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鋼盔為何裝一層網狀物,不光是為了美觀,有著大作用

2020-12-22 雷姐的機械空間

國內的抗日影視劇塑造的鬼子形象大多都是手持38大蓋,頭戴鋼盔的形象,很多影視劇內的鬼子鋼盔上罩著一張網,抗日劇中日軍頭戴網罩的鋼盔這一點還是比較符合歷史的,但是也要分具體的歷史背景。這些鋼盔上的網狀物可不只是為了美觀,還有大的作用。

先從日軍鋼盔說起,日本在1920年就開始給士兵配備鋼盔了,當時的日本從法國引進了亞德裡安鋼盔,這款鋼盔是法國在一戰時期設計出的,可以算是現代軍用鋼盔的鼻祖,但是亞德裡安鋼盔的尺寸較大,不太適合日本人。

亞德裡安鋼盔

日本開始自行設計鋼盔,較大程度上參考了亞德裡安鋼盔,設計出了01式鋼盔,該型鋼盔散熱孔蓋是櫻花形狀的,這款鋼盔也被稱為櫻花盔,該型鋼盔在1932年前是日軍的主力鋼盔。如果抗日劇的背景是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出現了90式鋼盔是非常不嚴謹的,多數這一背景的抗日劇都有這個錯誤,就不一一列舉了。

日本01式鋼盔

由於01式鋼盔的缺點非常多,如帽舌偏長阻擋視線等,日本也開始了設計新式鋼盔,在1930年設計出了90式鋼盔,在90式鋼盔列裝日軍後,立馬就受到了一個大考驗,1939年蘇日諾門坎戰爭爆發,暴露了日本鋼盔非常多的缺點,日本鋼盔的帽徽是紅色的,在日光下非常明顯,成了蘇軍的靶子,大量鬼子因為90式鋼盔的這個缺點喪命。諾門坎戰役中很多鬼子都不願意佩戴鋼盔,或者悄悄的將帽徽破壞掉。

原品90式鋼盔,注意彈孔

90式鋼盔最為致命的還不是說大帽徽容易成為靶子,畢竟三五百米的距離被擊中的概率還是很小的。90式鋼盔的內襯太薄了,冬天在頭部出汗後頭皮容易被沾粘,摘下頭盔時頭皮被扯下,夏天被日光照射後燙頭皮,簡直折磨人。日本認識到90式鋼盔的缺點後,又設計出了98式鋼盔,這款鋼盔大多出現在太平洋戰場,國內戰場裝備數量非常少。

我軍繳獲的90式鋼盔,此圖可以看出反光比較嚴重

90式鋼盔的外漆在日光下反光也比較嚴重,當時在我國的日軍子因為這一問題,也被我抗日軍民大量殺傷,有些有經驗的日軍,在戰鬥前用泥塗滿鋼盔避免反光,但是大家都知道泥幹自掉,塗泥也無法真正解決這一問題。

日軍自然也認識到了這一問題,日本也為90式鋼盔開發出了偽裝網,但時各國的鋼盔都是鍛造的,製造完後還需要打磨,鋼盔的外表非常光滑,這一問題並不是90式鋼盔獨有的。鋼盔上加裝偽裝網可以有效的破壞鏡面反射,可以抵消些反光。

鋼盔上加裝上偽裝網也可以避免在碰撞後發出巨大的聲響,畢竟打仗要摸爬滾打,磕碰自然是免不了的,偽裝網在碰撞中也可以起到一點緩衝作用。偽裝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便於固定偽裝網,從樹上折點樹枝和草,很容易通過網眼固定,增強隱蔽性。特別是在偽裝過程中,加上樹枝和樹葉,偽裝起來效果比較不錯。

帶偽裝網的90式鋼盔

關鍵偽裝網這個東西還便宜,便於大規模生產,實際作戰時起到的作用還不小,所以日軍也大量給士兵配備偽裝網。而且日本也開發出了鋼盔罩衣,可以有效避免鋼盔反光的情況。

帶罩衣的90式鋼盔

抗日劇中日軍鋼盔上有偽裝網是很符合歷史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中也很真實地還原了在偽裝網上綁樹枝等偽裝的歷史情景。

二戰中往鋼盔上加裝偽裝網也不是日本的專利,美國、德國、英國都在鋼盔上加裝偽裝網,而且偽裝網這款小裝備仍然延續至今。

二戰美軍鋼盔和偽裝網
二戰德軍鋼盔和偽裝網

越南戰爭時期,美軍也為鋼盔配上罩衣加裝偽裝網,但是美軍把這些裝備當成了塗鴉板和儲物架,在罩衣上寫著各種反戰標語和符號,偽裝網綁著香菸和火柴等,就相當於一個簡單的儲藏工具,看起來非常實用,並且外觀顯得非常酷。

以色列在鋼盔偽裝網上玩出了花樣,裝備的不規則偽裝網既可以增強隱蔽性又可以有效的降溫。雖然看起來怪怪的,但是看起來也不錯,又酷又實用。

相關焦點

  • 日軍為何要在鋼盔上加層漁網?並不是畫蛇添足,曾挽救數萬日軍性命
    文/日軍為何要在鋼盔上加層漁網?並不是畫蛇添足,曾挽救數萬日軍性命 大家好,小編在這裡帶給大家熱乎乎的內容,歡迎各位看官觀看,您的支持是小編最大的動力。 很多人在觀看抗日劇時,感覺日軍的軍容和裝備很滑稽。
  • 二戰鋼盔哪家強?德式M35號稱一代經典,英法兩國的都醜
    那場戰爭中英法軍開始大規模裝備鋼盔,到戰爭後期,德軍也把華而不實的傳統尖頂盔換成了制式鋼盔。 但真正形成鋼盔風格迥異特色,並大規模成建制裝備時期還是在二戰時期:英軍的MK2鋼盔,德軍的M35鋼盔,美軍的M1鋼盔,法軍亞德裡安頭盔,蘇軍SSH-40鋼盔,日軍90鋼盔是二戰的六款主流經典鋼盔。
  • 二戰時期日軍步兵全系列詳解
    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國東北 左為日本關東軍步兵列兵,頭戴「18式」鋼盔,身穿羊毛防寒襖。中為雪地作戰步隊士兵,頭戴類似鋼盔的防寒盔,這種盔很像當時納粹德軍的鋼盔。右為日本陸軍騎兵上尉,領章為淡綠色,這是日本騎兵的兵種色。左為日本陸軍少佐,穿的是風衣。
  • 二戰,為何日軍見到戴這種帽子的中國軍隊,就挖好戰壕準備挨打?
    導語:二戰,為何日軍一看見戴這種帽子的中國軍隊,就挖好戰壕準備挨打呢?提到二戰日軍,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忘懷他們對世界人類的罪行,畢竟經歷了那樣一場災難。很多有血性的人都紛紛開始站出來進行反抗,誓死將日軍趕出國家領土。當時在我們國家有很多的武裝力量與日軍對抗,除了我們的軍隊之外,還有友軍,以及一些綠林好漢還有民間組織等等。但是日軍的反擊幾乎都是十分的瘋狂的,在那個年代,由於社會不安定,大家幾乎都是營養不良的,在抗擊日軍上十分的吃力,通常都是人海戰術,以一換多。日軍也知道這一點,因此在反擊上面十分的喪心病狂。
  • 二戰時為什麼頭盔上要安裝一層漁網?
    二戰中,各主要參戰國都已經裝備了鋼盔,雖然盔形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喜歡在鋼盔上罩一個網兜。日軍90式鋼盔大家不約而同都罩網兜,說明這種做法絕對是有戰術價值的。現在總結起來,這主要有以下5個作用:1。防止反光。
  • M35鋼盔,鋼盔界號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二戰時期各國武器裝備風格迥異,說實話這一方面的個性也是讓人非常著迷二戰的原因。而當時各國的鋼盔風格和外觀也是一樣,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其中最讓人喜歡的無疑就是德國的M35鋼盔了,說它是集「實力與顏值」於一體也算毫不誇張。
  • 日本兵頭上為何有兩塊「尿布」?這是什麼特殊癖好?
    在抗日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日本士兵頭上戴的不是鋼盔,而是一頂奇怪的帽子。日本人的帽子左右兩邊各有一塊布,很多人稱其為:「屁簾」、「尿布」。那麼歷史上的日本為何非要帶「尿布」,死活都不肯帶鋼盔呢?作戰時士兵主要的姿勢是彎著腰或者趴著,頸部要向前探出,無法被鋼盔和軍裝覆蓋住,頸部裸露的皮膚,就很容易被彈片、碎石等劃傷。而人的頸部又比較關鍵,左右兩側有著血管大動脈,一旦被彈片崩到頸動脈上,是相當危險的。帽垂雖然只是一層布,但其強度較高,而且是軟垂下來的,擋不住打到脖子上的子彈,但是對於飛濺的碎石,還是有著相當有效的防護作用的。
  • 日本士兵的自殺式頭盔是二戰時期質量最差的鋼盔之一
    說到二戰時期各國陸軍的單兵頭盔質量,美國的M1型頭盔是二戰公認的質量最好的鋼盔之一,美軍士兵二戰的陣亡率較低,很大程度上跟美軍的裝備的鋼盔有關,美國的鋼盔厚度要比蘇聯和德國鋼盔厚度,高出三分之一,其優點就是堅固,厚重,但缺點就是普遍比其他國家的鋼盔要重上許多,導致美軍很多士兵在戴鋼盔時都不太喜歡扣上扣子,因為扣在扣子也不等於是安全
  • 二戰美軍醫療兵哭訴:德軍很「紳士」,日軍卻是「屠夫」
    每一幕幕慘烈的受傷和死亡場景,都會是對人神經和心理最為可怕的考驗。 為了在戰場上能讓敵人很好區分醫護人員和作戰人員,二戰時期美軍也算是煞費苦心。 在混亂的戰場環境下,最顯眼直接的區分方法就裝備標識,這些美軍醫護兵們會在鋼盔上塗上鮮明的紅十字標識,同時還會在左右兩臂都佩戴紅十字袖套,以此鮮明地表明其醫療人員的身份。這種美軍塗裝在義大利戰場逐漸出現,在諾曼第登陸後的歐洲各大戰區是一種普遍做法。
  • 八路軍中的「鐵帽子」部隊:繳獲了日軍鋼盔,憑什麼不用?
    對於大眾來說,本來了解抗戰的渠道就不多,因此沒有見過真實的八路軍戴鋼盔的形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其實八路軍戴鋼盔的照片也是有一些的,因為當時繳獲了日軍鋼盔後,本來自己就會使用的。
  • 歷史上日本兵為何非要戴「尿布」,死活都不戴鋼盔?
    二戰時期,無論是在寒冷的東北,還是炎熱的東南亞,幾乎都是日軍的標配。這兩塊「尿布」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最主要的是對臉頰和頸部的保護。寒冷的季節可以防寒;炎熱的地方可以防止蚊蟲;毒日之下可以防止臉頸的曬傷;雨雪天氣可以防止雨雪鑽進脖領;在戰場上可以保護頸部不受小石子、彈藥碎片的傷害;真的遇到放毒氣,還能用來捂一捂口鼻。
  • 實力與顏值並存的德式M35鋼盔有話說
    二戰時期各國武器裝備風格迥異,說實話這一方面的個性也是讓人非常著迷二戰的原因。而當時各國的鋼盔風格和外觀也是一樣,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其中最讓人喜歡的無疑就是德國的M35鋼盔了,說它是集「實力與顏值」於一體也算毫不誇張。
  • 日本士兵帽子上的兩片屁簾和鋼盔的網有什麼用?
    很多愛看抗戰題材電影的朋友們在看電視時有沒有注意到,日本軍人的軍帽後面有兩片屁簾,在日軍頭盔上面還有一層網罩,這種東西到底是幹嘛用的?為什麼會這麼設計呢?日軍這種設計的用途驅趕蚊蟲二戰時期,日本開始侵略亞洲很多的國家,在中國南方和緬甸這些地方打仗的時候,這些地區很潮溼,蚊蟲很多,在沒有花露水的年代,被蚊蟲叮咬事小,如果這些蟲子上帶有大量病菌,則會在行軍工程中傳染各種疾病
  • 二戰五大經典軍服,德軍帥出歷史巔峰,日本軍服「醜陋無比」!
    日軍士兵作戰服也好不到哪去,尖頂帽子還加上幾塊破布片,確實看著非常拉風,感覺沒有一點現代感,日本人的解釋是布片可以遮陽、防蚊蠅叮咬。 英軍士兵的作戰服也非常講究,二戰時的英軍已經早拋棄紅色制服,以適應現代戰場的需要,背包也是專門訂製的戰鬥背包,唯一不足的就是託尼鋼盔,一戰時的戰壕作戰比較實用,二戰時顯得有點落伍
  • 為什麼二戰後期我軍通過日軍軍靴和行軍聲音就能判斷是不是主力?
    一、日本軍隊的昭和五式軍靴很不錯 在日本完成軍隊近代化之後,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為何會是昭和五式呢?因為正值裕仁天皇登基的第五年,裕仁的年號就是昭和。
  • 二戰時期,日軍帽子上的「狗耳朵」實在太有用了
    不只是帽子,就連鋼盔上面都會有這兩片黃布。看起來十分搞笑,我們稱之為「狗耳朵」。日軍的這種設計在當時其他國家軍隊中並沒出現過,那麼日軍的帽子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那兩塊布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日本軍帽設計靈感的來源日本軍帽上的布條準確的叫法是"軍帽垂布",也叫「帽垂」。其實最先採用這種軍帽設計的並不是日軍,而是法國軍隊。
  • 二戰時,日本鬼子帽子上的布條是幹嘛的?絕不能小看,用處很大
    抗日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電視劇中的日軍有標準的裝備。日軍穿的是膠皮鞋,穿著黃色軍裝,帶的是鋼盔,普通步兵拿的的三八大蓋,步槍上有刺刀,日本普通的步兵,形象大多於此。如果你觀察仔細的話,日軍的軍帽後,還有3塊垂布,這種垂布看起來很難看,影響美觀。其實這3塊垂布,可不是普通的布,而是「軍帽垂布」。垂布的用處很多,絕不能小看。
  • 二戰日本《讀賣新聞》製造的軍神戴鋼盔擺拍,被八路軍一槍斃命
    眾所周知的日本陸軍中將阿部規秀,在黃土嶺戰鬥中就是被我八路軍一迫擊炮送上了西天。好歹他是死在了戰鬥中,而死的"窩囊",比較離奇的,大概要算日軍「軍神」飯冢國五郎的死了。飯冢國五郎,日本群馬縣人,1937年晉升步兵大佐,曾經在中國戰場擔任101師團101聯隊聯隊長一職,陸軍少將軍銜。1938年9月在江西廬山之戰戰鬥間隙,因戴鋼盔讓記者擺拍,被我八路軍一槍斃命。
  •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軍刀光亭摘要:日本士兵的個人裝具在二戰時期也達到了相當的水準,而且由於日本獨特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傳統,很多單兵裝具都具有濃鬱的日本風,特別是鋼盔、戰鬥帽和軍刀更是成為當年日軍的典型標誌。
  • 二戰時日本士兵都會背個包,他們的包裡都裝了些什麼?為何不離身
    在二戰中,日本除了侵略中國,還侵略了周邊一些小國家,當時日本軍隊做了很多壞事,受到了全世界的譴責。日軍的裝備相對精良,因此比較難對付,抗戰也打了十四年,如今從影視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軍人在行軍的時候會背一個包,就算打仗也不願意放下來,究竟是為何呢?日本軍人背的包裡面有什麼東西,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