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先講個段子:
1932年2月7日星期天清晨,夏威夷島北方的海面上,大老婆(列克辛頓)和小姨子(薩拉託加)在海軍準將哈裡雅內爾的指揮下放飛自我,起飛了152架艦載機一路向西然後從北偏東方向殺入瓦胡島。他們首先「突襲」了各主要機場,然後開始用麵粉包充作炸彈低空水平轟炸到港內下錨的軍艦上。整個過程非常順利,地面上沒有一架飛機起飛。演習裁判宣布哈裡的空襲完全成功。
美國海陸軍對此是什麼態度呢?我列個摘要:
「這是作弊!」
「什麼?星期天早上發動空襲?這個時間太空穴來風了(「inappropriate」 for an attack),出了差錯你們要負責的。」
「他應該用戰列艦炮擊的!」
「北偏東這個是裝成了國內航線的飛機,是耍賴。」
「低空轟炸停泊的戰艦是不現實的,眾所周知,亞洲人手眼協調能力差,不會搞這種高精度飛行。」
最後嘛,裁判組在壓力下修改結論,判定防禦方獲勝。之後演習總結會上海陸軍團結一致,否決了繼續對演習中的這次空襲進行做進一步調查研究。
聽著是不是很耳熟?不正是日軍在中途島戰役前擅改「兵推」結果的美帝版麼?要不是1941年12月7日,我估計現在絕大多數人也覺得夏威夷的對空防禦和反登陸準備一樣都是固若金湯。
1941年瓦胡島的實際情況
我的習慣是拋出結論前,先構建好問題框架並且搜集好資料。所以開始回答這個問題前,一些基本資料先要搞清楚。比如:
第一步,先要搞清楚瓦胡島的地形地貌,哪些地方能登陸,交通幹道如何,海岸水文條件等等。
珍珠港和瓦胡島的防禦(圖/Glen Williford、Terrance McGovern)
下圖有人翻譯過放在網上,流傳挺廣;但是重要的旁註並沒有翻譯,引起很多誤解。比如這張圖裡的射界和炮位是假如所有戰前和戰時的計劃都完成以後的狀態,實際上很多計劃到了1944年都已經被取消了,如很多把老式炮臺改造成360射界的計劃。換而言之,把這個當成1941年的狀態去做結論是要出問題的。
1907年至1950年珍珠港和瓦胡島的防禦(來源:同上)
要知道1941年12月的狀態,你得先用下面的表格把1942年以後添加的炮位去掉。
來源:同上
然後根據這張表,利用各種在線地圖或者美國1941年的軍用地圖,把1941年末的布防狀態還原。目的是搞清楚防禦火力的重點是哪裡,弱點有哪些。
此外,不只是紙面數字,火炮的具體築壘程度也要考慮,裸奔的炮位和完全堡壘化的不可同日而語:
除了岸炮,也必須搞清楚當時瓦胡島上的兵力配備、部隊情況和具體實力:
1941年12月7日瓦胡島的防禦地圖
光陸軍還不夠,瓦胡島上的航空兵站也是不能漏掉的內容。
另外不要忘了,瓦胡島僅僅是夏威夷群島裡的一個。那麼當年除了瓦胡島,還有哪些島嶼有駐軍?有機場?這些島嶼裡哪個比較適合修建臨時機場、碼頭,作為補給中心和轉運中心?機場如果要壓制瓦胡島美軍殘留的空中力量、支援陸軍馬鹿們、封鎖美軍的援軍等等任務需要投入多少飛機?這決定了機場規模。
來源:在線地圖
以上這些還只是美軍的情況,了解這些最多能定出一個日軍可能的進攻計劃,根據這份計劃還得制定出日本當時需要的最小兵力,從而決定需要調動多少資源,這對當時南下行動有多大影響等等。
總結來說就是根據兵要地誌,確定兵力需求的下限和計劃,然後反推需要投入的資源,根據各種客觀限制判斷是否可行,並且做相應調整。
當然看完這些,這麼大一個題目,我們這種紙上談兵的個人當然hold不住。要搞定這個題目,三軍聯合作戰的參謀班子都可以搭起來了。
不過麼,這不妨礙我們開腦洞。
瓦胡島的防禦真的那麼可靠麼
在拋出一個結論前,我們先得深入分析一下現有的材料和戰例,檢驗一下很多市面上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
首先關於岸炮的問題。
在我看到的眾多討論裡,大多數一開始從戰術上就否決了登陸的可行性,理由是美軍當時部署了強大的海岸炮兵,珍珠港就是一個刺蝟,而且有強大的陸軍等等……
那請問新加坡島上沒炮麼?管子不粗麼?
新加坡島上英軍陸軍就少麼?就不滿編麼?新加坡堅持了多久?
我們可以考察一下兩個非常好的戰例。
案例一:1942年初的菲律賓科雷吉多爾島。
科雷吉多爾島在馬尼拉灣的入口航道上,是港口的天然要塞,從美西戰爭結束起到二戰爆發,美軍苦心經營幾十年,在這個彈丸小島上修築了11個炮臺,基本把全島要塞化。單論重炮的密集程度,該島的火力密度遠勝於瓦胡島。然而,同樣作為一個主體工程在19世紀30年代前完成的項目,它和瓦胡島也面臨著相同的短板:
1。工事修築時主要考慮的是來自海上正面的威脅,作戰對象是對方的軍艦。而對於後方的火力覆蓋不足,有防禦死角。
2。引導火炮射擊的觀測站和射擊指揮都設在面向西側大海,也就是防禦正面,而對於背面,即便敵軍進入射程,守軍的海岸炮也缺乏火控支持去引導炮火射擊。
3。設計防禦體系時,軍界的主流意見缺乏對空中威脅的足夠認識,因而很多炮位都缺乏頂層防護,或者大多數乾脆就是露天的。
科雷吉多爾島的三維地形圖和日軍進攻態勢圖(來源:克萊頓·春《菲律賓的淪陷1941-1942》)
1942年初,經過大半個月的火力準備後,最後日軍出動了2個大隊(營)的兵力,在14小時內拿下這個有一萬多美菲聯軍駐守的要塞。
其中日軍的一個大隊因為沒考慮到海潮的關係,在航渡階段就幾乎被岸上輕武器火力全殲。即便如此,憑藉剩餘一個大隊的兵力,在機槍和擲彈筒還有最後1小時內成功登陸的三輛坦克的配合下,最終還是壓垮了數量達到15000的守軍(其中一輛還是繳獲的M3)。
當然這仗打得也很冒險,航渡階段損失一半兵力,然後打了個一波流,差點成為金門1942版。
科雷吉多爾島圍攻戰其實驗證了當時美國海防要塞的防禦能力,特別是海岸炮的效能。實際來看效果並不理想:
戰後日軍查看被空中打擊擊毀的305mm露天炮臺(來源:同上)
這裡介紹一些技術細節,美國當時很喜歡布置一種叫disappearing gun的炮位,有些翻譯為地阱炮。這種炮位一般把火炮設置在一個可以360°旋轉的炮位上,炮位周圍有混凝土和沙袋提供掩護,炮身只在射擊時利用槓桿支架升高,射擊後降低,大多數時間裡基本不暴露在地表高度以上,具有一定防炮擊能力。但是這種美西戰爭時代流行的老式工事缺乏垂直方向的防護,基本都無法應對來自空中的打擊。
在菲律賓和夏威夷,美軍都部署了大量這種火炮作為固定炮臺的基本配置。實戰結果證明其在喪失制空權以後基本發揮不出預期的效能。二戰以後美軍意識到了這種以犧牲對空防禦換取全向射擊炮位的缺點,升級成了平時在混凝土地堡中隱蔽,但是只能在有限角度射擊的陣地。
科雷吉多爾島上的蓋瑞炮臺(Battery Geary)裝備有8門305mm重型臼炮,射程達到13公裡。 其火炮和炮臺布置與檀香山魯格要塞的哈羅炮臺(Battery Harlow)幾乎完全一致,但是短身管火炮精度差,遠距離射擊無法壓制對方重型火力。該炮臺在日軍全面炮擊開始後的第三天就被一發240mm榴彈擊穿彈藥庫(下圖中部爆炸處),彈藥殉爆導致兩旁8門臼炮全部報銷。
要知道被自己口徑小上一大圈的火力命中彈藥庫而亡,可以說是作為火炮的奇恥大辱了。而日式240mm榴彈炮發射的穿甲彈也才200公斤,比起99艦爆的250kg航彈來還差不少,而日海航的艦爆機曾經在實戰中打出過對海上機動目標80%以上的俯衝投彈命中率。
科雷吉多爾島上蓋瑞炮臺彈藥庫中彈瞬間的藝術想像圖,圖片來源:Osprey, American Defenses Of Corregidor and Manila Bay 1898-1945
蓋瑞炮臺今天的戰場遺蹟,依舊可以想像當年的慘狀。圖片來源:delahyde.com
瓦胡島上保留到今天的哈羅炮臺依舊是個景點,雖然火炮已經不在但是圓形基座依然清晰可見,其E字形的結構與菲律賓的完全一致。圖片來源: 谷歌地球
既然同樣的岸炮陣地在菲律賓面對不了日軍的各種打擊手段,那也沒有理由認為這些老式火炮能在日軍對珍珠港的空襲中能生存多久。
瓦胡島上卡梅哈梅哈炮臺,注意露天的固定炮位,圖片來源同上圖
案例二:新加坡要塞。
英國經營新加坡要塞70年,日軍從馬來亞登陸後它只守了70天。但平心而論,防禦水平上,新加坡要塞其實並不比珍珠港差,論火力密度,英國部署的炮兵火力不可謂不密集:
圖片來源:http://exploringoffthebeatenpath.com/Battlefields/Singapore/index.html
而且由於修建得比較晚,新加坡的要塞實現了炮塔化:
對比上面說的美軍情況,可以明顯看出炮塔化的新加坡要塞具備了一定的對空防禦能力。
而且與廣泛流傳的一個說法不同的是,實際上新加坡的要塞炮是可以360°射擊的,也在實戰中對日軍部隊進行了射擊。但是針對軍艦目標設計的要塞備彈多數都是穿甲彈,常規高爆彈非常少,所以作戰中沒有對日軍造成多大的威脅。
新加坡快速淪陷的真正問題是實際指揮的混亂、要塞規劃時忽視北側陸地方向的防禦和制空權的喪失。
這些問題在珍珠港裡一個不少。
英國海軍在新加坡Johore炮臺的14寸岸炮,
圖片來源: http://exploringoffthebeatenpath.com/Battlefields/Singapore/index.html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發現二戰前西方列強修築的海岸要塞主要還是針對與軍艦對射,對從後方進攻的敵陸軍部隊作戰效率很低。
這裡要表揚一下法國,作為針對防禦地面進攻的陸上要塞,它的設計還是相當先進的:馬奇諾防線的要塞炮設計體現了抵抗地面進攻的終極進化形態。那種裝甲升降炮臺,只有射擊孔露在外面,不射擊時完全隱蔽在地下。頂層防護即使1000磅炸彈直接命中也不能穿透。整個掩體都由厚實的裝甲和混凝土包裹起來,除非調動古斯塔夫或者高腳櫃這種終極武器,否則一般部隊是很難啃下來的。
當然,然而並沒有什麼用。
法國馬奇諾防線上的地下化裝甲炮臺。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另外還有人說,瓦胡島並不只有固定的要塞炮,還有可以移動射擊的列車炮。
下圖這張就是當時瓦胡島上的203mm M1888型列車炮,能機動部署的一共16門(說實話美帝真是大手筆)。然而瓦胡島的鐵道只覆蓋了西部和珍珠港周圍,整個東部都沒有鐵路……
美軍一戰武器,裝載於列車基座上的M1888型12寸火炮,圖片來源同上圖
即使不考慮鐵路鋪設的問題,這種美西戰爭遺留下來的19世紀的老爺炮在沒有制空情況下的生存能力麼?菲律賓戰役日軍登陸就遇到過,結果,基本上就是被屠殺吧:
當時日軍在林加延灣登陸,美軍把8門炮派出去,結果在路上被日軍飛機(估計是臺南航)擊毀6門。剩餘兩門後來退入巴丹半島,其中一門在作戰中打出五發校射彈後就被對方飛機/火炮反擊摧毀,其餘一門結局不明。
關於美軍當時駐軍的情況:
珍珠港事件爆發時,瓦胡島上的美軍主力部隊是美第24、25步兵師。他們是1941年10月才新組建的。這兩個師的前身是駐防夏威夷的「夏威夷步兵師」,是個4團建制的步兵師。1940年代開始美國陸軍覺得這種編制太大,開始搞三團三三制步兵師,於是這個師就被一分為二成為兩個步兵師,缺額的兩個團由夏威夷國民警衛隊編成兩個團分別補充進這兩個師。
可以說當時瓦胡島的駐軍主力師是新成立的、缺乏經驗和訓練的二線部隊。其兵力大致上相當於一個2旅團4聯隊建制的日軍甲種步兵師。而論戰鬥力應該還遜於日軍。此外這兩師的兵力也並沒有集中在瓦胡島,其中至少有一個團實際配屬在外島。而歷史上日軍打下馬來亞和新加坡才動用3個師團,面對英印澳大利亞部隊大約有7個師。
最後,瓦胡島上當時一樣也缺乏裝甲部隊和反坦克武器。島上僅有一個獨立輕型坦克連,裝備的是只有10噸的奇葩M2A32輕型坦克:它沒有坦克炮,卻有兩個炮塔,主要武器是兩挺機槍。它算是極少數在實戰中能讓日本豆戰車笑話的對象。
1940年在瓦胡島街頭的M2A3坦克。圖片來源:pinterest
所以總結來說:
珍珠港在1941年末的狀態並沒有比盟軍在太平洋上其他類似的駐壘要塞強。當時海防要塞的通病:防禦側後有空隙、忽視空中威脅、保護要塞的陸軍戰鬥力差、缺乏足夠的空中掩護、主觀上自大輕敵等等,珍珠港也都一個不少。
因此,日軍利用開戰初期優勢,突擊進攻得手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可以有針對性地利用美軍當年的防禦具體漏洞。
1941年底,美軍現有的岸炮主要是集中在南部防禦珍珠港水道的正面和瓦胡島北岸比較容易防守的海岸,陸軍兵營也是布置在島中央靠北的方位。瓦胡島的東部海岸因為緊貼科勞山脈的關係,基本沒有什麼像樣防禦,可以說是空檔。但是這個地方恰恰有一片適合登陸的海灘和大小適中的平原能夠展開兵力。
所以登陸成功關鍵轉移到了制空權的奪取。有了制空權,就能有效壓制美軍的岸炮和美軍地面部隊,而地面進攻的成功取決於其突然性、日本步兵的能耐還有美軍的反應速度。
以下是具體構思(腦洞):
大致上可以制定這麼一個進攻計劃,分為以下幾步:
1。按照歷史進程空襲珍珠港,但是第一波癱瘓美軍艦隊後,第二波不該如歷史上那般浪費在對港區戰列艦的重複打擊上,而是要重點放在被忽略的巡洋艦和驅逐艦隻、進一步壓制各大航空基地、重要交通樞紐等。
2。搶灘。
登陸點選擇在之前提到的防禦空虛位置:Mokapu point。目的是搶佔這裡的美海軍水上飛機基地。雖然是水上飛機基地,其實是有跑道、停機坪、大型機庫。部署了36架卡塔琳娜,可以說規模不小了。為了方便飛機起降,美軍還很貼心地疏通了這裡的航道,並且除去了外海的珊瑚礁。所以這個點實際上非常容易登陸,而且地形被孤立在山脈保護下,甚至連檀香山的炮兵都很難威脅到。
1940年剛建成時的航拍照片,可以發現規模不小的設施和跑道
珍珠港襲擊前7分鐘,該航空站就被日軍優先攻擊,地面上33架卡塔琳娜中有27架被完全摧毀,剩餘三架當時在執行巡邏任務得以倖存。可見完全沒有有效的防空火力。
遇襲2天後拍攝的航空照片
3。主攻。
登陸點可以選擇在Mokapu半島的正面、南面的Kaneohe灣和東面的Kailua的沙灘,整個區域內的幾處高地當時並未設防,連防空火力都沒有。Kailua海灘往南大約5公裡有Bellow野戰機場。該機場當年7月剛剛被擴建成永備機場,珍珠港襲擊時還降落過B17,可見跑道條件不差。當時這裡並沒有什麼飛機,更沒有防衛。
4。縱深推進。
從Kaneohe鎮出發,往西南4公裡則是Nuuanu Pali山口,可以從這個山口直接翻過科勞山脈的南端,一旦過了這個山口直接往下就是檀香山和更遠的珍珠港。在1941年這裡就有現成的盤山公路,叫Kamehameha Highway,整個路程大約12公裡,不算太遠,當然能否通過這個山口是一個挑戰,雖然海拔350多米不算高,但是兩側山脊比較陡峭,攜帶一定的裝備在敵前翻越可不是輕鬆的任務,而且整個山區植被茂密,常年大風。
整個山區植被茂密,風很大。如果能在美軍反應過來之前拿下這個山口,日軍面前就再無其他自然障礙,只需要面對駐紮在檀香山的一個步兵團。而檀香山集中了當時全島主要的電力供應和淡水供應,一旦能夠利用在開戰之後第一時間突擊拿下檀香山,將有可能如新加坡那樣動搖全島防禦。
寫這篇文章時,我也翻閱了1942年之後美軍強化瓦胡島防禦方面的資料,發現裡面有這麼一段:
目前在Kaneohe灣沒有任何防禦措施,因此強化此地防禦是整個強化項目的優先目標
說明我僅僅憑藉地圖資料得出的結論與當時美軍自己的觀點還是相當一致的。
假設攻佔了瓦胡島,之後呢?
長期佔領瓦胡島,利用珍珠港作為基地威脅美國本土,是不切實際的。即使拋開那些艱巨的後勤問題,假使日軍成功迫使島上駐軍放棄抵抗,美國海陸軍在投降前也會盡全力破壞各種設施和物資,包括自沉艦隊和布雷堵塞航道,銷毀燃油儲備,炸毀港口設施等措施,防止日軍在短期內恢復瓦胡島的軍事用途。因此,即使日軍順利攻佔之,瓦胡島和珍珠港也沒有可以預期的軍事意義。
所以攻佔瓦胡島的最終目標不是佔領,而是發揚「蝗軍」的家傳技藝——三光。把美軍沒能破壞的完全破壞,撤走日裔僑民,把全島夷為平地和無人區(這段實在太沒人性,我就不展開了)。
即使如此,日海軍和運輸艦隊也有必要在夏威夷周圍保持2-4周的存在,這在1941年還沒有大規模海上艦隊補給的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此外還要應對美軍可能的空中和水下反擊,難度可想而知。
所以派航母突襲珍珠港並癱瘓之,撈完一票立馬就走,這才是最合(ci)理(ji)的方(wan)案(fa)。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