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源
萬科城市研究所院長
萬科倉前九裡項目集群設計發起人
「古老的地方,不應該有這種刻板的印象,它應該還有新的存在的可能性」
在中國,存在於千年以上的城市不可勝數,在偌大的歷史長河中,城市地位隨「歷史長度」發生變化,城市人文也隨「歷史寬度」不斷擴容並產生化學反應。作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萬科致力於對城市功能的更新,這不僅僅體現在建築更新上,更多是對待城市文化與記憶的態度和投入的精神。
01
「歷史滄桑,但不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歷史滄桑「
站在二環閩江邊,當你遠眺,江風迎面而來,帶著山水、歷史、童年的幻想以及生命的潛藏;動的時候是湍流不息的人潮;靜的時候是守著時光的從容。
▲煙臺山老照片(來源:網絡)
我們都記得所有的街巷、院牆,在街巷販賣的老商鋪,還有在院子裡面的咖啡店......孩子在巷子裡玩耍,老人在門前歇息,路還是從前的那條路。人們喜歡在自家門口擺上一張小桌子,放上茶具,燒一壺熱茶,聊聊生活的家長裡短。眼前這些,都是居住在煙臺山上的人們的日常生活圖景。
▲亭下路老照片
無論是記憶中的魚丸煎包鍋邊糊,還是影院門口的咖啡西餐和甜點,或者是隔壁人家的老洋房,都曾塑造了你的審美、你的記憶、你的夢想,還有你的現在與你的未來。
02
「用一種近乎於宋朝蓋趙州橋的方式來蓋這個地方」
百年來的歷史風雲變幻,煙臺山形成了以山地街巷與小尺度公共空間為肌理,同時保留有園、廬、舍和西式公館等多種建築風格中西院落的獨特風貌基因,並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美譽。
▲振廬(來源:池志海)
這裡和目前中國的任何一座城市一樣,舊城更新項目除了投入產出的平衡問題之外,其中涉及眾多文保建築、歷史建築,風險壓力巨大,一直被認為是難以讓所有人滿意的問題。所以萬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再一次紮根城市,重新認識煙臺山。我們用一種近乎於宋朝時候建趙州橋的方式來規劃建設,因為它沒有延展面,巷道窄,施工界面小,現代的施工機械用不上,都得靠更多的人力。
▲亭下弄實景圖
面對百年煙臺山上,不同年代與風格的建築,萬科邀請國內外知名規劃、建築大師以及國內十幾家一線設計機構進行集群設計,併集結了傳統手工匠人,在「慢工出細活」的手作模式與「在保留中傳承、在歷史中創建」的設計理念,賦予它全新生命力。在歷史與現代的碰撞中,不斷實踐並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