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遭受高溫酷暑天氣,近三周內已造成至少28人喪生,並有12000多人就醫。法新社援引官方數據顯示,日本許多城市22日的溫度逼近攝氏40度。
最新數據顯示,7月8日止的一周內有3人中暑死亡,而到15日為止的一周中暑死亡人數增至12人。上周六21日又有13人中暑身亡,多數是年長者。
根據日本總務省消防廳,至7月中截止的這一周,超過9900人被緊急送到醫院就醫,較前一周的2700人增加許多。酷熱天氣毫無緩和跡象。東京周末派出的救護車多達3091輛,創下單日最高紀錄。日本氣象廳表示,全國230多個觀測站22日下午測出超過攝氏35度的高溫。氣象廳對日本本島大部分地區發布特別高溫警報。
另外,日本教育部要求學校延後在熱天舉行的戶外活動。上周,一名6歲男孩在高溫天氣下參加學校遠足活動,因中暑喪生。
酷熱天氣毫無緩和跡象。東京周末派出的救護車多達3091輛,創下單日最高紀錄。
日本氣象廳表示,全國230多個觀測站22日下午測出超過攝氏35度的高溫。氣象廳對日本本島大部分地區發布特別高溫警報。
延伸閱讀 關於「中暑」你了解多少?中暑可致多器官功能障礙人是恆溫動物,正常情況下身體所產生的熱量和釋放的熱量幾乎相等,體溫保持穩定。
當身體裡面產生的熱量過多,或者外界熱量進入體內時,身體可以通過出汗等渠道加速散熱,保持體溫正常。但時間一長,持續出汗使得體內血容量不足,且汗液會帶走大量電解質(主要是鈉鹽),若不及時補充可能引起汗腺功能衰竭。
散熱不及時,體內熱能積聚使體溫繼續升高,就可能發生中暑。中暑時,人體體溫若高於42℃將對各器官細胞產生直接的「熱」傷害,腦、心臟、肝臟、腎上腺等重要臟器的細胞膜、細胞器等受損後,細胞代謝途徑中斷,從而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或衰竭。
重症患者大多出現高熱中暑的症狀有輕有重。輕症中暑時,身體為最大限度地完成散熱任務,會通過自主神經系統調節皮膚血管擴張,大量分泌汗液。此時,汗液從體表蒸髮帶走熱量成為主要的散熱方式。
不過人體熱量過高時,大量出汗會致身體血容量減少,而且這有限的血容量還大量分布於全身皮膚(中暑時皮膚血流量可增至平時的20倍),因此腦部等體內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就會明顯減少。這時人會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眼前發花、全身乏力,甚至眼前發黑、暈厥等症狀。當汗液帶走大量電解質時,人還會出現肢體抽搐症狀。
大多數人輕症中暑時,如能及時脫離高溫、高溼環境,並補液降溫,相關症狀便可得到緩解。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就沒這麼容易了。
如前所述,中暑時全身血流量相對不足且重新分布。身體為加快散熱和儘量保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需要心臟加緊工作以加快血液在體內的流動,那麼心臟就需要自己的營養血管——冠狀動脈提供比平時更多的血液來保證充足動力。可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沒法給「加倍工作」的心臟及時提供更多的血液供應。心臟處於飢餓狀態,加上中暑時大量出汗,血液黏稠度增高、低血壓等因素,中暑則可能扣動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扳機」,導致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惡性事件發生。
重症中暑是由輕症中暑發展來的,一般表現為高熱。如不能及時降溫、補充水和電解質,外界熱量又不斷入侵體內,其結果就是體液不足,汗腺衰竭,出汗停止。此時,中暑者全身乾燥無汗,熱量在體內積聚,體溫迅速升高。大腦對溫度非常敏感,在高溫下會發生功能障礙,短時間內可致人昏迷不醒。此外,體內積聚的大量熱能也將同時損傷心血管、肝腎等重要臟器,極其嚴重時會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預防需知五大誤區對於中暑的認識,目前大致存在著五大誤區。
1、「環境溫度不太高不會中暑」
潮溼無風的環境,即使環境溫度不高於30℃也可能導致中暑。
據測算,一升汗水完全蒸發可以使體重60公斤的人的體溫降低2℃。在蒸發的過程中,汗水「掙脫」皮膚表面,飛入空氣;潮溼空氣中的水分也由空氣中不斷「融入」皮膚上的汗液。當兩個過程平衡時,就不再蒸發汗水,不能帶走身體熱量。
所以,往往在空氣溼度大的「桑拿天」裡,由於人的汗水蒸發緩慢,從身體帶走的熱量少,更易導致中暑。
2、「中暑是小事,喝點冰水、綠豆湯就好了」
雖然健康人群發生輕症中暑只要及時脫離高溫高溼環境,給予簡單處理大多能迅速好轉,但如果對重症中暑者不能及時識別和早期迅速降溫並送醫救治,往往會導致死亡病例的出現。另外,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即使是輕症中暑,也可導致嚴重後果,不能大意。
中暑飲水是有講究的。由於人體內電解質隨汗液丟失較多,不應只大量補充白開水,更不應大量飲用含碳酸和酒精飲料。它們不僅不能補充電解質,還有滲透性「利尿」作用,加重電解質和水分流失。正確的做法是及時補充淡鹽水或含鈉、鉀、鎂和鈣鹽的防暑飲料。
高溫天氣及時補水和電解質是有效避免中暑的手段之一。但某些需要限制液體和鹽攝入量的人群,如嚴重的心力衰竭和腎功能不全患者,喝水過多可致病情加重。因此,大量喝水消暑並非人人適合。
3、「嚴重中暑僅做簡單處理不送醫救治」
中暑且高熱者多為重症中暑,搶救要爭分奪秒。重症中暑在發現後的「黃金半小時」內,實施迅速有效降溫十分重要,如降溫延遲,死亡率將明顯增加。用各種辦法迅速將中暑者體溫降至39℃或以下,這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在急救人員未到達現場時,應做到:迅速將中暑高熱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處,並為其除去衣物;打開空調或風扇,將中暑者周圍環境溫度降至最低;找來冰塊放在中暑者大動脈區域(雙側頸部、腹股溝、腋下);用涼水噴灑或溼毛巾擦拭中暑者全身。以上急救措施即使在急救車到達或轉運途中也不應中止,必要時協助急救人員為患者進行低溫鹽水輸液、胃灌洗、灌腸、藥物降溫等治療。
重症中暑需要藥物和器械,如呼吸機、血液淨化等多種手段對器官功能進行支持保護。因此,對於重症中暑者應及時送醫救治。
4、「給中暑暈厥者含服硝酸甘油片」
重症中暑者體液丟失過多,會出現血容量不足、低血壓狀態,而含服硝酸甘油會使血管進一步擴張,血壓進一步降低。如無特殊情況,不建議中暑者含服硝酸甘油。此外,若中暑者已神志不清,切忌強行餵水,否則易致其嗆咳、誤吸,發展為吸入性肺炎。
5、「為防中暑拒絕室外活動」
在極端高溫天氣下,的確需要避免室外運動和工作。在室外感到胸悶、心悸、頭暈等不適時應迅速到陰涼處避暑。但人也需要適應自然環境,不能完全與一切高溫環境隔離。在一些人體可接受的高溫天氣,應適當關閉一段時間空調,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到戶外活動。整天呆在空調房內,也可能埋下空調病的隱患。
來源:綜合舜網 健康明白人