈佛醫學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Bernardo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